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境教学法在小学语文古诗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2022-07-26 13:07甘肃省天水市麦积区三岔中心学校王数云
天津教育 2022年19期
关键词:诗句古诗意境

■甘肃省天水市麦积区三岔中心学校 王数云

古诗词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古诗因其含蓄隽永的语言、优美深邃的意境和真切动人的情感,在小学语文教材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小学阶段的学生以直观感性思维为主,理性思维能力尚不发达。因此,在小学语文古诗教学中,教师应创新教学思路和方法,充分利用教学资源和手段,积极创设教学情境,引导学生入情入境,在情境中感知古诗的内容,挖掘古诗的意蕴,体验古诗的情感美和意境美,不断提升学生对古诗的理解能力和欣赏水平,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

一、走进生活,还原古诗中的真实场景

学生的语文知识来源于生活实践,并且在生活实践中得以检验和运用。加强语文教学与生活实践的联系,是提高语文教学效率的必要途径,古诗教学也不例外。在古诗中,诗人通过写景状物、叙事言情,表达对生活的认知和感悟,充满了浓厚的生活气息。小学语文课本中所选用的古诗,大多语言浅显直白,画面感强,场景描写突出,贴近生活实际,富有生活情趣,能引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因此,在小学语文古诗教学中,教师应该注重将古诗内容与生活实际接轨,带领学生走进生活,融入自然,将学生置身于古诗所描写的生活场景中,让学生和诗人产生时空感应,实现情感互动,真实还原当时的生活情景,并通过学生的个性化体验,准确地把握诗中的意境,深化对古诗的理解。

在小学语文课本编选的古诗中,写景的居多,而诗中的景物在生活中随处可见,这就为教师带领学生走进自然、观景悟情创造了条件。虽然学生和诗人生活的年代不同,情感有异,但所见的景物是相同的,因此,学生完全可以身临其境,通过细致地观察景物来领悟诗中的意境,使古诗的学习由难变易,由抽象变得具体,充满趣味性。比如,在教学二年级古诗《咏柳》时,教师可以将学生带出教室,去观察操场边栽植的柳树。通过用心观察柳树的颜色、枝条和叶子,对比诗句,诗中的柳树就顿时鲜活起来。眼前的柳树在阳光的照射下碧绿发亮,学生就自然理解了诗句中的“碧玉”二字;再看柳树的枝条在春风的吹拂下轻轻摇摆,婀娜多姿的样子,学生就会感悟到诗句“万条垂下绿丝绦”中枝条的柔美;然后摘下几片柳叶仔细观察,那柳叶细长纤美,如同美人的眉毛一般,不禁让人感叹“春风”的精巧裁剪,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于是,对诗句“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的理解也就水到渠成了。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在一些特定的生活场景和活动中,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联系古诗,强化古诗在生活中的应用,达到复习、巩固古诗学习成果的目的。比如,在组织的秋游活动中,当学生看到满山的枫叶时,教师随机问学生,此情此景让我们想起了哪首古诗?学生就会说出古诗《山行》中的相关诗句。再如,教师可以组织学生一起观看日落的景象,然后让学生说出联想到的诗句,有些学生说自己想到了《登鹳雀楼》中的诗句“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还有学生说自己联想到了《使至塞上》中的诗句“大漠孤烟直,黄河落日圆”……这样举一反三,就相当于把有相同意象的古诗聚合在了一起,强化了古诗学习的效果。

二、角色扮演,体验古诗中的人物情怀

善于模仿他人,乐于自我表现,是小学生的天性。在古诗教学中,教师如果能恰当地安排角色扮演活动,不仅可以大大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让学生有主体参与感,还能让学生与诗中的人物产生思想与情感上的共鸣,充分体验诗中人物的情怀,深化对古诗内容的理解,形成语文素养。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先引导学生将古诗改编成课本剧,弄清楚诗中的人物都有谁,他们之间有什么关系,发生了什么事。然后,教师可以分配角色,让每个学生明确自己扮演的人物的特点,包括服饰、道具、对话内容、动作神态等。表演时,教师可以设计旁白或播放背景音乐,介绍事件发生的背景,或烘托当时的气氛,营造更逼真的现场感,引导学生移情入境,取得更好的表演效果。角色扮演活动中,学生既可以按既定的剧本情节,模仿古诗中的人物进行对白、表演,还可以充分发挥想象,创造性地加入自己设计的语言和动作,进一步丰富对古诗的感知和理解。

