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少数民族非遗进校园的策略研究

2022-04-19 07:36何青颖
云南教育·中学教师 2022年3期
关键词:名录遗传文化遗产

何青颖

2021年下半年,随着国家“双减”政策的出台,有关素质教育的讨论被舆论推上了风口浪尖,如何通过有效的政策调控和课程资源建设,切实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和综合素质,是当前横亘在每一个教育人面前的难题。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最具人间烟火气和市井人情味的宝贵财富,理应成为当前中小学特色课程建设的重要内容。云南少数民族非遗是各民族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积累下来的宝贵财富,生动地体现着云南民族文化的多元性、丰富性和独特性,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代表性,将非遗引入校园,不但能有效拓宽其传承半径,提升公众对少数民族非遗的关注度,还能创新中小学美育的形式,为学校的特色课程创建奠定扎实基础,这不仅是教育发展的客观需求,也是新时代增强文化自信的重要抓手。

一、云南少数民族非遗传承和保护的必要性

非遗属人类历史发展进程中的活态文化,具有不可再生性和无法替代性,在当前信息迅速更迭的多元时代,一些依靠口传心授的非遗文化正在面临传承危机,非遗的保护和传承迫在眉睫。《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有关“非遗”的定义为:各族人民世代相传,并视为其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以及与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相关的实物和场所。它是以各种非物质形态存在的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产物,蕴含着丰富的审美意蕴和美学内涵,更承载着人们的文化乡愁,是人们生活方式、思想观念的载体。与有形的史书记载相比,非遗所承载的历史厚重而朴素,具有很高的传承价值。

1. 国家高度重视非遗的保护和传承

近年来,国家对于非遗的保护和传承非常重视。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指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文化自信的根本立足点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扬,非遗作为重要组成部分,在现代社会具有无法替代的精神引导作用,其保护和传承工作任重而道远。在习近平总书记的关怀和部署下,各地都非常重视非遗的保护与传承,目前,已建立起国家、省、市、县四级非遗名录体系,认定非遗代表性项目10万余项。与此同时,“非遗进校园”“非遗进景区”“非遗大讲堂”等活动广泛开展,越来越多的非遗项目融入人们的生产生活。

2. 云南具有独一无二的少数民族非遗资源优势

云南丰富的非遗能为当代青少年提供较为感性的传统文化的学习素材,并为边疆民族地区学校的特色化发展注入活力,还可为云南少数民族非遗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开辟新路径。云南是文化和旅游部确定的全国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综合试点省份。截至2016年12月底,国务院共批准了4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包括代表性项目名录1372项、扩展项目名录464项。云南全省共有代表性项目名录90项、扩展项目名录20项,其中云南少数民族占有代表性项目名录共计81项、扩展项目名录共计14项。云南省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总量为110项,其中云南少数民族项目总量达到95项,占86.36%。截至2019年初,云南省人民政府共批准了4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总量为608项,包括代表性项目名录526项、扩展项目名录82项。其中全省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总量为487项,占总量的80.1%,其中代表性项目名录共计421项,扩展项目名录共计66项,分别占80.04%和80.49%。

二、云南少数民族非遗在中小学传承的现状

从当前非遗在中小学校园内的传承和发展现状来看,情况不容乐观,仅停留在单点开发的层面,广大教育工作者、中小学师生及其家长对非遗文化传承的认识仅仅停留在认知层面,虽然部分学校也零星地开设了一些特色的非遗校本课程,但大多数流于形式,没有对非遗的文化基因进行深度解读,更缺乏科学化、系统化、长效化的非遗文化传承机制。传承路径狭窄、传承方式单一、传承内容单调、传承深度不够、传承广度局限,具体表现在如下两个方面。

1. 对非遗传承工作的重视不够

目前,大多数教育工作者尚未意识到非遗传承在弘扬文化自信、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方面的重要作用。换言之,没有培养起将非遗文化资源与当前课程改革进行有机渗透的意识,由于缺乏将非遗文化引入校园特色化课程建设的有效机制,很多学校的非遗特色课程仅仅流于表面,并没有将非遗文化的精髓进行有机传承。由于缺乏相应的政策支持和平台搭建,中小学校的非遗传承工作就无法获得充分的条件支撑,一方面,大量的非遗传承项目面临后继无人即将失传的尴尬局面;另一方面,学校仅能凭借校园内有限的师资力量进行单点的传承,学生能接触到的非遗文化内容有限,丰富的非遗文化资源与学校课程开发无法做到准确对接、有机融合,所带来的直接后果就是传承的专业性和覆盖面均不足,传承的效果也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影响。

2. 传承模式单一,特色和亮点凸显不够

由于缺乏系统设计和专业引领,当前非遗进校园呈现出“散兵游勇”的单点传承状态,传承的科学性和系统性有待加强。从传承类型來看比较局限,当前中小学校引入的非遗特色课程主要以民间美术、传统音乐和戏剧、传统手工艺、传统体育等几大板块为主,对于活态的非遗文化资源挖掘不够,传承的广度和深度也有待提升;从传承的方式来看也较为单一,绝大部分学校是以校内师资的力量为主,仍旧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缺乏可观可感的实际操作平台;从传承的模式来看,尚未建立起家、校、社多方合作的立体非遗传承模式,校外非遗资源对非遗进校园的支持力度尚未凸显,校外非遗研学基地匮乏,少数学校虽引入了第三方机构,但对非遗所蕴含的深层次文化挖掘做得不够,传承的方式单一,传承的效果不尽如人意,非遗传承人与中小学生的有机连接有待进一步加强。

