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明贵
摘要山东省临沂市兰山区半程中学立足学校实际,以新时代劳动教育创新实践为支点提升学校办学水平。一是以劳动实践为载体,构建劳动教育课程体系;二是融通多维空间,保障劳动教育落地落实;三是通过“记+评+展”的多元方式,实施劳动教育发展性评价,形成“学校+家庭+社区+实践基地+企业+社会”六位一体的劳动教育实践新样态。
关键词 劳动教育;劳动课程;发展性评价;职业教育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2384(2022)03-0054-03
如何让新时代的劳动教育在农村学校落地生根?如何对接时代要求、直面实际需求,找到撬动农村学校发展的支点?建校于1958年的山东省临沂市兰山区半程中学(以下简称“半程中学”)是一所曾创造过辉煌业绩的农村初中,因为种种原因,学校发展一度陷入低谷。近年来,半程中学立足发展实际,基于“给每一个生命向上的理由”的办学理念,以新时代劳动教育的创新实践为支点,系统构建劳动教育课程体系,深化实施课程改革,形成了“学校+家庭+社区+实践基地+企业+社会”六位一体的劳动教育实践新样态,使一所农村薄弱初中实现了华美“蝶变”。
1. 科学研判,明确劳动教育发展方向
半程中学开展劳动教育创新实践,是基于乡情、校情、学情实际的必然选择。
一是基于乡情—传承耕读传家优良传统的需要。随着临沂城市商品经济的崛起和城镇化进程的加速,农村留守少年增多、隔代抚养冲突凸显、家庭教育缺失缺位等问题愈加严峻,学校发展面临教师懈怠、生源外流、教育质量下滑甚至“塌方”等问题。临沂是东夷文化的发祥地,素有耕读传家的优良传统,立足学校办学历史和本土劳动文化,开展劳动教育契合传承劳动基因的客观需要。
二是基于校情—把握机遇实现特色发展的需要。当前,国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初中与职业教育衔接发展成为趋势。“弘扬工匠精神,培养技能人才”为学校提供了新的发展思路。通过多次摸底调研、商讨论证,我们意识到,学校可以通过开展直指学生职业规划和人生方向的劳动教育,将劳动教育做深做透,做出特色、做成品牌,由此探索一条学校高品质特色发展的新路。
三是基于学情—坚守初心激发生命活力的需要。由于能升入普通高中的学生比例有限,大多数孩子感觉失去希望,进而厌学、逃学甚至弃学。这些学生在学校时眼中无光、无精打采,往往被轻视、被漠视,初中毕业就走向社会务工。站在九年义务教育的终点,一种强烈的使命感油然而生,我们苦苦思索究竟应该给孩子们什么样的教育。秉持“给每一个农村学生的成长找到出口”的朴素想法,我们认为,基于学生实际需求,因地制宜地开展劳动教育,不断深化课程改革,是一条实事求是的办学路径,也让我们找到了撬动学校发展的支点。
2. 劳动赋能,创新劳动教育实践路径
明确学校发展方向后,一方面,我们系统学习文件精神、研究相关理论,在深化课题研究的基础上,对已有的劳动教育实践进行再梳理、再总结和再规划。另一方面,我们南下北上到全国实施劳动教育的特色学校进行考察,然后对标学校实际,探寻劳动教育的创新实践路径,以期“学最顶尖的,做更好的自己”。
半程中学在以“相伴相成”为核心的“伴成教育”文化引领下,以“劳动相伴,点亮人生”作为劳动教育的课程理念,以“奠基学生终生发展、引领学生人生规划”为课程目标,着力从以劳树德、以劳增智、以劳健体、以劳育美、以劳创新五个维度,建构劳动教育课程体系。我们将劳动教育作为“元教育”,各学科全方位渗透融合;将劳动教育作为“全教育”,分学段、进阶式系统设计,初步构筑起全方位、立体式、多层次的劳动教育课程育人体系,以劳动赋能,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半程中学以劳动实践为载体,建构起连接学校、家庭、社会,与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相互融合的“3976”劳动教育课程内容体系,即三大课程群、九类课程主题、76门具体课程。
