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如何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2022-03-23 20:18:23殷小金江苏省连云港市东海县双店中学
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 2022年21期
关键词:逻辑性实践性初中生

■ 殷小金(江苏省连云港市东海县双店中学)

人的思维能力是一种综合素质,初中语文在培养学生思维能力上发挥着关键作用。学习语文会接触大量的文字,事实上文字是比较抽象的,抽象的文字符号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此时还需要借助直观的图像和视频,从学生的直观性思维入手。已有的知识是思维的中介,包括概括客观事物的能力,是思维的间接反映。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使初中生在学习过程中善于手脑并用,在学习过程中用心用力。

一、发展学生的主体性思维

初中语文教学活动要注重培养学生的主体性思维,明确思维能力发展的策略,在教学活动中完成该任务。基于发展主体性思维能力的理论和方法,结合语言课程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确定语文课堂教学策略。明确课堂教学目标,制定培养学生主体性思维的计划,创造合适的教学情境。课堂教学期间,注重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与语文知识相结合,实现培养学生主体性思维的目标。设计系统性强的学习活动,从而有效培养初中生的思维品质,课堂上,教师注重与学生积极互动,科学引导学生反思,除提升学生的智力因素以外,还要实现对学生情感价值观的有效树立。

比如,在教学《我为什么而活着》时,学生阅读课文后,教师向学生提出一系列问题:1.作者一生的几个追求分别是什么?2.课文如何描写这些追求?3.读完课文后,你领略了作者怎样的心境和胸襟?当学生看到这几个问题后,会进行深入思考,也会回头再次精读课文,学生带着问题精读课文时,梳理文章的逻辑关系,从而逐渐打开主体性思维的大门。当同学们深读课文时,会发现作者的语言非常精炼,将自己一生的三大追求精准地描述出来。作者的精神世界有三大支柱,分别是知识、对人类苦难的同情以及爱情。解读课文描述的内容与学生产生精神上的共鸣,学生对其中的文字高度认同,从思维角度展开分析,这种认同也是课文逻辑与学生逻辑一致的原因。学生解读课文的过程中,自身的逻辑也会有所增强。

二、发展学生的归纳性思维

语文学科知识有可迁移的和不可迁移的知识,学生的我归纳性思维能实现知识迁移的过程。就元认知知识而言,在课堂上的反映是跳出具体问题视角,对所有问题进行普遍性的归纳和总结,这便是元认知的大致过程,可看作元认知监控。人意识的对象可以是学习活动、制定计划、有效检查、科学评估、反馈意见、控制过程、调整活动。元认知与批判性思维有着密切的联系,也就是学生能检查自己的学习,在语文课堂上,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并反思学习成果。课堂教学开始前,学生熟悉课程内容,课堂教学开始时,学生提出预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课堂学习时,学生对教师所教授的内容都有一个很好的感知,在初步熟悉的基础上,跟着教师的节奏做进一步深入研究。课堂教学临近结束时,对学过的知识进行归纳总结,同时也做相应的反思,从学习内容、学习方式和学习时间三方面入手反思自身学习存在的不足之处。反思的过程也能促进初中生掌握课程知识点,在下一节课的学习中有更好的表现。

比如,在学习《小石潭记》时,教学目标是学生能掌握景物特征的描写手法,掌握细致描摹的方法,对作者借景寄情的表现手法有相应的理解。作者描写的顺序是游览的顺序,依次是发现小潭、景物、源流以及气氛,从树、鱼、溪流、岸等方面入手,充分展现小潭的美,营造了清幽的景象。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归纳课文亮点,描写手法有对比和烘托、动静结合、移步换景。

三、发展学生的直观性思维

1.应用情境教学法

培养初中生的直观性思维,需创造合理的教学情境,采用创新的教学方法,注重总结教学实践。情境教学方法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直观性思维,学生产生了直观性的思维,更容易融入语文课堂中,主动学习初中语文知识。问题情境的应用比较普遍,能有效激活学生的其他思维,也让同学们产生丰富的情感。

比如,在教学《背影》时,教师用一幅油画导入课程,借助油画向学生提出问题,要求学生说一说自己从油画中看到的父亲是怎样的。同学们有不同的回答,油画中的父亲脸上已经有了皱纹,眼神也非常疲惫,令人感到艰辛和沧桑。当学生有了一定直观性的思维,再来看课文对父亲的描述,重点分析父亲爬月台这一段内容,从这一段内容中学生会产生不同的感悟,教师通过提出问题,使得学生的这些想法得到充分表达。课文中的父亲衣着朴素、身体肥胖,同学们对这一内容有了良好的掌握,而且也能正确感受课文所蕴含的情感。

