眭金祥 李红蕾
摘要江苏省丹阳市马相伯高级中学通过构建艺术教育课程体系,探索普通高中特色化办学路径。一是充分挖掘地域艺术文化内涵,明確艺“树”人生、以美立德、以美树人的办学追求;二是建构包括基础共修、拓展选修和卓越精修课程的艺术教育课程群,实施“情境导入-赏析体验-深入探究-拓展表现-价值提炼”的“五步”艺术教育教学方法;三是建设融汇实践性、审美性、地域性的校内外艺术课程基地;四是通过创设学生艺术课程观察量表、艺术素质测评标准、艺术素养发展档案袋,实施全程艺术素养评价。
关键词 学校美育;艺术教育;艺术素养;艺术素质测评;高品质艺术课程基地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2384(2022)03-0057-04
学校美育的价值不言而喻,其重要性也日益凸显。艺术教育作为美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够使学生在学习审美知识的过程中培养审美观念和审美能力,因此在中小学校也受到广泛重视。在当前推动普通高中多样化、特色化、高质量发展的背景下,针对高中艺术教育存在的课程实施不全、育人模式单一、活动平台匮乏等问题,江苏省丹阳市马相伯高级中学(原江苏省丹阳市第五中学,2021年更为现名)依托丰厚的地域艺术文化资源,创新性地开发与实施艺术教育课程,致力于以高品质的艺术教育铸有品位的教师、育有品位的学生、办有品位的学校,实现立德树人、学科育人、美育厚德的办学追求。经过二十余年的实践探索,学校逐步形成鲜明的艺术教育办学特色,走上可持续发展之路。
学校1994年创建时,我们面临的首要问题是,如何为一所新建高中找到特色化发展的支点,如何为更多普通高中学生架设多元化成长的阶梯,从而使高中学生在埋头苦读、追求高考成绩的同时,也能得到文化浸润、艺术熏陶,让学生的学业成绩提高与综合素养提升齐头并进。
学校所在地丹阳是一座千年历史文化古城,人杰地灵,艺术氛围浓郁,不仅孕育出啷当调、舞双龙、刻瓷、雕花天鹅绒、正则绣、面塑等异彩纷呈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更涌现了众多文化名士,仅近现代就产生了复旦大学创始人马相伯、美术教育家吕凤子、语言大师吕叔湘等多位教育家。悠久厚重的地域艺术文化为学校发展提供了丰富的课程资源。
为此,我们基于学校办学和学生发展的实际需求,秉持“襟怀天下 跬步躬行”的办学理念,在建校之初便提出了以优质基础教育为底色、促进艺术教育特色发展的办学思路。我们提出要以素质教育引导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学习、学会审美、学会健美,以艺术教育促进学生彰显个性、多元提升、和谐发展,展现生命的活力。学校集思广益,提出了“艺‘树’人生”的艺术课程核心理念,即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统领艺术课程,用艺术教育带动美育发展,以美立德,以美树人,用美的课程成就师生,用艺术润泽生命。
与此同时,学校以江苏省高品质高中建设的“八有”要求为参照,提出了艺术教育高品质实施的“九有”标准—理念站位前、环境氛围雅、教师队伍强、课程体系全、校园生活美、文化底蕴厚、课程管理实、教育业绩好、育人样式优,以此推进立德树人真正落地落实。
我们提出,每一种青春都应该有不一样的精彩,因此学校的艺术教育课程建设理应面向每一位学生,通过提供尽可能多的艺术学习内容供学生自主选择,为高中学生不同的人生规划、职业规划提供相应的艺术学习轨道;依据每一位学生的艺术天赋和学习基础,为其提供适合的加速通道,由此激发不同学生的生命潜能,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在艺术学习中提升素养、涵养美德,创享美好人生。
1. 构建动态进阶式艺术教育课程体系
