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解读追求多元性,已经是当下语文教学的一个基本取向。对文本的多元解读并不意味着为多元而多元,真正从文本细节处入手,在细节解读中形成多种认识,又或者超越文本,从更为宏观的视角来解读文本,都可以在文本解读中盛开多元之花。
统编版高中语文教材中有《庖丁解牛》一文,对这篇课文的解读,如何实现多元而不落俗套,非常值得研究。研究的思路可以遵循大处着眼、小处着手的原则,继续研究文本本身,也去研究文本的作者,将对“文”的研究与对“人”的研究综合起来,就可以获得更多的人文认识。众所周知,庄子是个哲学大师,在先秦诸子中,庄子的哲学思辩能力最强,同时又能通过形象思维加以表述,而他的《庖丁解牛》就是一篇融哲学思想和散文艺术为一体的佳作。此佳作的“佳”处在哪里?不妨从几处细节的解读中去琢磨。
一、养生焉?反复焉?
对于《庖丁解牛》主流的认识往往是“做任何事情都有一个从初做到熟练的过程,只有经过反复实践,才能真正掌握客观事物的规律”(褚斌杰,《中国文学史纲要》)。很大程度上,这一认识的形成来源于对文本本身的解读。同时,也有学者从《庖丁解牛》的出处入手,认为是庄子为阐明养生之道而写的寓言——《庖丁解牛》是庄子内篇《养生主》中的一部分,再加上庄子一生主张“物我无间”“顺其自然”“清净无为”,因此认为《庖丁解牛》写意养生,是符合逻辑的。再加上对庄子的研究表明,庄了在阐述自身观点的时候,决不满足于给他的哲学思想披上一件寓言的外衣,而是靠他非凡的创造天才,在浓厚的文学情趣中,借助生动的形象,展示自己的思想,使读者得到启示。[1]
于是,在这里就解读到《庖丁解牛》的两种意味,那么本文的着重点到底在于养生呢?还是反复呢?褚斌杰在其著作中还强调,“这个寓言故事告诉我们,……真正掌握客观事物的规律以后才能得心应手,运用自如,甚至完全可以达到出神入化的境界。”[2]实际上这是从“技”的角度来总结的,不可否认的是,本文确实可以总结出这样的观点,毕竟文中说“庖丁……解牛,手之所触,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踦,砉然向然,奏刀騞然,莫不中音”,这种出神入化的解牛之“技”已至“艺”的境界,从“所见无非牛者”到“未尝见全牛也”,再到“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所体现者,无不是“反复实践”后的“得心应手,就会自如”——反复,是技艺得以形成的关键过程!
然,文末又说“善哉!吾闻庖丁之言,得养生焉”。虽只一句,但作为收篇之语,意义自是非凡,那其中的“养生”又如何解读呢?将文本解读的视角转到庄子本身上来,从庄子所遵循的“道”来解读“庖丁解牛”,则可以寻得新的解读空间:庖丁解牛,实际上关键在于“以无厚入有间”,在于面对错综复杂的形势时,能够避开复杂的矛盾,顺其自然,自然就能作做到逆虚而进,而这不正是养生之道吗?