1. 打造贴近生活的基础性课程群
为了遵循学生认知规律,让学生在获得最基本的劳动认知技能的同時,引导他们实现真正的自立自强,我们从家庭、学校、社区这三个学生日常生活的主要场景着手打造基础性课程群。其中家政服务类课程以周末或假期的实践活动为主要形式,包括衣物洗涤、烹饪技术、烘焙技艺、整理收纳、毛线编织、家庭园艺、电器维护等七门课程;校内岗位体验类课程包括绿化美化、教室保洁、内务整理、勤工俭学、小教官体验、厨房小学徒、校长室开放日、小老师体验日、校园值日等九门课程;社区服务类课程包括志愿者服务、打扫社区卫生、清理乱涂乱画、宣传环保意识、敬老院慰问、普法宣传等六门课程。
2. 开发连接时空的创生性课程群
创生性课程群在基础性劳动技能知识之上,通过链接过去、现在与未来,强调学生的创造与生发。一是旨在弘扬优秀文化的传统技艺课程,包括版画、电络画、扎染、篆刻、传统酿造、茶艺、盆景制作、石景制作、砚台制作等15门课程;二是立足乡土资源的田间实践课程,包括常见花卉培养、农作物培育、沼气制造、肥料制造、水的净化、农副食品的加工与贮藏、树木种植与管理、养鱼、家禽与家畜的饲养、无土栽培、垃圾分类等11门课程;三是借助先进科技的科技创作课程,包括3D打印、开源硬件、电脑绘图、平面设计、数字动漫、潜望镜、水火箭、无人机等15门课程。
3. 推出面向职业的发展性课程群
发展性课程群旨在从认识上、实践上、志趣上引导学生树立职业劳动价值取向,为学生的未来发展打好精神底色。一是以劳树德的职业认知类课程,包括榜样人物、职业参观、田间一日劳作、职业学校参观与深造等课程;二是以劳强能的职业体验类课程,主要从自我认知、环境认知、人生规划三个维度构建课程主题,涵盖电动车与自行车维修、医护体验、木工体验、金工体验、电工体验、养猪等六门课程;三是以劳促智的职业探究类课程,包括抗战文化研学、湿地文化研学、商场体验研学等课程,通过带领学生走进沂蒙红色基地、金锣集团、“万亩茶园”“万亩荷塘”、蔬菜基地等,开展课题探究,使学生在钻研开拓中不断提升劳动技能。上述三类课程群相互补充,每门劳动课都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发展实际分级设置,将学生的成长与知识的螺旋上升密切结合起来。
为保障劳动教育课程高质量实施,學校整合课内与课外、学校与家庭、社区与田间、基地与企业等多维学习空间,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性劳动素养。
1.“三课一周”:为劳动教育课程实施提供时间保障
“三课”,即固定开课、自主选课和兴趣约课。“固定开课”指将劳动教育以每周两节排进课表。低年级侧重通识性认知,高年级侧重劳动技能学习,毕业年级侧重职业技能学习。同时,学校将劳动教育融入全学科,打造“劳动+”精品课堂。“自主选课”依托劳动教育中心建成的烹饪、剪纸、陶艺、标本制作、机电、数控机床、医护等三十多个劳动兴趣社团,每学期初以年级招募的方式,让学生自主选择加入,通过以老带新的模式传授劳动技能。我们将职业教育元素与兴趣社团活动有机融合,将劳动教育体验融入其中,实现了兴趣爱好与职业规划相统一。“兴趣约课”指当学生对某一课程或项目感兴趣时,学生可以主动与项目导师或专业教师约定时间,进行深度探究学习。
