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丽娜
摘 要:随着新版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各学科课程标准的出台,注重以实践视角反观课程理论与课程制度,思想政治课程“活动型学科课程”的性质定位和“课程内容活动化”的实践策略,既是课程实践从文本讲授中突围的重要探索,也是支撑“完整的人”自我生长的学理诉求。文章通过行动研究法,探讨研究活动主题的开发及原则,关注培育学科核心素养的活动过程,特别是关注学生参与活动过程的关键行为表现,发挥教师的价值引领导向作用和学生实践活动的主体作用。
关键词:高中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社会实践活动
一、活动型学科课程教学的研究
朱明光(2016)认为思想政治新课标的最大亮点是塑造活动型学科课程,也是思想政治课程聚焦核心素养的关键抓手。活动型学科课程的内涵包括了课程内容活动化和活动设计内容化两个方面。塑造活动型学科课程的方法论原则是凸显观点、关注过程,并从什么是活动型学科课程、为什么要把思想政治课塑造成活动型学科课程以及如何塑造活动型学科课程三个方面对活动型学科课程做了详细解答。朱志平(2016)认为如何厘定、实施、评价活动型学科课程意义重大,活动型学科课程的教学应避免简单灌输和空洞说教,重视体验、探究和活动的价值。王礼新(2018)认为活动型学科课程是思想政治新课程的必然选择,体现了课程的本质属性与实现手段方式的辩证统一,在认识和实施上出现偏差在所难免,需要正确把握实施原则。边洪伟(2019)认为活动型学科课程的教学设计与实施需要将学习目标分解为学习任务,使学习目标任务化,学习任务活动化,建立持续发展的活动型学科课程的评价机制。潘永志(2019)构建了“情境”“议题”“体验”三位一体的活动型学科课程教学模式,学生通过情境开展认知体验,通过议题引导学生合作探究,通过自身的经历加深对自我与世界的认知。张孟云(2017)分析了目前高中活动型学科课程建设的现状、存在问题及原因,从课程目标、课程内容的呈现、课程实施的要求、课程评价的基本保障出发对高中活动型学科课程建设进行了探讨。
二、社会实践活动的研究
国内关于在对社会实践活动实施策略问题的研究上,席卫国在《刍议高中政治课之社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中分析了目前高中思想政治课社会实践活动教学突出的问题,并提出了构建高中政治课社会实践教学体系的策略。刘旭利在《关于高中思想政治课开展社会实践活动的探索与思考》中分析了思想政治课开展社会实践活动的必要性与意义,并点明了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应注意的问题,从选题、目的、组织、形式与总结这几个方面提出了具体措施。
国外关于社会实践活动教学的研究上,最典型的是杜威的“实用主义”教育思想,主张“从做中学”,实际上就是主张在活动中教学,他的“‘学校即社会观点强调学校是社会生活的一部分,‘教育即生活强调教育是生活的过程”。杜威主张在生活中教育、在实践中教学,在一定程度上他强调了实践对于学生学习的重要性。以美国为代表的一些主权国家一直倡导实践教学。美国的公民教育并不局限于课堂,而是延伸到课堂以外的校园活动、服务学习、社会活动。美国于1994年提出社会科教学,社会科教学重视学生活动参与,锻炼学生能力。德国对社会实践活动的重视也是由来已久,在德国,中学生在高中毕业后不能直接进入大学学习,必须服兵役或者参与社会实践活动才能获得大学的录取资格。韩国认为德育课应该做到“‘知识、信念和情感、实践的三位一体”。除此之外,日本的“劳动时间”,英国的“社会实践”目标等都能够体现这些国家对实践活动的重视。
与此同时,之前的研究也存在一定程度的局限,例如纵观社会实践活动的相关研究成果,可以看出对于社会实践活动的研究数量较多,而对思想政治课学科社会实践活动的研究较少;分析社会实践活动育人功能的研究较多,对于社会实践活动学科化的研究较少;在对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培育路径问题的研究多集中于整体性构建的分析,但在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培育与社会实践活动结合的具体路径研究较为缺乏,针对性研究不足;国外的社会实践活动以及对社会实践活动的研究,不难发现大多数国家的社会实践活动都是结合本国国情提出,带有国家背景,能给予我国社会实践活动研究提供一定的理论参考价值,但具体内容并不完全符合我国实际情况和中学生现实状况。
在前人取得较好的经验成果基础上,通过行动研究法,探讨研究活动主题的开发及原则,关注培育学科核心素养的活动过程,特别是关注学生参与活动过程的关键行为表现,发挥教师的价值引领导向作用和学生实践活动主体作用。经过研究与讨论,思想政治学科社会实践活动是改变学生学习方式和教师教学方式的重要途径,也是新课程倡导的一种发展性的教学策略,是新课程改革的必然要求。通过社会实践,让学生在体验中自主思考,开展合作探究式学习,丰富成长经历,培育和发展学生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如何设计好符合高中学生的成长发展需要、有助于培养学生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的社会实践活动,是实现教育目标的关键,也是目前社会实践活动中的急需解决的问题。
