覃婕
摘 要:对分课堂是复旦大学心理系教授张学新结合讲授式课堂和讨论式课堂的优点提出的一种新型课堂教学模式。所谓的对分指的是把一半课堂时间分配给教师进行讲授,另一半时间分配给学生以讨论的方式进行交互式学习。近几年,对分课堂这种中国本土原创的新型教学模式逐步被众多教育者接受并采用。因此,文章分析中职计算机对分课堂研究现状,尝试为中职计算机教学改革提供一定的经验参考。
关键词:中职;计算机教学;对分课堂;研究现状
一、对分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概况
在“中国知网”对关键词“对分课堂”进行计量可视化跨库检索分析发现,涉及的文献总篇数是2446篇,篇数从2014年的1篇,2015年的3篇到2021年781篇,呈现大致的递增式线性分布(如图1)。由此可见对分课堂是2014年才出现的新教学模式,并且在近三年来,成为一个越来越热门的研究话题。
在前一检索结果的基础上,笔者又以“对分课堂 计算机教学”为关键词在知网上检索(截至2021年10月)搜索到的结果数为0。
由此可见,目前国内关于对分课堂在中职计算机教学应用方面的研究还非常少。
二、对分课堂的典型研究文献分析
笔者在“中国知网”以关键词为“对分课堂”、并以“被引”次数降序排序进行检索,选取了前面具有代表性的、与本研究密切相关的文献进行重点阅读,并进行梳理分析,具体如下:
2014年,复旦大学心理系教授张学新针对当前高校课堂存在的主要问题,结合讲授式课堂与讨论式课堂的优点,首次提出了名为“对分课堂”的课堂教学改革新模式,该模式的核心理念是分配一半课堂时间给教师讲授,另一半给学生讨论,把讲授和讨论时间错开,让学生在课后有一周时间自主安排学习,进行个性化的内化吸收。同年春季学期,张学新教授首次尝试了对分课堂的教学实践。经课程期末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对分课堂教学模式下学生的学习成绩和积极性都得到了明显提升。
随后上海理工大学何玲教师在她的大三英语口语课上以及复旦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的刘明秋教授在他的微生物课堂中均尝试了对分课堂教学,经过实践应用,他们认为对分课程的教学方法确实可以提升学生的成绩和积极性,但是对教师有一定的挑战,需要教师能够准确把握大纲要求,提供高质量的反馈。上海理工大学理学院的王世革和黄明贤教师认为对分课堂符合记忆规律,可有效减缓遗忘速度,提高对旧知识的掌握程度,而且对分课堂使得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师生之间的互动、学生之间的交流都得到了显著改善。
对分课堂在普教的初步尝试是在2014秋季学期上海虹口区复兴中学孙欢欢教师的高三语文课堂和华东师范大学附属杨行中学胡真教师的初中英语课堂。
随后对分课堂迅速在全国各地开展,并且在初高中各科教学中得到了推广。
随着对分课堂在普教各学科教学中的推广使用,中职院校在教学方面也开始了对分教学尝试。韩金华和郭婷婷将对分课堂教学模式应用在中职护生护士执业资格考试辅导中,实践后认为对分课堂教学模式的应用能够增强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和护生学习的主动性,提高护生的学习能力及应对各种考试的能力。
此外,部分学者还在基于对分课堂教学模式的基础上,进行了一些混合教学模式的创新探索。其中姜舒曼以高校师范生教学技能培训为对象,构建了基于微视频—对分课堂的混合式教学模式,通过实践应用证明了基于微视频—对分课堂的混合式教学模式在师范生教学技能培训中是一种能促进师范生深入掌握各项教学技能,充分利用微格教室丰富师范生实践教学经验的有效教学模式。除此之外,还有“翻转+对分”的混合教学模式研究。目前国内关于中职计算机对分课堂教学方面的研究几乎没有。
三、对分课堂在计算机教学方面的研究
在“中国知网”以关键词为“对分课堂 计算机教学”进行计量可视化跨库检索发现搜索得到的结果数为0。改关键词搜索为主题搜索“对分课堂 计算机教学”进行计量可视化跨库检索分析发现涉及的论文总篇数是28篇,并且相关文献是从2016年才开始出现的,由此可见对分课堂在计算机教学方面的研究甚少。
经阅读分析发现宁菲菲和李真尝试了将对分课堂教学模式融入“计算机组成原理”课程教学中,并表明对分课堂教学模式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探究意识、增进师生互动和生生交流、活跃课堂气氛,最终达到提高学生学习能力和提升教学效果的双重目的。江敏和黄晓涛在“计算机与程序设计基础”课程的教学中初步使用了对分课堂教学模式并且提出课程考核要注重过程评价。丁亚飞在计算机网络课程的对分实践过程中发现:个别学生学习动力不足,课下内化吸收不到位,导致在讨论环节发现不了问题,无法参与到讨论当中;学生在分享自己的成果时,关注的是怎么解题,忽略了对其中的原理和方法的理解;解决这些问题需要师生的共同努力,一方面教师要提高精讲环节和讨论环节的教学设计,另一方面学生在课堂上应该专心听讲,并提高作业质量。唐卓教师分析了在中职计算机对分课堂模式下师生角色的定位:在讲授阶段,教师是基础知识的有限介绍者,学生是知识框架的接受者;在内化吸收阶段,教师是学生自学的评价者,学生是知识的建构者;在讨论阶段,教师是讨论组织者,学生是知识交流者。但是笔者了解到目前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这门课程并没有用到对分课堂教学模式。
从上述的文献来看,对分教学在近年来有着扎实的理论基础,逐渐延伸到各个基础学科和各种专业技能的教学,并构建成了一些可供参考的实践操作流程。但由于该模式建立的时间较短,还没有完善的评价体系,因此中职计算机课程教学中缺少对分教学应用案例。
虽然对分课堂最初是针对中国高校课堂出现的问题而设计的,但是中职学生目前在课堂上存在的问题跟高校课堂问题有很多相似之处。例如:学生上课不听讲、上课注意力不集中、喜欢玩手机、爱打瞌睡等现象。而日益发展的现代信息技术和互联网技术让人们越来越喜欢借助网络资源提高学习效果,这为对分课堂的开展提供了硬件基础。因此,分析中职计算机对分课堂研究现状,尝试为中职计算机教学改革提供一定的经验参考,具有一定的意义。
参考文献:
[1]张学新. 对分课堂:大学课堂教学改革的新探索[J]. 复旦教育论坛,2014,12(05):5-10.
[2]刘明秋. “对分课堂”教学模式在微生物学教学中的应用[J]. 微生物学通报,2016,43(04):730-734.
[3]王世革,黄明贤. 对分课堂教学模式与大学化学教学[J]. 广州化工,2016,44(05):211-212.
(责任编辑:罗 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