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莉
师德,即教师的职业道德,是教师在教育教学工作中必须遵循的各种行为准则和道德规范的总和。是不是遵守了职业道德底线,给予孩子爱就是师德高尚的教师呢?我认为这是不全面的。如果教师对孩子只有单纯的爱,是不足以支撑全部的,师爱需要教师的专业能力给予保障。
当某个孩子表现出一种不合常规的行为时,没有师德的非专业人士或许认为孩子是在破坏捣乱,会冲孩子发火甚至恐吓威胁;有师德但非专业的教师,或许会意识到师德规范中,教师不能体罚和变相体罚孩子,于是忍住火气。而专业的教师根本不会发火,他们会第一时间了解事情的原委,观察了解孩子,用同理心去理解孩子的心理,从而理解孩子的行为,最后判断孩子行为背后的缘由。在专业教师的理解和引导下,或许通常被认为的捣蛋行为是一种探究行为,会产生教育的契机。教师的专业水平决定着他们的儿童观,也决定了他们对待孩子的态度。
教师的爱区别于母爱,因为这种爱是“爱心+爱能”——一种有着专业支撑的师爱。在一些幼儿园中,有的孩子是感统失调、有的孩子是患孤独症。对于这些孩子,我们只付出简单的爱就够了吗?
在实际工作中,我们发现对于这些孩子,如果只是简单付出爱心,这种爱就会沦为“恨铁不成钢”,也得不到家长的理解。教师到底该怎么爱特殊孩子?我经常给他们讲一个案例。7年前,黎黄陂路园区有一个小女孩,平时不爱说话,也不跟其他小伙伴接触,喜欢一个人待在活动区,吃饭的时候很挑食。教师和家长达成的共识是:孩子很小,有点认生,在陌生的环境里面适应性差,这很正常。小班一年,孩子就这样平稳度过了。到了中班,孩子开始有了攻击性行为,有时候突然之间大哭,刚开始,教师用各种方法哄她,后来这种情况频繁出现,教师就采取冷处理的方法。因为大家知道她“哭够了”就会好的,教师对于她的这种行为习以为常,跟家长反映,家长也说孩子还小,教师请多费心。慢慢地,教师对这个孩子的哭闹由之前的不关注到后来的嫌弃,与家长沟通的次数也慢慢变少,家长工作愈发忙碌,对孩子的关注也越来越少。
直到有一次午睡时间,孩子哭了很久。经过询问得知,孩子从吃饭的时候就开始哭,教师以为跟平时一样,哭一会儿就好了,就没有管她。谁知这次哭的时间持续很长,声音也越来越大,一点好转的迹象都没有。无奈之下,教师请孩子的外婆到幼儿园来接孩子。外婆说,孩子在家偶尔也会这样,处理办法就是给孩子一个手机或者哄孩子玩电脑来缓解。事后,我找到该教师,希望重新审视这个孩子的教育问题,以期找到更好的解决办法。我们上网查找资料,结合孩子的情况对号入座,发现孩子的问题有点严重,必须寻求专业机构的支持。于是我们与家长积极沟通,一起分析孩子的行为表现,帮助家长正视孩子的问题。孩子最后被诊断为重度感统失调,必须进行药物和行为的双重治疗。正因我的坚持和有价值的沟通,教师对待孩子的行为表现从之前的冷漠到主动引导、关心,与家长之间的沟通也更多了。孩子在大班时能跟小伙伴简单交流,毕业的时候,家长对教师的工作也十分认可。
有专业支撑的爱,让教师不再横向比较孩子的优缺点,而是更加关注孩子个体的教育,懂得如何因材施教,这才是有价值、有意义的爱。我们的爱要有方法,能准确识别孩子的需要,还应是爱心与愛能相匹配的爱。写到这里,我不禁想到《正面管教》一书里提到的:不要总想着“赢了”孩子,而是要“赢得”孩子。如何赢得孩子?要表达出对孩子感受的理解;表达出对孩子的同情,但不是宽恕;告诉孩子你的感受;让孩子关注问题的解决。如果我们每一次都能以这四种方式解决孩子的问题,何愁得不到孩子的喜欢,得不到家长的信任?
责任编辑:王妍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