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检查下介入治疗对糖尿病外周血管病变的临床效果

2022-03-29 11:40高维仁
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 2022年4期
关键词:外周血造影下肢

高维仁

(聊城市第三人民医院介入科 山东 聊城 252000)

糖尿病是一种常见慢性病,高血糖会对患者的身体造成持续性的伤害,导致患者出现多种并发症[1]。糖尿病外周血管病变在临床上较为常见,此时患者的身体功能受到严重损害,极容易出现心脑血管疾病,对患者的生命安全造成威胁,亟须对其进行积极的治疗[2]。研究中指出[3],动脉粥样硬化是其病理改变的主要因素,进一步分析,这主要是高血糖的长期影响,代谢异常,对微血管内皮的炎性反应,进一步对其相关功能造成伤害,逐渐导致其凝血机制异常,致使血管内皮内膜在炎性反应中增厚,形成斑块和钙化等,直至动脉硬化发展方向至血管狭窄、血栓等严重病情。当前针对糖尿病外周血管病变治疗治疗方式有两种,即药物治疗和手术治疗,这些治疗可以在短时间内有效缓解患者的病情,但是远期效果不佳[4]。为提升糖尿病外周血管病变的治疗效果,需要实施更为有效的治疗方案,基于此本文将深入研究研究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下介入治疗对糖尿病外周血管病变的临床效果,具体内容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9年4月—2020年10月聊城市第三人民医院收治的糖尿病外周血管病变患者88例,按照随机数字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4例。对照组中男性25例,女性19例;年龄43~75岁,平均年龄(59.05±5.71)岁;病程2~10年,平均病程(6.03±0.59)年。观察组中男性26例,女性18例;年龄43~76岁,平均年龄(59.17±5.73)岁;病程2~11年,平均病程(6.11±0.60)年。两组一般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可对比。

纳入标准:①所有患者均有糖尿病外周血管病变;②患者及家属均知情同意并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①其他糖尿病并发症患者;②血液系统疾病患者;③严重精神疾病患者;④有认知功能障碍者等。

1.2 方法

对照组在主治医生的在治疗下行常规治疗,方法为:根据其病情合理的使用胰岛素,最大努力控制其血糖水平;根据患者的溃疡情况,为患者实施局部换药,并做好清创处理,合理地使用抗生素进行抗感染治疗,严密监测患者的下肢感觉和皮肤颜色变化情况。

观察组接受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下介入治疗,方法为:对患者实施局部麻醉,使用西门子ACUSON S2000型彩色多普勒仪检查,探头设置高频线阵探头,频率为3 MHz~15 MHz,患者下肢充分暴露,在检查时,使用高压注射器给患者注入克沙醇对比剂,浓度为300 mgI/mL,患者的病情不同,选择血管造影方式不同,如:单下肢血管造影或者双下肢血管造影,下肢股动脉穿刺使用Seldinger技术,将5F单弯导管置入其下肢股动脉部位,随后对患者实施DSA检查;在进行检查时根据患者血管的不同,合理地调整对比剂的剂量和注射的速度,使用DSA来确定患者病变部位。

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对于股动脉严重狭窄患者采用球囊扩张后可置入自膨式支架; 对于膝下动脉节段性狭窄患者,应用直径3 mm,长度4~12 mm的Deep血管球囊,急性低压力扩张。患者术后常规抗凝治疗,口服波立维75 mg/d,低分子肝素皮下注射连续一周,长期服用阿司匹林100 mg/d。并同时积极控制血糖,抗感染,改善微循环等。

1.3 观察指标

①比较两组治疗效果,依据临床症状及改善面积,坏疽痊愈,皮肤低温、麻木及跛行症状消失,判断为显效;坏疽面积缩小≥80%,皮肤低温、麻木及跛行症状有所改善,判断为有效;未达以上标准为无效。②比较并发症发生率情况,包括血压升高、恶心呕吐、动脉夹层的发生率。③比较临床症状缓解情况,包括皮肤温度、肢体麻木、紫绀现象、疼痛。④比较术后疼痛情况比较,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分数为0~10分,数据越高代表病情越严重。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5.0统计软件处理数据。计数资料以频数(n)、百分比(%)表示,经χ2检验;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 s)表示,经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治疗效果比较

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5.45%高于对照组的77.27%,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治疗效果比较 单位:例

2.2 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

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为6.82%低于对照组的25.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对比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 单位:例

2.3 症状缓解情况比较

观察组皮肤温度高、肢体麻木、紫绀现象、疼痛的检出率均低于对照组,即症状缓解情况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见表3。

表3 对比两组临床症状发生率[n(%)]

2.4 两组疼痛情况比较

观察组VAS评分为(1.39±0.49)分,低于对照组的(3.21±1.03)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0.684,P<0.05)。

