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笔者结合语文教学实践,梳理总结出探究性学习中出现的一些问题,如学生对教师设置的探究问题兴趣不高,被动探究;学生主动探究的较少,被动听讲的多;探究时间无保证,不能得出理想的结果;探究评价机制缺失,学生不够重视探究学习等。针对中学语文教学中探究性学习存在的问题与弊端,笔者结合语文教学实际提出了改进策略:教师备课不仅要备教材,而且要充分了解学情,培养学生探究的主动性;实施分层教学,充分调动全体学生学习探究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倡和鼓励学生课外开展学习探究活动,但不强求,分类实施;科学构建语文探究性学习活动评价机制,不断提高探究学习的实效性。
关键词:语文教学 探究性学习 问题与弊端 改进策略 DOI:10.12241/j.issn.1009-7252.2022.07.020
语文探究性学习提倡学生在课堂上通过小组合作学习来探究问题的答案,学生变成了课堂的主人,他们主动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既培养了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又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这种学习方式打破了传统教学模式,把课堂还给了学生,受到了学生的欢迎。但是,在语文教学实践中,探究性学习并没有让学生感到满意。下面笔者结合语文教学实践,梳理总结探究性学习中出现的一些问题,以期从问题下手找到策略,使语文探究性学习成为学生乐于接受的学习方式。
一、探究性学习在中学语文教学实践中存在的问题与弊端
1.学生对教师设置的探究问题兴趣不高,被动探究
探究性学习突出的是一种探究意识,应该遵循阅读文本、发现疑惑、形成问题、搜集资料、提出假设、成果展示的思路,语文课的探究最好是学生在熟读文本的基础上自己提出问题,从中学会探究的方法,形成自己的思维,这是语文探究性学习的理想方式。在具体的实践中,往往是学生没有参与到探究问题的设置中,教师在上课之前就先写好教案,按照对课文的理解在重难点的地方设计好探究题,在课堂上抛给学生。学生接到教师给的探究题时,不管有没有兴趣都要按照教师的思路去探究,学生对问题不熟悉,虽在探究,但兴趣未必很高,想要得到好的探究结果是难做到的。以下是在讲屈原《离骚》的学案中设计中的两道探究题:(1)课文中描写香草的诗句多,诗人描写这些物象的用意是什么?(2)诗人讴歌、追求的是怎样的理想?
这份学案是我在对课文理解的基础上,按照教学的重难点设计的探究题,因担心学生不熟悉就提前发给了学生,让学生有熟悉、思考的过程。在上课时,我只给10分钟让学生在小组内交流答案,然后让小组代表发言,在每个小组交流后,我给出预设好的“正确”答案。在这节探究课上,学生的积极性不是很高。下课后,我在写反思时,想不明白课堂上学生为什么那么“冷漠”,后来课代表说探究题对他们来说没兴趣,自己连诗句都不能顺利翻译,根本不了解课文内容,更不用说屈原本人的理想了。此时我意识到学生对探究题没兴趣,只能被动按照教师的要求去说,合不合理、对不对也就不关心了。
在课堂上,学生主动学习的前提是要有学习兴趣,教师在设计探究问题时,不能只是按照自己的思路去设计,而是要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如果教师给的探究题超出了学生的能力,那么学生肯定没有兴趣,也就会失去了探究的意义。
教师设计的探究题没有興趣,学生不乐意去探究,反而留给学生更大的疑惑,作为“解惑”的教师,我们要解决学生存在的问题而不是留给他们无法解决的问题。在课堂上,假如学生对探究题感兴趣,他们是喜欢和同学坐在一起探究的。可见,对探究题没有兴趣是最大的问题。
2.学生主动探究的少,被动听讲的多
语文探究性学习有个前提是合作学习,教师按照学生人数和学习能力的强弱,把学生分成几个学习小组并安排组长或由组内成员轮流当组长,接到探究题后,组长会给每个组员分配任务,有查资料、有整理的、有写总结的、有汇报的,等等,每个环节都不能少,这是探究的前提。可在具体操作中,语文能力弱的同学对这些没兴趣,不愿意参加探究的过程,那么这个小组的探究就变成了语文能力强的同学完成,能力弱的成员就只能沦落到“听”的地步,没能达到探究的目的。
我在讲说明文《动物游戏之谜》的公开课时,布置的探究课题是“现实生活中你看到的动物哪些动作?有什么含义?”我按照座位把每大组前三桌后三桌分为一组,全班共分为八个小组,给学生5分钟时间来讨论并确定一个发言人。在讨论过程中,部分组员不张嘴也不动笔写,只是听能说的同学说,实际上只是少数人在探究,在展示探究成果时,只有定好的发言人在讲,组内其他成员也没有补充,更多的人只是“沉闷”地听,探究性学习也就成了形式,供听课教师欣赏了。
