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贵灵
伴随着基础教育课改的到来,其中心思想是加强中学生的素质教育培养,在素质教育培养中,历史与社会的教育培养更是重中之重,任课教师需要以丰富多彩的活动来强化学生对历史的认知,在愉悦的学习过程中,加强学生的家国情怀。教师要将教学活动与教材内容融汇贯通,在活动中行之有效地渗透家国情怀,使得学生从认知能力以及情感态度等多方面深刻体悟到爱国之情。
在现代教育中,学生的全面发展以及素质教育是极其重要的,而核心要素就是历史与社会教学。在整个教育培养过程中,应该加强对学生家国情怀的培养,以学生的身心健康為教育的根本理念,结合历史与社会教学培养的教学要求,展开全方位、多层次的爱国情怀教育,将历史故事、社会教育、家国情怀连成线。教师作为教育引领者,通过带领学生学习历史知识,让学生在认识历史、了解历史的同时,将个人情感带入到学习知识的过程中,让家国情怀不仅影响着学生阶段,也影响着整个人生旅程。
一、加强学生对家国情怀的认知
(一)家国情怀的概述
家国同构、集体意识以及仁爱之心共同组成的家国情怀,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核之一。任课教师需要在结合历史故事的基础上,深刻解读故事背后赋予的情怀,向学生普及家国情怀的内在含义。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历史书中,“秦灭六国”一课讲述了秦国战胜其他六国实现统一中国的历史现实,任课教师可以以秦国统一中国的原因为切入点,引导学生学会思考,究竟是因为秦国兵强马壮、上下一心、人才济济的原因?还是秦国拥有的庞大野心,而其他六国又喜骄奢淫逸?细思每一个答案都有一定的道理,但其最关键的原因是因为每一代的秦王都有一颗爱国之心,心怀天下,希望广大劳苦人民不再受战争困扰而流离失所,这一做法就是共同体意识的作用。通过解读历史来讲述家国情怀,使家国情怀不再是一个抽象的概念,而是一个个可歌可泣的真实历史故事,是无数革命先烈壮烈举动的支撑,使学生对家国情怀有一个更深刻的认识。
(二)将家国情怀体现在教学中
现如今,家国情怀已经是中华儿女的正常意识导向,是最基本的价值观取向。家国情怀不仅是一种虚拟的认知状态,还可以通过实际的行动来体现。这就需要教师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将爱国情怀逐步渗透给学生,以史实故事来讲述家国情怀。中国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历史书八年级教材上册中,讲述了戊戌变法、百日维新等历史上赫赫有名的改革运动,任课教师可以通过讲述这些改革的因果关系,深究其中的精神内核,领军人物对引领的这场运动对当时社会造成的思想浪潮,将爱国情怀还原到整个历史的节点中,让学生知道爱国情怀在教育培养和社会生活中的重要性。
(三)将教学与家国情怀相融合
什么是家国情怀?家国情怀是如何产生的?如何用实际行动来体现家国情怀?这是任课教师需要引导学生思考的问题,一代又一代的革命先烈为中华民族的崛起而不懈奋斗。随着历史进程的不断推进,家国情怀的着重点也有所不同。抗日战争时期,全国人民上下一心,统一战线,共同抵抗外来侵略者的侵略就是家国情怀。在解放战争时期,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以人民利益为中心,顺应时代的发展就是家国情怀。在历史发展的浪潮中,我们可以发现家国情怀体现在中华崛起的每一个过程中,它在不断地发展和变化,以动态、多样化的形式展现在历史发展的道路上,这也启发任课教师在教学中,不仅要引导学生深挖历史爱国情怀的精神内核,还要学会思考当代爱国情怀应尽之事,更应该展望家国情怀在未来的发展脉络。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通过学习历史将爱国情怀作为人生的价值导向。
二、将家国情怀渗透进历史与社会教学
教材是学生在学习历史与社会课程基本依据,伴随着新一轮课改的到来,教师应以教材内容为基准,以培养学生综合素养为中心法则,深度挖掘剖析历史教材的内容。在讲好中国历史的基础上,逐渐渗透给学生家国情怀的重要性,让学生懂得“国家好,才是真的好”的基本道理。以史实为依据,让学生在历史课的学习过程中体悟到家国情怀在国家发展起到的决定性作用。在学生学习中国抗日战争这段历史时,教师需要根据课本内容深挖本质精神,学生不仅需要掌握好课程知识,还需要形成强烈的家国情怀。教师需要在教学中,将家国情怀和课本内容有机地结合到一起,将九一八事变、西安事变作为核心要点,剖析经典历史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让学生认识到日本侵华战争是有意图之、蓄谋已久,将事实完整地讲述给学生,让学生在课程中体会到中国人民对侵华战争的憎恨,体会到革命先烈在一次又一次的抗日战争中不惧牺牲、不畏艰难的斗争精神,向革命先烈学习,体悟爱国情怀的真谛。
三、讲述历史案例,激发爱国情怀