3 讨论

我国中老年人口不断增多,糖尿病的发病率不断上升,已经成为我国发病率较高的一种慢性病[5]。糖尿病会影响机体的血糖水平,一旦控制不佳,会因为持续的高血糖水平,造成机体造成损害,引起各种并发症的发生[6-7]。糖尿病患者由于胰岛素分泌情况的影响,蛋白质非酶糖化状态会因为持续的高血糖状态受到严重的影响,极易造成脂代谢紊乱或血液黏滞等情况。患者受到下肢神经病变或者血管内皮细胞功能损伤等众多因素的影响,极易发生下肢动脉病变。外周血管病变是糖尿病患者较为常见的并发症,此病会导致患者血管缺血、缺氧,且发病快、病变发散性强,患者会出现肢体麻木、心律失常、行走困难等症状,病情严重者会导致下肢缺血坏死,危害患者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亟须积极治疗。

当前临床中对糖尿病外周血管病变的治疗以保守的药物治疗和手术治疗为主。药物治疗由于易反复以及药物吸收率等问题,其临床治疗效果不佳,随着病情的加重、反复等问题甚至造成患者截肢,对患者的生活质量造成严重影响,不能有效控制疾病的复发;手术治疗的创伤性较大,术后并发症较多,不利于患者的康复;因此目前临床上广泛应用介入术方法对患者治疗。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是动脉狭窄或闭塞性疾病诊断的金标准。由于糖尿病外周血管病变的范围较广泛,对下肢的多条动脉分值造成影响,多发生的部位为股浅动脉或者其远端动脉,甚至累及多个平面,主要特点为呈节段性改变,而膝下血管重度狭窄甚至出现完全闭塞,为三支血管的联合病变[8]。故对于糖尿病外周血管病变的患者而言,其病发位置多发生在远端小动脉,通过传统手术进行治疗,难度较大且创伤性大,并且此类患者由于糖尿病长期的影响,会合并肝肾功能障碍,且患者的主要以中老年为主,机体的耐受性差,术后不易恢复等,会对手术疗效产生影响。

对于糖尿病外周血管病变患者而言,下肢动脉造影的应用不仅能够获取相关治疗依据,更为后续的治疗提供治疗方向。应注意,由于糖尿病外周血管病变患者极易因为自身病情,如血管病变广泛、侧支丰富、血管钙化等,出现管腔影、皮肤溃烂、患肢疼痛等因素,进而影响数字减影检查结果。为防止产生运动伪影,术前应与患者积极沟通,告知相关注意事项以及积极配合的重要性,应提前做好以下措施:如固定、行止痛药缓解疼痛治疗、在双下肢外侧放置附加滤过器等,达到降低小肢体较薄部位的曝光亮度,消除饱和伪影的目的,使影像中清晰显示肢体边缘细小血管,为后续血管内介入治疗提供准确的影像[9]。

介入治疗属于微创治疗,通过股静脉进行后,可以一边对患者的外周血管病变情况进行探查,一边可以进行相关治疗,术后恢复快、效果显著是其治疗优势;尤其适用于年龄较大的患者,重建血供的及时建立非常有利于症状的改善。其次该类患者在介入治疗方式的选择上,腔内治疗以球囊扩张成形术为主。临床相关研究也表明[10],膝下动脉病变的首选治疗方案为球囊扩张成形术,主要优势为促进足部血供重建及建立侧支循环,可多次操作治疗,且术后的并发症发生率低,促进溃疡等愈合;经过支架植入后,促使闭塞的血管尽快重新开通,下肢血得到及时的恢复,足部血流灌注明显增强,达到及时缓解下肢缺血症状的最终目的。本研究中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临床症状缓解情况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VA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说明DSA造影检查下介入治疗具有良好的效果,此种治疗方法在治疗时,通过DSA技术可以进行血管造影,进而明确病变所在的位置,同时可以为患者实施相关治疗,如置入支架或球囊扩张,为患者提供非常有利的条件,术后再行溶栓、抗凝等相关治疗,不仅可改善远端组织的血供,而且能够改善其临床症状,并促进溃疡组织的尽快恢复[11]。虽然介入与治疗效果显著,但是在介入治疗后,患者容易出现血管炎并发症,尤其是置入的支架极易造成血管损伤,导致患者出现血管再狭窄情况,为此笔者建议在治疗后,应加强对患者临床症状观察力度,术后积极行抗凝、溶栓等相关治疗,以此来减少血管再狭窄的出现。

综上所述,糖尿病外周血管病变患者接受DSA检查下介入治疗,可以不仅有效改善患者的症状,且并发症少,治疗疗效佳,值得推广应用。

猜你喜欢
外周血造影下肢
术后强化护理预防下肢骨折老年患者便秘及下肢静脉血栓发生的研究
高频超声联合彩超在下肢深静脉血栓中的诊断价值
超声造影在鉴别诊断胆囊壁弥漫增厚性疾病中的应用研究
超声造影对肝硬化合并小肝癌的早期诊断价值分析
什么是外周血管超声检查
什么是外周血管超声检查
超声造影和x光造影区别?
下肢最怕“凉、麻、痛”
如何看待CT冠状动脉造影
滴鼻净高血压患者应慎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