骆丽萍
摘 要:如今,社会对专业技术人才的素质要求越来越高,这就要求学校教育在开展基础教学的同时,培养和发展学生的道德素质和综合素养。德育的渗透能够很好地满足社会对人才的要求,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是非常重要且十分迫切的。本文具体分析和探讨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的意义、原则和方法。
关键词:语文教学 德育渗透 策略 DOI:10.12241/j.issn.1009-7252.2022.07.041
随着社会生产力的不断提高,以及国家的日益重视,我国职业教育呈现出迅速发展的趋 势,更加重视培养高素质的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然而,目前大多数学校教育只注重职业技术的教育,没有很好地做到德育为先、素质为重,导致人才培养和社会需要还存在差距。因此,广大学校语文教师应主动革新观念,创新方法,促进德育在语文教学中的渗透。
一、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的意义
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是具有重要意义的,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有利于完善学校的教育目标体系。学校的教育目标在于,让学生掌握基础知识、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同时,获得思想观念、道德素养的提升。语文教学中德育的渗透能够让学生实现德智的发展,进而成为促进教育目标达成的有效路径。从宏观意义上看,语文课程本身就具有人文性、工具性相结合的特点,本身具有极为丰富的德育资源,所以教师应主动突出语文课程的德育价值,使得语文教育回归学科本真,实现学科育人。
其次,有利于创新语文教学模式。德育在语文教学中的渗透,要求实施与之相适应的方法和策略,包括竞赛、活动等,传统语言讲解、单向灌输式的教学模式显然已经不合时宜,需要从根本上进行改革和创新,才能够引领学生积极参与、大胆展示,才能真正从德育中受到熏陶。如此,可以直接推动语文课程教学模式的创新与改革,而教师也更为关注情境教学、体验式教学、问题引领式教学、生活化教学等多种教学模式的应用与创新,这不仅能推动语文教学改革的进程,也将不断提高语文教学效率,可促使学生实现全面发展、持续发展。
最后,有利于促进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不断提升。德育与语文教学的结合,能充分发挥语文学科的育人功能,让学生从语文知识的学习中受到熏陶,从而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实现思想道德素养的不断提升,获得更为全面的发展,最终成为社会所需要的全面发展的专业技术人才。
二、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的原则
1.潜移默化的原则
如今,互联网高速发展,学生在这种情况下,往往会接收到海量信息,但是他们无法对这些海量信息进行分辨、判断,这就容易形成不良的思想和行为。因此学校和教师的德育引导就变得非常重要。一味地说教,虽然能够让学生从表面上接受,但是内心还是存有怀疑甚至抵触情绪。正确的做法应该是重视学生的地位,并重视学生的独特体验、理解和感受,在德育渗透的过程中坚持潜移默化原则,注重熏陶和感染,最终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受到道德教育,形成良好的观念。为此,教师则应重视言传身教,在学生面前塑造正面形象。
举例来说,职业学校的学生在毕业之后将面临就业问题,而爱岗敬业应是每一个具有社会身份的人都应具备的优良品质。对此,教师应展现热爱教学岗位、勤恳努力、肯吃苦肯拼搏且勇于进取与拼搏等良好的意志品质,用自己的敬业精神去影响学生,潜移默化地消除学生浮躁、好高骛远等不良心理,使学生能尽早树立良好的敬业意识,传承工匠精神。
2.细节入手、以小见大的原则
微小的事物往往能够给学生带来直接、深刻的认识和感受,因为过于笼统、庞大的事物只会让学生觉得抽象,无法同自己的生活实际联系起来。所以,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需要堅持细节入手、以小见大的原则,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将德育主题、内容和目标落到细微之处,由具体的人物、事物、景物来激发学生的道德观念,引起学生感情态度的变化,让整个语文课堂都变得生动起来,也让德育可以取得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举例来说,以爱国教育为例,学生很容易将“爱国”看成是远大、高尚的理想,并不会将爱国与自己的日常言行结合起来。然而,爱国是一种思想,更是一种习惯,只要学生的行为对国家、对民族有益,如爱护环境、珍惜资源、承担社会责任等,都是值得肯定的爱国行为。对此,教师可从小事入手,不仅要让学生学习何为爱国,更要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践行爱国行为,使其将爱国变成一种习惯、一种意识。
