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声告白》的意象叙事功能

2022-03-18 07:21雷志丽魏小梅
绥化学院学报 2022年8期
关键词:无声告白莉迪亚内斯

雷志丽 魏小梅

(河南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 河南洛阳 471000)

伍琦诗是当代颇有名气的华裔美籍作家。她花了6年左右的时间创作《无声告白》,出版后备受好评,成为2014年《纽约时报》的畅销书。故事的背景设置在上个世纪70年代,讲述了美国俄亥俄州的一个混血家庭的故事。书中,伍琦诗有意选择一些意象比如烹饪书、湖水、具有东方特色的眼睛等,穿插这些意象使文章背后的意义更加发人深省,也使叙事事半功倍。

一、烹饪书:女性的告白

在西方,女性也是有着“家庭天使”的称呼,她们要细心照顾丈夫与孩子,操持着繁琐的家务。小说中,玛丽琳整理母亲的遗物时发现母亲有一本《贝蒂·克罗克烹饪书》。烹饪书上有着贝蒂·克罗克的照片,“太阳穴那里有些浅淡的灰色条纹,前额的头发向后卷曲,仿佛是被她挑起的眉弓顶回去的。乍一看,还真有点像玛丽琳的母亲”[1](P82)。其实贝蒂·克罗克只是一个虚拟的商标人物,并不是真实存在的人。它是由沃世本·克罗斯比公司在1921年虚构出来的女性人物形象。因为长年累月的广告宣传,它便在人们心中形成了一种独特的形象:一位厨艺精湛的慈爱母亲。很明显这本书针对的读者群就是千千万万像玛丽琳母亲这样的家庭女性。但看到这本书的玛丽琳对母亲感到愤怒,因为“除了这本书上的铅笔痕迹,她生命的印记无处可寻”[1](P82)。继而想到自己正过着与母亲类似的生活以及自己那未完成的医生梦想,她毅然决定离开家庭去求学,去完成自己的梦想。

玛丽琳不甘平庸的生活,要追求自己的价值是无可厚非的,而且这些在小说中也早就有迹象可寻。在小说中,玛丽琳一生都在追求与众不同。中学时拒绝家政课转而学习男孩子的手工课;大学时选择理科,做到比男孩子都要好;甚至在婚姻上,也是因为李的特殊性而选择和他结婚。明显看出,玛丽琳是个有抱负,不甘于家庭与厨房的人,她的出走也在预料之中。

作者利用插叙的方式描写玛丽琳出走后整个家庭陷入了“瘫痪”。尤其是5岁的莉迪亚,她在厨房柜台上找到了那本母亲经常读的烹饪书,试图从中找到母亲离开的原因。当她看到被母亲泪水打湿的那页上面写着“什么样的母亲不喜欢和女儿一起做菜呢?”以及“什么样的女儿不愿意和妈妈一起学做菜呢?”。[1](P133)她好像突然发现是自己没有满足母亲的期待,所以母亲偷偷离开了。她暗自下定决心,等母亲回来以后一定要好好听话,满足她的所有的期待。在玛丽琳要回来时,莉迪亚偷偷把让母亲伤心的书藏起来并且告诉玛丽琳书被她扔了。但这让玛丽琳甚是开心,从此她就把自己梦想托付给莉迪亚,而莉迪亚为了让她开心就满足她所有的要求。玛丽琳让莉迪亚吃饭时算数以及修改作业,带她看科学展览,送她人体构造图以及听诊器,让她旁听大学物理化学等课程。玛丽琳只是一股脑地按照自己的方式去培养莉迪亚,从来不在乎莉迪亚喜不喜欢。最终莉迪亚太疲累了,但又不敢大胆拒绝,只能走上了一条极端的路。

作者利用一本烹饪书的意象塑造了小说中的三位各有特色的女性人物并且把祖孙三代的故事连结起来。对于玛丽琳的母亲而言,它是自己生命的痕迹,是自己来过这个世界的证据;对于玛丽琳,它是自己费尽心思逃离然而又再次回归的牢笼;对于莉迪亚,她从来都不曾知道这本书对于玛丽琳究竟意味着什么?这也就意味着她很难看到自己的未来。她把书藏起来也就是把自己的真实想法藏起来,把痛苦埋藏于心底,一辈子只为了父母的期望而活。

