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宋词作为中国古代文学桂冠上光彩夺目的一颗巨钻,在古代文学的阆苑中,它是一枚璀璨绚丽的明珠。凡是译者都知道译事并不只是简简单单地将源语转换为目标语,更何况具有音韵格律的诗词,在翻译上自然是一个很大的挑战,从而令广大翻译学者对诗词翻译望而却步。许渊冲先生在多年的翻译实践中提出了“三美论”,在英译宋词领域起了很好的启发和指导作用。该文以许渊冲先生提出的“三美论”为视角,结合经典宋词翻译实例,分别探析“意美”“音美”“形美”在宋词英译中的具体应用,由此可见,“三美论”对中国经典宋词英译具有重要指导意义。译者应在诗词翻译中以“三美”为标准,才能不失原诗词的艺术魅力,中国诗词的美才能被世界所领略。
关键词:三美论宋词诗歌翻译宋词英译
中图分类号:H0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22)03(b)-0000-00
An Analysis of Xu Yuanchong’s Translation of Classic Song Poem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ree Beauties”
WANG Yuhan
(Jilin Normal University, Changchun, Jilin Province, 130000 China)
Abstract: Song Ci is a brilliant diamond on the crown of ancient Chinese literature. In the field of ancient literature, it is a brilliant pearl. All translators know that translation involves more than simply converting the source language into the target language. What’s more, poems with phonological rhythms are naturally a big challenge in translation, which makes the majority of translation scholars hesitate to translate poetry. Xu Yuanchong has put forward “the theory of three beauty” in his translation practice for many years, which has played a very important role in the field of English translation of Song Ci. This article takes “the theory of three beauty” proposed by Mr. Xu as a perspective, combined with the examples of classic Song Ci translation, and analyzes the specific applications of “the theory of three beauty” in the English translation of Song Ci. We can see that “the theory of three beauty” has important guiding significance for the English translation of Chinese classic Song Ci. The translator should use “the theory of three beauty” as the standard in the translation of poems, so as not to lose the artistic charm of the original poems, and the beauty of Chinese poems can be appreciated by the world.
Key Words: Three Beauties; Song Ci; Poetry Translation; Song lyrics translation
