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不能承受之重

2016-11-01 12:30俞晓红
考试周刊 2016年82期
关键词:无声告白

俞晓红

摘 要: 《无声告白》是美籍华裔女作家伍琦诗耗时六年写成的首部长篇小说。小说围绕莉迪亚的死亡事件,从家人们不同视角抽丝剥茧地拼凑出莉迪亚的死因,揭示了生活中始终存在又被人们忽视的身份危机、戏剧人生及爱和自由等不能承受之重。

关键词: 无声告白 身份危机 戏剧人生 爱和自由

《无声告白》[1]是美籍华裔女作家伍琦诗耗时六年写成的首部长篇小说。作品一问世便受到了众多美国媒体的关注和好评,成为2014年度最具实力且众望所归的黑马,不仅跃升为了《纽约时报》的畅销书,还获得了包括美国亚马逊网站在内的无数媒体评选出的“2014年度最佳图书”。

小说开篇第一句就宣布了莉迪亚的死亡,随后整部小说就围绕着莉迪亚的家人——她的父亲、母亲、哥哥和妹妹苦苦回忆思索她生前有什么不寻常的表现而展开。作者巧妙地在莉迪亚生前和死后的时间上自然跳跃,从家人们不同视角抽丝剥茧地拼凑出莉迪亚的秘密,仿佛上帝从漆黑的夜空仁慈地注视着这一大家子,又默默地揭示出这出悲剧所有的起因。而一口气读完整个故事的读者们心里却沉甸甸的,因为生命中有太多对生活习以为常的人们忽视又始终存在的重荷。

一、身份危机之重

悲剧的发生必须追溯到莉迪亚的父亲詹姆斯的种族身份。作为华人后裔的詹姆斯的青少年成长期应为五六十年代,他“虽然出生在美国本土,也没有去过别的国家,但他从不觉得自己属于这里”。詹姆斯的父亲是用冒名顶替的方法来的美国,在这个所谓的“大熔炉”里做着低贱的活。詹姆斯从小在非白种人的异类和杂工的儿子的自卑中长大,没有任何朋友,只能拼命读书谋求身份地位的改变,拼命学习美国文化以被同学们所接受,甚至因为害怕自己讲英语带上中文口音,从五年级开始就不和父母亲说中文。可这个“大熔炉”并没有因此接受他、回报他:身为哈佛最优秀历史系博士生却被别人莫名其妙地抢走了留校的饭碗,只能去不知名的三流学校任教职。玛丽琳的出现和主动示爱对他来说不啻于上帝的恩赐,他以为与一个地地道道的美国女孩结婚就能真的成为美国社会的一分子,一个与别人毫无不同之处的一分子,可偶尔一次全家出游就引来餐馆服务员长时间好奇和打量,从此彻底断了他成为一个普通美国人的念头。

遗传了父亲基因的三个孩子无一例外地承受着作为学校里唯一黄种人而与周围环境格格不入的痛苦,这在莉迪亚身上表现得尤其明显。学校老师和同学众口一词地说她安静孤僻,缺少朋友。为了不让家里人发现自己没朋友的实情,她会故意在家里给同学打电话,假装自己有很多朋友,而实际上只是主动告诉同学学校的作业,甚至经常拿着空话筒假装跟假想中的同学聊天。在学校,为了破解自己孤立无助的困境,她故意主动接近大家公认的坏孩子杰克拉近自己和其他女生的距离,然而并没什么用。

莉迪亚的哥哥内斯的情况也不比她好。无论他怎么努力,都会“因为‘太瘦不能参加橄榄球队,‘太矮不能打篮球,‘太笨不能打棒球”,只能靠读书、研究地图、玩望远镜交朋友。其实儿时的游泳经历已经告诉他,作为一个黄皮肤黑头发的中国人,这一辈子都无法回避被戏弄的屈辱和无法合群的挫败感。