二、湖水:家人的告白

水在经历了数个世纪的文化积淀后,在文学作品中逐渐变成一种独具特色的意象。在西方文学中,水的意象最早出现在《圣经》里。蒋栋元在其论文中提到《旧约》中关于水的记载就有626处,其中有20多处是水作为意象。[2]有关水的意象可大致分为3种:生命,再生,惩罚。《创世纪》中就提到水作为万物的生命之源。在创世初期,神用水区分天与地,并且培育万物;水能使人再生体现在约翰为耶稣施洗的故事中,这是基督徒的洗礼的缘由,表示旧生命的结束和新生命的开始;水是惩罚的象征体现在上帝为惩罚人类而降临的那场灭世大洪水。《无声告白》中,作者也多次提到了湖水这个意象,湖水是唯一一个贯穿于全篇的意象,在推动故事的发展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米德伍德的湖是人们的“伊甸园”,附近的居民会在这里快乐地度过夏季的夜晚和周末。李,玛丽琳以及孩子们也在这里度过快乐的时光,然而随着故事的发展,湖水对于他们的意义也在逐渐发生着变化。

在最开始,玛丽琳和李在这里买房子很大程度上就是因为喜欢这片湖水,他们一家在湖边度过许多愉快的时光。湖水是他们游乐嬉戏的乐园,承载了快乐。然而在玛丽琳出走之后又要回来之时,湖水对于内斯和莉迪亚的意义出现了变化。内斯与莉迪亚坐在湖边时,内斯突然觉得“眼前的所有景物都倾斜起来,像是配重不均的跷跷板……滑向莉迪亚……一切都围着她转”。[1](P150)这暗示了父母都偏爱莉迪亚,而忽略内斯,因为父母的爱就像跷跷板倾向莉迪亚而不是保持平衡。内斯已经预感到自己要“失宠”,所以他伸手将莉迪亚推入湖中。他不想失去父母的爱,如果没有莉迪亚,他将是家里唯一的孩子,所有的爱都是他的,所以他把所有的愤怒与不甘都发泄在莉迪亚身上。此时眼前的湖水对内斯而言是愤怒的发泄地,他把自己真实的想法“倾吐”给湖水,让湖水帮他解决麻烦。但是当内斯看到莉迪亚的状态,最终明白了她也是个受害者,所以内斯伸手将她从湖水中救出来了。《圣经》中许多故事都存在着一种“违约—惩罚—悔过—救赎”的模式,内斯实际上也按照这个模式行动的。他最开始讨厌莉迪亚,这违背了亲情道德;掉入湖水的莉迪亚平静的面庞惩罚了他,让他意识到自己的错误,从而悔过,把莉迪亚救了上来。这次落水事件让内斯完成了对自己的救赎。

但是对于莉迪亚而言,她在湖水里面却感觉到了解脱,得到了释然,仿佛得到妈妈的“原谅”。湖水缓解了妈妈出走后所带给她的痛苦,所以她不挣扎而是安静沉入水底,想要得到永远的解脱。此时于她而言,湖水是救赎,缓解了她的痛苦。当她从湖里出来,湖水为她洗礼,让她再生,从此她便抛弃以前的自己,做一个不断满足父母期待的人。表面上是湖水拯救了她,但殊不知湖水把她推向一个极端。莉迪亚第二次是主动落水,此时的莉迪亚内心已满是伤痕,她受够了父母强加给自己的期望,厌烦了迎合父母。但是她不敢说出口,怕再次经历小时候的伤痛。这次莉迪亚在湖水中与自己和解,原谅了一直说谎的自己,找回了丢失的自己。本来打算回去就告诉父母自己的真实想法,但一切都迟了,她想要说出的话被湖水彻底吞没。莉迪亚其实也遵循了《圣经》中的模式,在两次落水中完成了惩罚、悔过、救赎与再生,只不过再生的是灵魂而不是肉体。

莉迪亚溺水而亡的真相对李和玛丽琳来说是致命的打击,他们承受了失去了亲人以及梦想再次破灭的双重痛苦。他们从来都没有关注过莉迪亚的真实感受,只会按照自己的想法去对待她。不夸张地说,他们对莉迪亚的“爱”成了杀害莉迪亚的凶手。在故事的后续发展中,玛丽琳知道了烹饪书的秘密,知道莉迪亚一直都是在迎合自己,同时也明白自己对内斯和汉娜的忽略;李也从莉迪亚没有朋友的事实中明白了女儿的痛苦,他开车围着湖水边转了好几圈。湖水对他们而言是莉迪亚的坟墓,也是莉迪亚对他们无声的告白。在最后一章,大家似乎都被湖水洗礼了,获得了新生。詹姆斯与玛丽琳和好,重新关爱以及尊重内斯与汉娜;内斯开始了全新的大学生活;汉娜也终于不是“隐形人”,得到了家人们的爱,体现了湖水给一家人带来了救赎和新生。