学校在音乐、美术等国家课程的基础上,围绕艺术教育的核心内容,基于学生开展艺术学习的基本认知与进阶规律,整合现有的课程资源,形成包括基础共修课程、拓展选修课程和卓越精修课程的艺术教育课程群。基础共修课程,是指面向全体学生的必修需求,基于本校师资开设的基础类课程,包括“音乐鉴赏”“美术鉴赏”等10门课程,旨在丰富学科教学内容,提高艺术教育质量。拓展选修课程,是指面向群体学生的选修需求,基于本校和外聘师资开设的特色艺术课程,包括“曲阿之韵—丹剧”“七彩世界绣美锦”等16门课程,形成系列校本教材,旨在进一步完善艺术教育课程内容。卓越精修课程,是指面向学生的个性化诉求,依托本校和外聘师资开设的高层次培优课程,包括“造型·表现”“设计·应用”“创造·实践”“综合·探索”4个课程模块。此类课程的具体内容会根据学校和学生的艺术实践状况进行及时的变化调整,形成卓越艺术发展课程。上述系列课程在知识拓展的基础上,强调学生对艺术的理解与赏析,重点培养学生在艺术方面的“实践”能力。
2. 架设融合探究式艺术教育学习轨道
一方面,我们引导教师开展艺术教育课堂教学探索,逐步构建了包括“情境导入-赏析体验-深入探究-拓展表现-价值提炼”的“五步”艺术教育教学方法。在具体教学中,教师要通过情境创设让学生感知美,通过探索参与让学生体验美,通过融入领会让学生理解美,通过艺术展示让学生表现美,通过价值引领让学生升华美,引导学生在体验、讨论艺术作品和艺术活动的过程中,形成对文化艺术的理解视角并进行初步辨析和评价,由此建立文化认同,涵养人文情怀。
另一方面,我们基于“学科融合、社校结合、知行契合”的原则,鼓励教师以实践教学、实证教学为技术路径,增强学生对艺术课程的体验和感知。学校通过丰富多彩的艺术研学、导师领衔的项目研修、人才互通的学段共研、自主展学的艺术嘉年华,为学生实践创新提供展示平台,不断增强艺术创新能力。例如:学校每年12月都会开展艺术嘉年华活动,引导学生在自主自发自助参与特色作品展、达人秀、经典传唱、相遇青春等主题艺术活动的过程中,进一步体验美、领悟美和展示美,由此获得丰富的艺术感知和文化理解,促进自身全面发展。
针对普通高中艺术教育教学资源配置不足的问题,学校以艺术教育特色建设为轴心,将艺术与科学、人文元素有机融合,制定了学校艺术教育资源配置方案,通过政府采购方式(政府牵头、专家引领、社会支持),构建了融汇实践性、审美性、地域性的校内外艺术课程基地,并致力于将其打造为艺术教育设施、课程、师资、资源相统一的平台。
1. 基于专业视角营造校园艺术环境
我们以“艺体中心、艺文中心、艺韵中心”三中心为主体,“两园、一馆、一吧、一廊”为触角,在校园内精心营造了高品质的艺术学习空间,让学生在充满“美的味道”的环境中开展特色艺术活动,潜移默化地培养其审美素养与审美能力。
在“三中心”里,艺体中心内设音乐名师工作室、音乐非遗工作室、音乐鉴赏室、合唱工作室、合唱排练室、音乐理论工作室、丹剧坊、琴房,是学生全方位开展音乐学习、观摩、交流的园地;艺文中心内设音乐厅和艺术展示馆,师生可通过便捷的预约程序参与丰富多彩的校园音乐活动,欣赏经典的艺术作品;艺韵中心内设美术名师工作室、美术非遗工作室、美术画室、正则绣坊、书法工作室、色彩工作室、美术理论工作室和风俗摄影工作室,是学生进行美术学习、观摩、交流的园地。
“两园”即流韵园、写意园,前者包括音乐文化展示区、声韵回廊和唱奏实践基地,后者包括美术文化展示区、时空连廊和校园写生基地。“一馆”即艺术体验馆,是学生线下进行艺术自主学习的场所,也是一部融思想性、知识性、文化性和服务性于一体的“艺术立体教科书”。“一吧”即星空艺术吧,是一间集艺术展示、文化交流于一体的阳光房,师生在这里定期开展艺术沙龙活动。“一廊”即艺术长廊,师生可以在众多音乐流派和美术作品中演绎跨越时空的艺术对话。
2. 基于地域资源创设校外艺术基地
学校与本地的艺术文化单位和各类场馆、高校艺术学院等签订合作协议,如丹阳市戏剧总团、吕凤子故居、延陵镇季子故里、茅山风景区、南京艺术学院等,定期带领学生外出观摩、学习、实践,形成各具特色的校外艺术基地。例如:学生走进丹阳市戏剧总团,沿习“口传心授”的传统学习方式,看丹剧、听丹剧、唱丹剧;走进吕凤子故居,跟随“正则绣”传人学习工艺语言,体验“乱针绣”的感染力……从而使学生在家乡艺术文化中浸润、感悟,提升文化自信,激发创作激情,增强传承地方艺术文化的责任感与使命感。
3. 基于技术支撑搭建网络艺术平台
