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成就“写作”的有效“阅读”方式

2022-03-23 20:18王皎江苏省宜兴外国语学校江苏省无锡市
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 2022年21期
关键词:内化写作建构

■ 王皎(江苏省宜兴外国语学校/江苏省无锡市)

“读写结合,以读促写”是语文教育界的共识;要提升写作能力,多阅读多积累是不二法门。但现实情境可能并不如愿,学生读了许多书,可能仍然无法架构写作的图式,写作能力低下、素养缺乏。究其原因,可能是在“怎么读”上存在问题,不会“阅读”或不懂“深度阅读”是当下中学生阅读认知上的缺漏。

要实现“以读悟写,以读促写”之功效,首先要弄清楚阅读与写作的关系,要弄清楚写作的心理历程。现代图式理论告诉我们:所谓图式,就是人们大脑中存在的某一领域的专门知识。从心理过程看,阅读是对文本语言文字的解码,写作是利用语言文字进行编码,架在两者之间的是文本。从某种意义上讲,阅读就是从文本中输入信息,形成知识板块;写作就是输出信息,利用已经建构的知识板块进行文本信息重组与结构搭建。其次,在指向写作素养发展功能的阅读上,注重的不仅仅是阅读的数量,更要注重阅读的质量,要真正积累从阅读中搜寻到的“信息”和“知识”。基于此,笔者认为只有深入阅读,才能形成与内化“写作知识模块”,从而厚积薄发,得心应手,让阅读成就写作。

比如:读《背影》一文,留给我们深刻印象的不仅仅是父亲那肥胖的背影,更是背影后父亲对儿子那种深沉的无言之爱,以及作者借读父亲的背影来表达对父爱的理解和对父亲的愧疚之情,以及对父亲深深的思念,等等。

有了阅读后自我输入的写作图式,在写作时可以利用这种图式来构思立意和写作了。写作是输出的过程,是把自己积累的语言恰当地运用某种方式表达出来,是把自己建构的某种技法巧妙地展现出来的过程,通过这个过程来实现写作个性化、独特化的目的,以便在应试或其他需要时能一挥而就。所以,有学生在写自己“父亲”的时候,就会巧妙利用建构的“背影”选材切入,或拓展开来立足父亲的某一“侧面”创作。这样阅读的输入与写作的输出就形成了回路,通过训练就内化成自己的写作能力。这就是我们基于写作而开展的阅读愿景,可我们也懂得要达成理想化的输出,其胸中的“沟壑”、积淀必须丰富厚实。

如何在阅读中实现丰富信息的目标,让输入达到最大化,笔者建议以下几种阅读方式。

一、批注式阅读:深度“体验”“思维”,为输出进“思”

写作这种脑力劳动,是一种独特的充满生命活动的情感精神创造过程;从思维科学的角度看,它呈现着“生活—作者—文本”的三维结构,从“生活”到“文本”的桥梁就是作者的写作思维。促进写作思维的进阶,一方面靠生活的直接体验和积累,另一方面靠阅读,因为阅读是从“文本—读者—生活”三维结构,是对生活的间接体验的心智过程,也是一种思维的过程,这种过程体现在与自我生活的对接比较中;也就是说,阅读要结合个人的生活体验、情感理解和思维推进,才能够真正从文本中获得相关的知识、情感和能力等。基于此,推崇批注式阅读方式就能表达自我对文本的习得,浸润其中,能达到深度阅读后的思维进阶。

要批注,就要边读边思边写,这种良好的读书习惯也成为统编教材引导学生读书的一种方式;我们不妨迁移运用,常态化地开展对这种方式的训练,让学生边读边思考,或圈或点或勾或画,或写赏析性“理解”,或记批判性“疑惑”,在动眼动手动脑动心下,思维得到扩张,阅读到的信息就“丰富”,理解到的信息就“精彩”,阅读能力不断增长。尤其是学会生喜欢赏析生动优美的句子,这些优美生动的句子往往都体现在用词的精美或手法的精彩上,学生在赏析中又理解了词语的内涵、手法运用的好处。这样既深刻理解了文意,又输入了好词好句,懂得了手法运用的表现力。当然,文本中一些含有哲理性的句子往往也是学生赏析的对象,对这些句子的理解和积累,更提升了学生的思想认知和道德境界,为文章的立意做好了基本的演绎。