事实上,在美国本土土生土长的华裔后代普遍经历了这种不被周围环境接受的困境和痛楚。与华人留学生不同,他们自打生下来接受的就是美国的教育、美国的生活环境,他们从心眼里把自己当做地道的美国人。他们想伸出手拥抱周围的人,却发现有一道无形的墙永远地将他们隔离于围墙之外。对于这些,作者本人深有切肤之痛。她的父母于上世纪六十年代从香港移民至美国。将小说背景设定在上世纪七十年代而不是现在,也一定是因为这段时期给作者的青春期烙下了不可痊愈的伤痛。回想过去,她坦言:“在我成长过程中,你的外表和周围人非常不同,这是一种十分奇怪的体验。你会觉得自己很显眼,并且因此活得很累、不知所措——尤其当你内心深处觉得自己属于这个社群,但别人却不这么想的时候。”[2]小说中,这种与周围格格不入的身份危机一直侵扰着詹姆斯和他的孩子们,使他们孤独、迷惘、痛苦不堪,并且一辈子都无法摆脱。

二、戏剧人生之重

人生如戏,戏如人生,人生的戏剧性在于:为了改变宿命你拼命地朝着命运的反方向走,辛苦地走了一大圈却蓦然发现,自己始终就在命运的手掌心里打转。玛丽琳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在她儿时,父亲就抛下她们母女跟别的女人走了,自此以后,她母亲以做一个美丽能干的女主人为唯一人生目标,中了邪似的时刻注意自己的装扮,一门心思地学习烹饪、缝纫、家政。她对女儿玛丽琳的人生期望就是有个好婚姻,她的培养计划就是先教玛丽琳做一个好女人,然后嫁一个好男人。

玛丽琳是个典型的追求自我个性叛逆的美国女孩。看不起母亲将幸福寄托在婚姻家庭上的想法,绝不会按照母亲的安排生活。当别的高中女生都在上家政课的时候,她偏偏要和男生们一起去上科学课。别的女生逛街、约会、开派对的时候,她早早给自己订下了目标:进哈佛,当医生。她也确实在追求梦想的道路上越走越远,直到她遇到了詹姆斯并怀了孕。她当时以为只是暂时放下最后一年的学业,等生下孩子就可以回到哈佛完成学业继续自己的医生梦。现实的无奈是:她生下内斯然后又怀上了莉迪亚,不知不觉中她的生活就成了围着丈夫、孩子和锅台转的家庭妇女。每天全家人对她的期待就是:“单面煎的鸡蛋给詹姆斯,煮熟的给内斯,炒鸡蛋给莉迪亚。一位好妻子应该掌握蛋的六种基本烹饪方式。”而这些不正是她母亲希望、她自己却刻意逃避的生活吗?她蓦然惊醒,决绝地离家出走重返校园,却发现这么多年的油盐酱醋生活早已钝化了她的大脑,对家人的牵挂始终让她无法安心学习。硬撑了几个月后,她发现自己又怀孕了,于是不情不愿又无可奈何地回到了有丈夫和孩子的旧生活。

在詹姆斯的感情生活上,我们同样可以看到这种造化弄人的戏剧性。与玛丽琳这个纯种美国女孩的相遇相爱对詹姆斯来说一直都是命运的恩赐。在她的怀里,“他恍然觉得,是美利坚这个国家对他敞开了怀抱,所以,他是何其有幸。他甚至害怕,有一天,宇宙之神会认为他们不应该在一起而把他夺走,抑或她意识到爱上他是不对的,于是就像突然闯进他的生活一样突然消失”。可无论他怎样珍惜这份感情,背叛婚姻的正是他本人,更令人无语的是他的出轨对象是同为华裔的助理。在家庭遭遇变故需要两人互相扶持的时候,他却在同为华裔的女同胞怀里寻求慰藉,似乎原先互为吸引的不同肤色在此时成了不可逾越的鸿沟。这样的情节安排不由得让人产生荒谬之感。