三、基于政治学科核心素养培育的社会实践活动
任何课程都有其独特的培养目标,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科育人的集中体现,是学生通过学习而逐步形成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思想政治学科核心政治认同、法治意识、科学精神和公共参与的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这些学科核心素养的实现需要将学科逻辑与实践逻辑、理论知识与生活关切相结合,通过一系列的思维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结构化设计,从而更好地培育学科核心素养。
(一)指导学生开展模拟联合国、模拟政协等政治性实践活动
1. 组织开展模拟联合国活动
在模拟联合国大会中,学生扮演不同的国家或其他政治实体的外交代表,在会议主席团的主持下,讨论国际安全、经济发展、社会进步、人权及实现世界和平等话题,并通过演讲来阐述观点,为了维护“国家安全和核心利益”展开激烈的辩论、磋商、游说、结盟或对峙,并在此过程中需要从整体宏观的角度观察问题,坚定中国特色社义“四个自信”,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从而对国家发展和人类文明做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行为选择。
2. 组织开展模拟政协的活动
模拟政协活动不同于模拟联合国,它要求学生研究中国社会问题,反映大众生活,解决身边问题。同学们在准备“政协提案”过程中,有的关注教育新政,有的关注小区停车,有的关注医患矛盾、交通拥堵等问题。围绕这些热点问题,教师组织学生积极而广泛的开展社会调研,通过访谈、观察、问卷调查、个案分析等方法,让学生走出课堂 、走进社会,在从而提高学生参与公共生活的能力,树立主人翁意识和责任意识。在按程序递交“提案”中,更是让学生领悟到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理解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式,培养法治意识使人共享尊严、让社会更和谐、让生活更美好,提升学生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的自觉性,升华对我国制度的政治认同。同时也有助于解决学科内容中人大与政协、人大代表与政协委员的区别等重难点问题。
(二)组织学生开展模拟法庭、旁听审判等法制性实践活动
教学中发现,中学生对于法院、检察院等国家司法机关比较陌生,同时对生活中的法律了解甚少,更难理解全面依法治国的基本要求。通过开展模拟法庭,对刑事案、民事案的旁听,让学生具象的了解法庭的构成,同时在模拟法庭中亲身经历开庭准备、法庭调查、法庭辩论、合议庭评议、宣告判决等程序,特别是通过审判长、书记员、检察长、诉讼代理人的对话、发言等,让学生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增强学生对社会问题的关注度,提高他们分析社会问题的能力,也进一步了解了法院、检察院和公安局之间的关系及各自职能。深刻感悟到法律的强制性和规范性,理解 “以事实为根据、以法律为准绳”的诉讼原则和“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的含义,同时也为生涯规划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提高法治意识。
(三)开展走进博物馆、文化产业园等文化性实践活动
实地参观在广泛的学习领域中是比较有效的教学载体,可以培养孩子们学习的兴趣,并将这种兴趣转移到课堂之中。实地参观是教师们带领孩子们走出课堂,进行更加丰富化课程实施的一种有效途径。作为重要校外课程资源,博物馆有着丰富的文物资源如以文物为基础的图片、模型、仿制品等,同时博物馆也提供了良好的体验环境,能够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氛围,学生置身于一种真实的历史情境中,如学生参观《复兴之路》主题展,《改革开放40年辉煌成就》主题展等,从历史视角了解我们党和国家事业的来龙去脉,汲取我们党和国家的历史经验,正确了解党和国家历史上的重大事件和重要人物,让学生更好地将历史逻辑与政治学科逻辑相统一,将实践与理论相统一,从而知史爱党,知史爱国,提升学生的政治认同素养和科学精神。
四、基于教学议题的社会实践活动
