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高中语政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精髓之可行性研究

2022-03-13 06:58漆朝晖
安徽教育科研 2022年35期
关键词:精髓传统文化

漆朝晖

(六安第一中学 安徽六安 237000)

为了抵御外来文化入侵,我们今天尤其需要坚定文化自信,这是立德树人的要求,也与语文核心素养“文化传承与理解”、政治核心素养“政治认同”相契合。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本文主要从四个方面来论述。

一、背景及必要性

当今社会,外来文化挤占我国传统文化发展空间。因此,培文明之元、强文化之基已迫在眉睫,我们需要扶本固正、坚定文化自信。

利用互联网信息技术和多媒体教学手段,在高中语文和政治教学中渗透中华传统文化精髓具有可行性和可操作性。增强学生的文化归属感、认同感、自豪感,培育他们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的自觉意识和责任意识,在包容西方文化合理价值内核的同时,树立民族文化守护意识,坚定文化自信,是我们教育工作者的任务。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感悟诗人的家国情怀和爱国精神,理解先秦圣贤的君子文化和尚贤文化、宋明理学的耻感文化和忠孝文化,学习诸子散文中的礼仪文化;在政治教学中理解儒家的刚健有为、和与中、崇德等思想,道家的天人协调理念,在潜移默化中让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渗入学生的文化血脉之中,在教学实践中贯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价值观。有了目标和方向,高中语政教学可以事半功倍。

二、主要内容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从伦理价值层面看,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主要可以概括为君子文化、尚贤文化、耻感文化、礼仪文化、忠孝文化、爱国主义以及人道主义精神等,这些价值内核在历史长河中历经碰撞、打磨,发展至今沉淀于我们民族的文化血脉中,外化主导国人的价值取向和行为取向。

三、渗透方法

首先,利用多媒体信息技术和教学手段完成下面内容的探究:高中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掌握情况;传统文化精髓的内涵及其在高中语政教材中的体现;高中语政教学在渗透文化时的误区;第二课堂渗透传统文化精髓的方式;新课标规定高中生课后必读的整本书中的传统文化精髓;中国传统文化精髓在高中语政教学中的渗透模式;提高语政教师的传统文化素养的方式;在高中语政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精髓的评价。

其次,采取以下方法研究:从课文中挖掘传统文化精髓的深层内涵;在教学中进行传统文化精髓的有效渗透;可以进行优秀传统文化知识测试,平时语政测试卷中有关的选文尽量选用有关优秀传统文化方面的文章。在课文教学基础上,要求学生通过整本书阅读,带着老师布置的研读任务进行研究型阅读,拓展中华传统文化相关知识精髓,营造中华传统文化教学氛围。要求学生自主从课文中深挖其中的优秀传统文化,以所学书本为主,把课文学得有厚度、有深度、有温度。开辟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的第二课堂。老师们集体备课,研究制作PPT、教学设计、教案等,利用互联网搜集整合传统文化重要知识点,在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精髓,培养高中生的文明素养。

教师既要有效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多媒体教学手段,又不能喧宾夺主,始终要扣住语政核心素养,注重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和知识的巩固。

四、渗透传统文化精髓的路径

(一)从实际出发,形成具体可行、有针对性的研究方案

通过对部分班级的问卷调查,初步掌握高中生对传统文化精髓的了解程度和兴趣倾向度,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渗透研究方案。

(二)利用互联网将传统文化精髓渗透到高中语政课堂中

1.自然巧妙地将中华文化精髓植入到语政课堂教学中

(1)利用高中语文教材,借助互联网,在课堂教学中进行传统文化精髓拓展

高中语文教材中有传统文化精髓的大量融入,如家国情怀、忠孝美德、外儒内道的人生观、积极进取的价值观等。我们可以在课堂中解读这些精髓来感化学生,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比如在讲解《劝学》和《师说》时,紧扣古人尊师重道、勤奋好学的美德,联系当今社会,和风细雨地启发、诱导学生。《师说》是孝敬师长的代表篇目,在文中韩愈强调了尊师重教的重要性,还指出了选择老师的标准,在教学中老师可以引导学生认识到尊师重教的重要性。这篇文章从尊老爱亲、尊师重教的角度展现了古人的道德追求,体现了人格修养,我们把传统文化精髓教育渗透到教学过程中,提升学生的道德素养,有目的地让学生从课文中受到感化、熏染。讲解《陈情表》时,教师可以强化“孝”的教育,其作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我们必须传承,爱国必先爱家,爱家必先孝亲,孝敬长辈是人之必备之德。

必修教材所选的古诗文,饱含、渗透着丰富的传统文化、人文情怀,其中爱国主义精神内核尤为厚重,我们可以通过诗文中的爱国主义典型形象,在课堂的师生互动中渗透爱国精神,进行传统文化精髓教育。从忧国忧民、心系国家、九死不悔的屈原(《离骚》),到临危受命、深明大义、服从大局的烛之武(《烛之武退秦师》);从舍生忘死、至死不渝的苏武(《苏武传》),到以国事为先、私情为后的廉颇、蔺相如(《廉颇蔺相如列传》),到忧时伤世、感怀离乱的杜甫(《登高》)。我们都可以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对文本的分析,逐步引导学生感受爱国主义精神,传承“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家国情怀和责任担当。

