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合式学习在语文跨学科学习任务群实施中的应用

2022-04-29 00:44王彤彦邓力铄
中小学数字化教学 2022年9期
关键词:跨学科学习混合式学习学习任务群

王彤彦??邓力铄

摘要: 混合式学习将传播形式、传播媒介、课堂学习、校外实践、在线互动、非在线自主学习整合在一起,为学生开展跨学科学习提供情境、资源与学习方式的支持。因此,要充分发挥混合式学习在语文跨学科学习中的优势,提供多类型的学习资源,创设多样态语言运用场景,扩大搜集评价证据范围,为语文跨学科学习的实施探索一条可行之路。

关键词:混合式学习;跨学科学习;学习任务群;中学语文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义教语文新课标”)注重打通生活与语文课程之间的边界[1],构建素养型语文课程目标和结构化课程内容;强调学生运用自己的智慧,寻找合适的方法,采用多种有效的形式,通过实践去解决问题,由此积累语言文字运用的经验,增进语文能力,提高语文素养[2]。义教语文新课标承接《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按照学段内容整合程度不断提升的特点,分基础型学习任务群、发展型学习任务群、拓展型学习任务群三个层面设置了“语言文字积累与梳理”“实用性阅读与交流”“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思辨性阅读与表达”“整本书阅读”和“跨学科学习”6个语文学习任务群。

语文课程跨学科学习旨在引导学生在语文实践活动中,联结课堂内外、学校内外,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领域;围绕学科学习、社会生活中有意义的话题,开展阅读、梳理、探究、交流等活动,在综合运用多学科知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提高语言文字运用能力[3]。提高语言文字运用能力要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通过积极的语言实践,积累语言经验[4]。因此,义教语文新课标提出实施跨学科学习,要充分利用图书馆、互联网、社区生活场景、文化场馆等,为学生开展跨学科学习提供必要的支持[5]。混合式学习则将传播形式、传播媒介、课堂学习、校外实践、在线互动、非在线自主学习整合在一起,为语文的跨学科学习提供情境、资源与方式的支持。

一、混合式学习在语文跨学科学习中的应用优势

(一)拓宽学生学习空间,丰富跨学科学习内容

在《現代汉语词典》中,“跨”的意思是“超越一定的界限”。跨学科学习需要超越单一学科的界限,整合两种或两种以上学科的观点、方法与思维方式以解决真实问题[6]。语文课程的跨学科学习需要引导学生在多样的日常生活场景和社会实践活动中学习语言文字运用[7]。日常生活场景和社会实践活动成为学生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空间”。这个空间的大与小、宽与窄直接影响到学生对学习内容、方法和资源的整合程度,影响到学生提升言语经验的幅度。

义教语文新课标中“关注互联网时代日常生活中语言文字运用的新现象和新特点,认识信息技术对学生阅读和表达交流带来的深刻影响”[8]的要求,也需要教师拓宽学生学习的空间。融合传统课堂与在线学习,厘清不同知识类型,协调“教学”的各个要素,进而完成“混合式”学习生态的创设 [9],这样的混合式学习恰恰可以为跨学科学习提供广阔的空间。混合式学习可以将在线学习与实体场所学习相结合,将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相结合,将学习一门课程或科目时的各种模块相结合,从而让学生形成整合式的学习体验。

例如,以“文明的印迹”为主题[10]开展跨学科学习,学生综合语文、历史、信息科技、美术等学科知识,制作“北大红楼电子纪念册”。筹划初期,学生通过阅读“北大红楼”公众号内容了解这座建筑的历史,进而规划参观路线,确定参观重点,并预约参观时间。实地参观时,重点通过文字、照片记录参观过程与感受。后期整理制作阶段,借助已有的事物性说明文的写作方法,学生完成了纪念册具体内容的撰写,并运用信息科技与美术设计相关知识完成了电子纪念册的制作。在学习过程中,学生综合多学科知识解决问题,阅读多媒介文字,尝试进行不同媒介的表达。在学习空间上,既有线上学习,也有线下学习;既有课堂内指导,也有校外实践。可见,混合式学习具有拓宽学生学习空间的优势。

(二)整合不同学习方式,完善跨学科学习体验

义教语文新课标要求教师利用无时不有、无处不在的语文学习资源与实践机会,引导学生关注家庭生活、校园生活、社会生活等相关经验,增强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建设开放的语文学习空间[11]

再看“文明的印迹”的跨学科学习,学生的学习方式、学习样态是多样的,他们在学习过程中获得的相关经验也是不同的。在课堂教学中,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确定制作电子纪念册的要素及步骤,学习抓住重点对象的主要特征并根据表达目的确定顺序写介绍性文字。此外,阅读一定数量的学习资源(如《电子纪念册制作方法》《中国石拱桥》《苏州园林》《人民英雄永垂不朽》等),获取知识,发现规律,提炼方法,总结经验,并将此经验运用于实践。课后自主学习时,学生查阅了北大红楼的历史资料,梳理了参观时获取的资料,并根据介绍目的为图片和文字资料排序,撰写并完善介绍文字的提纲,进而采用恰当的说明方法介绍北大红楼。学生体验了获取、整理、使用资料的全过程,由此获得一种独立解决问题的方法。当解决问题遇到困难时,学生将会主动运用这种方法,借助更多的资料以解决问题。