拥有成熟的思想,写出来的东西就会更有深度厚度和温度,积淀下来,形成的是自己的品牌“价值”。比如,有一位学生在“晨读遐思”一文中就清晰地记录边读边思给自己带来的心灵顿悟和精神体验:“一切苦痛都将成为实现理想的基石。挫折之后,成功之花必将盛开。这就是生活!人生之路的平坦曲折,在万丈霞光中熠熠生辉。”由思古人的精神境界引发自我的人生感悟。我们可以清晰地读到小作者隐含其中的主旨,尤其补写的后记:“光阴似箭,我知道,我只是这浩荡穷流之中的一个过客。昙花一现,稍纵即逝,可以留下的,值得铭记的,着实太少。可我仍在坚持,我仍在努力。拼搏过后,汗水挥洒,即使失败,也必将催开一朵美丽的花儿,无怨无悔。”这就是读书思考带来的写作魅力!文章这样的后记更是将自我的思想情感升华,将文章的主旨进一步深化。

二、摘抄式阅读:丰盈“语言”“文字”,为输出奠“基”

阅读是写作的源泉活水,因为阅读是最能积淀丰富优美语言的一条途径。但是人脑不等于电脑,读过的东西容易遗忘,所以我们常说“书到用时方恨少”啊!那么如何能够多记住一些、多积累一点呢?我想,把好词好句摘抄下来,平时读读背背,可能到用时就能信手拈来,下笔如有神。不过,这种做法常受到家长们的质疑:抄一遍不是浪费时间吗?其实不然。从心理学角度看,在摘抄的时候能有意注意,那么在头脑中留下的印记就深刻,即使用得时候不能全句完全“默写”下来,但是基本意思还是能够写出来的。

当我们摘抄所读的精美语言的时候,其实也是一种精神的享受,看着他人优美的语言文字,也是一种美的熏陶,潜移默化中也会精致自己的语言运用。叶圣陶说过:阅读是吸收,写作是倾吐,倾吐能否合乎法度,显然与吸收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摘抄一些好词好句好段,每天积累一点点,在摘抄过程中,用心、用手、用脑,就能在脑海中留下记忆,这就是输入的一种形式。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边读边摘抄下来,即使不能背下来,好词好句好段摘录,也为写作提供必要的“词汇”与“句段”。

一方面,我们可以直接引用文本中的原句原词。比如,一学生在《疏通》一文中写到两个年轻人争执时的情景:两个小伙子头碰头扭在一起,虎视眈眈地瞪着对方,你不让我,我不让你。当我们读到这几句话时,我们清楚地知道,“你不让我,我不让你”是借用了朱自清《春》中的句子。

再如,有学生在《顶出一个春天》的习作中,运用了这样的结尾:“我增加勇气了,一下子爬了起来,重新撑起了雨伞,不禁加快了回家的脚步!我想,就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吧!”这个结尾,我们看得出来,小作者把宗璞的《紫藤萝瀑布》的结尾和高尔基《海燕》的结尾有机融合在一起,达到了深化中心的用意。这就是学以致用,这就是阅读积累后的语言运用。

又如,我带学生秋游“善卷洞”(江苏宜兴的溶洞)后,一学生写了一篇游记《一帘幽梦》,用文言文写的,其结尾是:“善卷一游,幸甚至哉,歌以咏之。适逢春雨,缥缈仙境,望洞息心,窥潭忘返,岂一帘幽梦?”我们读者这样的文字,一定会感受到小作者巧妙的“移花接木”,把课文中学到的句子运用到自己的习作中来了。

三、复述式阅读:建构“故事”“框架”,为输出定“型”(模型)

一个人掌握的知识是由两部分构成的:纯粹记忆的知识和真正内化的知识。知识的内化吸收,是促进学生发展的一个环节,内化的知识指导下的实践活动,尤其是感受体验的获得、积累及概括,是促进学生形成素质最关键的条件。怎么样由读促写,使得阅读输入的知识成为自我写作有用的知识,这需要内化与建构。复述知识与提炼经验就成为两种常用的形式。

复述故事强化输入内化的过程:讲故事梗概给他人听,可以在家里,在班级里。把故事的前因后果复述清楚,可以把故事的精彩部分融进自己的语言来复述,当然也可以用笔把故事情节记录下来或画故事情节的思维导图等,这样就建构了他人的故事情节,形成了自我的经验概括与提炼,在运用的时候可以借鉴。比如三打白骨精、三调芭蕉扇、三打祝家庄等情节的复述或画“情节式结构化”的思维导图,输入的是一种“写作”情节设计或“文本结构设计”的思路,在自我写作尝试实践内化后,可以固化为自己的写作模型,为写作输出打好了基本的“思维定式”。比如学生在构建这种模型后,尝试改写“李惠拷皮”这篇文言文时就巧妙地设计:“三拷”的情节,这样改写成的故事情节就生动曲折、起伏多变,能较好地激发读者(教师)的阅读兴趣。