全家人的命运都与湖水连结起来,每个人直接或间接地被湖水影响着。湖水作为意象贯穿全文,推动情节的发展,串联了情节,使其形成一个完整的故事。水是生命之源,湖水从一开始出现便是人们的乐园,后来对于李一家来说更是救赎灵药,冲洗了心灵的污秽。湖水也突显了文章的主题之一——救赎。一家人本应是安宁美满,但是他们的家庭关系是别扭与压抑的,表面过得幸福,实际上痛苦不堪。小说的最后,大家都和解了,正常的家庭关系回归,家庭中的每个人都得到了救赎,都开始了新的人生。

三、眼睛:亚裔的告白

李一家是东方与西方混血的家庭,孩子兼具东方和西方的特色,具体体现在头发与眼睛上。一般来说,东方人有黑色的头发和棕色的眼睛,而西方人则有金色的头发与蓝色的眼睛。李的三个孩子中,内斯与汉娜长得与父亲更像一点,而莉迪亚则与母亲更像一点,尤其是遗传了母亲的那双蓝色的眼睛。正是因为这双蓝色的眼睛,她备受父亲的宠爱。

20世纪,中国移民总是因为他们不同于白人的肤色而被不公平的对待。故事中,作者插叙一些李年轻时候被歧视的事。李曾被同学问到眼睛是怎么了以及被同学捉弄,他为了避免引起关注而不愿意参与学校的活动,也不善于交朋友。这些对于想要融入大集体的他是一个很大的打击。他感到自己是被排斥的,从来都不属于这个地方。所以他和玛丽琳结合是使自己要变得普通,想要融入集体的欲望得到满足。但他们的结合在玛丽琳的母亲看来是不对的,在中国女孩路易莎的眼中是奇怪的,以致搬到米德伍德后被邻居非议,尤其是玛丽琳因为梦想离家出走后。李清楚这场婚姻并没有满足自己的愿望,因此他把想融入集体的愿望强加给了孩子。首先是与他一样长相的内斯,但不幸的是内斯在泳池被捉弄,被嘲笑“中国佬找不到中国了”。[1](P88)预示着内斯无法实现这个愿望,便开始注意拥有蓝色眼睛的莉迪亚。相比较拥有东方面孔的内斯,拥有蓝眼睛的莉迪亚更有希望,也更有优势融入白人之中。他鼓励莉迪亚交朋友,送她时尚的小裙子,因为他认为那是大多数美国女孩喜欢的,送一些有助于交往朋友的书籍,鼓励她多与同学通电话,多参加学校活动以及和朋友看电影。在看到莉迪亚打电话时,他都会特别高兴,但他根本不知道电话那头只有嘟嘟的忙音,莉迪亚自始至终都没有朋友。

作者的叙事一环套一环,层层推进,用眼睛展现时代大环境给这个家庭带来的痛苦。在李的心里,融入白人群体是和中美好的愿望,他自己的婚姻也是和这一愿望有关;他的子女都要以变得“普通”为任务。但是客观的时代环境岂是一朝一夕就能改变的,李的愿望注定是失败的。作者在文中不止一次地提到内斯和莉迪亚是学校中唯一的具有东方特征的人,这也突显了无论他们怎么做都无法改变混血的身份事实,都难以融入白人群体中。时代造就了李痛苦的执念,更是让他偏执地把自己的欲望过渡给自己的儿女,让本来就因为背负着母亲梦想的莉迪亚不堪重负,最后在湖水中得到解脱。

结语

《无声告白》聚焦华裔以及华裔混血家庭,关注了一些依然存在于当代社会的种族、教育以及女性问题。伍琦诗精心挑选这些意象为读者描述了一家人悲伤的故事,那些意象就像他们一家人没有明说的话,仔细琢磨那些意象背后的含义会收获颇多。

猜你喜欢
无声告白莉迪亚内斯
种子向阳微笑成长
——《园丁》阅读推荐
忘却歌
德国在华顾问的神秘另一面
《无声告白》中主人公莉迪亚的成长历程
摆脱假面,活出自我
摔出来的创意
《无声告白》
“莉迪亚死了”——《无声告白》中他者的悲剧解读
生命不能承受之重
《无声告白》:于无声处听惊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