吴会玲
关键词: 初中语文;德育教育;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A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22)-16-
德育的本质是“为人之道”,而文学又是“人学”,因而语文教育对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就显得尤为重要。语文学习,不仅能够让学生获取知识、丰富视野,也是其不断探寻自我、追求精神本质的途径。因而对于初中语文教学而言,需要教师依据语文课程标准中有关道德教育的标准和课程中的教育因素,着重培养学生对于文字的情感和人文意识。结合实际,在教学中融合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环保意识、生命意识、责任意识的教育,使其从多角度认识中华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建立深厚的民族情感和高尚的人文品格。
一、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的原则
道德教育和学习、生活、教学紧密相关,它无处不在,渗透在一个人生命力的方方面面。初中学生正处在青春期身体成长和心理建设的关键时期,在语文教学实践中,道德教育应当联系语文教学的实际情况,注重对学生潜移默化地影响,将德育渗透到日常教学的每个环节。通过丰富多样的教学方式,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其次,道德教育应当综合考察学生的心理特点,遵循青少年学生的成长规律。教师应当根据初中生的年龄特点,采用有针对性的教育措施,充分调动青少年的学习兴趣,充分发挥语文课堂的导向性、益智性、趣味性,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此外,在教学中还要重视道德教育的时效性,通过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实践磨炼,让学生不断将课本中的德育内容转化为生活习惯、行为习惯,让语文学习发挥应有的实践推动作用。
二、语文教学中渗透道德教育的策略
1 教学中渗透爱国主义教育
爱国主义教育作为一项重要的政治原则,是我国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部分,也是中学生德育的首要目标。语文课本中蕴含着丰富的爱国主义教育内容。例如通过对毛主席的“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和“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两则新闻的阅读,引导学生从凝练的语言中感受中国人民解放军势如破竹的英勇气势。“长江风平浪静,我军万船齐放”寥寥几字,便描绘出三十万大军南渡长江的壮阔景象。让学生真切感受,在那个狼烟四起、烽火连天的灰暗时刻,我党是如何带领军民,在敌强我弱的劣势下,以气吞山河的气势赢得胜利,最终建立人民当家作主的新中国。更能体会在当今时代,继续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重要意义,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延续中华传统民族精神。
2 教学中渗透人文情感积累
语文教学作为提升学生人文素养的关键渠道之一,其主要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综合运用语言与文字的能力。然而人文属性作为语文学科的根本属性,理应在教学中受到教师的关注。教师需要指导学生在学习、解读、运用人文领域方面能力的提升,关注初中生的精神成长和审美视野的拓展,树立积极的情感态度和价值导向。例如名著导读《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教师要充分掌握小说的历史和文化背景,为学生介绍十月革命前后乌克兰地区的生活画卷,感受主人公是怎样的在底层生活中挣扎拼搏的。此外,可以进行知識拓展,为学生展示十月革命时期苏联的油画。以人文视角对多种文艺作品进行历史性的考察。增强教学趣味,引导学生不断发掘文学的审美价值,增强人文积淀。
3 教学中渗透生命意识增强
人的生命只有一次,生命意识的培养,旨在帮助学生认识生命的意义,学会积极、健康的生活方式。例如在学习《热爱生命》一课时,结合教学内容,培养学生敬畏生命的意识,认识到不要因为人终要离开世界就蹉跎青春,反而要尊重生命、热爱生命。结合社会热点,推动学生对每一次生命活动进行关怀。珍惜时间,发挥自己的人生价值。另外,可以充分利用班会时间,为学生普及安全教育、健康教育、心理培训、法制教育等多方面知识,强化学生对生命意义的理解。
4 教学中渗透责任意识教育
责任感是自己对他人、对家庭,和对集体、对国家所负责的意识,是一个人建立健全人格的基础。如果学生缺乏责任感,就无法承担国家和这个时代赋予青少年的重任。因而,语文教师应当在实践中进行更为积极的引导。例如在教授莫怀威的《散步》时,从作者“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就是整个世界”这段温情的描述中,感受“责任”的深刻含义。增强学生的责任意识,并引导学生在生活中进行实践,从而使其综合素质得以全面提高。
结语
中学阶段是学生身心成长、价值观念建立的重要时期,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化,教学发展有了更高的要求。初中语文教学不仅要承担课内的教学任务,还要在实践中重视道德教育的渗透。充分发挥语文教学对中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优势条件。以多角度、多层面的教学方式促进学生价值观念建立和人文意识的积淀。在德育中,学生的心灵得到陶冶,增强了民族意识,学会尊重生命,增强了人文知识积淀,培养了责任意识,建立了更高尚、健全的人格,这也是当代素质教育的要求。
参考文献
[1]王琨.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J]. 德育天地,20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