借助不同的媒介或互联网学习,学生既能获取大量的学习资源,也促成了相互之间以及 师生之间的交流,同时达成展示成果的目标。线上的学习与交流,使得学生获得了线下学习无法替代的经验。大量信息的快速处理、纸质文字与网络语言的准确运用、媒介之间的言语转化等,都会让学生获得更多新的体验。混合式学习将课堂学习、在线互动、非课堂非在线自主学习三个模块整合在一起,建构起学生完整的学习体验[12]

二、混合式学习在语文跨学科学习中的应用路径

(一)围绕学习主题,提供多类型的学习资源,增强跨学科学习的综合性和开放性

为保障跨学科学习的顺利实施,教师需要为学生提供多文本类型、多传播媒介的学习资源。这些“有互相促进的关系,能促进学生思考,使其产生问题意识,进而激发其更深层的思考”[13]的优质学习资源是实施跨学科学习的基本条件,同时能够促进知识融通,丰富学科实践。

首先,让学生阅读不同介质的资源,可以使其置身开放的空间获得更多的学习体验。语文跨学科学习的直接表现就是媒介呈现,是不同媒介呈现带来的语感差异[14]。例如,开展主题为“身边的文化遗产”的跨学科学习,教师让学生利用网络、图书馆搜集资料,撰写“文化遗产”词条,了解其内涵,并推荐“身边的文化遗产”(用图文结合的美篇呈现)。之后,引导学生观看视频、浏览网页文字等互联网资料,阅读图书馆的报刊、图书等纸质资料。这些媒介资源既是学生阅读或观看的对象,也是学生形成认识的信息源。利用这些资源,可让学生体会到不同媒介资源的语言特点,同时获得转换不同方法阅读不同媒介资源的体验。

其次,围绕学习主题提供多类型资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深度学习。王宁教授认为,资源选择得好,任务安排得好,阅读、写作自然会有深度[15]。“身边的文化遗产”跨学科学习中,教师充分利用身边的优势资源,组织学生参观“北京绢塑”博物馆,采访“北京绢人”继承人滑树林等活动,激发学生对“身边的文化遗产”研究的兴趣,增进对项目的了解,引发更深入的学习,同时也真切地体会到文化遗产的魅力。

(二)凸显语言实践活动,提供多样态语言运用场景,给予跨学科学习必要的支持

学生的学习认知不是直接作用于认识的客体,而是发生在作用于客体的过程之中。也就是说,语文跨学科学习需要学生在综合运用多学科知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语文和用语文,以提高语言文字运用能力。

首先,采用混合式学习方式,给学生的语文学习提供更多的场景,拓宽语言运用的领域。提高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有赖于学生在不同生活场景、社会实践活动等真实的情境下通过语文实践活动来实现。如学生在确定“身边的文化遗产”项目、参观准备、现场采访、撰写报告等实践活动的具体场景下,通过多媒介阅读,借助美术知识完成梳理探究,开展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参观交流活动,最终凝结成词条、调查报告、照片、电子邮件、采访提纲、采访视频、申遗报告等多样式的学习成果。不同的场景会给学生开展语言实践带来一定的限制,增加一定的难度,增添更多的挑战。这样真实的场景拓宽了学生语言运用的领域,同时也为提升学生综合运用多学科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供了舞台。

其次,混合式学习给学生搭建了线上与线下、电子媒介与纸媒交流的平台,同时以多种传播形式、传播媒介汇聚语言实践成果。“身边的文化遗产”主题学习进入撰写文化遗产申请报告阶段时,教师设置了三个学习任务。

任务1:阅读非遗申请报告范本以及说明性材料,梳理总结撰写内容与格式的要求,制作“如何撰写非遗申请报告”微视频,上传至班级学习平台。

任务2:确定“北京绢人”非遗申请报告撰写内容,撰写提纲,发布到班级学习平台,课下在线交流。

任务3:根据提纲撰写非遗申请报告,发布到班级学习平台;依据评价量规进行自评与互评。

这三项学习任务坚守语文学科本位,探寻恰当的“跨点”,把握适宜的“跨度”,始终聚焦语言文字运用[16]。其中的阅读非遗申请报告范本、网页上的说明性文字、学生撰写的提纲和非遗申请报告以及观看学生制作的微视频等实践活动,既是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又是借助多种传播形式和传播媒介互动交流的过程。同时,使用不同传播媒介进行表达,也提高了学生在跨学科学习中交流沟通与实践创新的能力。

