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强
【摘 要】落实核心素养,培养思维能力,是当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需求。思维课堂以深度学习为基础,通过构建思维教学范式、思维课堂文化、思维评价方法,深入教育内核,发展学生的基础力、思考力和实践力。
【关键词】思维课堂 构建策略 思维教学范式 思维课堂文化 思维评价方式
在当今智能社会,教育的首要任务是培养创新型人才;深度学习能力、高阶思维能力是未来创新人才必备能力。
深度学习也称深层次学习,由Ference Marton和Roger Saljo在1976年首次提出[1]。美国威廉和弗洛拉·休利特基金会认为,深度学习是学生胜任21世纪工作和公民生活必须具备的能力,包括掌握核心学科知识、批判性思维和复杂问题解决、团队协作、有效沟通、学会学习、学习毅力六个维度的基本能力[2]。近年来,深度学习的意蕴日益丰富,已成为教育改革中的热词,被视为培育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实践路径。
国家新课程改革提出聚焦思维,实现对学生思维的精细化训练。可见,发展核心素养,构建思维课堂,是当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需求。“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课题组组长林崇德教授认为,核心素养框架下各项内容都强调发展思维能力的重要性。思维品质的训练是发展学生智力与能力的突破口,是各项核心素养落地的关键[3]。
基于深度学习的思维课堂,是以促进学生思维能力发展为核心目标的新型课堂形态,它以问题教学为主要特征,活化知识,发展思维,注重思维产出。问题设计是思维触发的基础,问题探究是思维进阶的核心,问题迁移是思维升华的关键,课堂文化和思维评价是思维生长的保障。因此,教学范式、课堂文化和思维评价是构建思维课堂的三个维度。
一、构建思维教学范式,变“教知识”为“教思维”
课堂教学改革是教育改革的核心,是教育技术的革命。钟启泉教授认为:深度学习并不是从传递特定知識内容的教科书开始,而是从揭示问题开始的。在深度学习中,学习者围绕问题,引出种种思考与解决方法[4]。
思维教学范式,以问题为驱动,以学习单为载体。学习单由核心问题和问题串组成,是知识与思维的载体,凸显学习的建构性与情境性。教师设计学习单进行教学,学生按照学习单内容进行学习。教学过程围绕“提出问题(核心问题引发)—探究问题—解决问题(问题迁移)”这一主线进行。这一教学范式,让教师变“教会”为“会教”,让学生变“学会”为“会学”,让课堂变“知识”为“思维”。
1. 凝练问题,凸显知识本源
核心问题对于整堂课具有牵引和支撑的作用。核心问题具备思考的力度,可以构建起有思维力度的课堂。学习单的核心问题是教师经过“以新授教材为基础,以关联教材为依托,以学情特点为起始”的活化教材得出,聚焦知识本源,指向学科核心素养。
问题串是由核心问题分解出的2~3个进阶子问题组成,是解决核心问题的脚手架。它根据知识的内在要素,搭建思维框架:“提出问题(核心问题)—问题串(关键问题+指导性问题)”。问题串统领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保障教学的有序性和思维深刻性。
2. 解决问题,培养思维能力
问题是思维的起点,学生在解决问题中灵活运用知识,并尝试将既有知识与先行经验与新知识、新概念联系起来。学生思维活动经历演绎与归纳、分析与综合、类比与比较,以及概念、判断、推理等过程。问题主线教学,让学生的思维拾级而上,培养了学生分析性思维能力、创造性思维能力和应用性思维能力。
变知识教学为思维教学,解决了学生“不想学”“不会学”的问题。一方面,以问题引发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和愿望,激发学生学习的内驱力;另一方面,借助问题解决,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和思维力,让学生学会思考,学会学习。
二、构建思维课堂文化,变“热闹的课堂”为“思考的课堂”
学习是知识与心灵共同成长的过程,参与着孩子们全部的精神生命,而不只是智力活动。我们把课堂定义为学习的“生态场域”,打造“思考的课堂文化”,聚焦“思考”“润泽”。
思维课堂文化是一个温馨安定的“学习场”,重视人的心理安全感,营造适宜学习的积极氛围,使得情感、动机与认知完美交互。它是思维魅力主导下的“知识秩序”,而不是靠威严建立起来的“形式秩序”。教师善待每一个生命,尊重学生的灵性和禀赋,鼓励学生的个性思考见解。这样的文化让课堂成为学习成长的乐园。“好例子,明白!”“哇,精彩极了!”“啊,原来如此!”“嗨,真棒!”教师和学生们的欢呼声可以反映出在丰富而优质的学习过程中,每一位学习者的情感获得了自在飞扬。
思维课堂文化是一个见仁见智的“思考场”,它不是基于唯一的标准答案,而是注重相互切磋、分享各自的见解与思维方式的课堂。它不是随着年龄的递升而自然构筑的,是为了提升对话反思的精度与频率,进行的一系列学习环境的设定。它允许知识的“慢接受”,思维的“慢成长”;好奇心、想象力、创造的冲动在这里得到珍视与呵护。
思考的课堂文化,不是天然形成的,需要精心设计,需要耐心“训”“养”。
