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塑课堂理性:“教学评一致性”的区域化实践

2022-05-05 14:24逄凌晖褚艳秋
中小学管理 2022年3期
关键词:教学评一致性校本教研课程标准

逄凌晖 褚艳秋

摘要山东省潍坊市探索开展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评一致性”研究与实践,推进课堂教学高质量发展。首先是坚持“问题导向、差别发展、全面提升”,以教师理念转变与素养提升为突破口,以素养培训、课堂实践和典型推介引领教师从基础理论学习走向课堂教学实践;其次是以课题研究和主题研讨助推“教-学-评一致性”研究和实践走向深入;最后是以“核心研究共同体”和“教学改进行动联盟校”为抓手,实现区域内各类学校整体推进。

关键词 课程标准;课堂理性;“教-学-评一致性”;校本教研;联片教研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2384(2022)03-0034-04

“课程思维本来就需要一致性地思考在目标统领下的教学、学习、评价的问题”,“从教师教的视角看,需要一致性地思考‘为什么教’‘教什么’‘怎样教’‘教到什么程度’。”[1]然而我们在实际工作中发现,许多学校的课堂教学中依然存在忽视课程标准、学习目标无效、教学评价缺失等现象,造成了课堂教学的机械性、形式化、高耗低效。要改变区域课堂教学的不理想状态,实现课堂教学的高质量发展,必须从课堂原点出发,准确定位课堂教学的根本点,即开展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

2019年2月,山东省潍坊市印发了《关于开展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改进行动的指导意见》,提出要用三年时间,引领全市中小学教师“像专家一样思考”课程标准、教学、评价的一致性问题,开展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评一致性”研究与实践,全面实现教学由关注“教什么”“怎么教”向关注“为什么教”和“教到什么程度”的转变,做到应教尽教,保证课堂教学让学生“学会”,确保学生学习达到国家规定的学业质量标准。

借助问卷调查和座谈分析,我们发现,区域内学校在教师队伍素质、课堂教学质量、学校制度建设等关键要素方面千差万别,如城镇学校师资充足、课堂教学水平高,教学改进基础好;而农村学校师资队伍状况堪忧,教师年龄老化、理念陈旧,且普遍存在“教非所学”现象。对于作为教学根本依据的课程标准,无论在城镇学校还是农村学校,均有较大比例的教师没有认真研究或使用过,“教什么”“怎么教”“教到什么程度”几乎全凭教师自身的经验,教师个体的素养和能力决定着课堂教学的方向。因此,为了有序推进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评一致性”研究,我们坚持“问题导向、差别发展、全面提升”,确立了以下整体推进区域“教-学-评一致性”研究与实践的四项原则。

一是先行示范,整体推进。面向区域所有学校,潍坊市坚持“一校一策”,优势学校先行先试,目标高远;农村学校立足实际,关注基础。我们突出发挥城区学校教师整体素养高、学习力强、教学改进基础好的优势,成立了由21所师资水平较高的学校组成的“核心研究共同体”,鼓励他们先行一步,示范引领。这些学校通过开展校际教研、同课异构、观摩研讨等活动,抱团研究、共同提升。他们还借助全市“校长论坛”推介典型、分享经验,引领区域学校整体开展教学研究。

二是分区规划,全面开花。“核心研究共同体”是全市“教-学-评一致性”研究实践的龙头,组成第一梯队。同时,我们又选择了92所师资条件较好的镇街学校结成“区域研究联盟校”,组成第二梯队,分别作为县域研究的领头校,通过分区规划,在县域内重点推进研究,破解难题,克短治弱,以达到以点带面的效果。

三是问题导向,大胆创新。我们着眼质量提升,坚持问题导向,鼓励学校创新教学研究方法,探索问题破解路径。在教学研究推进一段时间后,我们梳理了教师面临的关键问题,比如:如何高效解读课程标准,怎样规范叙写学习目标,如何确保学习目标准确,怎样设计评价任务,等等。我们面向全市发布教学研究中的重点问题,由学校自主认领,然后组成团队,研究破解问题。

四是评价引领,注重实效。潍坊市建立工作评价机制,制定了《潍坊市中小学办学水平评估方案》《潍坊市基于课程标准的课堂教学评价方案》《潍坊市中小学强课提质实施方案》等文件,对县域、学校的“教-学-评一致性”研究与实践工作进行学期、年度评估,加强改革成果的总结、推广和应用,以激发学校和教师的改革活力。

区域内教师发展有很大差異,要变革课堂教学,必须先改变教师理念;要改变教师传统的教学理念和固有的教学习惯,就要分析各县域、各学校教师发展实际,找准突破口。我们认为,指向教师理念转变与素养提升的校本教研是破解问题的有效途径。基于这一思考,我们从以下路径开始了“教-学-评一致性”的区域性实践,重构课堂正当性,重塑课堂理性。