宋詞是宋代盛行的一种中国文学体裁,是一种相对于古体诗的新体诗歌之一,是宋代儒人墨客文人之智慧精华,标志着宋代文学的最高成就。宋词具有格律美、生活气息浓郁以及音乐性这3个特点。它与唐诗争奇,与元曲斗艳,以姹紫嫣红、千姿百态的神韵与唐诗并称双绝,都代表一代文学之盛,标志着宋代文学的最高成就。
严复在其《天演论》之《译例言》中,明确提出“译事三难:信、达、雅”一说,已有百余年的历史。在这一个多世纪里,“信、达、雅”已成为中国译学界的圭臬。由于英文属于印欧语系,中文属于汉藏语系,文化差别大相径庭。因此,英文诗句与汉语古诗词的互译的难度可想而知[1]。许渊冲教授的“三美论”为翻译优美诗词提供了理论指导,树立了翻译古诗词的典范作用。该文将根据“三美论”的翻译理念对许渊冲教授翻译的宋词进行探析。
1 许渊冲先生和“三美论”
读诗讲究意境美,朦胧美;写诗讲究对仗美,押韵美。中国古诗具有言简义丰,凝练和跳跃的特点,用极其有限的诗句尽可能表达多的情感,其最大的特点可用于一个字来概括,“美”:意境美、语言美、音韵美、形式美。英语诗歌讲究韵律,节奏和旋律,文体相对自由。由此可见,中英的语言和文化差异使得宋词英译尤为困难。
美学是一门应用范围比较广的学科,翻译之中也有美学的影子,所以说“美”是无处不在的。而翻译中的美学目的是分析在翻译中所存在的美学特征,从而为翻译实践和翻译学科提供正确的翻译理论指导[2]。20世纪下半叶,许渊冲先生在吸取前人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自己独到的翻译理论,总结出“美化之艺术,创优似竞赛”的十字真言。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句话同样适用于翻译,翻译理论来自翻译实践,翻译实践又可以检验翻译理论是否正确,翻译理论对于翻译实践具有指导作用。许渊冲先生在长期翻译实践和理论经验总结的基础上提出了“三美论”,即“意美”,“音美”,“形美”。他的翻译美学理念思想为许多古典诗歌的翻译指引了方向,提供了正确的指导。他至今已出版的翻译名作达到了150多种,是目前中国唯一能在古典诗词与英法诗文之间进行互译的大家。因为他,我们认识了西方国家的诗词经典;也因为他,让西方国家邂逅了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
意似、音似及形似是“三美”的基础。在意似、音似及形似的基础上做到“意美”“音美”“形美”。在许渊冲教授看来,追求意似就是要准确翻译原文的内容,不能错译、漏译、多译。当“意似”与“意美”发生矛盾时,应先追求“意美”而“意似”其后,因为“意似”只是文本表层结构,“意美”才是文本深层结构。音美,指的是有节调且押韵,读起来朗朗上口,听起来好听。在许渊冲教授的理念中,在翻译诗歌时一定要体现韵律和格调。由于诗的内容和形式是紧密相关、密不可分的,如果原诗用了韵脚而翻译的诗词不用,那是无论如何都不能将原诗的意境、意象和氛围体现并传达出来的。至于形美,主要是指诗歌的“长短”和“对称”。最好能够做到“形似”,如果“形似”不能完美体现,那至少也要做到“大体整齐”。
在许渊冲的翻译理论中,他还认为“三美”的地位不是并列的,而是有轻重、主次之分的。三美之中的意美是最重要的,其次是音美,最后是形美。我们要在将原文优美翻译传达的前提下尽可能做到三美齐备。如果三者不能同时出现,那么我们首先可以不要求形似,也可以不要求音似,但一定要尽全力传达原文的意美和音美。这三美的关系原则是相辅相成,相互制约的,又是层层递进、环环相扣的,三者缺一不可,紧密结合才能达到更好的翻译艺术效果。
2 “三美论”在宋词英译中的应用
20世纪美国杰出的语言学家兼文论家罗曼·雅各布森说道:“诗歌,从它的定义来看是不可译的。”由此说明诗歌翻译难度对于译者来说是难以言喻和无形的[3]。但不能就此因为他的一个结论从而总结出诗歌是不可译的。关于诗歌的可译性与否,这一领域的译者和专家之间仍然持有不同的意见。由于诸多因素,对于文言词中复词的可译性,大多数人都持有一种观点,认为这是一项不可能完成的任务。若要探讨这一问题,必须对许渊冲先生的理论中几个主张作出明确的解释。根据他的观点,翻译是尝试用目的语还原某人用另一种语言所表达或写下的内容。与用来代表原文的文本相比,原文在意义、形式和声音上应有很大的相似之处。这种相似之处在于它们之间的解释性和含意性的共通。在实际的翻译实践当中,从原文到译文的隐含意义在内容上的忠实传递是不同的,但它们的概念和意义几乎是一样的。因此,我们可以说,诗歌是可译的,而且具有较多叠词的传统诗词在一定的情况下也是可译的。
2.1意美—悦心:巧译诗眼,重现意境