3.学知识、明道理相结合的原则
新课程改革以及素质教育,都明确指出语文教学不仅要向学生传授基础知识,同时还要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思想道德素养和核心素养,由此促进了德育在语文教学中的渗透。但德育渗透的过程不能忽略对语言文字的基础性学习、品读,而要以理论知识为基础,否则就是为了德育而德育,也就变成了空洞的说教,自然也就难以取得应有的效果。所以,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必须要坚持学知识、明道理相结合的基本原则,让学生可以在学习语文基础知识、掌握基础技巧的同时,获得德育的熏陶和影响,最终实现正确思想道德观念的确立。为此,教师可在教学实践中设计德智共生的教育目标,时刻关注学生的意识行为,使学生能在学语文的过程中树立高尚的道德信念,从而切实优化学生的自我发展意识,自觉遵守行为规范。
三、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的策略
1.发挥教师的示范作用,奠定德育渗透的基础
由于学生的模仿能力很强,教师的言行举止都有可能成为学生所模仿的对象。所以语文教师在德育渗透的过程中、在学生思想品德的培养上起到基础性的作用。语文教师应明确自身的职责与角色,做好学生的引导者和表率,做到仪容端庄、举止文明、谈吐优雅,通过规范自身的行为举止来发挥示范作用,在教学中实施德育、在课后做到言行一致,给学生起到表率和示范作用,促使学生对德育有基本的了解,能够更加自觉地在语文学习中树立德育观念,将德育行为延续到生活当中。
比如,在语文教学中和课后,笔者都会注意自身的言行举止、仪表仪态,严格要求自己,让自己能够成为学生学习的榜样。如在完成有关于讲卫生的德育渗透后,笔者会以身作则,及时捡起班级地面上的碎壳纸屑,学生能够受到直接影响,从而逐步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再如,很多学生在职校学习过程中都会因为对未来、对职业的不了解而变得迷茫,学习行为也呈现出懒散、被动的特点,不能自主学语文。于是,我便在口语课上组织了一轮分享梦想的活动,学生可自主讲述自己的梦想、为梦想而付出的努力,也可分享自己因成长所产生的迷茫、恐慌的感觉。在此过程中,我也分享了自己在为师之路上的成长过程,告诉学生如果有了自己的梦想,就应该坚定不移地为之努力、拼搏与奋斗,不能轻言放弃,鼓励学生追求自己的梦想,找到自己的人生方向。
2.汲取教材精神营养,找准德育渗透的切入点
语文教学工作都是在教材的基础上所展开的理解、分析活动,这也就意味着要想进行德育渗透,就必须借助教材的内容。因此,语文教师要深入分析教材,抓住其中蕴含的德育资源,让学生在理解文本的基础上,领悟其中的深层含义和情感内涵,以更好地渗透德育。另外,教师也应该把教材中的优秀人物、优秀事件作为德育渗透的切入点,鼓励学生向优秀人物学习,以提高学生的道德素质。
比如,在语文教材中,有许多课文具有德育功能,所以笔者在教学中会将教材进行充分分析、挖掘和利用,来渗透德育。以《我的母亲》为例,课文主要运用平淡的语言来刻画朴素明净的母亲,描写母子之间宽广持久的爱,以及对母亲深深的敬意和怀念。对此,笔者从中挖掘出德育因素,即让学生感悟文章中人物所包含的情感,陶冶学生的内心,从而促进学生情感的升华,找准德育渗透的切入点,以此来培养学生孝敬的美德。学生因为青春期的影响,会与母亲发生严重冲突,因为互不了解、拒绝沟通而产生亲子矛盾,很多学生都嫌弃母亲过于唠叨,认为母亲并不理解自己,因为这种负面情绪,学生也对母亲产生了偏见。在学习《我的母亲》这篇课文的时候,我就着重向学生分享了自己与母亲相处的故事,向学生解释了母亲唠叨背后所隐藏的深厚情感,并鼓励学生分享自己与母亲相处的故事,希望能通过阅读进一步激发学生对母亲的爱与关怀之心,也希望学生能真正理解母亲的爱,主动与母亲和解,希望学生能因此懂得爱护母亲、感恩母亲。同时,在课下,我还整理了一些关于母爱的文本资源,要求学生在课下自主阅读这些文本内容,希望学生能在多文本资源下理解母亲的爱,反思自己与母亲相处的不当行为。
3.组织开展语文活动,实现德育渗透目标