另外,可以习得写作知识,构建写作模板。在阅读中要开动脑筋,积极思考,善于思考。思考“写了什么、为什么写、怎么写得”三个基本问题,尤其是怎么写,要深入思考其结构样态,即作者的写作思路;要深入思考作者运用的基本表现手法和写作技巧等,以便及时输入对自己写作有帮助的知识。比如,在阅读《宽容是美德》一文时,我们可以思考其结构提纲,运用写作思维导图画出行文的脉络:一个故事——引出观点——正面举例论述观点——反面举例论述观点——对那些人不应宽容——结论(呼唤宽容),由此输入了议论文最基本的一种结构化的写作模板:1.引出一个热点化的故事(实例);2.简要分析提出自己的鲜明观点;3.正面举例并进行论证分析观点;4.反面举例并进行论证分析观点;5.总结这个观点的意义或价值;6.结论,重申观点,发出呼唤。

四、仿写式阅读:自我“实践”“内化”,为输出赋“能”

“依葫芦画瓢”“照猫画虎”式的仿写是我们习作常用的一种方法,这种方法也用在初中语文统编教材里。这种方法既是“内化”输入知识的一条途径,更是引导学生创作的一种方式。在仿写的过程中引入自己的思考与语言,也可以进行模仿或二次创作,山寨式地迁移他人的结构、用词及词语之间的搭配等,学习他人的写作形式或运用语言的风格。从理解到运用再到建构,实现写作知识的融会贯通。

比如:为什么我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小溪深沉的爱!因为我对家乡感到非常自豪的情!为什么我的脚步如此轻盈,因为那是我对着土地爱的真诚!又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中,有这样一句:“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葚;也不必说鸣蝉在树叶里长吟,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单是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趣味。”它经常被学生活用到一些写景的散文中去,有学生在《校园小景》一文中仿写道:“不必说嫩绿的小草,细小的鹅卵石小道,青翠的柳叶儿,高大的胡桐树;也不必说蝴蝶在花丛中飞舞,勤劳的蚂蚁在草丛间穿梭,轻捷的小麻雀忽然鸣叫着从栏杆上窜到树梢上去了,单是学校门前的那个小园子里,就有无穷的乐趣。”当读者读到这样的语言文字时一定会会心一笑:小作者真实灵活机智,能活学活用。也有仿写泰戈尔说的一句名言:“只有经历过地狱般的磨砺,才能练就创造天堂的力量;只有流过血的手指,才能弹出世间的绝响。”学生在作文中模仿道:“我们每个人是会失败的,但面对失败,我们只要坚强地爬起来,调整好心态,积极面对,我想总有我们成功的那一刻!”“我们有时是会被打倒的,但是我们可以从地上爬起来重新‘面对’和‘开始’;只要我们坚强,只要我们持之以恒,我想有一天我们可以站着微笑。”

当然,也有整篇文章的仿写,《开在心中的花》一文,有学生模仿莫怀戚《散步》风采,从一次散步中选材,学习了《走一步,再走一步》后,我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仿写,于是设计了这样一道习作训练题:我们的人生经历中,有时也会遇到这样那样的“险情”或“困难”,你又是如何克服与战胜它们的?请把自己的经历写出来,并用以小见大的方式来结尾。题目自拟。有学生就选取了自己在冬天长跑过程中的经历,题目是“跑一步,再跑一步”。虽然结构、事件不完全一样,但是创造性的模仿痕迹很是鲜明。这就是模仿给习作带来的“红利”。那么迁移到平时的阅读,如果能做点解剖,对写作的帮助是很大的。

叔本华说“读书必须加以思考,否则绝对不会有收获”。读书(输入信息)+思考(整合信息)+写作(输出内化的知识)=读书移植写作的收获。《孟子·离娄下》说:君子深造之以道,欲其自得之也。自得之,则居之安;居之安,则资之深;资之深则取之左右逢源,故君子其自得之也。意思是,君子遵循正确的方法来加深造诣,就是要求他自觉地有所得。自觉地有所得,就可以牢固地掌握它,牢固地掌握它,就能积累丰富,积累丰富就可以取之不尽,左右逢源,所以君子要自觉地有所得。由此,深度阅读的几种方法一定能带来写作的收获。

当然,这几种阅读方式不是并列的或递进的,而是可以交叉使用的。教师指导学生应用的过程中,要着重教师的指导和学生的交流。如果能持之以恒地坚持,我想学生的写作能力也将不断提升,当然受益的不仅仅是写作。

猜你喜欢
内化写作建构
消解、建构以及新的可能——阿来文学创作论
残酷青春中的自我建构和救赎
激活中队活力,内化少先队员组织归属感
激活中队活力,内化少先队员组织归属感
德鲁大叔内化营销胜过广告
建构游戏玩不够
浅论小学写作教学存在的问题及改进策略
如何让小学生写作返璞归真
高中英语阅读与写作有效结合
写作教学策略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