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琳
【摘 要】新课改要求加强复习课的指导性,但大部分的数学复习课还是以机械重复为主导,导致整堂复习课极其枯燥乏味,教师讲得累,学生学得累,这样的教学效果一定是不尽如人意的。而分类思想是一种基本的数学思想,它是根据一定的标准,对事物进行有序划分和组织的过程。在复习课上,面对大量的题目时,运用分类的思想,可以帮助学生构建知识网络,提高复习课的效率。
【关键词】复习课 分类思想 构建知识网络 提高效率
听完一堂“分数乘法实际问题练习”后,笔者才恍然大悟,复习课里面也是大有学问的。
课堂一开始,教师便让学生回忆本单元学习了哪些分数乘法的实际问题,根据学生所答,将遇到的三种类型由基础到复杂板书:“1.求几个几分之几是多少。”“2.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3.已知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或少几分之几,求多或少多少。”然后让学生翻开教材,四人小组讨论,对教材上的练习题进行分类,看看哪些题分别属于这三个类别。将练习题分好类后,再带着学生从最简单的第一类开始研究、练习。这样的复习课,教师只充当了“引路人”,学生则是充分参与了课堂。
一般的复习课上,教师带着学生复习了一遍定义概念和基础内容,就开始带着学生逐题完成,复习课就变成了讲评作业,整节课枯燥无味,这无疑制约了教学质量的提升。而在笔者听的这堂复习课中,渗透了数学非常重要的分类思想,整堂复习课“活”了起来,提高了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和积极性,同时也提高了复习课的有效性。
小学中、高年级的复习课其实极其重要,要想使复习课发挥真正的作用,教师需要结合新课改的相关要求,根据学生实际的学情,精心设计复习课。分类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法,也是学生发展思维能力、概括能力的重要途径,当知识积累到一定程度时,就可以用分类来归纳所学的知识。因此,在复习课上,我们不妨试试渗透分类思想,让复习课“活”起来。
一、数学复习课现状分析
(一)数学复习课的重要性
现阶段数学的复习课,尤其是在中、高年级,占据极其重要的地位。复习课的功能是让学生巩固知识、查漏补缺、整合认知、温故知新、学以致用、提升能力。为了提高学习效率,掌握技巧,强效的练习至关重要。复习课上,教师一般都会通过各种练习方式,让学生练习不同的题型,使学生掌握知识和概念。在复习课中,将习题与教材紧密联系起来,可以让学生充分认识教材的意义,提高学生对知识的了解。通过练习,可以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结合问题联系教学重难点,达到教学目的。
(二)数学复习课存在的问题
1.对复习课不太重视
刚踏上工作岗位时,笔者在复习课上总是想要在一堂课上讲解完一些题目,但每次都发现,往往效率很低,只有部分学生能跟上节奏,大部分学生可能就只是浪费了一节课。这样的复习课,只关注了学生是否掌握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忽视了学生的思维活动。
2.复习课的组织形式单一
复习课通常以复习基本知识开始,再开始逐题讲解、核对,书上的习题仅仅是做完了,整节课就像是走过场,教师引导得过多,学生没有独立思考空间,课后的练习就能反馈出来。在教师讲解的过程中,学生可能理解了,但是自己再做就忘得干干净净,因为答案是教师“灌输”的,并不是学生思考后得来的,所以也就不是学生自己的成果,做题时自然会忘记解题的思路。
3.复习课的反馈功能没有体现
在平时的复习课上,教师一般都是先让学生做题目,后交流思考过程,核对答案,反馈仅仅是通过让做对或做错的同学举手,但就这样一带而过,做错的学生并不知道自己究竟错在哪里,是粗心大意还是没有理解题意。久而久之,部分基础差的学生就一直停留在错误的点,迟迟弄不明白,看到教师出示答案,就动笔改正,这样的练习显然是低效的。
