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芬,曲雪凌
(山东大学附属威海市立医院超声科 山东 威海 264200)
糖尿病足具有极高致残率,严重时还会导致患者截肢。糖尿病足早期表现出外周小血管病变,引起下肢截肢主要是由于足溃疡所致,由于足部病变处血管发生病变,使正常血液供应无法保证,以此引发组织坏死,手术截肢才能保证患者的生命安全[1]。超声是用于检查血管病变重要检测技术,能预判患者下肢病变和损害情况,以此用于糖尿病足临床治疗的预后评估方式。本文均给予糖尿病足患者与糖尿病患者下肢血管超声检测,对结果进行分析,以此探讨超声检测的价值,现报道如下。
选取2018年1月—2020年10月山东大学附属威海市立医院收治的糖尿病足患者50例设作观察组,再将同期收治的50例糖尿病患者作为对照组。对照组中男性27例,女性23例;年龄40~75岁,平均年龄(50.35±10.21)岁;糖尿病病程3~20年,平均(7.81±2.44)年。观察组中男性26例,女性24例;年龄41~75岁,平均年龄(52.28±9.65)岁;糖尿病病程3~20年,平均(7.46±2.58)年。两组患者基础资料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具可比性。纳入标准:入选对象均符合《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17)》中对2型糖尿病疾病诊断标准[2];对糖尿病足按Wagner分级[3]2~4级;患者无代谢性疾病;下肢无手术史和外伤史者;患者知情研究且签订同意书。排除标准:合并重大疾病、严重肾衰竭、精神障碍、恶性肿瘤及不能配合研究的患者。
两组患者均行下肢血管超声检查,采用Philips EPIQ 7超声诊断仪,探头频率为7.5 MHz,由经验丰富的2名医生共同操作,取得一致意见。患者选择俯卧位、坐位,对患者下肢的腘动脉、胫前和胫后动脉、足背动脉等处进行检查,确定动脉是否存在斑块、狭窄,观察内膜厚度、光滑情况。经超声检查,发现血管狭窄程度>50%表示狭窄;对血管内膜的中层厚度进行测量,以IMT≥1.5 mm,相邻处增厚50%以上表示存在血管斑块;对足背动脉管腔内径进行测量,计算血管狭窄率,Ds:狭窄处残腔径,DI:狭窄近端管腔内径,血管狭窄率=(DI-Ds)/D1×100%;狭窄检出率=狭窄例数/总数×100%。此外通过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两组血清糖化血红蛋白、血胆固醇、甘油三酯、高密度脂蛋白、低密度脂蛋白,并测量收缩压与舒张压。
控制患者血糖水平,进行局部清创、换药、给予抗感染和营养神经等操作,处理并发症,观察溃疡面的愈合情况,有些患者出院后继续回门诊处理。以溃疡面彻底愈合、形成瘢痕表示愈合;溃疡面分泌物减少,形成肉芽,溃疡面减少50%以上,表示好转;溃疡面未见改变,分泌物增加或未见减少,甚至截肢,表示无效。
采用SPSS 22.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数资料以频数(n)、百分比(%)表示,行χ2检验;计量资料以(x-± s)表示,行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观察组糖化血红蛋白、血胆固醇、甘油三酯、收缩压、舒张压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高密度脂蛋白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低密度脂蛋白水平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见表1。
表1 血清糖化血红蛋白、血胆固醇等指标对比(x- ± s)
两组下肢动脉斑块检出率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观察组下肢动脉狭窄检出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2。
表2 两组下肢动脉斑块、狭窄检出率比较[n(%)]
观察组足背动脉内径显著小于对照组(P<0.05),见表3。
表3 两组足背动脉内径比较(x- ± s,mm)
不同分级患者,足背动脉内径、血管狭窄率比较,差异显著(P<0.05),见表4。
表4 不同分级下足背动脉内径和血管狭窄率比较(x- ± s)
经过治疗,50例患者愈合28例,好转15例,无效7例;预后针对不同情况,患者足背动脉内径和狭窄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5。
表5 不同预后足背动脉内径、狭窄率比较(x- ± s)
Wagner分级在不同分级下,预测患者的愈合情况分析,2级患者,愈合18例,好转6例,无效1例;3级患者,愈合6例,好转8例,无效1例;4级患者,愈合2例,好转3例,无效5例;结果表明不同分级下,预测预后有显著差异。
