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西安市阎良区教学研究室 冉双卫
新课程标准的实施,顺应了现代教育体制改革的发展潮流,符合素质教育的发展理念。中小学生正处于身心迅速发展的关键期,形象思维正逐渐向抽象思维转变,对信息技术课堂有着个性化、差异性的需求,并亟须信息技术核心素养的形成和发展。在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教师应根据新课程标准制定教学目标,结合中小学生的发展规律,创新教学策略,尝试新的教学方法,从而推进新课程标准的实施,创设高效的中小学信息技术课堂。
新课程标准要求培养学生的问题思维和创新思维,提升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设计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学课堂时,教师应启发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在课堂开始前设计问题导入环节,围绕当堂课的重点和难点,串成教学主线,让学生对信息技术知识产生疑惑,积极寻找问题的答案。因此,思维的形成和发展,开始于教师设置的课堂问题,组织学生感知教学内容的矛盾。教师在筛选有效的教学策略时,应避免和盘托出教学问题,而应利用教学结构进行先后的衔接,制造出教学空白,组织学生以小组讨论的形式推测问题的答案,在强化学生对教学重难点的理解和掌握基础上,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
例如,在学习“文字处理软件”时,教师应利用教学问题设计导入环节,向学生提问“如何使用计算机软解处理文字?”“常规的文件编辑方法有哪些?”,并向学生展示日常的完整性文件,激发学生学习文字处理软件的好奇心。在本节课中,教师应以文件编辑方法为教学的重难点,教授学生利用计算机的基本编辑功能,完成基本的文字编辑工作。而对于文本框的设计和文字上下标、特殊效果等文字处理方式,应让学生根据文字处理软件的“向导”等工具,组织学生自主探究文字处理方法,并为学生提供展示自身观点的平台,分享个性化的文字处理操作,实现学生间的相互进步。教师应针对学生的学习经验和学习问题进行总结,并及时补充学生的遗漏点,实现查漏补缺的效果,清楚在课堂开始时设置的问题悬念。在设计问题导入环节时,教师应注意学生的学习能力和信息处理水平,合理地控制教学问题难度,以教学重难点为核心,保护学生的学习自信心。问题若设置得太容易,学生会失去自主探索的兴趣,导致缺乏学习的动力,无法积极地融入信息技术的课堂教学中;问题设置得太难,学生则会产生畏难情绪,打击学生的学习自信心,使学生产生自卑的学习心理,不利于信息技术课堂的有效开展。因此,教师应将知识学习过程趣味化,利用问题导入课堂内容,将信息技术课堂设置为“迷宫探宝”游戏,让学生充分感知问题解决后的幸福感和获得感。教师在创新信息技术教学策略时,应根据学生的学习层次,设计问题导入环节,并突出教学重难点,利用问题提升信息技术课堂的趣味性,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知信息技术学科的乐趣和魅力,从而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和创新思维,丰富学生的想象力,让学生集思广益,最终得出解决问题的正确答案。
教师在课堂中不仅发挥着组织者和主导者的作用,其言行举止还有着示范性的作用。在信息技术课堂中,教师的示范性有着重大的意义,通过操作计算机系统,模拟正确的操作示范动作,让学生根据教师的言语讲解和动作指导进行模仿,从而有效体现出信息技术处理的实践性。模拟系统的操作示范主要涉及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对计算机的正确坐姿、正确操作键盘和鼠标的指法,让学生在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养成良好的操作姿势和操作行为,教师进行正确的示范。另一方面是软件的操作步骤和使用方法,教师通过客户端对学生的计算机进行远程操作,模拟计算机系统的操作流程,并进行正确的动作示范,让学生体验计算机系统的信息处理方式。