1. 三线并行,从理论学习走向课堂“实战”

改变传统的经验型课堂,实施更加理性的“教-学-评一致性”课堂教学,实现学生课堂学习“学会”,将是一场面临众多教师固有经验阻力的重大变革,因此首要问题是改变教师,以全新的理念替代固有的经验。为达成这一目标,我们以素养培训、课堂实践和典型推介三线交叉并行,引领、助推教师从基础理论学习走向课堂教学实践。

一是素养培训。潍坊市面向全市中小学教师,每学期组织一次大型线上或线下专题培训,包括“‘教-学-评一致性’理论学习”“促进学习的课堂评价”“融入教学的形成性评价”等主题。同时,各学科教研员每月组织一次专题研讨,共同研究如何解读课程标准、怎样设计评价任务等。素养培训旨在让教师了解并熟悉“教-学-评一致性”的基本原理、核心内容,为教师变革课堂教学注入新理念、新思维,丰富教师对“教-学-评一致性”的认识,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

二是课堂实践。在理念学习与思维变革的基础上,我们引导教师边学边做,大胆开始“教-学-评一致性”的课堂实践,并鼓励教师及时反思,寻找亮点,借助每月一期的《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改进教研信息》发布教师的优秀文章,如《我怎样让学习目标更准确?》《课堂评价工具的使用》等经验都得到了教师们的好评。

三是典型推介。我们推出区域内学校典型案例和教师典型经验,以身边的榜样引领发展,以自己的专家指导研究,以成果的共享促进提高,通过典型推介、课堂展示、校长论坛、现场观摩、同课异构、案例分析等不同形式,助推区域内学校、教师从研究走向实践。

2. 课题引领,从破解问题走向深度研究

我们发挥市级“三大课题”(重点研究课题、专项规划课题、小课题)的引领作用,引导教师以课题方式研究“教-学-评一致性”。其一,发布“三类一大”(教学自主创新问题、育人自主创新问题、教学法、教育教学重大问题)重点研究课题,面向全市教师开展“三类一大”行动研究。教师自主认领,组建团队,定期进行过程展示交流,助推深度研究“教-学-评一致性”。其二,发布专项规划课题。一类面向中小学校长,重点研究学校层面“教-学-评一致性”实践的方式、方法和路径;一类面向学科教师,突出课标分解、目标叙写、评价任务设计等研究与实践,引导教师实质变革课堂教学。其三,发布小课题。教师自我发现且自主提报教学实践中遇到的小问题、小难题、小障碍,由市教科院统一梳理提炼,定期发布,引导教师自主研究、自主破解。

“三大课题”研究引领区域内中小学,从城镇到农村、从校长到教师、从备课到课堂、从破解问题到深度研究,让“教-学-评一致性”的基本理念和行动路径渗透到教学的每一个层面,走向课堂教学实践。

3. 主题研讨,从经验主导走向专业设计

区域内开展主题研讨是“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主要方式。在“教-学-评一致性”的实践中,我们发现一些关乎每一位教师课堂教学变革的共性问题,如怎样准确地设计学习目标、怎样设计优质的评价任务、怎样催生丰富的学生信息等,需要调动教师全员参与研究,共同提升。基于此,我们根据课堂教学变革的规律,立足教师的理论学习与课堂实践,确立了梯级“年度教研主题”。一是“2019:认识‘教-学-评一致性’”。自2019年初始,我们将第一年度教研主题确立为“‘教-学-评一致性’的含义与意义”,以了解认识“教-学-评一致性”为目标,引导学校、教师学习相关理论,转变理念,相互观摩课堂,取长补短,开展教学变革。二是“2020:从课标到目标”。这一年,面对疫情,我们通过线上广泛组织教师研究课程标准,分解课程标准,叙写学习目标,让教师明确自己“教什么”,学生“学什么”。三是“2021:评价任务的设计与实施”。“教-学-评一致性”的要义是确保学生“学会”,课堂评价的使命是检测学生是否“学会”。我们组织教师从“逆向教学设计”开始,研究评价任务与学习目标的关系,设计评价任务,规划教学活动。四是“2022:融入教学的课堂评价”。我们引领教师将评价融入教学活动,将课堂教学的过程作为评价活动展开的过程,不断强化教师的评价意识,提升教师的评价素养。一系列年度教研主题的研究,引导教师们从理论到操作,从经验主导的教学走向专业理性的教学设计与实践。

区域内学校各有特色,基础不同,师资有别。要实现区域内学校的全面发展,就要因校制宜,立足学校现状,找准突破口,把握着力点,加强顶层设计,明确实施路径,采取特色化、个性化、多元化的实施策略。