为了最终达到渗透德育的最终目的,不能仅限于语文课堂教学,而应拓展和扩大课外实践活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提升。为此,语文教师应开展形式丰富多样的课外活动,包括文学沙龙、专题讲座、运动会、演讲比赛、知识竞赛、社会调查等,促使学生参与其中,引导学生从道德的角度看待人或事,不断陶冶心灵,提高道德修养,达到道德教育的目的,促进学生德智体美的全面发展。比如,笔者每月定期开展一些德育主题活动,如“诚信”主题活动、“感恩”主题活动等,让学生在活动中享受道德教育,感受德育的洗礼,进而陶冶学生的情操,实现德育渗透的最终目标。如在感恩主题教育活动中,本班学生可定期参与感恩同学、感恩教师、感恩社会、感恩父母等教育活动,在实践中了解身边的人为了自己所做出的努力与牺牲,这不仅可以促使学生产生感恩意识,也有利于激发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与服务意识,使其能用自己的双手回报他人。为此,我还专门组织了社会实践活动,组织学生到敬老院、福利院等地参与志愿服务活动,而且鼓励学生在周末参加本地志愿者协会组织的社会服务活动,希望学生在实践服务活动中主动献爱心,在感恩中奉献自己、付出自己,从而自然而然地形成责任意识与服务精神。
4.及时进行客观评价,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评价是教育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教师对学生活动和行为的判断、定位、反馈,是促进学生思想和行为发展的有效依据。对此,语文教师应改变以往单一的教学评价模式,采取集体评价、激励评价、多元评价等多种方式。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要营造一种积极的学习氛围,并运用定性、定量等方法,从不同角度、不同方面去評价学生,肯定、激励每一个学生的优点,使不同的学生都能体会成功的喜悦,更加全面、客观地认识自己的优势与不足,进而促进学生自主、全面发展。
例如,在教《师说》这一课时,笔者重视课堂评价环节,先从学生的课堂表现出发,对学生进行评价,对表现好的学生给予奖励,对表现不佳的学生会给予鼓励,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此外,笔者还设置了学生自评与互评环节,课程结束前下发评价表,让学生对自己的表现进行打分,然后将评价表与同桌进行交换,互相就整节课程表现和德育知识理解来进行打分,这个环节既能帮助学生认识自己与他人的差距,又能促进学生之间相互学习。这样一来,学生便能从欣赏的角度去认识其他同学,逐步了解周围同学的优点与特长,而这不仅可以促使学生主动参与到语文学习活动中,也能使其逐步形成谦虚好学、尊敬他人等优良品质,有利于促使学生实现健康成长,也有助于构建和谐团结的班集体,便于学生在班级生活中实现健康成长。
5.利用现代电教设备,创设德育教学情景
各种现代化的电子教学设备,已成为优化知识呈现方式和提高教学效率的重要手段,可以作为德育渗透的“武器”。因此,语文教师必须具备与时俱进的理念和意识,不断提高自己的信息技能和教学技巧,合理、巧妙地运用多媒体等电子教学设备,丰富和创新德育手段,辅助德育的渗透,通过播放录音、演示文稿、观看动画或视频等形式,使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丰富和创新德育手段,辅助德育的渗透。
举例来说,《念奴娇·赤壁怀古》主要表达了作者苏轼渴望为国效力的思想与壮志未酬的苦闷,旨在让学生学习作者从容旷达豪迈的胸襟,丰富学生的情感世界,培养热爱生活的情愫。对此,笔者选择运用信息技术展开教学,首先为学生播放《三国演义》的开头曲,这种悲凉的歌声与这首词的基调、风格相近,有助于学生快速进入其中,产生深沉的历史感慨,更好地去理解作者的思想情感,更好地品味语言文字,受到德育熏陶。如此,学生则可在阅读实践中形成良好的文化自信,他们能够主动从文学作品中了解历史文化,感受中华文明的精髓与内涵,这就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家国情怀,使其产生强烈的民族自豪感,能够主动站在与国家、民族一致的视角去看待问题,自觉承担起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使命与梦想。
总而言之,德育在语文教学中的渗透,是教书育人根本宗旨的体现。所以广大教师要主动结合实际情况,不断创新策略和方法,加强德育和语文教学的融合,以此来让学生获取语文知识的同时,实现道德观念的确立和素养的提升。
参考文献:
[1] 王建军《语文教学渗透德育的有效性策略》,《名师在线》2019年第27期。
[2] 宋颖《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的几点做法》,《现代农村科技》2019年第7期。
[3] 张丽丽《核心素养背景下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科学咨询(科技·管理)》2019年第6期。
[4] 蒋国华、郑馥兰《在中职语文教学中实施德育的几点思考》,《国际公关》2019年第12期。
[5] 张杰《以文载德 润物无声——德育在中职语文教学中的实施探究》,《科学咨询(科技·管理)》2019年第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