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德育课堂如何因“特”而“见美”

2022-05-01 13:15周莉
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 2022年7期
关键词:法治道德生活

周莉

摘 要:一本好的教材,其教育思想应该见真、见善、见美。道德与法治课堂,作为教育者践行真善美教育使命的主阵地,如何呈现德育之美?以教材为依托,采撷与学生生活息息相关的时事、地域、民俗之“特”,以探究的方式开启传统游戏的特色传承,从而让学生在道德与法治课堂上体验生命之美、生态之美、传统文化之美及行为传承之美,不失为因“特”而“见美”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学生生活 独特 美 DOI:10.12241/j.issn.1009-7252.2022.07.040

“无论现实世界有多少虚假、邪恶、丑陋,道德与法治教材都应当尽力引领学生靠近和追求真善美。这是教材的使命。也是每一个编写者和教育者的使命。”道德与法治课堂,作为教育者践行真善美教育使命的主阵地,如何“见美”?有效依托教材文本的同时,应细心关注学生当下生活的方方面面、点点滴滴,根据教学目标的设定,采撷学生独特的生活资源为课堂所用,进而在一个个精彩的设计和有意义的活动中带领学生体验生命的美、生态的美、文化的美、行为的美,即学生的生活之美,同时还要学会呵护、享受、传播这种美!

一、抓时事之“特”,凸显生命之美

生活时事是指近期内发生、受广大群众关注的事情。不同的时事对大众的震撼力、影响力也不尽相同。近期发生的事如何有效引进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首先需要教师有敏锐的生活触角,精准收集并且能够有效筛选。收集和筛选的渠道主要有两种,一种是自媒体时代的网络热点阅读,比如特殊时期逆行特殊区域的医护人员和志愿者们的先进事迹,他们拯救生命、捍卫生命,让人钦佩。另一种则是通过问询和交流的方式了解学生们关心的“小时事”。这些“小时事”由于是亲历亲闻,往往更有说服力。比如:时至初夏,水位涨高,很多学生喜欢近水嬉戏,虽是天性使然,但潜在的危险也是不争的事实。因此肩负防汛、抗汛职责的安全巡防员又多了一份神圣的职责!他们的关注和劝诫于孩子而言是无奈,也是思考。对于教者而言当有效捕捉这一特殊时令下引发的时事争论,引导学生关注生命之美。

本着“人性化”的理念,在执教《安全记心上》一课时,作为滨水地区的道德与法治教师常常会有特别的关注:他们清醒地知道江河湖泊纵横,水产丰富是特色,但是随着气候变化、雨季延长,暴涨的水位常常给当地学生的生活带来特殊的诱惑。这也恰恰成为汛期学自救等生命安全教育的独特契机。

1.开门见山,引发辩论

由于课前已经做了充分了解,在进行防溺水自救环节,教师不必遮遮掩掩,可直接陈述矛盾:“对于安全巡防员频繁巡逻的行为你觉得是否需要?”“到底应不应该阻止你们玩水?你的看法是?”自成两派后,各自组队辩论。辩论结束,再辅以“假如我是安全巡防员”的自省式总结。此法表面上看是依靠同伴的力量来说服同伴,实质上是鼓励孩子从多角度看待问题,并学会站在对方的角度考虑问题。学生在换位思考和自省式总结中,生命教育的种子开始萌芽,比之教师空洞的说教要有力得多。

2.深度调查,学会感恩

从上述事件延伸开去,一方面要布置学生网络调查溺水事件,用数据震撼人心;另一方面要鼓励学生采访身边的安全巡防员或负责居民安全工作的其他工作人员,深入了解他们做了哪些工作保护人民的生命财产。一道道防护栏、一处处安全警示语标志,直达心底的感动必有助于学生珍爱生命意识的巩固,并且转化为实际行动,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保护生命安全的公益事情。

3.智慧施救,珍爱生命

因为对野外水源的有效避让,孩子们将玩水的乐趣更多地转移至游泳馆。针对当下游泳馆爆满的热点事件,让学生在小组合作中科普溺水时的状态、寻找克服方法、现场操练泳前准备活动、看到同伴“遇险”时演示“紧急求助”,身临其境般地体验活动已经不仅仅是友爱和互助,更有对生命之美的捍卫。

如此,在道德与法治课堂中,以社会时事之“特”引领学生关注当下生活之“特”,在特殊时令、特殊时事中感悟生命之美、形成生命智慧,更有社会责任感的生成与践行,可谓一举多得。

二、寻地域之“特”,呈现生态之美

《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中提出“生态文明教育”是德育重要内容之一,需帮助学生了解祖国的大好河山和地理地貌,引导学生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发展理念。为了更好地在道德与法治课堂体现这一理念,鼓励学生探寻本土地域資源的特殊优势并在课堂上有效呈现不失为一个好策略。如此,不仅能在课堂教学中呈现家乡生态之美,增强学生对家乡、社区的亲近感和自豪感,还能帮助学生养成低碳环保、自觉劳动的生活习惯,形成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

