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有些高中生物知识点较为抽象,为更好地让学生接受新知,教师不妨借助生活中的典型案例,以文字、视频等形式表现出来,在预习版块、教学环节、互动环节、测试环节引入案例教学的新元素,给学生呈现真实的教学情境,构建新的生物教学模式,让他们在兴趣中提升课堂效率.
关键词:典型案例;教学情境;运用策略;高中生物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0333(2022)09-0142-03
收稿日期:2021-12-25
作者简介:高春燕(1982.5-),女,江苏省南通人,硕士,中学一级教师,从事高中生物教学研究.
合理应用教学案例,在帮助学生掌握生物知识的同时,能够使其深入了解生物课程的本质,对生物教学活动的真实性、全面性和科学性特点形成一个初步的认识.所选择的案例越典型、越贴近生活,学生的生物学习能力越出色.在高中生物教学环节,在哪个环节应用案例、如何加入案例,这一系列问题需要教师在实践之后进行解答.
1 预习板块加入案例,自主设置学习目标
在高中阶段的生物教学活动中,教学知识表现出了系统性、连续性的特点.在某一单元的教学活动中,学生需要围绕有关知识进行深入学习,然后开发自身的生物思维.
让学生进行预习,提前了解教学环节的难点、重点,能够进一步激发学生的生物素养.但在预习的过程中,阅读教材、记笔记成了学生的主要手段,预习活动的价值十分有限.
教师可借助案例对学生的预习活动进行指导,依靠案例帮助学生设置学习目标,明确学习任务.以人教版必修一教材“细胞的多样性和统一性”的学习为例,在学生进行预习之前,教师可为学生准备两组案例文件材料:第一组材料讲解植物细胞与动物细胞,第二组材料讲解老鼠细胞与大象细胞,指导学生进行预习.在解读材料的过程中,学生围绕所学的生物知识给出结论:观察第一组材料,能够发现植物细胞由细胞壁等结构,与动物细胞不同,观察第二组材料,提出问题:老鼠和大象的体型差异如此巨大,它们细胞的大小、数量是否也存在差别?在研究有关案例的过程中,学生就不同物种、不同生物形态开展讨论,对细胞的结构特点、形态特点进行分析,将对动物细胞、植物细胞的关注转移到微观素材当中,探究“细胞”的有关知识.在这一过程中,教材中所给出的知识无法帮助学生解答有关问题,学生需要独立搜集材料,对以下问题进行作答:生物的细胞是否存在大小、形态、功能等方面的差别?不同生物、不同物种的细胞结构之间是否存在某些相似性?依靠案例,教学素材中的重点知识直观的表现出来,学生会在预习的过程中主动归纳相关知识,解答问题,教学质量将得到进一步的提升.
2 教学环节应用案例,全面解读教学知识
以人教版必修一教材“酶的作用和本质”的教学为例,教师可导入故事案例帮助学生分析有关问题:意大利科学家斯帕兰扎尼在1773年做了一个实验:将肉块放进金属笼子當中,让鹰将笼子吞下去,在一段时间之后取出笼子,发现笼子内的肉块消失了,肉块消失的原因是什么?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展开讨论活动,部分学生认为,在排除实验器材故障的情况下,如果笼子完好,肉块消失,可能是因为鹰的胃部构造特殊,其胃壁能够“钻进”笼子中,消化肉块.部分学生在探究之后给出相反的观点:鹰的胃并不具备任何特殊的功能,肉块的消失可能与某种物质有关,这种物质来自于鹰的体内,不受外界材料的影响,直接作用于食物,将其分解.案例为学生提供了学习的方向,使得学生确定当前的教学任务:证明自己的观点.在这一过程中,学生搜集课外知识,对有关实验进行“重现”,分析鹰的胃部结构与“某种物质”的庐山真面目.
3 互动环节导入案例,带动学生表达观点
在以往的生物教学指导活动中,生物课堂长期保持着“口径一致”的教学特点,学生的观点与教师的观点保持高度统一,其缺乏独立探究问题、学习生物知识的良好意识.在案例的推动下,学生的关注点不同,生物思维不同,所发现的生物知识也不同,教学活动更加丰富.
以人教版必修二教材“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的教学为例,可向学生导入生物案例:在英国的工业发展时期,煤烟污染严重,生物学家经过重捕调查发现,当地一种黑色蛾子的数量正在不断上升;多年之后,英国通过环保法案,黑蛾子数量大幅下降,请问,这背后的原因是什么?根据污染严重——树木变黑——黑蛾子隐蔽效果好这一推论,学生得出观点:是生物的自然进化产生的结果.有学生认为,是基因的遗传在推动这种现象,并给出结论:假设所有蛾子都是黑色,其基因中不存在灰色基因,蛾子必然会全部灭绝.在工业污染时期,黑色的基因掩盖了灰色的基因,使得隐性基因无法表现出来,导致蛾子的色彩出现差异性变化.由此,学生给出新的生物观点:基因不仅存在显性和隐性之分,当环境发生变化,物种繁衍,基因会伴随繁衍活动重组,显性基因和隐性基因得以互相转化.一些不曾表现出来的基因,可能产生突变,使生物形成新的特征.案例推动着学生总结经验,得出观点,并逐步开发学生的生物思维.
