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莉莉
(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区湖塘实验中学,江苏 常州 213000)
社会在飞速发展,也对学生的学习提出更高的要求。当前,学校在教学开展的过程中,越发重视德育教育方面的内容。如何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之下开展德育教育工作先进性,紧跟时代步伐提高德育教育实效性,已经成为当前班主任教学过程中的重难点。为了能够确保德育工作顺利开展,需要学生积极地配合。那么,如何在德育教育过程中提高教学效率,就需要班主任进行进一步的探究,完成道德教育的目标。
学生作为德育工作的主体,他们有着鲜明的性格特点。但是长期以来,班主任在德育教学开展的过程中并没有关注学生的主体性,一味地采用“灌输式”的教育,使得德育教育变成死板的说教,无法激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此同时,初中生面临的学习压力都比较大,其中一部分的压力便来自班主任。因为在初中教学开展的过程中,班主任会将大量的时间、精力投入到学生学习成绩的提高中,而没有重视对德育教育的开展。因此,难以有效提高初中教学德育效果。
在初中教学开展的过程中,德育教育的目的是提高学生的道德水平,为社会培养合格的接班人。然而,在教育部颁发的《德育工作指南》中就明确指出,在新形势下应当促进学生良好行为习惯、政治素质、道德品质、心理素质的形成,以此推动学生核心素养的提高,让学生得以健康成长。当前在初中德育教学开展的过程中,很多教师都没有将其与社会相联系,使得德育教学脱离社会现实,影响到德育工作的效果。
班主任自身的行为会对学生们产生较大的影响,很多班主任由于自身的教学方式和管理理念较单一,不能促进学生综合素养的提高。在实际工作开展的过程中一味地让学生服从自己,无法满足学生的心理需求。很多班主任在教学过程中表现出来的耐心缺乏,对于犯错误的学生没有进行针对性地引导,而是通过严厉处罚进行教育。久而久之,学生会产生逆反心理。这主要是由于在教学过程中没有正确管理理论的支撑,无法让各项工作高效有序进行。因此,班主任应当具备与时俱进的意识,在管理工作开展的过程中创新教学方式,提高管理水平。
结合当前的学生身心状况和学习体验,班主任在教学过程中往往会忽视这些内容,导致在德育教育工作开展的过程中成效性不高。对此,班主任需要认识到在德育教育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学生参与积极性不是很高、学生的主体地位也被削弱,这就导致在德育教育开展的过程中,学生们一直处于被动接受的状态,无法突出他们的主体性,也就无法提高教育实效性。要想促进德育教育工作更好地开展,班主任首先应当转变传统的教育理念,结合现代化的教育理念推动教育工作更好地开展,这也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从当前来看,激励策略是一个很好的教学方式,能够有效激起学生学习主动性,让他们积极参与到德育教学过程中,让他们变得更主动,促使他们积极参与到课堂中,不断表现自己,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
由于班主任是学生的直接监护人,对此就需要引导学生们对其中的基础知识内容进行理解。与此同时,也需要发挥德育育人作用,推动他们身心的健康发展。对此,在班主任教学过程中需要渗透德育,这样可以让学生更好地传承我国的传统美德和文化,引导他们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在推动他们道德素养提升的过程中,也可以让学生明辨是非,形成一种健康的思想,不盲目跟风。对此,在教学管理中渗透德育工作,这具有十分现实的意义。
由于在教学工作开展的过程中,班主任应当将“立德树人”作为教学的目标,将德育融入学生的课堂和学习过程中。在进一步开展教学实践的过程中,可以不断拓展学生更好地接受多方位、全面的德育教育,感受德育的光芒。例如,在学习过程中,教师就可以为学生们讲解关于爱因斯坦阻止德国研制原子弹,而同意美国研制原子弹的原因。他对原子弹投向了长崎、广岛等给人们造成毁灭性的灾难而感到十分愧疚。通过这个故事,可以让学生们了解到爱好和平的重要意义。与此同时,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教师也可以引入方志敏烈士的相关故事,通过讲故事为学生们展现烈士舍身为国的无大无畏精神。接着,让学生进一步感受到爱国的力量,让学生们形成爱人民、爱国的观念。将这一德育教育融入各个学科开展的过程中,可以不断拓宽学生的视野,让学生的道德品质伴随学科知识不断提升,从而促进教书育人目标的实现。
在当前教育背景之下,初中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也成为教学开展中的一项重要任务。通常情况下,这种辅导是班主任与学生两个人之间进行的,不应当掺和第三者。通过班主任与学生两个人之间的交谈,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消除顾虑和不良情绪,学生也会吐露自己的内心,与班主任交流自己的内心想法。但是,针对一些口头表达能力较弱的学生来说,他们经常会掩饰自己的内心,这样一种面对面交流的方式容易让学生出现一些言不由衷的现象。对此,班主任也应当具有敏锐的洞察力,能够更好地观察学生的心理情况,便于更及时地开展心理辅导。此外,也可以利用电话、微信、邮件辅导的方式开展。这种方式对于学生来说比较方便,可以更好地处理心理危机。相对于面对面交谈的方式,这些方式能够让学生更加具有安全感。学生可能在短时间内不能消除与班主任之间的疏离感,利用这些交流方式可以让学生更好地吐露心声,促进学生不良情绪的宣泄,从而获得更专业的指导。