新课标在高中思想政治课基本理念的阐述:“本课程力求构建学科逻辑与实践逻辑、理论知识和生活关切相结合的活动型学科课程。课程内容采取思维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等方式呈现。”“要通过议题的引入、引导和讨论,推动教师转变教学方,使教学在师生互动、开放民主的氛围中进行。”“要通过问题情境的创设和社会实践活动的参与,促进学生转变学习方式,在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的过程中,培养创新精神,提高实践能力。”将社会实践活动主题与教学议题相结合,从而在实践中真正做到“课程内容活动化”“活动设计内容化”。通过教学议题开展的社会实践活动构建了学科逻辑和实践逻辑,在教学过程中,议题的开展本身就是把社会热点,全球大事蕴含在学科知识中,这正是将理论观点的阐述寓于社会生活的主题中,使理论知识和生活关切始终结合。学生通过社会实践将自己置身于真实社会情境中,让学生直面各种矛盾和争议,为合理解决问题而进行深入理性地思考及分析,努力寻求多种解决办法。如以“百年首钢华丽转身的哲学思考”为议题,围绕“从石景山到曹妃甸”“从逐梦钢铁到结缘冬奥”“从实业救国到复兴地标”三个角度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在此基础上立足于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和现实的时政背景,把理论观点的阐述寓于社会生活的主题之中,努力实现理论逻辑和生活逻辑的有机结合,探索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背后的理论支撑。坚持运用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分析和理解百年首钢发展中的很多现实问题,通过合作探究和讨论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认清社会发展规律和阶段性特征,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在全面深化改革的进程中,把握发展机遇,应对各种挑战,提升辩证思维能力。通过百年首钢的历史发展脉络感受祖国的变化和发展成就,培养学生的政治认同,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
学生经历“实践—学习—实践”的过程也是自主建构知识培养能力的过程,又是核心素养得以螺旋式上升的历程。有利于思想政治课程改革理念的实现,有利于学生在新问题、新情境中学以致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提升思维能力。
五、思想政治学科社会实践活动开发的原则
(一)坚持理论和实际相统一的原则
理论联系实际是思想政治课教学的根本原则,也是实践活动主题开发的根本原则。遵循这一原则,首先要围绕思想政治课程目标进行,要服务于课程目标的实现,尤其要处理好知识与学科核心素养之间的关系。其次,要体现实践性,突出体验教育的主体性,因为高中思想政治课的教学内容和价值取向,学生思想政治道德素质的形成发展及其教育过程,本身就具有极强的实践性。一方面,实践活动主题要有利于引导学生融入社会实践活动之中,感受经济、政治、文化等领域取得的重大成果,应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基本观点认识和改造社会的价值,引导他们认识用理论思考问题的意义。在实际体验中,有利于更为牢固地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成为有信仰的中国公民;另一方面,要引导学生在各种实践活动中学会体验,获得体验,在增长知识、提高能力的同时,优化自己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成为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二)坚持个性和共性相统一的原则
思想政治学科社会实践活动的开发,要遵循课程资源开发的一般原理,要经过三个层次的筛选确定社会实践活动开发的价值:首先是教育哲学,即社会实践活动要有利于实现教育理想和办学宗旨,反映社会发展需要和进步方向。其次,是学习理论,即社会实践活动要与学生学习的内部条件相一致,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特点,满足学生的兴趣爱好和发展需求。再次是教学理论,即社会实践活动要与教师的教育教学修养的现实水平相适应。同时,高中思想政治课实践活动的开发是个综合系统工程,不能仅仅局限于校内,要协调好校内与校外、课内与课外社会实践活动的关系。在教学和实践活动开发中注意学科知识交叉与融合的实际,加强高中思想政治课实践活动与其他相关学科课程资源的双向互补和融合,有效利用交叉资源,提高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和综合运用能力。
(三)坚持目标和需求相统一的原则