三、非遗进中小学校园的策略

早在2011年国家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中就强调:“学校应当按照国务院教育主管部门的规定,开展相关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教育部在2021年5月6日的新闻发布会上指出:“开齐开足上好美育课程,进一步完善大中小学相衔接的美育课程体系,落实各学段美育课程基本要求,不断拓宽美育课程领域。”将非遗文化纳入国民教育体系,为人们利用美术资源、推进“非遗进校园”,促进非遗文化的传承、创新中小学美育教学形式、培养学生的美术学科核心素养提供了新思路,指明了新方向。在国家大力倡导“五育并举”的教育理念下,结合新时期“双减”工作要求,笔者认为,应该从如下几个方面着力推进“非遗进校园”的传承工作,加快推进云南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与课程资源的深度融合。

1. 构建独具特色的非遗特色校本课程体系

课程是凸显一个学校的办学特色的核心竞争力和重要抓手,在当前国家、地方和校本三级课程管理体系的大背景下,校本课程对于凸显学校办学特色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云南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可以为特色校本课程的研发注入新活力,学校应该紧扣云南本土的非遗文化特色,开发具有地方性和民族性的非遗特色课程,如滇派风筝、瓦猫、年画、泥塑、面塑、瓢画、剪纸、刺绣、植物染、篆刻、绳结、民间雕塑、皮雕、木工技艺、陶艺、茶艺、滇剧、花灯、皮影戏、射艺、二十四节气等一系列既有利于学生综合素养提升,又能促进少数民族非遗文化传承的特色课程,将这些课程渗透到学校的课后服务、学校大型活动、综合实践课程中,切实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文化素养,增强民族自信心和文化认同感,从小培养学生保护和传承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意识,构建以美育为抓手的“五育并举”教育发展新格局。

非遗传承的首要工作是要加强科学规划和系统谋划,应结合云南的地域特点和文化优势,从浩如烟海的云南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中,遴选出适合中小学生兴趣特色的项目,紧扣学段特点和学生兴趣发展的特点,选择内涵丰富、易于推广和实施、可操作性强、传承效果佳的非遗项目,在中小学构建起以非遗为主题的中小学特色美育课程体系,并将它与学校美育和劳动教育工作紧密结合起来,将散落在民间的非遗資源进行深度挖掘和提炼,并提炼出可以复制和落地的课程模式,巧妙地嵌入中小学校园的课程体系和综合实践活动中,让学生潜移默化地感受到非遗的独特魅力,从小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激发爱国热情,提升文化自信,营造少数民族非遗保护和传承的教育环境和文化场域。

2. 打造以非遗为主题的家校社“三位一体”的文化传承场域

非遗的传承是一个需要全社会普遍参与的系统工程,仅凭借学校或者非遗传承人单方面的力量很难达到理想的效果,必须采取校内外相结合的方式来开展,充分调动政府、学校、家庭、社会、非遗传承人及相关机构力量,积极发挥非遗传承中心、民间非遗传承人、非遗文化推广机构的专业引领作用,才能让非遗之花开遍校园,进而构建起家校社“三位一体”非遗传承的闭环,通过“非遗进校园”“非遗进课堂”“童眼看非遗”“非遗研学营”等活动搭建桥梁,打造家校合作、校企合作的非遗传承文化场域。在校园内,从非遗主题活动设计、非遗环境创设、非遗研学营地建设、非遗综合实践活动组织等方面着力,创设全方位、全学科、全体系的非遗传承路径,将非遗的文化基因渗透到学校的日常教育教学活动以及校园的每个角落环境中,让非遗的传承成为学生文化的自觉。

当然,非遗的传承也并非一蹴而就,如何突破学校现有的条件限制和空间、场地、人员的制约,让非遗的保护及传承更加多元化、系统化、趣味化和通识化,逐步构建“以学生为中心”“以非遗为核心”“以课程和活动为载体”的中小学幼儿园非遗传承模式是今后很长一段时间亟待攻坚的难题。未来需要紧扣中小学校的课程特色构建和学生核心素养提升这个根本着力点,探寻“非遗进校园”的创新发展路径,有效拓宽云南少数民族非遗在中小学校园内的传播范围,优化传承效果,打造云南少数民族非遗的创新传承模式。

【本文系云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云南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的路径方式创新研究”(项目批准号为YB2021079)研究成果】

◇责任编辑 晏祥辉◇

猜你喜欢
名录遗传文化遗产
2022.3上榜派出所名录
World Heritage Day 世界遗产日
《心理学报》2021年度审稿专家名录
Task 3
还有什么会遗传?
还有什么会遗传
还有什么会遗传?
参展商名录
Tough Nut to Crack
为什么他们这么会唱?别闹!音乐细胞需要遗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