1.“小家”之特,感受生态之乐

《我的家在这里》一课中有关于“在你生活的地方,你最喜欢哪里”这一话题的讨论,不同成长环境的孩子,基于生活经验的差异,他们的表述也不相同。农村孩子喜欢小竹林,因为常常和伙伴们在这里看蚂蚁、捉迷藏,和长高的竹笋比个头,捡起竹笋宝宝脱落的外套,跟奶奶学打粽子结……这些都是独特的地域优势为农村孩子带来的快乐。课堂上,孩子们使用语言、音乐、图片、视频,自由“穿行”于山水、田园之间,独特、和谐的生态美也自然生成。

2.“大家”之特,体验生态之奇

在《请到我的家乡来》一课的教学中,位于郊区镇上的西江生态园成为当地学生的骄傲。课堂上,学生充分发挥自己小主持的特长,以小导游的形式带领小伙伴们徐徐跟进、慢慢欣赏,并在意兴阑珊处戛然而止。凭借独特、新奇的新生态农业科技诱发了学生的探究意识。他们在“受邀”的同时,顺势联想到自己居住地独特的地理优势,主动探究的兴趣很快被激发,大家都想一吐为快。于是,你会在一串串自豪的语言中,体验瘦西湖畔垂柳依依、琼花皎皎之奇;高邮湖边水塘纵横、垂钓鱼虾之乐;还有湿地公园水草丰茂、鸥鸟翻飞以及“平山阑槛倚晴空,山色有无中”的无限畅想之美……

3.祖国之特,全呈生态之美

道德与法治课程视儿童的生活为宝贵的课程资源。独特的地域资源的挖掘与展现将学生的视野从课堂引向瑰丽神奇的大自然。教学过程中,由小及大,由近及远,从每一个孩子熟悉的“小家”环境之特带来的温馨快乐谈起,再到节假日出游感受到的“大家”——我们所属城市的地域风貌、自然风光,孩子们亲近自然的意识被激发,热爱自然的情感也被唤醒,但教学却不可戛然而止。教学者需用有效的点拨让学生感受到“小家”在“大家”的怀抱里、“大家”都在祖国的怀抱里。于是“我是家乡小导游环节”要放手让班级其他省市的孩子精心准备、大胆发言,用收集图片、拍摄照片、视频简介、游记回顾等方式全方位体验祖国独特的地域资源。如此呈现,学生会更真切地体会到自然之美,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观也会被激发并延伸下去,这样的道德与法治课堂岂能不生动、美好!

三、采民俗之“特”,升华文化之美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它不仅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更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效传承与发扬有助于我们在世界文化的激荡中筑牢坚实根基。另一方面,学生人格的不断完善,也迫切需要底蕴深厚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滋养。而部编版道德与法治教材不仅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纳入课程体系,而且实现了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机结合。其具体呈现方式多种多样,传统节日以其独特的编排与设置成为其中浓墨重彩的一笔。

实际上,每个孩子都不喜欢平淡的生活,于是在传统文化被唤醒的今天,这样那样的传统节日常常勾起他们特别的向往。几千年来风俗文化的积淀与传承让传统节日的吃穿住行多多少少显示出这样那样的不一样来。这种种不一样的生活即“民俗之特”。独特的民俗生活常常激起孩子们浅显的新奇之感。进一步升华这种感受带来的传承传统文化的使命感,则需要教师细致考察学生的生活积累、文化积累,并以独特的、学生喜欢的方式呈现于道德与法治课堂。

1.实物展示民俗美

博大精深的民俗文化常常物化为带着独特节日色彩的小物件:春节里形形色色的福字、春联、年画、窗花、中国结;元宵节五彩斑斓的花灯;端午节艾草、菖蒲、香囊、五彩绳、鸭蛋篓,孩子们小时候穿戴过的老虎兜、老虎鞋,等等。当教学者引导孩子们将收集来的众多物什排列在一起,必能惊艳课堂,此时,再提点他们去探究这些物品及相关风俗的由来,学生兴趣盎然,对节日背后隐藏的传统文化、家国情怀的感受也更为深刻。

2.特长展示文化美

中国每一个传统节日都是独一无二的,另一方面,孩子们节日生活体验也因自身天赋、爱好、家庭环境的差异显现出各自的特性。鉴于这样的思考,教师关于传统节日课堂展示活动的组织也要独特。以中秋文化的深入体验为例,首先需要利用课件和轻缓柔和的语言营造出清幽静谧的赏月佳境,让孩子们移情其中。然后鼓励孩子们根据喜好自主展示:备中秋食品、讲中秋故事、唱中秋歌谣、赛中秋诗作……此时此景,课堂弥漫着美好的节日情感。孩子们在特长展示中俨然成为独特的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者!