1. 以先行学校为核心,抱团研究,引领区域发展

校长对于学校发展的前瞻性、预见性与自觉性,引导了部分优秀学校对“教-学-评一致性”的大胆研究与实践,积累了许多有价值的经验,可以供其他学校借鉴学习,引领其他学校的研究与发展。基于此,我们引导这部分“教-学-评一致性”研究与实践比较成熟的学校“抱团取暖”,组成“核心研究共同体”,各校再遴选有激情、想干事、肯钻研的骨干教师组成“学校核心研究团队”。共同体学校立足自身发展特色,确立本校研究重点,认领市级重大问题,聚焦区域教学共性问题,实行大片区联合教研,共同破解教学改革难题。同时,共同体学校积极申请省级规划课题,主动承担市级重要研究任务,定期聘请专家入校指导,轮流承办年度教研活动,共享交流研究成果。经过两年多的运行,“学校核心研究团队”充分发挥了关键引领作用,通過校长分享、名师课堂、送教支教、入校观摩、主题教研、专家指导等方式,推进自身的研究与实践,带动其他学校的成长,帮助薄弱学校的发展,在区域内推进“教-学-评一致性”实践中,发挥了先行学校的专业引领与带头示范效应。

2. 以县域名校为龙头,联片教研,带动片区发展

针对各县域教育发展的差异,我们发挥县域名校的作用,成立了由90所学校组成的“教学改进行动联盟校”,作为全市推进“教-学-评一致性”的主体学校。这些学校立足本校实际组织教师开展研究,从学习课程标准到尝试编写课程方案,从了解评价任务到进行“逆向教学设计”,从凭经验主导的课堂到“教-学-评一致性”课堂的实施,一步步实现教师教学理念的转变。这90所学校就像90颗充满生机的种子,扎根于不同的县域和城镇,既有本地西部内陆山区,又有东部沿海地区。他们立足小片区,面对小问题,以校际教研、结对帮扶、同课异构等方式,带领附近学校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研究与实践,将研究的激情与热情辐射到周边学校,将实践成果分享到附近学校,让其他学校看到了“教-学-评一致性”研究的价值和意义,让农村学校、小微学校、薄弱学校感受到了课堂教学改革的可能与魅力,带动了不同县域学校的发展和教师的成长。

3. 以全域学校为目标,校本研讨,实现全面发展

不落下任何一所学校,实现区域内各类学校“教-学-评一致性”实践整体推进,是我们始终如一的目标,也是区域内教育均衡发展的必然要求。在广泛宣传发动中,全市中小学校长、教师思想认识逐渐统一,各学校结合实际纷纷制定个性化实施方案,积极对接区域内核心学校、联盟学校,学习先进经验,务实开展校本化研讨,教师们学习课程标准、拟定学习目标、开展读书交流、尝试课堂评价,教研热情被进一步点燃。如青州邵庄中学是一所偏远的山区学校,老师们在校长带领下一起读书,一起分析课标、研究评价、观课评课,学校的校本教研搞得红红火火;再如坊子区尚文中学,校长三年观课评课1000多节,带动教师们踊跃参与课堂教学研究,激发了教师们的研究热情,甚至后勤服务的教师也申请到课堂为学生上课,使学校的“教-学-评一致性”实践走在了全市前列。三年时间里,这样的典型不断涌现,优秀案例不胜枚举。“教-学-评一致性”研究在全区域内中小学校稳步前行。

区域内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评一致性”研究与实践,让课程标准的研究成为教师的真正自觉。以追求目标达成为导向的课堂评价成为课堂教学的“导航仪”、目标达成的“检测仪”、学生学习的“推进器”,引领着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一致性地向着学习目标迈进,最终实现“学生学会”。基于课程标准教学,追求“教-学-评一致性”,实现了让教学“回家”。[2]

参考文献:

[1] 崔允漷,夏雪梅.“教-学-评一致性”:意义与含义[J].中小学管理,2013(1):4-6.

[2] 崔允漷.基于课程标准:让教学“回家”[J].基础教育课程,2011(12):51-52.

(编辑 崔若峰)

注释:① 本文系山东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课题“基于课程标准的市域中小学教师教学行为改进研究”(课题批准号:YC2019215)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猜你喜欢
教学评一致性校本教研课程标准
《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22年版)解读》权威出版
高校课程标准编制质量的现状调查与分析
关于开辟版块答疑解惑的通知
基于“教学评一致性”的地理课堂观察工具的开发研究
新课程标准下的计算教学怎样教更有效
“教学评一致性”理念在英语教学中的运用
“教学评一致性”在中学英语阅读课堂中的实践与运用
提升校本教研品位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让农村初中校本教研更接地气
开展小学数学课堂有效问题情境创设校本教研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