我们依托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AR技术,整合优质艺术课程教学资源,构建了包括艺术教研、艺术教学、自主学习、智助学习、艺术课程网站的五大互动学习平台,形成特色网络艺术平台—“艺术课程云”。例如:我们通过建设智能唱吧、智能CD机、智能画笔等智助区域,为学生提供独立的创造和表现空间,精准助力学生的艺术学习。此外,我们还根据学生艺术课程学习的时序进度,在平台上开辟艺术课程链接板块,及时添加更新课程教学需要或学生喜闻乐见的艺术课程项目,鼓励学生在虚拟空间展开自主学习,获得突破围墙的成长。
4. 基于教学需求整合优质艺术师资
学校依托课程基地,以名师、民师为支撑,构建了教师实践专业发展中心,通过多种方式提高艺术教师的艺术品位和艺术韵味,从而更好地服务于学生的艺术教育课程学习。一方面,我们建立了“导师学员制”,依托市教育局、艺术家协会等,引进成立省、市、校级艺术教育名师工作室和民师工作坊,引领青年教师提高教学技能,加快专业成长的步伐。另一方面,通过建立“教师合伙人制”,成立“共建·共创·共享”的专业协作共同体,以“高品质艺术课程基地建设的实践研究”等课题研究引领艺术课程教师的专业水平提升。
学校立足学生艺术素养和关键能力的培养,通过创设普通高中学生艺术课程观察量表、建构体系化的艺术素质测评标准、丰富和完善学生艺术素养发展档案袋体系,努力做到艺术地评价艺术学习,从而以多元科学的评价助力学生综合素养的提升。
1. 让“量表”说话,客观评价学生的艺术学习成效
我们设计制作了《丹阳市第五中学艺术课堂观察量表》,旨在通过对艺术课堂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过程、学生活动、教师素养、整体效果的观察评价,让学生学习表现可视化、学习问题明确化、学习进步明朗化,在增强课堂教学反馈的同时促进课堂改进,推动学生开展高品质艺术学习。在具体施行中,学校鉴于艺术课堂教学中的常见问题,在多次课堂观察的基础上,不断调整观察要点,如侧重教学目标的可操作性,强调学生艺术学习的主体性和自主性,同时依据整体性和关联性等艺术情境化教学的特点进行考评。
2. 以“标准”衡量,重点关注学生的艺术学习增量
学校从学生素质发展的实际出发,遵循由易到难、减负增效的原则,坚持课内与课外相结合,课堂基础知识与技能学习评价和发挥创造性、动手制作能力考核相结合,艺术素养的普及与艺术特长发展相结合,过程性评价与现场考核相结合,科学设置测评标准,建立了相对完善的《丹阳市第五中学学生艺术素质测评指标体系(试用)》(见表1)。与此同时,我们将各指标与学校相关艺术实践活动建立关联,以保障指标能落地、素养看得见,如通过丰富多彩的校内外艺术研学、项目研修活动落实“基地学习”指标,通过学校艺术特长展示平台—艺术嘉年华活动落实“艺术特长”指标。每个学生均可参照《艺术素质测评指标体系》逐级进阶,实现艺术素养与能力的不断增值。
3. 用“发展”对比,有效激励学生的艺术素养发展
学校为每名学生都建立了“学生艺术素养发展档案”,用来记录学生参与艺术活动不同阶段的学习成果,包括在各种媒介上呈现的作品、参加各种艺术活动的奖品,以及学习过程、学习体会、相关的过程性多元评价记录等。学生、家長和教师可以根据这些记录对学生的艺术素养发展情况进行真实评价。
学校开展艺术教育二十余年来,共举行过市级以上艺术教育展示展演活动千余场次,师生在各种艺术类竞赛中获得多项奖项荣誉,学校也获得了“江苏省艺术教育特色学校”“江苏省首批STEM项目实验学校”等多项荣誉称号。2020年,学校成功创建为江苏省高品质艺术课程基地,使学校的艺术教育特色发展又拥有了新的内涵、意义和标杆,也推动学校的高质量发展站上一个新的台阶。
(编辑 谢 凡)
注释:① 本文系全国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2021年度教育部重点课题“促进关键能力提升的普通高中动态生成课堂教学行动研究”(课题编号:DHA210384)的研究成果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