(三)提供更多的交互渠道,扩大搜集评价证据范围,关注跨学科学习的语言发展情况

实施跨学科学习,要树立教、学、评一体化的意识。混合式学习给教、学、评一体化设计带来了多种可能性和可操作性。

首先,混合式学习可以最大限度地“立体”记录学生完整的学习过程,实现对学习进程的监管与指导。评价跨学科学习需要真实、完整地记录学生参与学习的全过程,特别是他们在语文实践活动中的整体表现。“身边的文化遗产”主题学习中,教师设计了“搜集并阅读资料,了解文化遗产的内涵,推荐并评选出文化遗产;讨论并设计实地考察‘北京绢人博物馆的方案,根據考察结果,撰写‘北京绢人文化遗产申请报告;开展‘北京绢人申遗报告宣讲会,并对宣讲结果进行评价”的学习活动。在此过程中,过程性评价伴随始终。教师关注学生在解决问题过程中从始至终持有的严肃负责、积极主动的态度和求真精神,关注学生在解决问题时表现出来的综合运用多学科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关注学生在学习成果如词条、美篇、调查报告、电子邮件、短视频、非遗申请报告等中的语言表达。评价涉及知识基础、认知过程、思维方式和态度情感等方面的表现,体现出过程性评价整体性的特点。

其次,混合式学习方式可以充分发挥评价主体的积极作用,更好地促进学生反思学习过程,改进学习方法。教师要设计评价任务,发挥学生的评价主体作用,运用评价量规,实现自评互评相结合、线上线下相结合、多角度评价反馈,更好地引导学生在评价中学会评价、学会自我反思和自我管理。

三、混合式学习在语文跨学科学习中应用的反思

(一)应避免追求形式化

对于教学元素,不应为“混合”而“混合”,而是从语文课程跨学科学习的目标出发,从学生的认知水平出发,考虑当下学校教学活动的全部条件,为达到“部分相加大于总体”的混合成效而做出一定的取舍。学习资源的混合不是单纯追求数量与类型,而是考虑其在组织和实施语文实践活动方面的作用。学习环境的混合不是为“复杂”而“线上”“校外”,而是考虑营造一种可以独立思考亦可以彼此合作的学习环境。特别值得一提的是,采用混合式学习方式开展跨学科学习,应恰当使用相应的技术手段,不能片面追求形式效果。学习方式的混合,不是过度强调学生或教师单方面的作用,而是根据跨学科学习总体目标实施规划,选择适宜的学习方式。

(二)应避免随意性操作

对于实施环节,不应为“热闹”而“混合”,而是从能唤起学生原有认知结构相关的知识、经验及表象使得学生顺应获得新知出发,提升学生语言运用水平,调整学习行为及其方式,达成学生在学习中学会学习、在语言实践中学会语言运用的目标。根据学习目标,教师要精心设计具有内在逻辑关联的语文学习活动;要根据解决问题的需要,精心挑选、设计多样式的学习资源;要根据跨学科学习特点,精心设计过程性评价方案,鼓励采用多样化的评价形式,以保护学生学习的自觉性与积极性。

综上所述,在义教语文新课标实施背景下,采用混合式学习开展语文课程跨学科学习具有明显的优势。它既可以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丰富跨学科学习的内容,又可以整合不同的学习方式、完善跨学科学习体验。在实施跨学科学习时,教师应围绕学习主题,为学生提供多类型的学习资源;提供多样态语言运用场景,给予跨学科学习必要的支持;也要树立教、学、评一体化的意识,关注跨学科学习的语言发展情况。

参考文献

[1] 郑国民.以文化人,建设素养型语文课程标准——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解读[J].基础教育课程,2022(9):30-36.

[2][13][15]《语文建设》编辑部.语文学习任务群的“是”与“非”——北京师范大学王宁教授访谈[J].语文建设,2019(1):4-7.

[3][4][5][7][8][1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34,1,36,45,46,45.

[6] 张华.“跨学科学习”:意义与策略[J].江苏教育,2020(83): 23-28.

[9] 蔡可.互联网对语文课堂的重构[J].中学语文教学,2017(7): 9-13.

[10]王瑞芳,王彤彦.互联网助推语文单元整体教學实施——以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为例[J].中小学数字化教学,2022(8):27-30.

[12]李卫东.基于学生视角改进语文教学的路径与策略[J].课程·教材·教法,2017(8):35-39.

[14]林玮.聚焦媒介迁徙能力:义务教育语文“跨学科学习”任务群的一种理解[J].新课程评论,2022(6):80-86.

[16]王潭娟,徐鹏.义务教育语文学习任务群的结构关系及教学建议[J].语文建设,2022(11):9-12,27.

(作者王彤彦系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基础教育教学研究中心中学语文教研室主任,特级教师;邓力铄系首都师范大学附属实验学校语文教师)

猜你喜欢
跨学科学习混合式学习学习任务群
基于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高中作文教学初探
表述与实现:从“语文课程目标”到“语文课堂目标”
基于“学习任务群”的群文阅读教学
STEM项目学习要重点关注什么?①
创客课程开发的困境与突破
跨学科学习:真义辨析与实践路径①
从学情认知“思辨”教学内容
基于MOOC的混合式学习模式的设计与研究
基于Moodle平台的混合式教学设计
开放大学:过去充满传奇但前景依然未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