由于榜样的力量是无穷尽的,与此同时通过树立一个榜样,也可以为学生们推荐了一个更远大的目标,以此帮助学生们追逐,向着这个目标前进奋斗。时代在飞速地变迁和发展,由于很多学生都是独生子女,因此长辈们会给他们过度的关爱,这就导致很多一部分学生荣誉感比较低。为了有效提高学校德育工作的质量和成效性,班主任需要更加注重榜样力量。在教学开展的过程中,由于同学和班级之间会存在竞争关系,那么就有名次之分。对此,在实际卫生评比的过程中,有些班级经常名列前茅,但是有些班级却一直是倒数几名。班主任就可以将此作为切入点不断提高学生的竞争意识,让学生能够将第一名作为榜样。这样,学生也能够在评比中不断提升自己,树立榜样,以榜样作为激励提高学生的荣辱感,从而更好地激励学生。
学校是实施德育工作的重要场所,校园文化与优质的学习环境能够给初中生带来奋进向上的力量。所以,唯有改进初中生成长及学习环境,方能获得优质的德育效果。针对活动场地小的学校,班主任需要学会应用场地,有规划地安排各类活动,让初中生在参加活动同时体会到心灵的净化。例如,诗歌朗诵比赛、书法比赛、美术展览等活动,此类活动均能够达到洗礼心灵效用,能够辅助初中生提高自身的内在气质与修养,同时初中生也能够感受到活动的乐趣,有利于身心健康良性发展。在活动中初中生呈现出自身的特长,整体素养也会取得显著提升,进而培养学生学习的信心。另外,此类活动有助于强化初中生集体荣誉感,培养其优质的道德品质。
在初中教育教学中,德育目标不但应该呈现出时代与社会的需求,还应遵循初中生的身心规律,在设定目标时应该呈现出系统性、层次性、阶段性,实际内容应该涵盖心理素养、思想道德素养、政治素养等方面。针对德育目标的开展办法,班主任应摒弃以往方式的桎梏,重视和初中生进行情感沟通,以初中生为核心,对其基本状况加以细化掌握,进而保证初中生个性化发展与社会发展可以达到平衡。针对遗孤家庭、单亲家庭、重组家庭等特殊状况,班主任应多多给予关注,予以他们足够的温暖与关怀,以此辅助初中生塑造踊跃、乐观、向上的心态及健康心理,尽可能压低负面思想对初中生的影响。针对德育内容,应遵循我国推行的素养教育决策,让德育内容贴近初中生的实际生活,以此激起初中生内在道德规范动机,让他们内化成初中生自身的理想与道德信念,形成稳固的行为习惯。
班主任老师若想呈现对初中生优质的德育教育,首先需确保自身整体素养要与新课改教育需求与时俱进,附有很高的思想道德素养及坚定的政治方向,踊跃学习与深刻理解初中德育基本理论及专业技能,同时掌握和德育有关的社会学知识、教育理论、心理理论等。班主任是初中生在学习方面影响最大的人,对初中生行为习惯、性格、品质等的形成附有至关重要现实作用。故此,班主任在日常生活工作中需以身作则,以实际行动影响初中生,同时初中生会看到教师对他们的教育不单单停滞在说教方面,而是教师切实实践的内容,教师的德育便会有感染力与说服力。
德育教育是在实际教育教学中慢慢渗入的,并非在短暂时间内就能得到的效果,这是一种利用长期熏陶提高初中生素养品质的策略,务必要在初中生初中学习的所有阶段实施。同时要做到有计划、不盲目,班主任务必要从初中生刚刚入学时,就设置出德育实施的目标及精准化的方案。例如,针对刚入学的新生,德育教育目标就要让初中生熟知初中的行为规范,改正在小学时形成的不良习惯,学会适应初中生活,完成角色转变。针对初二年级的初中生,他们的思想与行为逐步走向成熟,班主任应培养其优良美德,让他们可以团结同学,参加建设班集体,附有良性的行为习惯及健康心态,享受初中生活的美好。针对初三年级的初中生,德育教育目标主要就是让其远离社会中不健康因素,让其学会拒绝诱惑,肩负起属于自身的责任。如此一来,根据不同阶段的初中生特性,设置可行的德育目标,德育工作的实施就相当于成功了一半。
基于新课改背景下,力求“构建与素养教育观念一致的评估与考试体制”,这表明素养教育成果务必要呈现在教学评价中,在此应求下,学校不但要根据班主任落实德育的状况实施评估,班主任也需根据初中生德育素养发展及构建起有效的评估体制。另外,评价监督还需包含初中生在本学期内出现的自主承担班级责任;在班级中做出突出贡献;在学习与生活中帮助其他同学的状况;迟到、早退、打架等违纪的状况;平日和同学、教师沟通是否应用礼貌用语等。另外,在期末也需对每个学生的表现加以综合评估,同时把评估结果当成初中生竞选班干部、评优及参加各种活动资格的重要依据,针对表现不良的初中生,班主任应该约见家长详谈。如此一来,有了制约性的因素,初中生便会自主地配合班主任工作,注重提高自我素养,规范自身行为,促使德育教育获得理想效果。
综上所述,在当前初中班主任德育工作开展的过程中,需要遵循新课程改革的要求,认识到在德育工作过程中出现的问题。针对性地开展解决措施,将德育融入各个学科教学过程中,开展个体心理辅导,利用榜样激励作用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以此推动学生更好地发展,促进学生的全面建设,突出德育教育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