糖尿病足作为糖尿病严重并发症,主要致病原因是溃疡、坏疽。糖尿病足患者机体功能逐渐减退,再加上组织再生能力减弱、血液循环较差,所以愈合困难比较大。通过手术方案可以改善血液循环障碍情况,5年截肢率下降[4]。糖尿病患者受到脂质代谢紊乱、氧化应激等影响,可发生血管病变,大血管与微血管均可受累,大血管病变特征为动脉粥样硬化,表现为血管腔狭窄,进而出现局部肢体组织缺血、缺氧,引发缺血性坏疽。微血管基底膜增厚与局部循环障碍是微血管病变表现,通常会伴有微小血栓,使得微循环障碍变得极为严重。在局部感染、下肢血管等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下会形成糖尿病足,直接引起原因为外周血管病变引起的动脉缺血,因局部血液循环发生障碍,所以形成糖尿病足溃疡,因而通过外周血管病变状况可以将糖尿病足预后情况反映出来[5]。据统计,15%糖尿病患者会并发足部溃疡、坏疽,观察溃疡面愈合很慢,经过6~14周时间才能愈合[6]。研究发现,糖尿病足还会引发下肢动脉病变,糖尿病患者中有10%~26%合并周围动脉疾病,其中又有50%患者并发足部溃疡[7]。所以,无创检测对于了解患者下肢动脉血管状态,对于评估疗效和预后具有重要价值。超声用于糖尿病患者下肢血管诊断,具有较高的敏感性、特异性,已成为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常用检测技术。
糖尿病患者早期时就存在下肢血管病现象,伴随着病情发展,下肢血管病变也随之加重,表现为下肢远端动脉血管病变,下肢动脉受累的主要表现是对称性分布,足部动脉血管病变的表现发生率较低。本次研究中,观察组糖尿病足患者与对照组糖尿病患者均接受下肢血管超声检查,发现两组均有较高的斑块检出率,这是由于糖尿病是致动脉粥样硬化高危因素,已成为糖尿病患者广泛存在的疾病。下肢动脉狭窄率差异显著,表明动脉粥样硬化存在差异,表明动脉粥样硬化和糖尿病足形成具有相关性,当发生下肢动脉狭窄时,糖尿病患者的足部血供差,糖尿病足发生率高。通过双侧足背动脉内径观察,糖尿病足患者内径比非糖尿病足患者更细,表明下肢动脉狭窄与此情况也有密切的关系,经过超声检查,可以发现下肢血管病变情况,及时确诊糖尿病足,对预后进行准确的预测。通过进一步研究发现,当糖尿病足部位供血正常,且渗血情况较佳,那么预后效果也就比较好,反之预后较差,想要保证预后效果最重要的是改善糖尿病足的供血循环[8]。局部血管病变会引起糖尿病足久治不愈,当缺血情况严重时,还会截肢。所以,为避免截肢,就要改善患者的血液循环,常规检查不能发现下肢和足部缺血、严重程度等问题,一定要通过超声高分辨技术,才能确定病变部位。
此外通过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两组血清糖化血红蛋白等指标发现,两组除低密度脂蛋白水平并差异外,其余糖化血红蛋白、血胆固醇、甘油三酯、高密度脂蛋白、收缩压、舒张压水平有着很大差异,通过调查发现,糖尿病患者的脂质代谢功能紊乱、高血糖等原因均是引起下肢血管病变的高危因素,慢性高血糖持续状态与下肢血管病变有着密切关系。伴随着年龄增加,血管顺应性逐渐下降,全身代谢功能也降低,增高了血压升高、血脂代谢异常发生率,加重下肢血管病变[9]。
糖尿病会导致下肢血管病理性改变,观察患者的下肢血管腔中内容出现容积下降的问题,硬化粥样斑块也有不同的性状表现,导致管腔狭窄,严重时还会导致管腔闭塞[10]。下肢血管不同程度管腔狭窄,各项指标比较,都表明下肢血管超声检查,可以及早诊断,为治疗和预后提供临床指导。
糖尿病下肢动脉病变有大血管狭窄,也有微循环障碍,大多无法愈合足部溃疡都合并不同程度微循环障碍[11]。通过下肢动脉狭窄率观察,经过治疗结果无效时,表明此类患者狭窄率更高。经过Wagner分级,可以发现下肢动脉狭窄程度的超声检测,可以预测预后变化,针对不同愈合情况患者足背动脉观察,也可以发现患者内径差异,其中内径值大的患者,愈合更佳,分级越高。陈沛东等人[12]在研究中称,下肢动脉血管超声检查对糖尿病患者糖尿病足的发生及其预后预测有重要意义。陈静[13]也称,糖尿病足患者采用下肢血管超声可发现管腔狭窄、血流充盈差、血流频谱改变的情况,血管内径、收缩期峰值流速、舒张末期流速、阻力指数、波动指数均较糖尿病患者低,证实超声检查即能尽早诊断糖尿病足溃疡下肢血管状况,对患者的治疗及预后也提供了科学依据。
综上所述,糖尿病足患者接受下肢血管超声检查,对于糖尿病足发生、预后可以进行准确的预测,掌握患者下肢血管病变程度,观察患者管腔的变化,确定病变的范围,从而对糖尿病足预后进行评估。而且此种检测技术属于无创操作,对患者下肢血管病变程度进行评估,能帮助患者进行疾病预防和预后诊断,用于糖尿病足下肢血管情况诊断,为临床治疗提供重要的数据参考,为预后提供指导,实际也要针对患者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诊断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