比较后笔者以为,“养生”似乎偏题,但实际上却真实反映了庄子借“庖丁解牛”而阐述自己“道”的哲学观点,更符合文本的主旨。
二、“无厚”与“有间”
毫无疑问,《庖丁解牛》中所富哲理的语句当中,“以无厚入有间”是兼具技艺与哲理的一句:“无”与“有”相对,“厚”与“间”相对,基于“以无厚入有间”所构思出来的表象,就是“几乎没有厚度的刀”在“有间隙的骨节”之间的游走自如,哪怕是只凭想象,这样的情境也足以让人感觉到赏心悦目。有人解读这样的意境为:该句阐发了庖丁解牛寓言中所蕴含的生命应然之路,即“以无厚入有间”,便如生命行走于人间世,游刃有余而得养生。
这是一段非常具有哲学意味的理解,人的生命如同没有厚度的刀片一样,人世间则如错综复杂的骨节一样,人于人世间行走,矛盾、碰撞无处不在,如若没有庖丁之技,那碰壁几乎是不可避免的,那如何才能在这种复杂的人间世游走自如呢?这就看人了,如果人有庖丁之技,那就能够在复杂的人世间当中把握属于自己的那个自由空间。
这里所说的庖丁之技,其实既是技也是艺,同时还是一种人生哲学,是庄子的“道”。庄子在《庄子·大宗师》中说,“在太极之上而不为高,在六极之下而不为深,先天地生而不为久,长于上古而不为老”,将这种隐藏于万物当中但又可以感知的“道”通过这种极富哲理的语言阐述出来,通过“庖丁解牛”这样的寓言阐释出来,所求者,其实就是一种教化。尤其是上面提到的,当人在人世间遇到错综复杂矛盾的时候,只有做到“依乎天理”,才能实现“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
当然这里还有一个前提,那就是让自己变得“无厚”,看到人世间的“有间”,是“以无厚入有间”的前提,庖丁说“今臣之刀十九年矣,所解数千牛矣,而刀刃若新发于硎”,并不只是在空洞地说其时间积累,实际上是在言明一个道理,那就是只有经由时间的累积,只有经由事件的经历,且不改初衷,才能达到“以无厚入有间”的境界。庖丁解牛如此,世上的其他事情哪一件又不是如此呢?在解读《庖丁解牛》的时候,只有超越写实的认识而走向写意,只有窥庖丁解牛之一豹而观人间世所有事情之全貌,才能读懂庄子借助于庖丁解牛这样一则寓言所表达出来的内涵,也才能真正读懂课文的最后一句——善哉!吾闻庖丁之言,得养生焉!
很显然这里所说的“养生”,其实不只是身体康健,更多的是指一种人生态度,是一种人生哲学。只有辨析了“无厚”与“有间”之间的辩证关系,才能建立起这种人生哲学,才能让自己有一个良好的人生态度。
三、技?艺?
不可否认的是,“庖丁解牛”首先给人带来的感觉是庖丁解牛之技,无论是对于教师来说,还是对于学生来说,解读课文都无法回避这一认识。而当庖丁解牛的“技”让人感觉到出神入化的时候,“艺”的意蕴也就出现了。正如文中所说“嘻!善哉!技盖至此乎?”显然,文惠君的感叹,也是读者的感叹。因此解读这篇课文,很大程度上是建立在对“技”和“艺”的理解之上的。
事实上,人对“技”的认识由来已久,古今中外莫不如是!而且非常有意思的是东西方哲学对“技”的认识还有重叠的地方。技由生变熟,所经历的是一个从“入技”到“出技”的过程,这与“量变引起质变”的哲学观点相吻合;对于庖丁而言,其所经历的是一个原本“无技”,后来“有技”,最后又“无技”的过程——事实上好多事情的发展都遵循这样的规律,而这样的规律与“否定之否定”的西方哲学观点悄然一致。无论是“无技”,还是“否定之否定”,其实都已经从“技”迈入了“艺”的境界。进入了这个境界之后,也就能够做到“提刀而立,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3]
总体而言,《庖丁解牛》是《庄子·养生主》中最富哲理的部分,这篇文章虽短小但文辞精粹、寓义丰富、启迪深刻。文章中不仅体现了庄子对“道”的理解,而且也体现了具有普适性的哲学理论对人的生活的指导意义。[4]对于学生来说,教师在认识到课文所阐述的“感悟自然之道”的道理,并努力做到“顺天道,依天理”,那就能够真正做到趋利避害,而这也正是作者莊子所强调的“养生”之义。确实,在面对复杂人世间的时候,如果不能游走自如,如果不能顺道而行,又谈何人生呢?
参考文献:
[1]赵作贵.深刻的哲理生动的形象——《庖丁解牛》赏析[J].语文天地,2001(04):14.
[2]韩国胜.论《庖丁解牛》的思想内容[J].河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1999(1):23-25.
[3]潘家兴.“为之”辨[J].中学语文,1984(6).
[4]余丽萍.文短小而精粹 意深远以无穷——《庖丁解牛》的哲学启迪[J].贵州师范学院学报,2005(3):31-32.
王桂芳,江苏省张家港市崇真中学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