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玥蓉
在我翻开《无声告白》之前,我有些犹疑。这本书作为伍琦诗——一位美籍华裔女作家的处女作,承载的赞誉似乎太多。带着忐忑的心情,我翻开了它。
伍琦诗没有辜负那些赞誉。这样一部文笔细腻、思想深刻、贴近生活的作品,很难让人相信它是伍琦诗的处女作。每个人的身边,似乎都有一些“异类”:他们鲜少与人交流,总是独自做自己的事;如果有人邀请他们参加活动,十有八九会遭到拒绝;除了学习,似乎没有什么是值得他们关心的事,即使他们的学习成绩不一定很优秀……《无声告白》以一个全新的视角,讲述了这样一个“异类”女孩莉迪亚的悲剧。正如《纽约时报书评》所说:“即使我们熟知身边有这类故事,也从来没在美国小说中见过。起码,在伍琦诗之前,没有谁触碰过这些故事。”
“莉迪亚死了,可他们还不知道。”小说开篇的第一句话便让人心里“咯噔”一下。当莉迪亚的家人知道这个消息时,只觉得不可置信。在莉迪亚父母的眼里,莉迪亚几乎是个完美的女孩,并没有自杀的理由。所以,当警察判定莉迪亚是自杀时,他们认为这不可能。然而,警方调查时,却发现莉迪亚是一个与她父母眼里截然不同的女孩——学习用功,但近来成绩不断下滑;生性孤僻,几乎没有朋友;不善与人交际……这令人惊讶不已。究竟是什么原因,令这位名为莉迪亚的女孩,在家人与同学眼里的形象完全不同?
当我读完这本书时,唯余一声叹息。莉迪亚的故事,也许在你眼里有几分熟悉:莉迪亚虽是家中老二,却是整个家庭的中心。父母都在她身上寄予了殷切的希望,他們希望莉迪亚能做到自己没有做到的事。为了莉迪亚,他们忽视了自己的大儿子和小女儿。这份沉重的爱压得莉迪亚喘不过气来。可是,为了不让父母露出失望的表情,莉迪亚一直强迫自己做自己不热爱也不擅长的事。在莉迪亚的精神支柱——她的哥哥内斯准备去哈佛上大学时,莉迪亚的世界崩溃了。纵使她的妹妹汉娜注意到了姐姐的不正常,但尚年幼的她无法阻止姐姐走向死亡。种种原因加在一起,最终导致了莉迪亚的悲剧。
仔细想想,这样的故事少见吗?相信谁也无法说出“少见”这两个字。不少家长都在孩子的身上附加了种种期望。把孩子的时间安排得满满当当。也许在他们眼里,这些都是征求过孩子意见的,是孩子自愿的。可是,当父母用期盼的眼神注视着自己时,有几个孩子能硬下心肠拒绝?最终只能像莉迪亚那样应道:“好的,好的。”父母只顾让孩子不断地向前奔跑,却没有注意到孩子的内心世界,也不在乎孩子在同龄人的眼里是否成为了一个“异类”。“这部小说写的是成为‘异类的那种负担与压力,这种负担与压力,通常会摧毁一个人,而不是塑造一个人。”《纽约时报书评》对《无声告白》的简评令人感慨不已。在“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思想的影响下,多少孩子的梦想被扼杀了?“莉迪亚”身上令人感到悲哀的事并不止这些,但这些却是推动莉迪亚走向死亡的最重要的原因。人们难道不该反思吗?“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我们终此一生,就是要摆脱他人的期待,找到真正的自己。”这是《无声告白》封面上的一句话,亦是伍琦诗给我们的忠告。不要活在别人的期待里,否则,将会迷失自我。愿我们每个人都能找到最真实的自己,活出自己的色彩!
(编辑 思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