比如,在教学三年级《清明》这首古诗时,教师可以和学生一起罗列出剧本的基本要素:时间—清明节;地点—路上;人物—行人和牧童;天气情况—小雨;故事背景—清明祭祖,气氛哀伤;对话内容—行人:“借问一下,哪里有酒家?”牧童:“你看,就在那边。”表演时,首先播放哀伤的背景音乐,营造悲凉的氛围。接着,教师在背景音乐中缓慢地朗诵旁白:“又是一年的清明时节,那纷纷的雨丝勾起了多少人对已故亲人的怀念,那滴落的雨点恰如思念的泪水,在心中流淌不息……”在旁白声中,一位头戴斗笠的行人缓步而出,他神情凝重,动作迟缓,显得哀伤而落魄。然后,他来到一位正在吹笛子的牧童前面深施一躬,问道:“借问一下,哪里有酒家?”牧童左手拿着笛子,右手向身后的远处一指,说道:“你看,就在那边。”本场角色扮演活动,旨在通过学生的亲身参与,感受清明节哀伤的氛围和思念已故亲人的思想感情。学生通过表演,加深了对古诗内容的理解,训练了自身的口语交际能力和表演才能。

三、课件展示,再现古诗中的优美意境

古诗中蕴含着丰富的意象和优美的意境,但是作为小学生不一定能真切地感受到这种意境。因此,在古诗教学中,教师就有必要借助多媒体手段,突破文字表达上的局限性,为学生充分展现古诗所描绘的画面,创造身临其境的感受,让学生近距离地体验古诗的意境美,享受古诗带来的艺术情趣。多媒体课件是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常用的手段之一,多媒体集文字、图片、音频、视频于一体,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弥补教师口头讲授的不足,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在古诗教学中,多媒体可以通过音频渲染情境,触发学生的听觉系统,让学生感受诗句中蕴含的音乐美。如在教学古诗《春晓》时,教师播放清晨鸟叫的声音,让学生在一片鸟叫声中反复诵读诗句“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学生自然而然就会感受到春天早晨的静谧、清新和美好。在教学部编版四年级上册古诗《凉州词》时,教师播放用萧吹奏的乐曲,当低沉、幽怨的音乐伴随大漠边关的画面出现在屏幕上时,学生很容易就能被边关苍凉悲壮的环境和将士们深切的思乡之愁所感染。

古诗的语言高度浓缩,画面的跳跃性强,留有很大的想象空间,需要学生在理解的过程中去补白。由于小学阶段的学生生活经验不够丰富,认知水平、思维能力和想象能力还不够发达,因此对古诗意境的感知存在模糊性,造成了学生在古诗学习中的障碍和难点。运用多媒体中的图片和视频功能,可以有效解决学生认知范围狭窄、想象不够具体、对古诗意境感知不到位的问题,帮助学生把“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诗句具象化为熟悉的图片和影像,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经验对接起来,大大降低学习古诗的难度,增强学习效果。如在教学二年级古诗《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时,教师播放动画视频,在学生面前立即出现了黄鹂在枝头欢快地鸣叫,白鹭展翅高飞,直上青云,山岭上白雪皑皑,江边上船只待发的热闹场面。春回大地,万物复苏的景象映入脑海,诗人愉快喜悦的心情跃然纸上。同时,借助多媒体课件也可以解决本首诗中的两个难点,一是学生对“黄鹂”“白鹭”这两种鸟并不熟悉,通过多媒体课件可以强化对这两种鸟的认知;二是学生对诗中的“含”字不理解,借助多媒体课件可以从立体的角度,更直观地感受到“含”字是指,诗人透过窗户远望千年积雪的西岭,就像镶嵌在画框中一样。再如,教学二年级古诗《望庐山瀑布》时,如果仅凭教师讲解,学生读文字、看插图,是无法真正感受到瀑布飞流直下的磅礴气势的。此时,播放有关瀑布的视频,就可以让学生闻其声,观其状,感其势。打开多媒体课件,一条宽阔的瀑布从万丈悬崖倾泻而下,水花飞溅,如倾洒万斛珍珠;声闻数里,似万马奔腾。看到这样的画面,学生已被庐山瀑布浩大的声势所震撼,再读“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就自然不难理解了。

四、绘画创作,延展古诗中的诗情画意

意象是古诗最重要的审美元素。意象的存在,让诗与画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所谓“诗情画意”正是基于此。古诗的意象虽然具有朦胧和模糊的特性,但是它仍然可以具体化为若干个相互联系的画面,让人通过文字的指引和想象的补充从而掌握它。反过来讲,若干个画面构成意象,多个意象组成古诗的意境。因此,在小学语文古诗教学中,教师完全可以借助绘画手段,强化学生对古诗意境的体验和感悟。绘画是小学生非常喜爱的活动,他们常常通过线条和色彩表现自己心中的想法和对事物的看法。生活中有些用语言无法表达清楚的事物,他们用绘画的形式能得以恰当地表达。有些教师认为,对古诗过度地解析,是对古诗意境的“损害”,对古诗的理解和感悟,有时只需要一幅画就够了。近年来,诗意画广泛流行,受到人们的青睐,从侧面反映出诗与画不可分割的关系。

