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旭芳
高中生要写好议论文,引述典型精当的论据素材必不可少。素材发挥的作用是全方位的,可引述素材导出观点,或者在观点的统领下,通过引述素材论证观点,或者化用素材点明观点。选择、整理、消化是学生积累素材的日常功课,而在写作实践中如何恰当运用这些素材,中间有个连接论点和素材的环节——引述素材作论证。
学生首先需要弄清论点、论据、论证的关系。论点是观点,论据是论证观点的事实和理论依据,论证是揭示论据和论点之间的内在联系。一开始练习,在一个标准化议论段落里,它们是依序分三步走的。到熟能生巧时,论据和论证是融为一体的。恰当引述素材涉及论据、论证两个环节。
那么,怎样使素材引述朝着自己的论证方向走呢?
在作文教学实践中,我发现同一个素材常常可作多主题解读、多角度引述,教师可以利用这样的素材对学生进行有效的思维训练,提升恰当引述素材的写作能力。
在此,以庄子的寓言《庖丁解牛》为例。上这篇课文,疏通文义,落实重点实词、虚词、语法之外,我引导学生对寓意作多角度解读。经过充分的思考、讨论,我与学生共同归纳出四个寓意:(1)熟能生巧;(2)遵循客观规律行事可达到游刃有余的境界;(3)在矛盾错综复杂的社会中,要把握社会规律,避开危险和困境,以求保身、全性、养心、尽年(庄子本意);(4)热爱所从事的事业,享受过程。
接着,我让学生练习片段写作,要求各寫四个段落,反过来以庖丁解牛的寓言故事为素材分别论证这四个观点。很自然地,同一则素材,因需要论证的观点不同,引述的内容、重心、角度是不同的。批阅完每个学生写的四个文段,讲评时我将失败和成功的习作对比展示,让学生反思总结。如此,学生的写作实践和得失反思都有直观呈现,学生对写议论文如何恰当引述素材也就有了切身体会和切实提高。
下面摘抄了四段学生习作中写得较好的文字,以供参考。
(一)
从“所见无非牛者”到“未尝见全牛”,庖丁用了三年时间,再到“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的化境,庖丁用了十多年时间。在庖丁眼中,牛从整头变成了可随意拆卸的零件,再到凭意念发挥的行为艺术媒介。庖丁技艺纯熟如此,正是基于他日复一日的解牛实践。所谓“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也正如卖油翁所说“无他,但手熟耳”,这正是熟能生巧的道理。
(二)
“族庖月更刀,良庖岁更刀”,而庖丁的刀用了十九年“若新发于硎”,他是怎么做到的?庖丁解牛时“依乎天理,因其固然”,依照牛天然的生理结构,从骨节的间隙处进刀,“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他不用刀割肉砍骨头,自然伤不到刀刃。所以遵循客观规律行事,可以达到游刃有余、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
在解了数千头牛之后,庖丁对牛的生理结构已是了然于心,尽管如此,每遇到脉络相连、筋骨交错的地方,他依然高度警惕,目光专注,动作迟缓,不妄为,不强为,直到圆满解决。同理,在矛盾错综复杂的社会生活中,无畏的无知者会死得很惨,要做到保身(保全身体)、全性(保全天性)、养心(保养精神,使之充沛、自由)、尽年(尽享天年),我们要像庖丁那样把握客观规律,谨慎避开危险和困境,着力于解决问题。在社会斗争的骨节间寻找空隙,获得游刃有余的生存空间。无怪乎梁惠王从庖丁解牛之道中悟得了养生之道。
(四)
解牛是一件又脏又累又乏味的辛苦活,庖丁却干得有滋有味。他手、肩、足、膝并用,触、依、履、踦齐上,发出富有节奏的音响,“合乎《桑林》之舞,乃中《经首》之会”,动作优美和谐,像是在表演舞蹈艺术。庖丁乐在其中,观众也获得美的享受。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如果我们也像庖丁一样热爱和专注于自己所从事的事业,享受过程,那么成功自将不期而至。
◇责任编辑 晏祥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