1. U形座位,带来思考的温度
思维课堂文化打造有温度的课堂。教师不是冷冰冰的面孔居高临下,教学不是生冷无趣的过场程序。温暖的教师、温暖的教室,如春雨润花、清渠溉稻,让思维的种子悄然萌芽、安然生长。
思维课堂的教室里,没有讲台,学生桌椅摆成U形,形成从黑板到课堂中心的主干道。授课时,教师身处课室的中心位置,在学生中间进行教学。U形座位排列不仅便于教师通行,还从空间上拉近了师生之间的距离。教师授课时,与学生近在咫尺,可以清楚观察每一位学生听课时神情的细微变化,进而及时调整教学的节奏和情绪。
空间的拉近还缓解了学生心理的紧张。教学时,提倡教师俯下身子或蹲下来指导学生,教师鼓励学生不怕出错、大胆举手。开放包容、平等对话的学习活动,促进了师生的交往深度。在安全的课堂氛围里,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灵感碰撞,一起畅游思维之海。
2. 品质问题,提供思考的力度
思考的力度,指的是核心问题与子问题本身具有力度和挑战性,能激发学生深度思考,呈现多元的思考方式和学习成果。
问题的品质能否具有“勾引力”,是学生积极参与思考的关键。教学中,教师要“谨言慎行”,杜绝无效问题,如“是不是?”“对不对?”“好不好?”等。教师要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敢于判断,提出不同的见解。
作为课堂的引导者,教师必须监督每一位学习者是否进行了有效思考,是否拥有自己的思考成果;不允许出现单纯听取而不进行思考的旁观者。通过相互切磋、对话交流,为每一位学生提供表达自身思考成果的机会。通过教师适度的点拨,学生的思考会向更深处慢溯。
3. 无边界,实现思考的广度
“思接千载”,思维课堂倡导思维无边界。无边界旨在借助课堂教学,在学生原有知识架构的基础上,进行知识的水平迁移和垂直迁移,实现知识的跨界与思维的超链接。
学习单的解决问题(问题迁移)环节,就是将课堂学习从知识的内涵向知识的外延拓展、迁移,从课内走向课外,从书本走向生活、走向世界。
无边界强调驱动性、关联性,突破时间、空间、学科的壁垒,为学生带来跨学科的领域思维,在各学科、各要素之间的联系中去把握知识、融合知识,形成思维网络。“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思维的顿悟往往会给学生带来极大的喜悦感和成就感。
三、构建思维评价方式,变“知识存储”为“思维产出”
教学评价对促进教学改革、实现学生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思维课堂构建新的评价方式—“学习观察”,把学生作为研究对象,以学生个体思维能力的发展为基准,来评判课堂教学效果。
“学习观察”的做法是听课者在听课中近距离观察“焦点学生”的知识掌握和运用情况,以此为依据反观教师的教学得失。“学习观察”与以往的听课有着本质的不同:观察员(听课教师)以3~5人为宜,不追求多人、大场面的听课;观察的对象不是上课的教师,而是中等成绩的学生;观察员汇报的重点不是教师的教学情况,也不是全部学生的学习情况,而是所观察的“焦点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和思维参与过程。
1. 以学论教,观察焦点学生
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思维课堂的评价聚焦在学生身上,既注重教师的教学质量,更注重课堂教学的生态。听课时,学习观察员的注意力集中在“焦点学生”的身上,通过观察焦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情绪状态、注意状态、参与状态、交往状态、思维状态、生成状态等,来评判本节课教学的优点与不足,并提出意见和建议。
2. 注重内化,聚焦思维产出
学习观察变教学评价为思维评价,评价聚焦深度学习的四特征,以此引领学生深入学习,充分消化所学知识,创新思维,让学习真正发生。
一是在学习内容方面,把握本質与变式。让学生学会区分本质与非本质、主要与次要,改变学生原有的点状思维习惯,突破定式,训练学生思维的概括性、逻辑性及创新性。二是在学习过程方面,展开建构与反思。三是在学习方式方面,要亲历探究与协同。学习中,学习者以自主为基础,以思维为核心,先独立后协同,勇于“求助”,乐于“施助”。四是在学习结果方面,学会迁移与运用。检验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和应用性思维能力,是思维评价的关键。
参考文献
[1] 舒兰兰,裴新宁.为深度学习而教——基于美国研究学会“深度学习”研究项目的分析[J].江苏教育研究,2016(16):3-7.
[2] 卜彩丽,冯晓晓,张宝辉.深度学习的概念、策略、效果及其启示——美国深度学习项目(SDL)的解读与分析[J].远程教育杂志,2016,34(5):75-82.
[3] 独家|林崇德:思维品质的训练对学生有多重要?[EB/OL].(2018-10-25)[2022-01-05].https://m.sohu.com/a/271212808_100194097/.
[4] 钟启泉.深度学习:课堂转型的标识[J].全球教育展望,2021,50(1):14-33.
(作者单位:广东省东莞松山湖中心小学)
责任编辑:孙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