语文探究性学习的目的是要所有学生参与到学习中,每人都在讨论的过程中发表对问题的看法,程度好的帮助程度一般的,能力强的帮助能力弱的,以此来达到共同进步。全组成员都能“动”起来,你说看法,他找依据;你说结果,他来记录;你展示交流,他来补充。全组成员都得到了锻炼,最后都有提高。课堂是所有人的课堂,学习也是所有人的学习,能力弱的同学不说、不动,没了自己的看法,沦为听众,这不是探究性学习的初衷。
3.探究时间无保证,不能得出理想的结果
语文探究性学习除了可以进行课堂探究外,也可以在课堂外进行小专题式的探究,这个阶段的学生有能力去进行小专题式的探究,但他们的时间显得有些紧张。探究性学习在确立课题后需要花时间去完成,目前学生学习任务重、时间紧,白天能合作探究的时间只有下午课外活动的一个小时左右,如此紧张的时间,再让他们花时间精力去“查资料、整理材料、写总结”是有些困难的。这种情况下,“探究性学习”往往会出现虎头蛇尾的现象。
我在讲到朱光潜先生的《咬文嚼字》时,给学生布置了一道专题探究课题:找找我们身边出现的错别字,我们来“咬文嚼字”。给学生两周的时间。学生第一次接到这样的任务很高兴,当堂就开始说了起来,积极性很高。过了一周,我开始检查学生的学习情况,每个小组找到的错字有“售房启示”“抄米饭”“鸡蛋灌饼”等,等到两周时间结束后,在交流展示时,学生展示的还是那几个字,没有出现新的错字。是不是就只有这几个错字呢?学生说上课时没时间,只有周末有时间,第一周还有兴趣去找,第二周就没去找。这次的探究性学习效果不是很好。对这样的探究性学习最好是一周时间,还要教师督促,在过程中我如果能及时督促或者发现学生的问题,我会及时调整时间,让学在高效的时间内完成探究。
语文小专题式的探究性学习,需要小组成员合作学习,每人承担相应的任务,还需要学生去查阅资料、分析资料、选出有用的去除无用的,再把资料进行整合,小组成员先交流各自的学习情况,再进行组内整合,写出探究结果,最后进行展示。这是个相对较长时间的探究过程,如果时间少了,学生查阅的资料就会变少,有用的资料也会变少,得出的探究结果也会有缺陷。学生在校期间的时间都被其他课程占得满满的,能分配给语文探究性学习的时间就会变少,学习效率就会变低。
4.探究评价机制缺失,学生不够重视探究学习
新《课标》第三部分“实施建议”中的“评价建议”指出“评价的根本目的是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提高”,“探究能力的形成,具有重过程、重体验的特点,所以评价学生的探究能力不能简单地以活动结果作为主要依据,而应将学生自主探究的过程与结果同一起来,以学生在自主探究中的表现,如态度、创意、责任心、意志力、合作精神、参与程度和交往能力等方面,作为评价的重点”。而现在的语文课评价体系仍然是试卷考试,以成绩高低来评价学生的优劣,课改中提出的探究评价内容根本没有设计,学生产生了探究没用的思想,在探究过程中就会应付教师,导致学生根本不重视探究性学习。
我校每学期在寒暑假都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会给学生布置探究性学习的任务,让学生自己定探究课题,或者对生活中的语文现象、社会现象等进行探究。高一、高二学生利用假期时间开展探究性学习,要求进行资料搜集、写出探究报告等,每学期开学,由班主任收齐上交给政教处存档。这个探究性学习过程结束后,学校政教处没有进行等级评比、校报点评等评价,而是放在柜子里成为永久的资料。评价机制的缺失,导致学生对这样的探究性学习不够重视。
语文探究性学习是课程改革后提出的学习方式,可是没有具体可操作的评价机制,即使新《课标》给出了建议,可高考没有相应的变化,高校也没有这方面的要求,结果学生不够重视探究性学习,对于探究成果也是可有可无,探究性学习纯粹为了应付教师,为了完成任务,而真正要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目标是无法实现的。
二、解决中学语文教学中探究性学习问题的策略
1.教师备课不仅要备教材,而且要充分了解学情,培养学生探究的主动性
学生在语文课中探究兴趣的高低,是主动探究,还是被动探究,关键看教师的引导能力。因此,教师在备课的时候,不仅要备教材,而且要充分了解学情,课上设计的主问题要从学生的认知出发,关注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教材内容的实际,关注学生的思维特点。只有符合学生认知特点,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符合学生的思维特点,符合教材内容实际的问题,才能充分调动学生参与语文教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才能增强学生思维的动力,促进学生的思维,促使学生主动探究。