例如,在学习Windows 操作基本流程时,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多元化学习需求,向学生展示模拟的系统操作流程,让学生进行模仿和学习。首先,教师应端正坐姿,保持头部正对计算机屏幕,眼睛直视并与屏幕保持一定距离,颈部挺直,双肩部位往后向下压,挺胸收腹,双膝靠拢,小腿肚与地面保持垂直状态,脚跟脚尖并拢。其次,在操作键盘和鼠标时,教师应向学生展示正确的操作方法,键盘使用的手势应正确,将左手和右手的四个手指分别放在基本的键位上,并学习功能键区、编辑键区和数字键区,掌握键盘上的主要按键功能,像Tab 键、Ctrl 键、Delete键等辅助键,并配合鼠标中的指向、单击、双击、拖动、右击等基本操作,完成Windows 的正确操作流程。最后,在创建Windows操作系统中的文件夹时,教师应利用主电脑,远程控制学生的桌面,向学生展示文件夹创作的基本步骤:进入指定位置后,打开文件,点击新建,创建新的文件夹,切换输入法,将手表放在新建文件夹上,点击鼠标的右键,选择重命名的选项,输入明确的文件夹名字,最终点击确定,成功完成新的文件夹。
中小学的信息技术学科具有实践性,要求学生亲自动手操作,才能真正掌握信息技术学科的核心知识。在制订信息技术教学策略时,教师应正确示范模拟系统的操作流程示范,提升学生信息技术处理的实践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此外,教师还可以发挥多媒体投影仪和网络教学系统的积极作用,正确演示信息技术系统的操作步骤,让学生在仔细观察的基础上,进行有效的实践性练习,从而深化学生对计算机信息系统相关知识的内容记忆。
新课程标准不仅仅要求创建高效课堂,还要求信息技术课堂的高质量发展,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应明确教学任务和教学评价标准,构建全方位、多角度的信息化评价体系,围绕学生全面发展的新课程目标,让学生能够在良好的学习状态中,获得丰富的信息技术情感体验,激发学生在课堂中的自主探究内驱力,尊重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学生的自主合作和自主探究,不仅仅是在信息技术教学中,还应根据教学评价进行学习总结和学习反思,实现评教、评、学一体化,并突出评、学的重要地位。评、教以创新信息技术课堂的教学策略为目的,不断转变教师的教学观念,并提升教师的教学素养和教学水平;评、学则强调以评价的方式检测学生的学习质量和学习效果,推进新课程标准的不断完善和发展。
例如,在学习“信息搜索”主题时,教师在讲解基本的信息搜索方式基础上,应以运用教学评价为本节课的重难点知识,科学地运用网络信息技术评价,搜索有效的评价信息,并运用到日常生活和工作中,利用评价提升学生的情感体验,并促使学生形成自主评价、自主探究的良好学习习惯,养成良好的信息技术情感和品质。在“信息搜索”中,教师应教授学生基本的文献搜索、追溯、分段、引文、综合、抽查等多种方法,并对学生的信息搜索能力进行评价。在评价方式上,教师可以采取形成性评价、终结性评价等方式,对学生的信息搜索进行全过程的评价。除对学生的信息搜索能力进行评价外,教师还应评价学生的学习方法和学习技巧,给予学生及时的指导和帮助,利用教学评价督导学生进行反思。除教师评价外,还应拓展评价主体,组织学生与学生之间进行相互评价,让学生对自我的学习认知进行评价,在相互评价中共同学习,实现共同进步。在家校合作背景下,教师还应建立一致性和连贯性的家校共育机制,利用家访、问卷调查、家庭信息反馈等多种方式,鼓励家长对学生的信息搜索能力进行评价,从家长的视角出发,开展高质量的家庭教育。全方位、多角度的教学信息评价,在以教师评价为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之间相互评价和自主评价,并组织家长加入评价主体中,实现评价主体的多元化。评价内容和评价方式应结合中小学生的信息技术水平,利用评价的方式激发学生自主探究,采取鼓励评价的教育方式,让学生在评价结果中获得有效的学习效果。
在信息技术教学的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遵循“任务驱动”原则,在传授知识与技能的教学实践中,以完成驱动任务为主,从而实现“在做中学”的新课程思想。中小学的信息技术教学中,教师应根据课程的设计需要,从学生的实际学习和发展出发,为每一节信息技术课制定贴近学生实际的学习任务,让学生通过一定的学习有效完成任务,高效率地实现新课程的教学标准。而任务驱动策略以教学任务目标的确定为前提,教师应结合具体的课程知识,为学生设计多层次的教学任务目标,并积极实施任务驱动策略,让学生在完成任务的基础上掌握中小学信息技术的重难点知识。
