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托生活现实 构建活力数学

2022-03-27 03:26屠红儿
数学教学通讯·小学版 2022年2期
关键词:数学学习

屠红儿

[摘  要] 依托小学生生活现实,并紧扣教材内容等,科学地实施数学课堂教学,是打造高效教学的根本所在,也是构建有活力数学学习的重要抓手。所以,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就得用好生活这一主脉,通过紧扣生活去思考、依托生活去引领、抓实生活去研究等细节来打磨,让学生在浓郁的生活气息中更有效地探究各种数学现象,探秘相应的数学规律,从而真正缔造有效学习,也让学生在学习历程中发展和提升数学经验、数学思维。

[关键词] 生活现实;活力数学;数学学习

把对小学数学教学的思考聚焦于学生的生活现实之上,让他们在浓郁的生活化氛围中积极探索、快乐地学习数学,是《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所提出的核心理念之一。因此,要构建有活力的数学学习场景,教师就得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让他们在熟悉的场景中有效观察、积极思考,大胆交流与质疑,从而更好地助力学生去感悟数学知识,提炼数学现象背后的数学逻辑。

一、紧扣生活去思考

教学实践显示,要使得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更有吸引力,更利于学生数学思维的形成,教师就得紧紧扣住生活这一主脉,以学生的视角去解读文本,以学生的实际情况为基础去计划教学方式,从而让学生在浓郁的生活化氛围中感知数学现象,积累数学学习体验,在复杂的各种数学现象中解读隐藏其中的数学本质,使得学生的学习探究活动更加有实效。

如在“数学广角——优化”的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紧紧抓实教材内容,同时还得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设计一些真切的比较、分析、思考的学习情境,让学生在生活化的体验中感悟优化策略的内在规律,从中领悟优化的基本原理,进而实现学习活动的顺利推进。

1. 回顾生活,感知优化思想

紧贴生活去构思教学方式,计划教学过程,是优化教学的根本,也是更好地体现教材编写者本意的重要抓手。

首先,教师应创设与学生实际生活情况相匹配的生活情境,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教师在教学中可以指导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如设计一个招待客人的情境。让一个学生扮演客人角色,一部分学生作为家庭成员,让学生从接待客人的体验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其次,教师应注重引导学生思考,如“如何尽快让客人喝到热气腾腾的茶?”这样学生熟悉的生活化情境问题,可以让学生积极地回顾自己家中来客人时,家长招待客人的全过程,并让每一个学生在交流中更好地感知优化策略的存在。

2. 亲身体验,体会优化策略

紧接着上述的讨论,教师此时可以引导学生探究喝茶前的各个步骤,并通过课件较好地展播“要喝到茶的全部环节”。接下来,学生会根据课件的内容知晓需要完成的全部步骤。

首先,教师应组织并规范学生进行讨论,让整个流程的细节清晰化。在生活经验的支持下,学生经过讨论和梳理,将各个细节逐步明晰,如要烧水就得先洗水壶等。

其次引导比较,让整个过程的环节更优化。面对这样的分析,教师还需要鼓勵学生发表不同的观点,以使学生的学习思维得到有效碰撞。有学生提出,6个步骤都得进行,就得需要“8+1+2+1+1+1”,也就是14分钟。也有学生质疑,不需要这么长的时间,可以把洗茶杯、找茶叶等事情安排在烧水(8分钟时间)的过程中。

经过必要且有益的学习争论,学生终于明白了其中可以优化的部分,从中感受到优化策略的根本意义。由此可见,紧扣教材,利用好生活经验,是促进学习理解的根本所在,也是提增学生数学学习实效性的基本策略。

二、依托生活去引领

找准数学知识与生活之间的连接点,灵活地引领学生探究数学知识,是缔造有效学习的基础。所以,在“千克和克的认识”这一课的教学过程中,笔者紧紧抓实生活化元素,以学生较为熟悉的生活类素材资源引领他们去观察、比较、实验、反思,从而让他们在具体的学习体验中更好地建构千克和克的质量表象,使得学生针对这两个质量单位的学习更进一层,理解也不断突进。

