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的高中教材分为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相对应也就形成了两本教材,必修课程的必修教材,和选修课程的选修教材。但是根据课程标准与高中实际教学需要,这两套教材在教学时要做好科学的关联与衔接。
一、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的关联
(1)相辅相成
根据统编本高中语文教材以及学校教学安排,教材中的必修上下两册应为高一年级的教学任务,选择性必修的上中下三册应为高二年级的教学任务。而根据课程标准,在整个的教学过程中,需要将课程分别安排到7-9个学习任务群。这7-9个任务群贯穿了整个高中语文教学过程,但这些任务群在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中并非是毫不相干的,其中有三个任务群是相重合的,这三个任务群就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这一现象意味着:必修教材和选修教材虽然具体的课程内容不同,但其内在价值观念是一脉相承的。这种一脉相承的内在价值,使得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在教学实践之中呈现出了相辅相成、互为补充的关系。这也意味着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之间的衔接是有其必要性的。
(2)阶梯性关系
“必修的学习任务群构成普通高中语文课程目标、内容的基本框架,体现高中阶段对每个学生基本、共同的语文素养要求;选修的学习任务群则是在此基础上的逐步延伸、拓展、提高和深化,以满足学生对不同发展方向、不同发展水平语文素养的追求。”上述内容是《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中的课程结构规定。根据规定,我们不难发现,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虽然内在价值观念一致,但是在对学生的培养要求上有所不同。
基于两类课程的不同,在最新版《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中,必修阶段将学习任务群定为“整本书阅读研讨、当代文化参与、跨媒介阅读与交流、语言积累、梳理与探究、文学阅读与写作、思辨性阅读与表达、实用性阅读与交流”这7个任务群,而这7个任务群很明显是着眼于对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必修课程要求学生形成基本的语文素养,这是对学生在语文学习方面进行基础学习能力,即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
而选修阶段将学习任务群分为“整本书阅读与研讨、当代文化参与、跨媒介阅读与交流、语言积累、梳理与探究、中华传统文化经典研习、中国革命传统作品研习、中国现当代作家作品研习、外国作家作品研习、科学与文化论著研习”这9个任务群。从必修到选修的任务群的变化中,我们很明显的能够发现,在选修阶段反复提及的一个词,即“研习”一词。所谓“研习”即“研究学习”,这意味着在选修阶段,课程对学生提出了更高能力的要求,即研习能力的要求。这一要求使得在选修阶段对学生的培养将呈现出“层次化和个性化”的特点。
两相比较,相较于必修的基础能力学习为主,选择性必修的要求重点在于“研习”二字,对学生的学习、研究、拓展、深化能力有着较大的要求。这也使得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之间形成了阶梯型上升的形态。
二、处理教学问题的思路
以往在必修和选修的教学实践之中,多以单篇教学为主,并不重视选修与必修之间的衔接。一般而言在进入一篇新文章的教学之时,教师多会采取知人论世的方式进行教学,教师总是不厌其烦地反复陈述作者的人生经历、思想倾向,以此引出作品的思路与情感。这种教法,一方面浪费了教学资源和时间,另一方面也很难体现出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在这种教学方式之下,也必然导致必修与选修的学习目标重复。如诗歌类的教学目标往往都是揣摩意境、分析诗句、体会精神;文言文类的教学目标往往是读懂文章,读通文本,体会情感。既不能在教学上显现出必修与选修的相辅相成、互为补充,也不能在学生的培养上体现出必修与选修之间的层次化与差异性,更无法使得教学呈现出阶梯型上升的形态。
统编本教材的《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中在教材建议部分着重强调了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的衔接,既要重视其中统一的部分,又要重视其中的区别。从上述文章之中也可以看到二者相辅相成、互相补充的同时,也形成了阶梯性的特点。
三、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衔接探究
(1)教学目标上
