适时提问,促进学生思考

2022-04-17 08:29赵云亮
云南教育·小学教师 2022年3期
关键词:小括号周长长方体

赵云亮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教学的技巧并不在于预见课堂教学的所有细节,而在于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巧妙地在学生不知不觉之中做出相应的变动。”在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关注知识本身,更重要的是要关注知识背后的道理,回归数学本质。适时提问,启迪学生思维,引导学生深度思考。

一、问在“质疑处”,激发学生思考

在数学教学中,教师经常会依循自己的经验,围绕教学内容来预设问题,为学生搭建解决问题的支架,从而达到预设的教学目标。要使学生进行深度思考,首先学生要学会质疑,提出问题,从而促进学生深度思考。

如,教学“长方体的体积”一课时,上课伊始,教师就问:“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长方体的体积,已经知道长方体体积怎么计算的请举手。”几乎全班学生都举手,师问:你从哪里知道的?生回答有:家长提前告知、自学课本、课外辅导班教师辅导等。既然学生都会了,那么这节课学什么呢?若教学仅限于知道“长方体的体积=长×宽×高”此公式化的表达,那就不是真正的学习。上课教师一反常态,对班上的学生说:“今天我们本来要学习的是长方体的体积,但是你们都会了,那就收拾东西准备下课吧。”突如其来的下课,让学生不禁好奇,主动后退一步自我反思,并扣问自己“这节课学什么”,从而促发学生根据已知的内容来思考,进而提出疑问:“我们只知道计算公式,但不知道公式的意义。”关键的质疑,推动着学生对长方体体积的公式提出真实的困惑,进一步对已知的公式进行批判的思考:“我们只是知道长方体的体积计算公式,但不知道为什么要这样算?”“为什么长方体的体积=长×宽×高呢?”产生迫切的需求:“我们还需要深一步理解。”伴随着问题的产生,促发学生的学习从公式化的“是什么”走向追求真理的“为什么”,激励学生进行深度的思考。

二、问在“难点处”,启发学生思考

弗赖登塔尔认为:“数学是人的一种活动。如同游泳一样,要在游泳中学会游泳,我们也必须在做数学中学习数学。”因此,在“做数学”中应该要更清楚地意识到学生要亲历知识的形成过程,要把握住重难点,适时追问,激起学生之间思维的碰撞,促使学生思维走向更深处。

如,在教学三年级下册“周长和面积练习课”时,教师出示一道练习题:从边长是10厘米的正方形纸上,剪掉一个长6厘米、宽4厘米的长方形。小明想到了三种不同方法的剪法(如下图)。求剩下部分的周长和面积?

师:独立思考,求出剩下部分的周长和面积?

(生做师巡,3分钟后提醒:小组内讨论,根据你们的计算结果有什么发现?)

生:通过计算,我们知道它们的面积相等,都是76平方厘米;周长不相等,图1的周长是:40厘米,图2的周长是:48厘米,图3的周长是:52厘米。

这时,有学生提出质疑,除了这三种剪法,还有其他剪法吗?顿时,全班脑洞大开,出现了第四种不同的剪法。(如图4)

师:你们真会思考,那现在能算出图4的周长和面积吗?

生(齐):能。

师:谁来汇报?

生:周长是52厘米,面积也是76平方厘米。

师:咦,现在你又有什么新发现吗?

生:图4的面积和其他图形一样,但是周长和图3相等,与图1和图2不相等。

师:认真观察这4幅图,能完整地说说你有什么新发现吗?

生1:这4幅图的面积都相等,图3和图4的周长相等,因为它们都是从中间剪去一个长方形,而图1和图2剪去的长方形一个沿着正方形的边剪,所以它们的周长不同。

生2:图形的面积相等,周长可能相等也可能不相等。

適时的提问,引导学生在数形结合中开启数学思考,在开始的计算时,学生通过独立计算再小组内讨论发现“剩余部分的周长不相等,但是面积相等”的结论。根据学生的认知和思考的“切入点”,在学生敢于提出质疑中出现了第四种剪法(图4)后,巧妙地追问:“现在你又有什么新发现吗?”学生发现了图4的面积和其他图形一样,但是周长和图3相等之后,顺势问:“认真观察这4幅图,能完整地说说你有什么新发现吗?”诱发了学生进行思维活动,从而实现了“生思—探究—明理”的认识过程,使学生突破“图形的面积相等,但周长不一定相等”这难点。巧妙地设置追问,让知识深入浅出、思维走向深处,开启学生思维对话。

三、问在“错误处”,促进学生思考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教学中要合理地利用生成性教学资源,如交流过程中产生的新问题、新思路、新方法等,以提高教学的有效性。”课堂上教师要善于捕捉和利用学生在动态学习中生成的错误,错误是思维的源泉,学生的练习作业错误,暴露出在思考过程中存在的漏洞,教师要巧用错误资源,引导学生在改错、纠错中不断进步、不断成长、不断求知,探寻错误“根源”,促进发展思维,得以提升自己的数学素养。

如,在教学二年级下册“小括号”一课时,师出示一道题:工人每天上午工作4小时,下午工作5小时,平均每小时能做10个零件,请问工人每天可以做多少个零件?

师:根据提供的信息和问题,你会列式吗,要列综合算式哦?

(生做师巡视,巡视的过程中有意收集错解)

展示学生的作品:10×4+5=10×9=90(个)。

师:你们有什么想说的吗?(很多学生表示不理解)

生:运算顺序错了,应该先算乘法再算加法。

师:谁能看懂这个作品的作者为什么先算加法再算乘法呢?(生表示疑惑)

生:按他这样计算,先算乘法10乘4求的是4小时一共做了40个零件,再加上5个小时得到的应该是45。咦,那“45”表示的是45个小时呢还是45个零件呢?

师:是的,先算乘法再算加法的运算顺序与题意产生矛盾,该怎么办呢?

(顿时班级安静了)

生:要想先算4加5的话,我觉得要加“小括号”。

师:你太棒了。今天老师特别邀请了数学王国里的小括号帮助我们解决刚才的问题。

〔添加小括号,学生的作品就变成:10×(4+5)=10×9=90(个)。〕

师:现在你们有什么想说的吗?

生1:小括号真了不起,帮助我们解决了问题。

生2:现在变成先算一天一共工作了9小时(上午的4小时和下午的5小时),再算10乘9的积。

及时捕捉和充分利用错误,可以拓展学生的认知。上述案例紧紧抓住一个非常有价值的课堂生成——学生的列式虽然错了,但可以结合题意正确计算。通过问题串制造冲突,使学生有一种急于解决问题又不知道该如何解决的认知冲突,为“小括号”的出场做铺垫,顺理成章地让学生亲身经历“小括号”产生的重要性。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从错误的困惑中走出来,让思维在错误中“动”起来,课堂因错误而绽放精彩。

总之,教师应明确数学思考在学生数学学习过程中的重要意义,有意识地、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综合素质的培养。教学中,教师要把握好问的时机,诱发学生思维的问题,启迪学生思维。从而让学生积极、主动地汲取知识,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猜你喜欢
小括号周长长方体
认识周长(部级优课)
添加符号
拆拼长方体
探究组合长方体的最小表面积
周长面积变变变
巧添括号
巧添括号
表面积是多少
一起去旅游
问题征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