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雨馨
【摘 要】统编教材以学生素养为本,单元设计的结构形式倡导立足整体的“大单元教学”,新的教学形式为广大一线教师落实“全员教研能力建设工程”、打造教研备课共同体指明了新的方向:以单元目标做引领,树立备课全局观;以课时目标为抓手,精准备课分梯度;以课外资源来整合,补充备课促阅读。教师以此高效助学,促进学生语文知识体系的建立,提高语文核心素养。
【关键词】小学语文 大单元教学 备课 核心素养
小学语文统编教材采用“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双线组织单元的结构形式进行编排,聚焦“素养为本的单元设计、真实情境的深度学习、线上线下的智能系统”。这种双线单元结构的编排为一线教师的教学方式指明了新的方向——从单篇课文的教学走向“大单元教学”。
“大单元教学”是由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崔允漷教授提出的教学理论,它不是将几篇课文简单地组合在一起,而是要在单元整组教学的基础上,更加强调教学目标的整体性、内在联系性和一定的梯度性。即对一个单元下的几篇课文,以单元目标为统领,既有共同的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每一课的课时目标又组成了一系列联动的任务,并呈现出一定的梯度,这些课时目标的递进完成,将引领学生一步步走向大单元目标的达成与拓展,它们共同构成了“一种学习单位,一个微课程,一个完整的教学故事”,以此来潜移默化地落实语文要素,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大单元教学着眼于语文学习的整体性和联动性,学生学习的不是孤立的文本,而是在单元目标的引领下,借助课时目标的完成搭建起自己的学习体系、形成自己的学习方法,更大限度地激发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的驱动力。学生在学习中能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知道这个单元学什么,自己将要经历什么,兴趣点和疑惑点在哪里,真正做学习的主人。所以,作为一线语文教师,如何立足大单元教学,更好地为学生助学,把教教材变为用教材,关键的第一步就在于转变“教一篇,备一篇”的传统备课形式,构建大单元备课共同体。
一、以单元目标做引领,树立备课全局观
备课要有全局意识,这种全局意识首先体现在重视单元目标的引领作用。教师在备课时要站在单元目标的高度,先要读读“单元导语”和“语文园地”中的“交流平台”,找到本单元人文要素和语文要素两方面的单元目标,并潜移默化地渗透进每一篇备课当中。以五年级下册第八单元为例,导語部分为“幽默和风趣是智慧的闪现”,单元目标是“感受课文风趣的语言”。明确了大单元目标,在备课时,《杨氏之子》除了备好古文的诵读、明意外,则还要备好出处《世说新语》的风趣;《手指》不仅要备好五指作用的梳理,更要备上作者丰子恺妙趣自然、朴讷明亮的语言风格……单元目标让教师在备课时有了一个“主心骨” ,提醒我们备课时不仅要埋头走路,更要抬头看路,只有做到目标明确、心中有数,才更能针对每节课设计出切实有效的教学环节,选用更适合、得当的教学方法。
树立备课全局观,也为教师队伍打造备课、教研共同体提出了更高要求。大单元教学同时倡导大单元备课,集体备课除了备学情、教研重难点之外,更要增加重要的一环:备单元。在新单元教学伊始,教师要共同研讨,明确单元目标、人文要素和语文要素,在各自备课时,紧密围绕单元目标设计教学内容,使备课更具前瞻性、更有章法。
二、以课时目标为抓手,精准备课分梯度
找准了大单元目标,备课就有了方向,如何一步步地实现大单元目标,则要依托每一课的课时目标。教师在备课时,要研究每篇文本的具体内容、精读课文的课后练习和课前导读(自读课文),找到每一课的课时目标并进行目标梯度性分析。以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为例,单元目标为:“了解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学习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根据课后练习和阅读提示,单元目标在该单元的三篇课文中,被内化为三个梯度的课时目标:《盘古开天地》要求能说说盘古开天地的过程;《普罗米修斯》要能按照起因、经过、结果的顺序,把故事讲具体;到了自读课文《女娲补天》,则要能在讲清故事的基础上发挥想象、创编课文中略写的“拣石”片段。明确了目标梯度,就为精准备课提供了有力的抓手。
