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月红
(铜陵市长江路小学 安徽铜陵 244000)
根据《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精神,计算能力是一项基本的数学能力。计算能力是指能够熟练地运用所学知识、计算法则和运算定律,正确地进行计算、推理并求得计算结果的能力。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一方面有助于帮助学生理解计算原理,帮助他们寻找多种计算途径来解决问题,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有助于达成教学目标,为学生将来进一步的学习做好铺垫。
在新课程标准和核心素养引导下,小学数学教师需要确保每一位小学生的基础计算能力都过关。这就需要小学数学教师对每一位小学生的学习习惯、知识基础、能力大小等进行深入观察与分析,并根据每一位小学生的特点进行个性化的计算能力培养,以此来为小学数学计算教学活动的开展提供进一步的保障。
数学是一门基础学科,可以说任何一门学科的学习都离不开数学工具的帮忙。数学学科不仅逻辑性强,还十分抽象,它主要考查学生的计算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在日常数学学习中,学生总是和计算打交道,计算能力过关才能顺利地解决实际问题,因此一线数学教师必须对学生的计算能力进行培养。
在小学阶段,计算教学在课程设置上占很大比重,是非常重要的内容之一。对于小学生而言,计算能力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他们小学阶段的学习成绩。每学习一个新的数学概念,同学们都需要通过熟悉的数字、计算来帮助理解,如“分数的意义”“小数的意义”等;几乎所有的数学应用题,都要先厘清思路再通过计算来解答,最后还要通过计算来验证是否正确;学习几何图形的时候,无论是公式的推导还是图形周长、面积大小的比较等,都需要通过计算才能得到答案;在学习集合、百分数、统计的知识时,通过计算才能更好地分析数据等。这些都对学生的计算能力提出了要求。
此外,计算能力在日常生活中是应用最为广泛、最为重要、最为基础的能力,现实生活当中蕴含着多元化的数学元素,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能力,能帮助他们解决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常见数学问题。
小组合作学习是指在共同且明确的学习目标下,小组成员之间分工明确、互帮互助的一种学习方式。小组合作学习可以激励每一个成员发挥作用,在实现学习目标的过程当中实现个人的价值和理想,从而达到预期的学习效果。
教师要先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兴趣爱好、能力大小等对全班学生进行综合评定,然后再合理搭配,分成若干个小组,一般4—6人为一组,在后期的合作学习过程中,有不合适的还可以调整。接着选组长,一般学习好、组织能力强的学生会被推选为小组的组长。在小组合作学习中,计算能力相对较强的学生可以带动计算能力相对较差的学生。基础较为薄弱的学生会积极主动地向基础相对较好的学生请教;而基础相对较好的学生又会因为自己身为“小老师”而生出一种责任心,努力提升自身的数学计算能力。这样一来,就会在班级当中形成一种良性循环,每一位小学生都会争做“小老师”,营建出积极的学习气氛。在教师的引导下,长期开展这样的小组合作学习,小组内互帮互助,小组间共同探讨研究,能促使学生积极努力地完成学习任务,收到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
小学生的独立学习能力比较差,他们一般不善于归纳总结,往往是看到、想到什么就说什么。作为一线的小学数学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学情和特点来设计数学问题,让绝大多数的学生有话可说,而不是面对问题的时候束手无策。一线教师在日常教学过程中,要特别注重课堂提问的质量。问题要提得有趣且精巧,还要富有启发性,让学生愿意思考并积极回答。高质量的课堂提问,是激发学生数学思维的摇篮,是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终极武器”。学生逻辑思维打开了,加上教师适时指导,他们就能很快掌握新知识,进而提高计算能力。
例如,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举例:“二十元钱可以买一个大西瓜,一个大西瓜可以换四斤苹果,四斤苹果和五斤鸭梨的价格相同,那么鸭梨的单价是多少?”这是一个有逻辑关系的生活化的数学应用题。小学生在对这一问题进行解答的过程中,可以进一步锻炼其数学逻辑思维,从而提高计算能力。
在进行计算教学时,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用生动形象的课件去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用新颖有趣的教学活动去激发学生参与学习的欲望,使其主动学习,最终提高小学生的计算能力。
例如,在教学一年级上册的“连加”一课时,教师可以通过创设孩子们喜闻乐见的生活情境导入新课:放假了,明明邀请同学们一起去乡下的外婆家游玩。多媒体课件适时呈现“口算号”公共汽车,一下子就激起了学生计算的欲望,个个跃跃欲试,在对旧知的复习和对新知学习的铺垫方面,效果都非常好。接着再出示主题图:外婆是个养鸡能手,看,她正在院子里喂小鸡呢!明明也想试一试喂小鸡。请你仔细观察,你发现了什么?在此基础上多媒体课件动态演示:小鸡一只接着一只地跑来抢食,一开始跑来了5只,接着又跑来了2只,最后跑来了1只。教师适时提问:现在一共有多少只小鸡呢?看到这样生动形象的喂鸡场景,同学们一下子就打开了思路,想出很多解决问题的办法:有摆小棒的,有画图的,还有列式计算的。多媒体课件让静态的计算教学变得生动有趣、直观明了,有趣的课堂活动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学生在有趣的课堂活动中体验到探索和创造的快乐,从而培养良好的计算能力。
数学知识大多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积极创设生活化的情境来展开教学。学生在面对晦涩难懂的数学知识时,生活化的情境能够帮助学生轻松理解题意,并对数学知识产生兴趣,对解决这类生活问题产生信心,从而提高学生解决数学实际问题的能力。
大多数小学数学教师在传统计算教学当中,习惯于向学生灌输知识,让学生背诵计算法则,这样做对学生的计算能力和思维毫无益处。长此以往,学生在遇到问题的时候,很少会主动进行计算以及思考。久而久之,学生的数学计算能力持续降低,且会对数学课程产生抗拒或者厌烦的情绪,极大地降低了教学活动的质量及效率。对此,小学数学教师在进行计算教学时,可以巧妙地引入竞争机制,为学生营造出一种你追我赶的学习氛围。在此基础上,再创设有趣的生活情境,让数学课堂教学不仅贴近生活、易于理解,还妙趣横生、精彩纷呈,极大地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在核心素养的背景下,小学生数学计算能力的培养面临着更高的要求。小学数学教师应将计算能力的培养,作为教学活动开展的重心。在此基础上,多开展情景化与问题化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活动,将抽象的数学问题变得具体生动,更贴近生活实际,通过多种教学方式使小学生的数学计算能力得到进一步的提高,为小学生未来的学习和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