初中阶段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思考能力,情感方面更是敏感,所以在初中历史与社会科目中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能够使他们从内心深处给予认同。初中历史与社会科目与其他的初中科目相比较,这个科目当中包含了很多的历史知识与历史事件。教师可以针对初中历史与社会学科这个特点,在教学过程中为学生讲解历史案例,让学生以听故事的方式来学习历史知识。在初中历史与社会教育培养中,教师通常是让学生以历史事件为基础,体悟深刻的历史内涵。初中学生无论是生活阅历还是知识储备都不足,这使得他们在学习历史时有更强烈的求知欲,教学课上积极性和表现欲更好。利用这一点,教师更应该在课堂上重点讲述经典历史案例,引领学生掌握经典历史案例的发展过程,让学生结合实际生活分析经典历史案例,理论结合实际,强化家国情怀的引领作用。还是以辛亥革命为例,教师应该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体会到革命先烈、仁人志士的斗争精神,把这种精神融合到学习生活中,增强自己的进取之心,让学习成为一种奋斗目标。除了时间相对久远的历史事件之外,教师也可以引用新中国成立之后的重大历史事件进行讲解,这些历史事件与学生的成长时间相对较近,而且在日常生活中通过影视剧、文学作品也有了一定的了解,通过讲述新中国成立之后的艰辛以及取得的成就,可以更好地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例如在人教版初中历史与社会九年级下册《艰辛探索与建设成就》教学过程中,章节中讲述了新中国在成立之后经过了一段较为艰辛的时间,对于国家发展和人民生活都带来一些挑战。但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人民在上个世纪的七十年代迎来了伟大的历史转折,不仅使人民的生活条件得到了改善,还在科研领域、政治方面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伟大成就,对中华民族的崛起具有重要的意义。在探寻历史故事的发展过程中,以抛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方式,让学生认识到现在的生活是由无数先贤不断奋斗形成的,是在历史的进程中,中华人民无畏压迫、勇于变革努力奋斗得来的。让学生认识到家国情怀在历史的浪潮中起到决定性的作用。
四、多媒体技术引领爱国情怀
随着科技的发展,更应该将多媒体教育融入日常教学。在初中历史与社会教学培养中,学习中华上下五千年的历史。由于初中历史与社会教材的篇幅有限,某个阶段的历史实践通常只能进行较为简短的讲解,不能够让学生对历史内容有着较为全面的掌握。为了改变这种情况,教师需要积极拓展教学资料,并且将搜集到的教学资料进行整合梳理,将其制作成多媒体教学课件。在实际教学过程中,适时地为学生播放教学课件,穿插一些短视频、图片和音乐,让学生能够从听觉和视觉两个方面来接受教学课件的熏陶。这样的方式能够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教学素材,教师可以以此开阔学生的视野,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对史实故事有全方位、多层次的认识,加强家国情怀的感染力。展现形式不仅局限于课本书籍,还可以通过视频、图片、歌曲等不同的形式展现先辈们的家国情怀,让学生从视觉感官、听觉感官上仿佛身临其境般了解到历史事件,体悟家国情怀。通过对家国情怀氛围的塑造,让学生每时每刻都感受到家国情怀。在任科教师讲述新中国的诞生时,不仅可以通过开国大典的视频引入这节课,还可以播放国歌来让学生体会身临其境的感觉,无论是视频还是国歌都很容易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在当时的那个年代,无数的革命先烈立志报国,以勇敢无畏的精神,为新中国的成立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学生在多媒体教学课件的引导下,能够保持较高的学习专注力,提升自身的学习兴趣,进而逐漸产生了民族荣誉感,有利于后续教学工作的顺利推进。课后通过爱国朗诵,让学生自主学习爱国精神。在整个教学的过程中,无论是音乐还是整体的画面感,都可以加强学生对这段历史的印象,再通过解读这段历史,沉浸式爱国朗诵,使学生进一步走进先辈的世界,激发学生的家国情怀。
五、运用新媒体平台资源
随着互联网技术与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新媒体平台的影响范围逐步扩展。初中学生处于思维活跃的青春期,在成长过程中会接触到众多新媒体资源,自身的思想和行为会受到新媒体平台的影响。在这样的情况下,教师需要合理运用新媒体平台的各项资料来推进教学工作。例如近几年短视频平台的兴起,使学生对于简短、有趣的短视频具有较高的兴趣。教师可以在教学过程中,搜集富有爱国情怀的短视频,将其分享到初中班级群组当中,让学生能够通过短而精的短视频来提升自身的爱国情怀。例如在人教版初中历史与社会九年级上册《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相关历史知识方面,短视频平台当中拥有很多的剪辑视频。虽然这些视频主要来源于影视剧,但是历史还原度比较高,音乐渲染效果好。学生观看这些短视频能够感受到情感共鸣,不仅能够更好地了解相关历史知识,领悟先辈的奉献精神,还会激发自身的爱国情怀。
六、总结
历史与社会教育培养是知识与情感的双向培养,是课本上的知识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结合的体现。任课教师需要在教学过程中,紧抓教科书上的内容,以历史史实为抓手,研读历史故事,品读历史经典,将家国情怀渗透到日常教学中。以多样化的教学风格强化自身的教学本领,真正将家国情怀从课本上的知识升华至情感上的表达。以课本的知识、史实故事为根,让家国情怀的树叶散落至每一个学生的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