任何课程都有其独特的培养目标,思想政治学科课程目标就是“通过思想政治课程学习,学生能够具有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但这些核心素养的实现需要一个完整的社会实践培养目标体系共同作用。同时高中学生的思想活跃、有一定的创造性和可塑性,他们渴望体验与实践,所以在确定社会实践活动开发时要有层级意识,根据不学段学生的特点和需求来设定实践活动主题,从而有的放矢地促进学生学科核心素质的全面发展。如在高一上学期,学生在初中历史课和政治课的学习中,对十一届三中全会和改革开放有了初步了解,为学习本课内容打下了一定的基础。但所学内容更多的停留在历史层面,对改革开放缺少系统、深入、全面地认识和思考。高中生较初中生分析能力和理解能力有所提高,同时也具备一定的总结概括能力,可以通过参观改革开放40周年主题展,将自己在参观过程中,认为对改革开放进程有重大影响的典型事例,包括对内改革和对外开放的事件或会议的图片、视频按改革开放进程进行汇总,了解其背后的故事,制作成演示文稿与同学们进行分享。到了高二上学期学生更加的成熟,通过高一一年的学习,在学科素养上有所提升,已经了解了传统文化的表现形式,也知道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特点,知道对待传统文化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但还只是停留在浅层次的了解层面,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主要内容缺乏系统的认识,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特点及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缺乏深刻性和辩证性的认识。这是我们教学中需要关注和提升的地方。那么通过“探寻国家藏”的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走进博物馆,以具有历史文化代表性影响力的文物为载体,开展“我替国宝来说话”的社会实践活动。通过让学生讲解一个文物故事,引导学生认识到文物是历史的见证,透过文物,触摸历史的厚度;通过让学生介绍了文物,引导学生通过文物外在形态,认识到附着在文物之上的文化、精神内涵,认识到文化远在器物之上,触摸文物的温度,从而让学生感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特征。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感受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和博大精深,坚定文化自信,充分认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提升政治认同、科学精神等核心素养。
恩格斯说:“从事实践活动是能力发展的基本途径”。社会实践提供的舞台要比课堂空间广阔得多,但在学科社会实践活动中还是要坚做到以上“三个统一”,即理论与实践统一,筛选与协调统一,目标与需求统一。
在社会实践活动开发过程中,教师作为开发的主体,要对本学科知识和校内外实践活动资源有较为清楚的解和认识;学生作为社会实践活动的主体,则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让学生成为活动中的学习者、探究者、选择者。
(责任编辑:汪旦旦)
参考文献:
[1] 李文超. 高中政治课堂议题式教学策略分析[J]. 试题与研究,2021(15):147-148.
[2] 习近平.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一卷)[M]. 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28.
[3] 朱明光. 关于活动型思想政治课程的思考[J]. 思想政治课教学,2016(04):4-7.
[4] 朱志平. 基于核心素养的思想政治活动型学科课程[J]. 思想政治课教学,2016(05):4-8.
[5] 王礼新. 对“活动型学科课程”的几点思考[J]. 思想政治课教学, 2018(03):17-20.
[6] 边洪伟. 活动型学科课程的四维设计[J]. 思想政治课教学,2019(01):28-31.
[7] 潘永志. 情境·议题·体验——活动型学科课程的实践[J]. 思想政治课教学,2019(01):21-23.
[8] 张孟云. 基于核心素养的高中思想政治活动型学科课程建设探究[D]. 苏州:苏州大学,2017.
[9] 王苹. 社会实践活动设计三原则[J]. 思想政治课教学,2020(12):47-48.
[10] 刘强. 思想政治学科教学新论[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91.
[11] 林羡飞,刘金松. 基于议题式教学的高考思想政治复习课课堂架构——以《政治生活》模块“国家治理”的复习为例[J]. 教学考试,2021(25):63-66.
[12] 周凤基. 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高中思想政治议题式教学研究[J]. 新课程,2021(23):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