课时目标的梯度性更加要求教师发挥“备课共同体”的作用,全组一盘棋,在分工备课的同时加强课时之间的联系,备课组“互通有无”,不再“各自为营”。在备课时,要注意教学设计上的精准性与课时之间的联动性,即每一课的教学设计只为完成本课的课时目标服务,当课时目标的完成指向更高梯度的目标时,各梯度目标的逐步完成最终促成单元目标的系统性落实,这就让备课中的“拓展环节”更具科学性和规范性,在教学方法的选用上也更合理。仍以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为例:《盘古开天地》可以借助课文上方的插图,提炼小标题,简要说说盘古开天地的过程;《普罗米修斯》一课可以设计小组合作,利用表格概括起因、经过、结果,让学生进一步明确故事的脉络,试着把故事讲得更具体;《女娲补天》是单元的最后一篇课文,也是自读课文,可以在前几课训练的基础上,提供范例,以学生合作学、自主学为主,创编新的故事内容,再落实到“写”上,最终把单元目标落到实处。如此精准地落实梯度目标,层次明晰又螺旋上升,学生也能够在不断提升的训练中领悟学习方法,促进学习能力的提升。
三、以课外资源来整合,补充备课促阅读
教材主编温儒敏先生坦言:“教材只能提供少量的课文,光是教课文读课文是远远不够的。新教材虽然力图把‘教读’‘自读’和‘课外阅读’三者结合起来,但也还需要教师去加码。建议老师们采取‘1+X’的办法,即讲一篇课文,附加若干篇课外阅读的文章。语文课怎样才算成功?一定要延伸到课外阅读,让学生养成读书的生活方式。如果只是精读精讲,反复操练,没有激发阅读兴趣,也没有较多的阅读量和较广的阅读面,学生的语文素养包括写作能力是不可能提升的。”由此可见,统编教材重视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和语文知识体系的建立,在大单元设计的背景下,以本单元语文素养和人文素养为核心,兼顾课下真实情境的深度学习与课外阅读的延伸。因此,我们在备课时不仅要备好课内教学,还要备好课外阅读资源的补充。在挑选课外阅读时,要根据从精读课例中所体悟的方法以及所形成的能力,选取与单元人文要素或语文要素相关的文本。以江苏省中小学教辅《新语文读本》(下称“读本”)为例,内含篇目同样采用单元设计,并与统编版语文课本单元划分相对应,单篇文本也与课文相关联,如教材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淳朴的乡村”,学辛弃疾的《清平乐·村居》可以选读“读本”中王维的《归园田居·其三》;学《乡下人家》,可以选读《我爱乡村的傍晚》和《乡下的炊烟》;学《天窗》可以选读《村庄与大河》……除“读本”外,教师在备好教材的同时可以开发多种阅读资源,以此来强化阅读,帮助学生内化课上习得的技能与方法,加强言语实践和学生的独特体验,使学生在大量阅读中提高语文素养。
综上所述,随着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指向核心素养发展的“大单元教学”为广大一线教师落实“全员教研能力建设工程”指明了方向,教师们要建立教研备课共同体,普遍提高教研备课的站位,以大单元、大观念、大项目作为出发点,全局备课、精准备课、拓展备课,才能更好地做到助学得法、科学育人。
【参考文献】
[1]周润芝.小学语文统编版教材的编写特色及教学建议[J].文学教育(上),2018(5).
[2]戴晓娥.大单元大情境大任务——统编语文教科书“新教学”设计与实践[J].语文建设,2019(4).
[3]崔允漷.如何开展指向学科核心素养的大单元设计[J].北京教育:普通版,2019(2).
[4]于甜.基于逆向设计理论的小学语文大单元教学设计优化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