另外,还要善于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引导学生善于发现疑惑,善于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只有这样才能促使学生搜集资料,自己寻找探究的方法,逐渐形成自己独特的思维。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一定要防止不切合实际的备教案,设计导学案,教师不要做脱离学生的导演,更不要写好教案,让学生去钻自己设计的所谓“圈套”。学生不感兴趣的课堂、不能自主探究的课堂都不会有好的教学效果。因此,充分了解学情,挖掘教材中学生自我探究的机会,给学生更多的自主机会是非常重要的。
2.实施分层教学,充分调动全体学生学习探究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针对语文探究性学习活动中,个别优秀学生唱主角,大部分學生没有表达机会或很少有表达机会的实际情况,我们建议在语文探究性学习活动中,实施分层教学,然后在设计课堂问题的时候,也要根据不同层次的小组和学生分层实施。在教学评价改革上,也要由原来的一把尺子变成多把尺子,对不同层次的学生科学确定不同层次的学习目标和标准。这样,会是不同层次的学生找到自己学习和语文探究的兴趣点,从而调动所有学生学习探究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另外,精讲多练也是积极鼓励学生探究,把课堂有限的时间留给学生,使学生不仅有充分的时间去思考,而且留给他们自己查资料、自己整理、自己总结学习探究的过程和探究的结论,也有充分的时间表达自己的探究想法,与同学在小组内讨论、交流,每个探究环节都能扎扎实实,不骄不躁。只有这样,才能充分照顾到全体学生,特别是语文能力弱的学生更愿意参与到探究的过程中,促使他们很快进步。
3.提倡和鼓励学生课外学习探究活动,不强求,不统一,分类实施
要充分开展语文探究性学习活动,除了课上需要教师科学设计探究方案,精心组织开展探究活动以外,还要实施大语文教学,把语文探究学习活动引入课外,作为学生的第二课堂,和课外综合实践活动有机结合。如在语文课堂外,于周六、周日或节假日组织开展小专题式的学习探究活动。这样一是可以把学生课外的时间充分利用起来,二是丰富了学生的课外生活。高中学生毕竟有高考的压力。所以,在开展语文实践探究活动时,最好在高一和高二年级进行。本着不加重学生学习负担,培养学生学习探究兴趣为主的目标实行分类,提倡加鼓励,课外学习探究活动的任务也不是统一的,而是分层制定的,学生量力而行,不断提高学生课外探究的兴趣和效果。
4.科学构建语文探究性学习活动评价机制,不断提高学习探究学习的实效性
科学构建语文探究性学习活动评价机制,一是既要关注学习探究活动的结果,又要制定学习探究的过程,注重学生在学习探究过程中的体验。二是要组织开展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学习探究活动,用新颖、奇特、活泼的探究形式激发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探究活动的兴趣,重在培养探究的自主性,防止学生被动参与学习探究活动。三是由原来只有教师设计学习探究活动方案,转变为调动学生自主设计学习探究活动方案,充分发挥学生的聪明才智,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通过开展学习探究活动创新设计大赛和创新实践活动评比等,促进学生自主设计、自主参与、自主创新活动形式,不断提高学习探究活动的实效。
总之,要开展语文探究性学习活动时,首先要转变教育观念,充分认识语文探究性学习活动开展的意义,还要善于研究,充分调研,真正摸清语文探究性学习活动中存在的问题,客观分析问题的原因,针对存在的问题,贴近学生的实际,优化学生的学习方式,不断改进评价机制,创新工作思路和教育教学方法,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 刘朝晖《探究性学习教学论》,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16年。
[2] 顾锡平《探究性学习的特点及实施》,《教育评论》2017年第6期。
[3] 张桂香《中学语文课程加强探究性学习的探讨》,《中学语文》2010年第35期。
(罗国芬,1984年生,女,汉族,河北沧州人,大学本科,一级教师,研究方向:中学语文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