1. 联系生活事例,感知质量单位

教学之初,笔者先引导学生回忆亲身参与过的购买蔬菜、水果等的生活经历,并找出相关的数学信息。有学生说:“星期天陪奶奶去了菜市场,奶奶买了4斤苹果、2斤鱼和好多的芹菜、菠菜等。”也有学生说:“我看到商铺的标签上都写着每千克是几元。我不知道千克是什么意思,奶奶说1千克就是2斤。”然后,教师就可以继续引导学生说一说自己对称量物体的质量单位的认识了。

2. 引导实践体验,建构质量认识

在学生陈述的基础之上,教师需要利用好这些生活化的资源,并搭建更为合适的学习体验平台,让学生在具体的操作学习中更好地感知质量单位千克和克的存在,初步形成对千克和克这两个质量单位的认知。

首先,教师可以指导学生用日常生活化方式去感知,如指导学生认读手中的1千克小哑铃上的标识。在此基础上让学生拎一拎这个哑铃,让学生说出自己的感觉,或者对比拎一拎数学课本等物品。

其次,教师可以设计一个交流环节,让学生用其他的方式来感受哑铃的质量。接下来,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参与到“掂一掂”活动之中,从掂一掂过程较好地感受1千克的存在。

由此可见,依托学生的生活积累去引领他们探究数学知识,提炼数学现象之中的数学本质,是一种较为自然的、高效的数学教学方式。所以,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既要尊重教材的编写,又要依托好学生的生活实际等要素,科学地选用必要的生活化学习资源,让学生积极探索,快乐学习。

三、抓实生活去研究

把数学问题与学生的生活有机地连接起来,让他们在一个个生活化的问题解决中更好地理解数学知识,无疑是最有效的教学举措。比如在“圆的面积计算”一课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解决生活类的数学问题来促进学生理解圆的面积概念,把握好圆的面积计算方法等,从而更好地让学生形成对圆的面积这一知识点的认知。

1. 设计问题,诱发思考

首先,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观察课件内容,让他们在观察中思考。学生会在观察后发现,如柏油马路上的下水道井盖一般都是圆形的,又如某大妈用竹篱笆围一块菜地,她选择围成一个半圆形的形状,等等。这些现象,也就势必会诱发学生的学习思考:井盖为什么不能设计成正方形呢?对于某大妈用竹篱笆围菜地的情况,学生也会生成疑问:借助一面墙围成正方形不是更大吗?

然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就这些问题进行交流,引发学生新一轮的学习讨论。疑问是学生进一步投入学习研究的动力,也是他们源自内心的学习需求,当学生带着疑问去求知,主动收获知识的深度会比被动接受知识的深度要深得多。

2. 研究问题,内化学习

面对学生的疑问及不同的思考,教师可以顺水推舟,巧妙地设计相应的实际问题。“如果某大妈所用竹篱笆的总长是12.56米,借靠一面墙围,可围成长方形、正方形和半圆形篱笆,哪一种所围的面积是最大的?”学生会在问题的引领下,积极地进行分析与思考,他们会得出长方形的面积是多变的,但是一定比正方形的面积小。因为所围成的正方形篱笆的面积是(12.56÷3)2≈17.53平方米,而所围成半圆形篱笆的面积是3.14×(12.56÷3.14)2=50.24平方米。学生通过计算终于明白了其中的道理,而结合生活实例的问题情境也能够较好地深化圆的面积计算知识,让他们对这部分的学习建构更加牢固。

总之,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就得紧紧抓实学生的学习生活现实这一关键点,并灵活地利用好既有的生活化资源,创设相应的学习探究情境、问题解决情境等,让他们较好地运用这些资源,去探究数学知识的本质,使得有效学习能够更好地被缔造出来。同时,教师也需要让学生的数学学习更具活力,让他们的数学素养在学习过程中不断累积。

猜你喜欢
数学学习
浅议培养小学生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
浅谈数学学习情感评价的研究方法
小学二年级数学学习习惯的培养
文科生如何学好数学探析
汉语授课对维吾尔族学生数学学习影响的案例分析
数学文化价值观对中学生学习数学的影响
在游戏中经历, 在探索中提升
提升教学质量,打造高效数学课堂
激发初中学生数学学习热情的小妙招
如何通过作业帮助小学生进行数学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