2.应用现代多媒体技术

初中语文教材中的一些课文比较抽象,初中生理解起来不那么容易。学生的直观性思维对较为形象的教学内容比较感兴趣。语文教师提高教学效果,可采用多媒体技术,有效训练学生的思维,形象化展示教材中的一些抽象的文本,多媒体展示的形式包括图片、视频和音频,学生通过直观性思维,产生抽象性思维,感受思维转化的过程,获得比较好的理解效果。

比如,在教学《三峡》时,语文教师采用现代化的多媒体技术,为学生带来了丰富的学习资源。《三峡》呈现壮丽秀美的景色,仅仅讲解抽象的文本不利于学生理解,学生也有可能想象不到三峡的优美风景,学生将抽象的文本内容与具象的视频内容联系起来,便于学生提高思维转变的速度。学生在学习《三峡》时,也欣赏到三峡的美景,进而对祖国山河产生浓浓的热爱之情。由此可见,语文教师利用多媒体技术能有效引导学生转变思维,使语文教学获得良好的成效。

多媒体技术的应用广泛,能适应初中语文的综合性特征。语文这门学科包含丰富的知识,利用多媒体技术展开教学,能充分展示出语文学科知识的魅力。应用多媒体技术展开教学活动,活跃了课堂气氛,促进了初中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

在教学《大自然的语言》时,教师就利用多媒体技术向学生展示大自然的美丽风光,带领学生领略人类的非凡成就。人类应敬畏自然,有了形象思维的支持,再深入研究人与自然之间的复杂关系。教师利用现代化多媒体技术创新语文课堂的教学形式,丰富了学生的学习内容。

四、发展学生的逻辑性思维

1.强化语言组织能力

学生的逻辑性思维会在写作上有所体现,教师培养初中生逻辑性思维的同时,也能有效强化其语言组织能力。学生的写作情况不佳,则说明逻辑性欠缺。作文是语文教学的一大难点,教师苦于学生写作能力弱,教学成效不明显。学生提高自身写作能力的方法主要有套用固定的写作模板、背诵一些万能的例子,这些提高语文写作水平的方法只是表面的,学生的文字论述没有逻辑,写出的具体内容、文章表达的主旨令人费解,作文质量还是不高。

改善学生写作的方法还是要培养学生的逻辑性思维,采取有效手段训练学生的写作思维。这也是初中写作教学需要思考和值得尝试的方向,当学生有了良好的逻辑性思维,在需要完成写作任务时也不会感到有很大压力。七、八年级是初中的打基础时期,所开展的写作活动有很大一部分是仿写,九年级是备战中考的关键时期,学生通过仿写打好构思的基础,七、八年级时打好作文基础,到了九年级想要进一步巩固和提高也就比较容易,此时学生写的文章也更有逻辑性,同时也表现出有深度和广度的优点。通过仿写训练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进而逐渐形成良好的逻辑性思维。锻炼初中生的语言思维,勾画出课文中优美的字、词、句,并与同学们一起理清字里行间的逻辑关系,开始时,学生可先模仿这些勾画部分的结构形式,后续则可提高训练的难度。

比如,七年级上册教材第一单元的写作主题是热爱生活、热爱写作,学生从生活中寻找写作的素材,并以此为契机将自己之前积累的句式结构应用在作文中,学生收集到的句式有繁杂的雨声、阴阴的天、花须淡黄、左右欹斜;那一朵白莲已经谢了,白瓣儿小船般地散飘在水里。学生在写作时自由组句,学生选出自己收集的两三个词进行组合,形成一个生活中的情境。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逻辑性思维也能得到有效锻炼。强化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选择每一节课需要掌握的字词,加深学生对字词理解程度的同时,也能在应用字词的过程中有效夯实词语的含义。这期间,当学生不能很好地理解字词含义时,还能依托课文,联系上下文产生正确的理解。

2.对学生有严格要求

教师开展写作教学活动,要提高对学生的要求,要求学生在表述时做到严谨。促进学生深刻理解并加强逻辑性思维,并将形成的逻辑性思维运用在写作中。要求学生用精准的语言。初中阶段学生已经养成了固定的陈述习惯,有些陈述方式是不正确的,教师应要求学生改正,改正过程中,学生也会感受到精准使用语言的重要性。要求学生在写作时能有缜密的思考,也就是对问题有全面的考虑,不遗漏一些问题,也不以偏概全,得出的观点不以特殊情况为依据。要求学生写作的内容有理有据,思维严谨是写作的核心要求,论证的过程要有可靠的依据,充分体现逻辑性。要求学生写出的作文有清晰的思路。在讨论一个问题时,能从多个方面入手,论述多种情况,执行多个步骤,做合理的分析和归纳。教师为帮助学生理清思路,需认真备课,做充足的准备,设计的课程要有清楚明朗的结构,呈现井井有条的层次。