二、分类思想在数学中的应用
分类思想是一种基本的数学思想。关于分类思想的具体作用,强振宇、杨磊认为,当知识积累到一定的程度时,就需要运用分类、归纳的思想来帮助学生整理知识,建构知识脉络,这样能够增强学生思维的缜密性,提高解题能力;郑毓信认为,分类能够为相应的抽象提供必要的基础,为如何逐步深入地去开展认识指明可能的途径。关于如何渗透分类思想,强振宇、杨磊认为,在数学中进行分类思想的渗透,应挖掘材料提供的机会,把握渗透分类思想的契机;通过掌握合理的分类方法来理清数学知识;引导学生分类讨论来解决复杂的问题。顾争光认为,应挖掘学生的生活经验,把学生生活中的分类经验迁移到数学中来,只有通过不断地思考、运用,分类思想才会被学生内化成自己的东西,形成数学思维。在教学时,应灵活运用分类思想,注重培养、训练学生的条理性和概括性,促进分类思想方法的形成。
(一)将重要知识点分类,建构框架
当教完一部分内容,知识积累到一定程度时,我们就可以利用分类来归纳所学的知识,去构建合理的知识网络。
我们可以根据数量特征和数量关系分类。
例如,在五年级下册的“因数与倍数”复习课中,由于细小概念杂而多,特别需要学生自己去分类研究,也需要教师去协助他们分类。在这节复习课中,需要精心设计一个结构图板书,分别从因数和倍数出发,一一探讨,根据数量关系,将概念进行分类整合,帮助学生形成知识框架。
例如,在六年级下册立体图形的表面积和体积的整理与复习中,内容多且杂,需要教师注重知识的生成过程和联系,帮助学生通过建构知识框架来加强理解记忆,对公式做到理解应用而不是死记硬背。
在分类整理时,往往需要借助比较、举例等方法来区别各个知识点之间的区别和练习,查漏补缺,提高复习课的有效性。
(二)丰富复习课形式,适当增加分类讨论活动
根据新课改的要求,要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在复习课中把练习的内容设计成学生感兴趣的活动,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整个活动,必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数学的内容既零散又有联系,可以组织探讨交流活动,让学生对所学知识自主分类,加强事物之间的关联度,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三)加强对习题的设计与分类,提高针对性
复习课的习题量很大,要想一节课都讲完不是难事,但是逐题逐题地讲,一定不是最好的方法。
笔者任教一年以来,不论是外出听课或是自己看备课材料,都发现很多新授课中,大多数例题后都配有1~3道练习题作为补充以及及时反馈,那么,其实复习课也一样。在面对大量的练习题时,不妨让学生依据知识点的分类,将习题分一分类,在分类的过程中,也是学生对知识点的自我回顾与分析,如果学生能够正确分类,就说明他对这一部分的内容已经理解了大半。分好类后再分别处理这些习题,其实大部分学生就能触类旁通,整节课的课堂效率也有所提高。
例如在六年级总复习中的“图形与位置”一课,面对诸多练习,必定是要在分类复习好这部分内容时,立刻让学生进行反馈。待知识点都复习到了,再对练习进行综合、提升、激趣。
综上所述,小学作为启蒙教育的初级阶段,在这个阶段应该采取新颖独特的教学方法。复习课在数学教学中尤为重要,而分类思想又是數学中的一个基础思想,又是自然科学及社会科学研究中的基本逻辑方法。对客观事物进行分析、综合,通过比较发现知识、事物之间的联系与区别,并抽象概括出事物的一般特点和本质属性,这一过程就是思维的基本过程。分类是将零散的、个别的知识系统化、条理化,如果能将分类思想很好地融入复习课中,就一定能提升复习课的时效性。分类能力的发展对于学生将来理解和接受更多零散的知识,形成科学、严谨的思维方式有很大的帮助。
【参考文献】
[1]廖创英.新课程背景下提高小学数学练习课有效性的研究[J].教育导刊,2013(7).
[2]秦兴华.小学数学练习课浅议[J].陕西教育(行政),2011(Z1).
[3]郑毓信.数学思维与小学数学[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