四、尊学生之“特”,开启行为之美

每一个学生都是一个特别的个体。他们的差异性是不可抹杀的客观存在。因此新《课标》指出:“兼顾群体需要和个体差异,坚信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长处,对学生的活动尽可能多地给予鼓励和积极的建设性的意见,切实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主动性,让学生尽可能多地体验到成功感。增强自信心。”要做到这一点,就要对学生的差异性和个性特征进行充分了解。然而,学生的差异性是体现在多个方面的,除了前文提到的地域差异,家庭背景的差异、学生的个性化差异都是影响教学的重要因素。

1.访家人特长,因和睦而美

部编版道德与法治教材中探究性课题很多。其中,课前探究成果的反馈最能帮助教师了解学情、有效设计教学活动。以二年级下册《传统游戏我会玩》为例,教材伊始,挑小棒、竹竿舞、滚铁环等引导性范例就已经指向家庭特长的展现。实际上,学生也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跟着棋圣爷爷学下棋,跟奶奶学习“跳房子”,跟爸爸“斗鸡”,跟妈妈一起折“东西南北中”……课堂上五彩斑斓的家庭照片分享,让学生瞬间回到当时和睦融洽的游戏情境中,探究的快乐溢于言表。另一方面,教师还需对图片资源进行观察和整合,有目的地凸显图片里孝亲敬长的美好行为,并鼓励学生补充叙述图片背后的故事:陪瘫痪在床的太奶奶玩翻花绳,老人脸上难掩笑意;怕孙女单脚“跳房子”不稳而摔倒,奶奶想去搀扶和“抢救”的手也出现在了相机里,轮到奶奶时,孙女也伸手准备救援;和弟弟“斗雞”时,明明已被逼到墙角,却还不敢用力还击。此时,道德与法治课堂之美已不需要教学者阐述,学生美好的探究行为便是最好的激活。

2.学同伴特长,因分享而美

不同家庭的独特探究帮助孩子了解传统游戏的玩法,尽心积累的必然要尽情绽放,同伴分享成为必需。在这一过程中,除了鼓励课间孩子们自觉主动地你教我、我教你之外,还要有意识地“撺掇”。相同游戏的同学互比异同,然后从安全、健康、方便的角度选择或者整合适合大家的传统游戏玩法。例如:弹玻璃球游戏,现代生活水平的改善早已无“泥洞”可砸,孩子们想到了在水泥地上用粉笔画的方法,但也不够卫生,然后孩子们便奇思妙想地发明了一块塑料布,画圈、弹球两不误,还卫生。再如“东南西北中”折纸和玩法的传承,作为传统折纸,本就五彩斑斓、博人眼球,翻动的彩纸上关于“好人、坏人”的设定更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还有近期流行的动画片里的人物设定都有提及,互相交流和学习的行为中,既增长了知识,亦收获了快乐。这其实已经是传统生活智慧的传承。诸如此类的“物以类聚,人以群分”还有很多,但是都离不开道德与法治教师对采访结果的有效处理与点拨,分享本就是行为美的最好阐释之一!

3.展小组之力,因创新而美

孙彩平教授认为,学生的个性化差异,如性格、能力习惯、兴趣爱好等,都是影响教学的重要因素。诚然,之前从访到学,学生们探究的弦已被兴奋地拨动,但只是在自己采访、学习并初步擅长的游戏里收获点滴,集体的力量尚未发挥,鉴于教学者之前的“有效”观察:不少学生“吃着碗里的还想着锅里”的有趣现象,道德与法治课堂自然少不了重新组队,传播精彩。于是之前毛遂自荐、精挑细选的“传统游戏小达人”重新招募队员,课堂一时精彩纷呈,有趣的谜语一个接一个;“翻花绳师傅”黔驴技穷,降落伞已全部被学会,于是大家一起研究翻“五角星”;手影组的想象力更是点燃了全班的思维火花,个个跃跃欲试;光画“丁老头”肯定不行,再画考试不及格的“小鸭”……就这样,在各小组美好的探究行为中,创新之美缓缓流淌。

综上所述,立足道德与法治课堂,选取学生生活中独特的时事热点、独特的地域环境及当地传统节日习俗,遵从学生的家庭差异、个性差异,把各个方面的独特呈现融入学情思考,从而有效设计课堂活动,带领学生体验到生命之美、生态之美、传统文化之美的同时,人心之美的德育熏陶亦蕴含其中,并有行为之美的探究相辅相成,这样,我们道德与法治课堂才会因特而美,美美相传。

参考文献:

[1] 吴煜姗、高德胜《见真,见善,见美》,《中小学德育》2017年第8期。

[2] 宋广文《学校德育当自觉践行生命教育》,《中国德育》2017年第21期。

[3] 曹俊清《浅谈德育在课堂教学中的重要性》,《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学生版)》2018年第25期。

猜你喜欢
法治道德生活
送法进企“典”亮法治之路
头上的星空与心中的道德律
跟踪导练(五)(2)
道德是否必需?——《海狼》对道德虚无主义的思考
反家庭暴力必须厉行法治
以德促法 以法治国
生活感悟
无厘头生活
疯狂让你的生活更出彩
用道德驱散“新闻雾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