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菲
摘 要:项目式教学法指向的目标是综合、统整的,在探究问题完成项目的过程中,学生调用所有的知识和能力储备,达成深度理解知识、发展能力以及形成积极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素养目标。本文以二年级下册第15课《古诗二首》进行项目教学法的改造,研究项目教学法在低年级古诗教学中的应用。
关键词:低年级 项目教学法 古诗教学 策略
项目化学习最鲜明的特点是,以项目为主线,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课堂上,教师通过对教学目标进行细化分解,将其分成一个个小目标,即项目任务,让学生围绕一系列的项目活动,开启学习旅程,进行学习探究,发现并解决问题,展示项目成果。
而近期发布的新课标背景下的语文教学,恰恰要求教师应是设计者、组织者、引领者,把课堂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对于地年段学生而言,要求学生能借助图画进行阅读,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这意味着教师应在学生完成项目的过程中给予必要的点拨、引领,甚至个别辅导、分层教学,最终通过完成的作品来证明学习的成效。
本教学案例以部编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下册底15课古诗二首《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绝句》为例,走进“大自然的秘密”单元,通过项目式学习,在具体教学过程中实现古诗教学目标,以生动古诗诵读体会古诗的画面感。
一、提出驱动性问题
根据二年级学生学情提出驱动性问题,如《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和《绝句》中分别有哪些景物?这些景物有怎样的特点?”“这些景物放在一首诗里,给你一种什么样的感觉?怎么样读出这种感觉?”等驱动性问题。
成立学习小组。学习兴趣小组成员根据自愿的原则分为六人一小组,根据学生能力的高低对学生学生进行适当的调整,组内异质。组间同质,且保证每一个小组都具备完成项目式学习任务的能力。
構建学习框架。学生在了解-诗词大意的基础上,在了解景物特点后,反复诵读。在诵读中加以想象,仿佛自己置身其中,感受诗人寄托在诗歌与景物中的情感。
二、项目探究阶段
通过《预学单》的使用,在这一阶段之前学生对这两首诗词中出现的重点字词都已经基本理解,本阶段的教学目标分为:阅读诗歌,大体把握诗意,想像诗歌描述的画面,体会诗人的情感。
教师主要通过带领学生一起诵读,对诗歌进行初步的理解。对这两首古诗进行理解翻译的过程中,学生已经对这两首诗歌有了大致的了解,为下一阶段的学习打好了基础。
再读诗歌,体会情感。教师退隐,弱化存在感,将课堂还给学生。学生在诵读中感受文中描绘的景象与诗人表达的情感。
学生回归经典诵读的初衷,围绕如何利用诵读展现诗词中的景象,将听众带入情境,体会诗人情感进行展开。对课文的诵读进行研究,诵读的过程不仅是对前面学习内容的回顾,也是加入了学生自己的理解,同时加入朗诵的技巧。让学生在项目式学习活动中反客为主,不再是被动接受知识,而是主动学习、传播知识,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将整个教学过程以以下方式进行:
(一)创设情境,自读感知
用善于观察的眼睛,感受大自然传递给我们的信息。
(二)合作交流,巩固识写
以组内指名读书纠音,集体诵读正音将古诗读正确。
(三)抓住关键,品读感悟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初读感受:通过学生自读课文、小组交流,分小组总结汇报这首诗大意讲的是什么,以及读完后的感受。
重点品读:抓住“碧”“红”,体会色彩的明艳,感受莲叶、荷花之美;抓住“接天”“无 穷”体会一碧万顷的壮美景色。分小组说说你有什么感受,通过带入自身感受诵读诗歌,重点引导学生通过“中”“同”等字眼体会夏季西湖的美景,理解西湖美景独特之处,
3.朗读展示,读出你对诗的理解。
《绝句》
概括诗意:借助插图,同桌、小组互助,看图逐句猜诗意。
体会诗境:诗人作诗用语简洁明快,画面里的色彩将一幅早春美景图展现在我们面前。(近景)春意浓浓,生机勃勃,诗人被眼前的美景所吸引,这时他一抬头却又被另一处“西岭雪山”所吸引(远景)
再读诗句,想象画面。
(四)反馈巩固,拓展延伸
阅读《语文主题丛书》图书2,37-38页《二月十一日夜梦作东都早春绝句》和《绝句漫游》(其五),小组合作抓住景物提取主要信息,想象画面,了解诗句的意思,个组员以手抄报的形式体现古诗里的画面。
三、项目结题阶段
“评”是为了更好地教与学。在基于项目式学习的经典诵读教学活动完成后,学生将在项目式学习活动过程中使用的视频、音频、图画、学习单等各种材料进行汇总整理,制作成项目作品,并开展经典诵读展示会,针对学生的展示作品,进行评价,学生互评,小组互评,老师评价,检查学习效果。经典诵读项目式学习评价表主要评价内容包含:课文中的重点字词读正确,理解;课文正确翻译;理解作者的情感;诵读节奏停顿正确;诵读情感充沛。
通过项目式学习评价表,学生能够清晰地了解自己在学习、诵读的过程中学到了那些知识、掌握了哪些技能,自己又有哪些不足之处需要改进。教师也可以从中发现自己在教学过程中的亮点与不足,为后期经典诵读教学积累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