4 测验环节引入案例,配合素材应用知识
在生物教学环节,可尝试借助案例开展测验活动,在案例中给出直观的生物知识与现象,开发学生的生物思维,提高教学效率.
以人教版必修三教材“种群的特征”的教学为例,教师可结合科教栏目的有关节目编排教学视频,制作教学案例,要求学生总结生物种群的特征.以经典科普节目《蓝色的星球》为例,在讲解亚马逊丛林的生态系统时,其给出了如下描述:黑猩猩是超级肉食者,每个黑猩猩种群一年要吃掉一吨左右的疣猴……为了方便取食,黑猩猩一般在疣猴活动的地方、接近水源的地方设置“根据地”.教师可向学生提出思考问题,要求学生进行反思:以黑猩猩为例,思考种群所具有的生物特征.学生结合案例给出答案:种群的数量很难保持一致,在特定的地理空间内,种群的数量特征、年龄结构、性别比例是完全不同的;对于具备迁徙能力的生物,在不同的区域,种群的迁入率和迁出率也会发生变化;群居动物一般以族群为活动单位,在该种群中,动物的空间分布特点也存在着较大的差别.学生配合教材对案例中的知识进行解读,教师可结合案例继续提出探究问题:思考黑猩猩种群的活动特点,回答如下问题:当区域内某一种群数量降低或消失时,其他种群是否会受到影响?配合案例提问,互动,为学生提供解答问题的载体,学生解决问题的热情才能得到保障.
5 问题环节融入案例,激发学生探究兴趣
教师在设置案例时要融入问题环节要选择适宜适量的问题,激发学生探索兴趣.由于每个学生的智力、学习态度、生长环境、生物基础、学习方向不同,所以在学习生物时会出现个体差异.这种差异性教师在设置问题时要考虑到,保证每一个案例都能够让每一位学生理解、学习、掌握.除此之外,问题的设置不要局限在某一个方面,这样会禁锢学生的思维.问题要于情于理,符合学生生活和兴趣,还要有拓展的空间,拓展学生思维和生物视野,激发学生探究兴趣,引导他们在学习中提出问题,学会从不同角度、层面去思考问题,让学生能够自主地学会“爬梯”,提升学生发散思维和看待问题的能力.
以人教版高中必修三“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的教学为例,教师在设置教案时可以先将全国各地的大米、蔬菜、肉类的价格进行汇总,做成表格并提出问题.如:大米的价位比猪肉便宜的原因是什么?用大米喂鸡会更赚钱吗?这两个问题是将教材中抽象的生物知识变得生活化.有的学生到市场上买过菜,所以对食物的价格有一定的了解,参与问题回答的积极性会变得很高.当学生回答完这两个问题后,再提出“能量流动的特点是什么?”用问题引出本节课教学主题,这三个问题中前两个都是基础问题,学生通过分析教材的食物链进行解答,适合生物基础差的学生回答,而后面的问题需要学生运用相关知识构建生物体系并归纳总结规律,适合生物基础强的学生回答.在课程最后,教师要提出拓展问题,将本节课的知识进行延伸,如:人造肉为什么比真肉贵?食用激素养殖的动植物会对人体造成哪些危害?人造肉比激素养殖的安全吗?这三种问题没有固定的答案,让学生根据经验和知识,从多角度、多层次展开讨论,锻炼学生发散性思维.通过将问题环节融入案例中,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開拓学生思维,培养他们的科学思维能力,建立良好生物素养.
6 总结评价渗透案例,培养学生总结能力
教师在设置案例时可以将评价、总结渗透进去,将其放在案例的最末端,通过这种方式帮助学生巩固知识.总结评价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学生,一部分是教师,在设置过程中教师应当将大部分的总结评价时间留给学生,充分体现学生的课堂主观能动性,培养他们的总结能力.
以人教版高中必修三“通过激素的调节”的教学为例,在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对激素调节内容进行总结,总结促胰液素的发现过程和血糖平衡的调节知识、对案例提出问题、对问题的解决方法、对案例教学的总结,培养学生总结能力.但课堂时间有效,不能听每一位学生的总结和评价,所以教师可以要求学生以书面报告的形式进行总结,这样既能看到每一位学生对激素调节课时掌握情况,还能够锻炼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学生的总结可以在课下,但教师的总结一定要在课上完成,教师要对学生的课堂表现、发言积极性、分析问题透彻度进行评价和总结,并根据情况进行反思教学,不断调整教学方式.在评价时教师要充分肯定学生的进步和创造性并指出其中的不足.教师还需要对案例的选择和自己的教学进行总结,将学生总结出的案例问题如其中涉及到运用构建模型的方法,建立血糖调节的模型.学生对构建模型方法提出了质疑,教师在总结时应进行分析,分析案例所含的理论问题,指出知识间的联系,帮助学生将零散的知识上升到完整的理论.教师还要指出学生在本节课学习中不够深入的问题、思维误区、遗漏重点,通过这个方法加深学生对生物的理解和应用,掌握科学分析的思维、方法和技巧.
参考文献:
[1]尹文霞.高中生物教学下案例教学的运用浅议[J].中学生数理化(教与学),2019(8):26.
[2] 查帅兵.高中生物课堂案例教学的有效应用[J].中学课程辅导(教师通讯),2020(18):115-116.
责任编辑:季春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