例如,在学习“文字处理软件”这节课时,教师应根据学生的文字输入水平和教学现状,向学生布置可完成的学习任务。教师可以布置任务:录入800字的文章,保留文章中的写作格式,并将错误率控制在0.3%以下。这份任务隶属于机械性任务,学生根据教师的教学任务目标,结合给定的文章,利用文字处理软件,通过键盘和鼠标进行文字录入工作。在机械任务的基础上,教师应向学生布置驱动型的任务目标,在任务布置中体现学生的个性化表现和信息技术水平,并能够根据学生的作业完成质量评价学生的设计能力。在这次任务设置中,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在文字录入的基础上,对字体颜色和文体框架进行精心设计,鼓励学生进行自主选择和创作,并形成个性化的文字作品,让学生在任务完成的过程中感到成就感,并感受学习过程的获得感。在文字作品完成后,教师为学生提供自由交流的平台,让学生相互传阅文字作品。如此,不仅可以拓展学生的想象空间和思维空间,还可以提升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和创作能力。任务驱动式的教学策略中,教师明确教学任务的目标,根据学生的信息技术水平,设计科学化、合理化的驱动型任务,让学生在自主探究和相互合作中完成相关的教学任务,并在任务完成的过程中把握信息技术的精髓,体验当前信息时代的百态知识。在开展任务驱动策略时,教师应注意学生之间的层次化差异,为学生制定不同层次的教学任务,让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激发对信息技术学科的学习兴趣,并培养学生的学习潜能,提升学生掌握信息技术知识、运用信息技术知识的能力,为学生适应当前的信息世界奠定知识基础,也为学生的未来终身学习提供保障。
探索式的教学策略,是新课程标准下创新型的教学策略,强调知识的建构和连接,鼓励学习者开展研究式的学习,开展与同伴间的研讨和交流,从而促进学生在信息技术课堂中的认知发展,以潜移默化的形式形成对信息技术的个性化认知。因此,中小学信息技术课堂中,教师应转变传统的讲授式教学方式,创新探索式的教学策略,利用“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策略,并将信息技术课堂进行开放式的共享,让学生感受到探究式学习的乐趣,从而主动开展学习,更好地了解信息技术的应用,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基础上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并完成新课标中的认知目标和情感目标。
例如,在学习“自选图形画图”主题时,教师教授学生基本的画图方法和画图技巧,让学生根据自身的兴趣爱好自选图形,并确定在正确的地方插入图片,选择提前准备好的自选图形,并利用信息技术系统中的画图软件进行绘画。在这节课程中,教师应将课堂进行开放,鼓励学生进行探索式的学习,为学生明确探索的方向。如“如何使用自选图形进行画图?”“采取怎样的操作流程改变自选图形的大小?”“尝试移动图形的位置”“选择自己喜欢的颜色,为自选图形填色”“在自选图形中填入文字”“尝试改变自选图形的形式和方向”。在以上诸多的探索方向中,教师应增设趣味性强的探索性活动,以提升探索活动的对抗性。在探索式的教学中,教师应根据性格特点和学习基础,将学生划分为各个探索小组,让各小组之间对图形、画图进行评比,以比赛的方式筛选出优秀作品,有效提升学生的探索能力和学习能力,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精神。此外,教师还应注重探究式教学中的教学反馈,对学生的探究式学习进行及时的考核,通过设置框架式的作业设计,检查学生的信息技术成绩和操作能力,评价学生对信息技术知识的接受能力,并进行针对性的指导和帮助。
新课程标准下,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学策略应进行及时的创新和发展,教师在贯彻落实素质教育的基础上,应通过设计问题导入环节,突出教学重难点;通过模拟系统操作进行有效的示范,体现信息处理的实践性和可操作性,构建评价主体多元化、评价方式多元化、评价内容多元化的信息评价体系,激发学生自主学习;通过开展任务驱动策略,确定教学任务和目标,创新探索式的教学策略,创设开放式的信息技术课堂,最终提升中小学信息技术课堂的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学策略的创新和改革,是长期、可持续的课题,在新课程标准的指引下,需要总结教学理论与实践经验,不断完善教学体系,以成功培养中小学生的信息技术核心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