三、爱和自由之重

小说的扉页上赫然印着:“我们终此一生,就是要摆脱他人的期待,找到真正的自己。”这句话可以说是莉迪亚短暂一生的总结,也可从中一窥她无意中踏上不归路的原因。在三个孩子中,内斯和汉娜长得完全像父亲,莉迪亚除了有一头墨黑的头发外,是唯一继承了母亲的蓝眼睛的。因此,她天生被寄托了父母亲全部的希望:母亲期望她能够完成自己的医生梦,父亲则希望她能完全融入美国的社会圈。从小,她得到的生日礼物便是各种科学书籍、名人传记、医用听诊器。母亲给她安排了各种学习计划,参加各种学习班,提前学习高年级的课程,每天给她检查作业并拿红笔做批改,对她寄予了各种厚望,信心满怀地以为自己的女儿考进哈佛走上医生之路是稳稳当当、不容置疑的事。她语重心长地对莉迪亚说:“你的人生完全取决于你,你能做你想做的任何事。”这些话是她自己的母亲从未对她说过的,是满怀抱负的自己一辈子渴望听到的东西。她说这些的时候固然是发自内心、满怀真诚的,可她完全没有意识到,将自己的人生理想强加于莉迪亚的身上恰恰是否决了她的人生自主权,恰恰剥夺了她做真正的自己的自由。可悲的是,出于对母亲多年前离家出走的恐惧——“她害怕有一天母亲会再次消失,她父亲会因此崩溃,全家再次瓦解……她母亲的所有心意都变成了她的承诺……所以,每当母亲说‘你想不想的时候,她会说‘是的”。她承受下了所有以爱为名义的重压,直到她再也无法承受为止。更可悲的是,从父亲那儿得到的也不是无条件的接纳和包容,而是另一种期望,期望她能更好地学习怎样跟人交谈,怎样社交,怎样结交更多的朋友。父亲的生日礼物便是这样的书籍,其实她心里想要的只是跟其他女孩一样有件漂亮裙子或流行款式的项链。正如内斯所指出的:“一本书或者一件连衣裙,并非读物或衣物那么简单:父母越是关注你,对你的期望就越高,他们的关心像雪花一样不断落到你的身上,最终把你压垮。”玛丽琳和詹姆斯用完全忽视另两个孩子存在的方式将所有爱和期望倾注到莉迪亚一人身上,得到的是“对事物的预期和现实结果之间的矛盾的嘲弄”。而最后压垮莉迪亚的稻草是唯一理解自己痛苦的内斯即将进大学,逃离这个囚笼般的家,而她将留下来,看不到考大学离开家的希望,也没有可以倾诉心事的朋友。虽然结束生命并不是她的初衷,但也算是为自己赢取的真正自由。

四、结语

美国《纽约》杂志曾这样评述《无声告白》:“一部温柔的小说处女作……这部小说可能会触发无数的悲伤,关于每个人内心深处的秘密及一个悲剧是如何影响了一个家族的故事。”[3]身份危机是每个人成长过程中必经的生命不可承受之痛,“我是谁?我的未来在哪里?我究竟要怎样活?”这样的自我拷问伴随着每个人的青春期。命运总是以捉弄戏谑的方式给你生活的答案。而中国式教育背景下,承负着家长过重期待和压力毫无快乐地成长是普遍现象。很多读者看了这本小说后回忆起了自己曾经的伤痛。这些成长中的伤口有些已经在岁月磨砺中自行修复,而有些却终其一生无法痊愈。对于已经做了父母亲的读者来说,这部小说无异于一声棒喝或一面镜子,警醒或照见自己在为人父母过程中究竟怎样才算真正爱孩子。

参考文献:

[1]伍琦诗.无声告白.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2015.7.ISBN 978-7-5399-8283-0.

[2]http://epaper.bjnews.com.cn/html/2015-08/15/content_ 593123.htm.

[3]无声告白.http://baike.baidu.com/item/

猜你喜欢
无声告白
莉迪亚和玛丽琳
《无声告白》中真假自体在两代母女关系中的冲突
欲望与救赎——《无声告白》的世界
东方主义视角下《无声告白》中的他者形象
《无声告白》中的男性身份危机
浅谈英语读物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作用
华裔小说《无声告白》的文化价值和出版意义解读
无言的反抗
《无声告白》中的原生家庭影响多角度剖析
《无声告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