在统编本教材最新版本的《语文课程标准》之中,已经对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的教学目标做出了详细的规划。对于必修的课程应强调语文的基础素养,选修课程强调研究学习能力的培养。相对于基础素养的培养,选修课程的研究学习则对学习的“面”的广度与“点”的深度做出了要求。也意味这相对于必修阶段,选修阶段强调培养学生的探究学习的能力,要求学生对学习的内容进行深度和广度的挖掘。“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对文本开展个性化的探究,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语言梳理和建构能力、文学作品的个性化体悟能力、科学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文化理解和批判能力”。
如学习必修中的《劝学》时,可以将教学目标的重难点放在准确把握作者的观点和态度,学习作者有针对性地表达观点的方法上,而要掌握以上内容,则需要了解荀子所处的时代、荀子的“性恶论”、以及论证的多种方法。荀子作为儒家学派的集大成者,也是先秦时期儒家学派最后的代表人物。他对儒家学派的思想的发展有着重大的贡献,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学生在学习荀子的文章时,对荀子、儒家、先秦诸子、先秦思想的了解,一定会为选修的学习打下基础,那么,在选修第一册的第二单元中华传统文化经典研读部分就可以对必修的内容进行深化、延伸、拓展。选取不同的角度将必修与选修进行衔接,如通过儒家经典的阅读,思考荀子对儒家学派思想发展的贡献所在;通过孔子、孟子、荀子思想的比较,探讨儒家思想在先秦时期的历史价值、时代意义与局限;通过先秦诸子文章的比较阅读,思考他们对中华文化血脉的影响及意义等。这样学生在学习时不仅需要衔接必修课程的内容,还需对选修课程进行深入探究,甚至还需要勘察资料,并加以纪录思考。
(2)教学方式上
必修与选修二者是相辅相成,互為补充的关系。但由于其培养目标的不同,在教学上,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对学生的参与形式也不尽相同。在《论高中语文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的教学衔接策略》一文中,作者认为“从必修教学课堂传授基础性知识的角度来看,教师还是要起必要的主导作用。选修课作为一门发展学生个性特长的课程,教学内容上的自由性使得教学方法也具有多样性的特点”。如必修下册《雷雨》一课中,可以让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之下进行组织活动,进行导演、演员的招募,进而进行话剧表演。在学习选修下册的第二单元时,可以让学生结合《雷雨》进行中国现当代作家作品的研习活动。这种活动,给了学生自我探究展示空间,既活跃了课堂氛围,也增加了学生对课堂的参与度,对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也进行了培养,还避免了旧日的“填鸭式教育”,一举多得。
(3)教学内容上
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在教学目标的侧重点的不同,使得两类课程在内容的侧重点也不相同。依据统编本最新版的《语文课程标准》,教材一共18个学习任务群,除去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之间相重叠的“整本书阅读研讨、当代文化参与、跨媒介阅读与交流、语言积累、梳理与探究”这4个同任务群,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有着各自侧重的任务群。而我们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则需要依据这些群,对教材进行灵活的设计,全方位地培养高中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语文学习是一个不断拓展积累的过程,教学的内容不能仅仅局限与课本之上。教师依据必修与选修课程的安排,要积极利用与开发各种课程资源、整理优化课程资源库,拓展学生的视野,引导学生结合资源进行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
(4)评价体系上
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不同的深度与难度决定了两类课程在评价体系上的不同。必修课程的评价着眼于基础。依据学生在课堂的参与度,对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信息提取能力、分析材料能力、自由表达能力等方面进行评价。选修课程的评价着眼于个性化与差异化。依据学生的自主探究学习,对学生的多角度多层次的阅读、专题的探究、审美情趣价值观念的理解跨学科的运用表达、个性化的语文学习等方面进行评价。
高中语文教学的课程实践、对学生全方位能力的培养任重道远,需要我们进一步探索,只有这样,我们的课程教学方可日益完美。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年5月.
[2]刘瀚月,刘汉波.论高中语文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的教学衔接策略[J].读写月报. 2019,(24)15-19.
[3]吴唯.基于语文核心素养提升的选修教材内容整合研究——以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教材为例.[D].贵州师范大学.2018.05.23.
崔庆兵,江苏省连云港市城头高级中学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