宋词的意美在于其简练的词句中塑造出的或婉转空灵,或豪放苍凉的意境之美,有时候随便读上一句话,就会被它描绘的意象感染而沉醉其中,痴绝良久。它的魅力在于能使读者读完之余有一种深远的品位和无限的遐想,令人有一种深刻的情感共鸣,回味无穷。对于这三美的关系,许教授认为,意美是诗歌美最核心的部分,音美和形美都是其外在的表现形式,位列其后,二者以意美为核心。所以,意美是“三美论”的核心和关键。许教授这种以意美为核心的翻译理念在其翻译李清照的《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中充分地展现出来,这是一首倾诉相思、别愁之苦的词。全词以女性特有的沉挚情感,丝毫“不落俗套”的表现方式,展示出一種婉约之美,格调清新,意境幽美,称得上是一首工致精巧的别情佳作。
词中的“红藕香残玉簟秋”中的“红藕”指的是粉荷,“玉簟”就是莹白色的竹席。这一句极富内涵,衬托出作者内心的孤独。许渊冲先生将“红藕香残”译成了“fragrant lotus bloom”,以荷花凋谢来描述此景,更令人能深刻地感受红颜消逝苍凉的气氛,将“玉簟秋”译成“autumn chills mat of jade”,“chill”是瑟瑟发抖之意,这里许渊冲先生翻译时将秋天赋予了人的特征,更能体现秋风萧瑟的时节,渲染了秋天残荷败叶、莲瓣飘落、竹席寒凉、玉露泠泠之意象,愀然空灵之意境。“轻解罗裳,独上兰舟”正是词人想借泛舟以消愁,并非闲情逸致地游玩。词人轻解绫罗裙,独自泛舟。 “独”字与上句的“轻”字相呼应,引出了下片的“愁”字。“轻解”与“独上”四字,许渊冲先生只是巧妙地运用了单单一个“doffed”和“Alone”,就栩栩如生地表现出她的神态、举动。再看下一句中,作者借助于鸿雁传书的传说,画面生动形象,鲜明地渲染了一个盼望丈夫归来的孤独之人的形象。许渊冲先生分别将“锦书”和“雁子回时”译成了“letters in brocade”和“swans come back in flight”,相互对应,可以说是将原词画面变成眼前实景,雁阵回归,嘹唳长空,亦可以是寄兴之景。“月满西楼”表面上是在描绘月皎风清,洒满西楼的景象,实则在美好的背后,暗含着相思的泪水,这里许渊冲先生译成了“bower is steeped in moonlight”,亭子沉浸在月色当中,给人一种静谧悲凉的气氛,半点也没有失去原诗的意美。
下阕讲的是花自凋残水自流,一种离别的相思牵动起两处的闲愁,与上阙相呼应,许渊冲先生将“自飘零”和“自流”译成了“drift”和“run”,同样赋予了花和水动态的形象,将花落水流之景更为动态化,渲染了寂静萧条之景象。最后一句以“才下眉头,却上心头”这句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觉。词中的“眉头”与“心头”相互对应,“才下”与“却上”完美衔接,语句结构紧密工整,表现手法精妙绝伦,因此在全词的艺术烘托上有更大的吸引力。许渊冲先生并没有将“上”,“下”简单地翻译成英语方位词,而是用“kept apart”和“gnaws my heart”来表达词人无时无刻不在挂念着心上之人的相思之情,整个画面感映入读者的眼帘,提升了整个译文的意境美。总体来说,许渊冲先生从原词本身出发,理解其内涵,加入了自己的独到见解,如增添主语等,让意美油然而生。
2.2音美—悦耳:韵味灵动,叠词巧用
“音美”是针对译诗的节奏以及韵式而言。许渊冲先生在翻译中国古诗时注重格律,讲求押韵,也很重视句数。宋词的音乐性更加具有独特性,而且更讲究文字的协律,所以宋词的音韵更谐美,音乐感更完善,既有文字美又兼具音乐美。英文诗一般是讲究押韵的,尤其是每一句的结尾,这有点像中文平仄,但不是那么规则,因为英文单词的音节和汉字的音节大不相同,英文单词大多2个或2个以上音节,而汉字都是一个音节,所以当然是汉语更工整,但英诗在节奏和音韵上也有它独特的美。由于中英诗歌的音韵不同,使翻译中源语韵律难以复制或再现, 为此译者在表达时需要把文本转化为读者能理解的方式,以助读者实现对译文音的审美和感悟[4]。以许渊冲教授译李清照的《声声慢·寻寻觅觅》为例:作为中国文学史上的“叠音绝唱”的开头七对叠词引来了译家的广泛关注,各个大家都有着自己独到见解。原词这几句,将诗人在“寻”“觅”中心神不定,若有所失的神态;“冷”“清”中只身飘零的寂寞;“凄”“惨”“戚”中愁苦不堪的心境刻画得生动淋漓。通过对许渊冲先生译《声声慢》的研究,我们发现“寻寻,清清,凄凄”属平音 ;“觅觅,冷冷,惨惨, 戚戚”是仄音;“觅觅”又属齿音,平音仄音齿音交替出现,使行文抑扬顿挫,掷地有声。从look到know再到feel,许渊冲先生运用了3个感官动词将读者带入其中,感同身受。他用双行押韵的方式补偿原词的叠字叠韵,达到了非常自然流畅的对等效果。译文中的“miss”与原词中的“觅”字,“cheer”与原词中的“戚”字,元音相近且连前面的辅音也相同,可见许渊冲先生对译诗措辞进行了反复推敲,选用与汉语发音相近的英语词汇来实现“音似”、传达音美,实现音韵效果的能力非同一般。