3.开展课外阅读活动

教师对学生有严格要求的同时,也要鼓励学生开展大量的课外阅读活动,拓展学生思维的广度。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阅读与写作之间有密切的联系。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也成功接触到文中的一些思想。写作时,学生也会表达这些思想。阅读能获得大量的文字素材,也能学到一些新的表述方式,这期间,学生还能体会到多种逻辑思维方式。学生阅读文本,能学习到一些实用的表达思路。一些文本篇幅长、语言晦涩难懂,此时就需要教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同学们提供有支撑作用的阅读思路。比如阅读《红楼梦》时,就需要教师帮助学生理清小说中的人物关系,介绍故事脉络。在此条件下,学生阅读难度就会减小,最终实现读以致写。

五、发展学生的实践性思维

1.打开学生的语文眼界

语言性学科与人际沟通、个人魅力、演讲能力有直接关系,教师通过组织实践性活动,培养初中生的语文实践性思维。语文学科的很多知识都来源于生活,将教学与生活实践联系起来,能促进语文实践性思维的提升。教师组织各种类型的实践性活动,包括辩论会、演讲比赛等。实践性活动建立在语文学科基础上,帮助初中生更好地融入生活、融入社会。学生也要摆脱课堂教学的束缚,在广阔的空间内接触丰富的语文知识,在实践中,学生也容易感受到与课堂知识有差异的语文知识。初中语文教学联系生活实践,有效促进了初中生实践性语言思维的形成。实践性活动有助于拓展延伸语文学科的知识,可以挖掘该学科更为深厚的内涵,教学与学习的范围不能仅仅停留在教材上,而是应该有效拓展,可以向中国传统文化领域延伸,让学生能够接触到更多的汉语言知识,从而成功打开初中生的眼界,这对提升初中生的语文素养有重要意义。初中语文学科的教学活动应注重刺激学生的实践性思维,开展一些创造性活动,从而使其更好地理解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加学生与语文知识接触的机会,促进初中生语言审美素养的提升。

2.品味演讲语言的表现力

教师培养初中生的语文学科实践性思维,要求学生良好掌握演讲词的特点,有品味富有表现力的语言的能力,感受语文学科演讲类实践活动中人们所展现出的精神气概。

比如,在教学《最后一次演讲》时,本文是闻一多先生在李公朴追悼会上的致辞,李公朴先生为争取民主不惜牺牲自我,展现出了大义凛然、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演讲是一种向群众宣传有鼓动性质的讲话活动,有很强的实践性。通过学习《最后一次演讲》,学生能够形成的实践性思维包括讲话的针对性、讲话内容有集中的观点和鲜明的思想,另外,讲话还应该有清晰的思路和充实的内容,比较明显的是讲话时应感情充沛,讲话内容通俗易懂。教学期间,教师重点展开演讲稿的写作教学活动,促进初中生良好掌握演讲词的特点。通过学习这一节课,培养学生的演讲能力,所写演讲稿有明确的主旨,有清晰的层次,每一个层次都有充实的内容,能深入人心。教师引导学生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并进一步分析整个演讲的思路,以及各个部分的主要内容。培养学生对演讲稿的评价能力,也形成独立撰写演讲稿的能力。

初中语文教学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应注重学生逻辑性思维的形成,通过语文的学科知识树立初中生的主体性思维,让青少年能够意识到自身在学习活动中的主体性地位。在课堂教学环节,开展所学知识的总结归纳环节,培养同学们的归纳性思维。应用情境教学法和现代多媒体技术,借助学生的直观性思维培养学生的抽象性思维。为有效培养初中生的语文和语言实践性思维,教师应采取有效手段打开学生的眼界,重点分析演讲语言的特点,帮助学生有效体会演讲语言的表现力。

猜你喜欢
逻辑性实践性初中生
《发明与创新》(初中生)征稿啦
《发明与创新·初中生》征稿啦!
科技书稿的逻辑性审查方法归纳
科技传播(2019年24期)2019-06-15 09:29:44
逻辑性
故事会(2018年22期)2018-11-20 06:01:54
初中生作文易犯的“十大病”
学生天地(2017年22期)2017-11-02 01:53:04
合同架构与合同法实践性教学的完善
浅谈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小学生个性化学习
未来英才(2016年13期)2017-01-13 18:17:51
男才女貌:大学老师娶个初中生
实践性:音乐课程的本质特征
教师实践性知识的获得:为何与何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