在古诗的学习中,插图起到了积极的引导作用,学生通过认真观看插图,基本就可以粗知古诗大意。因此,在古诗的教学中,教师可以让学生在熟读古诗和初步理解诗意的基础上,把自己从诗中找到的和想到的事物画出来,并简要介绍自己这样画的理由,以此,既可以使古诗的意境更清晰、直观地呈现在学生的脑海中,实现对古诗的有效解读,又可以拓展古诗的诗情画意,使古诗的意境更加丰富、鲜活,实现对学生思维水平和想象能力的提升。比如,在教学五年级古诗《枫桥夜泊》时,在学生反复诵读古诗后,教师提问:“同学们,这首诗中主要描写了哪些景物?你们能在纸上画出来吗?”学生总结出诗中的主要景物有:月亮、乌鸦、寒霜、枫树、渔火、姑苏城、寒山寺、客船等。然后,教师指导学生在纸上画出这些景物,同时提示,除了画出这些景物外,还可以添加自己想象到的景物或人物。在学生画完后,教师发现,有些学生在画中增添了正在敲钟的和尚,有些增添了渔船上正在捕鱼的渔民……通过绘画,学生初步完成了对古诗意象的认知和理解,为准确把握整首诗的思想感情奠定了基础。

在古诗的教学中,往往还需要学生画出简要的方位图,以解决古诗学习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如,在古诗《泊船瓜洲》中出现了几个地名:京口、瓜州、钟山、江南岸等,对于缺乏地理知识的小学生来讲,很可能搞不清楚这几个地方的相对位置,从而形成对古诗理解上的障碍和疑点。比如,就诗句“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来说,有些学生就会问:“诗人是从江南岸边回到家中,还是从现在居住的地方回到江南岸边的家中?”产生这个问题的原因主要是学生对诗中的“京口、瓜州、钟山、江南岸”等地名的方位没有搞清楚。虽然这个问题对于教师和稍有地理常识的人来说一目了然,但对学生来讲仍然有些抽象。此时,教师就可以在简要介绍作者的生活背景后,引导学生画出方位图,再回过头来对照诗句,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五、吟唱结合,激活古诗中的音韵之美

古人云:“诗言志,歌永言。”诗歌从诞生之日起,就是用来吟唱的,它受韵律、节奏等格式的制约,具有很强的音乐美感。教师在指导学生诵读古诗时,应注意让学生通过语调、韵律、节奏的变化,感受古诗的内容,体会诗人的情感。因此,在小学语文古诗教学中,教师可以融合音乐元素,通过说唱形式,充分挖掘古诗的韵律美,强化学生对诗歌的个性化体验,创设古诗教学的艺术化情境,引导学生品味、感悟古诗的艺术魅力。配乐朗诵是常用的古诗诵读方式之一。恰当的背景音乐能烘托出诗歌的情感基调,强化朗诵者的主观体验。如,塞外诗常常配以苍凉、悲壮的音乐,以衬托塞外环境的艰苦和诗人思乡念归的惆怅之情;描写春天的诗歌常常配以欢畅、明快的音乐,以体现春天生机勃勃的景象和诗人愉快的心情。配乐与诗歌的韵律交相融合,给古诗营造了一种主观上的情境,为古诗的情境化教学创造了条件。情境诵读是在配乐诵读的基础上,加入肢体动作、服装、道具、舞台效果等形成的一种艺术化的诵读形式,它使古诗更具立体感和艺术美。在古诗教学中,有些教师直接给古诗谱曲,让学生像唱歌一样把诗句唱出来,此种形式创新了古诗教学方法,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更新了古诗的传播方式和途径,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

六、结语

总之,随着文化艺术的不断发展和素质教育的深入推进,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方式呈现出开放性和多元化的发展态势。情境教学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特别是在古诗教学中的应用将会越来越广泛和深入。作为教师,应深入研究情境教学法在古诗教学中的应用技巧,大力推进古诗教学改革,通过情境教学法,训练学生对古诗等中华经典文化的认知、理解和创新,不断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猜你喜欢
诗句古诗意境
六一来了
墨彩出奇 意境清雅
可以“吃”的诗句,你见过吗
读诗句,写成语
“拟古诗”之我见
品读古诗
品读古诗
意境的追寻与创造(外一篇)——钱起《省试湘灵鼓瑟》
品读古诗
诗词之美,不唯意境(外一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