在“乍暖还寒时候……晚来风急”这句的处理上,许教授的翻译更是再度展现出极致的音美,原词中的四个短句被译成九个短句,且都用韵脚,读起来朗朗上口。“晚来风急” 被译成“swift”一词,形容晚风的急促,译词中的短音/i/与“急”的韵母读音音似,不仅巧妙,而且准确。在“时”和“识”的翻译上,许教授用了“alas”“pass”,此处韵脚与原词相似,堪称完美。翻译“黄花堆积”时,运用“showers”与“flowers”实现押韵;原诗中“憔悴”二字都是竖心旁,意思相通,许渊冲先生的译词中用了“faded”和“fallen”,这两个词在英语中不仅意思相近,而且同押/f/头韵,可见许渊冲教授对音美的追求到了极致[5]。译文中的“now”和下句的“how”押韵,“pace”与下句中的“plane’s”,同样为译词增添了韵感。译文中的“drizzles”“grizzles”与叠字“点点滴滴”对应,动静结合,用长音/i:/来表现无边丝雨淅淅沥沥,最后“grief”和“belief”两词共押尾韵“ief”,进一步体现音美,将原词中作者孤独寂寞忧郁的情绪体现出来。
2.3 形美—悦目:长短交错,对仗工整
诗词最显著的特征就是其独有的外在形式。宋词的句式参差不齐,基本上是长短句。词一般都分两段,叫作上下片或上下阕,有一种别致之美[6]。“三美论”中的形美主要指诗的行数一致,长短整齐,句子对仗工整。根据许渊冲先生对三美关系的论述,形美虽位列最后,但也是体现诗歌意美音美艺术魅力的必要条件。因此,我们在宋词翻译中也需要尽最大的可能保持译文与原文句数、行数、长短一致。以译李清照的《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为例:这首小令是李清照早期的作品,借描写宿醉酒醒后询问海棠,曲折委婉地表达了作者伤春惜花之情。全词虽只有短短几句,却写得曲折委婉,极有层次,用场景、人物和对白充分展示了宋词的语言表现力和词人的才华横溢和深厚的藝术功力。我们可以发现,许渊冲先生保留了原始的结构。原文的词为七小句, 许先生的译作也以七小句呈现;原作的每行大体上为五六个字,许教授译作的词数也保持在九到十个, 与原文整体框架结构基本相似,除此之外,他还做到了韵律的整齐和谐。原词有五个韵脚,许渊冲教授同样做到了三组相同的韵脚,采用平行的手段,保留了原诗的句式结构。不难发现,“wine”对“fine”,“screen”和“seen”,“know”与“grow”,极显行文对仗工整,形美油然而生,跃然纸上。
3 结语
千百年来,中国古典诗词魅力吸引着很多学者译者去更深入地去探究,随着国际交流的日益密切,文化交流也是非常重要的,中国古诗词带给了我们美感,丰富了我们的情感,它的美深入人心、沁人心脾。“三美论”的意美、音美、形美能够正确引导译者将中国古典诗词译出原有的意象、音韵和形式。许渊冲先生“三美论”的提出促进了中国优秀古典诗词的传播,使西方读者领略了中国语言文化的魅力。作为翻译学者,我们应向许渊冲教授看齐, 学习其精益求精的翻译态度和一丝不苟的实践精神,提升自己的翻译实践能力,丰富自己的翻译理论知识,用优秀的翻译理论知识指导翻译实践,从翻译实践中不断的积累经验,才能最终达到理想境界。
参考文献
[1] 潘佳音.翻译的文化价值及其当代体现[J].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20,4(3):110-111.
[2] 陈靖.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指导下的中国文化“走出去”翻译问题研究[J].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19,3(33):95,97.
[3] 刘阳.威利英译《道德经》的“深度翻译”模式探究[J].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20,4(20):163-164,167.
[4] 祝一舒.试论许渊冲翻译思想的特质[J].上海翻译,2019(5):83-87,95.
[5] 辛红娟,刘园晨.金岳霖“译意”“译味”观再解读[J].宁波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20,33( 1) :41-47.
[6] 辛红娟,徐薇.中国翻译学的建构路径[N].光明日报,2018-06-11(16).
作者简介:王宇涵(1997—),女,硕士,助理翻译,研究方向为英语笔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