“一周”,即劳动周。学校将劳动教育与学生的个人生活、校园生活和社会生活相融合,每学年设立“劳动周”。一方面,我们邀请本地各行业代表、劳动模范到校作报告,让学生了解劳动故事,引导其尊重劳动者,珍惜劳动成果。另一方面,每学年七年级学生全员到校外实践基地进行为期一周的劳动实践活动,通过“我的拿手菜”“班级劳动小达人”“田园智慧小农夫”“劳动技能比赛”等形式,为学生提供展现劳动风采的平台,让他们体会到劳动创造美好生活,培养其勤俭、奋斗、创新、奉献的劳动精神。
2.“三支一中心”:为劳动教育课程实施提供资源保障
为扎实推进课程落地,学校组建了学校教师、家长志愿者和职业院校教师等三支劳动教育师资队伍。其中,学校教师是实施劳动教育课程的主体;家政服务类课程、田间实践类课程和职业体验类课程,则离不开家长的支持和配合;而职业院校教师在引领学科教育前沿性发展上发挥了重要作用。
学校劳动教育课程的实施也需要场地和空间的有效支撑。一方面,学校主动与多所职业院校对接,高标准建设了4000平米的劳动教育中心,引进10余所中职院校的拳头专业,建成了30多个劳动兴趣社团。那些曾经无精打采的孩子在这里逐间教室尝试,越来越多的孩子找到了自己的兴趣和选择,成为同学们眼中的“小能人”“小达人”。另一方面,学校新校区西侧的119亩农田和“伴成教育”联盟校实践基地的200多亩实践场地,都成为田间劳作课程的资源。与此同时,学校将科学创新的教育理念融入劳动教育中,借助临沂中小学综合实践基地,建成了1个科技教育特色品牌阵地即“劳动创新实验室”,4个实践基地即“奇妙观察窗”“开心试验田”“绿色空间站”“农耕文化陈列室”,现已成为一个微型综合性现代劳动开发区,为培育学生劳动素养提供了强力支撑。
学校依托“记+评+展”多元方式,构建了“1123”劳动教育发展性评价体系,即“一册一袋两评三关注”,助力学生劳动素养的培养和劳动能力的提升。
“一册”即劳动实践记录手册。学生用照片、文字、音视频等方式,形成参与学校、家庭、社区、实践基地、企业和社会的劳动实践记录。这既是实践过程记录小档案,也可以成为星级评定的主要依据。
“一袋”即动态生成的档案袋。每个兴趣社团建立从1星到5星的技能等级评价标准,进而形成学生在兴趣社团的劳动过程与劳动成果材料,动态生成档案袋。这既是记录学生兴趣培养的小档案,又可以成为职业技能养成评定的主要依据。
“两评”即评选劳动达人和技能达人。学校根据“一册”“一袋”,评级颁发劳动之星徽章,每学期评选班级、年级、学校三级“劳动达人”和“技能达人”,并颁发劳动实践护照。获颁该护照的学生还可获得在劳动实践、外出研学、职业规划等方面的优先参与权。
“三关注”即关注学生日常劳动行为、阶段性劳动素养和未来发展。一是通过劳动课堂、劳动实践、劳动习惯,关注学生日常学习生活中的劳动实践行为;二要通过每学年的劳动技能比赛、劳动素养成果展示,关注阶段性劳动素养状态;三是通过学校与职业院校的衔接课程,关注学生的终身发展。目前,学校正在完善毕业生信息跟踪系统,持续研究初中劳动教育与职业启蒙教育对学生未来职业发展的建设性作用。
学校深入开展劳动教育、全面深化课程改革的短短几年间,教学质量实现大幅度提升,发展成效得到当地老百姓的高度认可,学校的管理经验和劳动教育成果先后入选全国“立德树人落实机制”优秀案例、全国中小学劳动教育典型案例。
(编辑 刘 姣)
注释:① 本文系山东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疫情背景下农村初中劳动教育课程的实施策略研究”(项目编号:2020YZJ250)、山东省基础教育教学改革项目“农村初中劳动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与实施研究”(项目批准号:3713028)的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