高中语文选修教材中有很多经过时间洗礼和历史遴选的经典,从《论语》《孟子》到《庄子》《墨子》《韩非子》,到唐宋八大家的散文再到明清的散文(如归有光的《项脊轩志》、桐城派的系列散文),无一不是精品。这些诗文的作者具有深厚的文学素养、清雅的风骨、高尚的品格,是穿越历史时空、历久弥新的文化巨匠,是高耸于仁人志士心中的精神丰碑。教授《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侍坐》时,教师可以重点讲解孔子的“礼治”思想,对与课本相关的儒家思想的一些重要的道德范畴、文化术语,我们在讲解时可以结合优秀传统文化的渗透加以阐述、强化,让学生在这些精神之钙的补养下,找到自己的角色定位,自觉担负起社会责任,让他们在传统文化精髓的渗透下获取精神营养。

在政治教材中,如高中政治教材必修三中的“文化的继承性与文化发展”“我们的民族精神”“我们的中华文化”“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等内容,教师可以充分挖掘教材中的传统文化精髓内涵,利用互联网,整合针对性强的有益资源,进行有力渗透。在讲授“传统文化的表现”这一章节内容时,老师可利用多媒体播放从互联网上搜集到的传统中式建筑、传统文化习俗、传统民间文艺、传统民族节日等图片和视频,要求学生假期在家看《记住乡愁》《舌尖上的中国》《大国崛起》《大国工匠》《建党伟业》《建军大业》《建国大业》等专题纪录片和电影。透过这些精美的图片、生动的画面和悦耳的音符,学生可以充分感受传统文化之美、传统文化之古朴厚重、传统文化生命力之强劲,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意识、自豪感,增强其对民族文化的自信力。

此外,教师还可以利用互联网、多媒体进行师生互动,围绕传统文化精髓,采用读与写相结合、学习小组协作、师生互动探究的方式,引导学生发挥主体作用,积极参与课堂活动,把握传统文化经典篇章的章法特点,培养学生的钻研精神、辩证思维,同样这也利于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教育绝不仅仅是知识的机械传授和灌输,教育还需要点燃学生的智慧之火,折射其灵魂之光,而这火焰燃烧的首先应是我们传统文化的柴薪,这光芒折射的应是我们传统文化的熊熊烈焰。

在教学中,充分利用这些教学资源,弘扬和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就可以让高中生的文化修养、人格修养、道德操守得到有效提升。

(2)利用作文教学和政治小论文写作强化渗透

在指导学生进行写作训练或者写作政治小论文时,可以创设相关情境来渗透文化精髓。比如围绕儒家思想“仁”进行写作训练。我们先要求学生利用互联网查询弄清 “仁”的内涵,然后小组讨论,展开探究性学习。在学生明白“仁”的内涵后带着思考写作,这样他们的写作能力得到提高的同时,又加深了对“仁”的理解,同时也自觉领悟和传承了传统文化精髓。

(3)利用讲座进行渗透

举行经典国学讲座,或结合传统文化精髓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行解读,或结合党的十九大报告中的坚定文化自信对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相关内容进行讲解,或就中国古典名著整本书阅读进行个性化诠释,或结合校训阐释学校的深厚历史底蕴,把握优秀传统文化的根脉,建立文化认同感,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

(4)利用录播教室和“空中课堂”录制精品课

利用录播教室和“空中课堂”录制精品课,探索可以让优秀传统文化浸润学生心田的网课之路,扩大优秀传统文化的影响力。

2.将中华传统文化精髓渗透到有效备课和课后总结反思中

教师在课前要充分挖掘语政教材中的传统文化精髓,如文化背景、与人物相关的重大历史事件、为人处世的思想理念、古人思想中的“家国”理念等。在此基础之上,吃透语政教材,这样如何安排一堂课便了然于胸,一篇有个性的教学设计随之而生。一堂课结束后,及时总结反思,哪些是有效操作,哪些操作不当或不够,后续及时修改补充。这使得教师边教边学,教学相长,以此来充分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和文化素养。

(三)在大语文大政治教学理念主导下,举办各种活动,开辟第二课堂,拓展教学园地,渗透传统文化精髓

教师进行语政教学时应该持大语文大政治观念。在有限的课堂内难以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传统文化素养,因而就很有必要将教学拓展到课堂之外,变换时空进行渗透。

首先,当地丰富的传统文化资源是语政教研开发利用的宝库,也是渗透传统文化精髓的精神富矿。努力找寻、挖掘乡土文学艺术中优秀的传统文化资源,如开发收集民谣、渔歌、山歌、民间故事、地方戏曲、风俗文化、历史古迹等,为我们的教学服务。同时可以要求学生利用寒暑假,先线上探寻,然后实地访求,并写出体现个体独特见解的文章。新课标也要求教师“培养学生用民族的、现代的、世界的、人类的多元眼光去审视各种文化,以开阔的视野,在比较撞击中,使学生养成独立思考、判断的习惯”。教师应引导学生发现、挖掘本民族的文化符号、文明密码,并积极去传承。

其次,各民族传统节日也是中国文化谱系的有机组成部分。每一个节日几乎都有其历史基础、文化底蕴、独特情趣、神奇传说和深厚的底蕴。它们反映了民族的传统习俗、文明风尚、价值取向,甚至是宗教观念,寄予了农耕文明的愿景,有着深刻的文化记忆。依托中国传统节日,引导学生查询、搜集、整合资料,搞懂其文化内涵,并认真思考,提炼个性化的观点,得出结论,增强学生文化认同感和民族自豪感,坚定文化自信,筑牢我们的精神家园,繁荣我们的文化后院。

再次,依据家谱梳理家族繁衍、发展的文化脉络,探寻家族迁徙赓续的轨迹,有助于找寻“我从哪里来的”哲学命题的答案。教师可以要求学生选择研究自己的姓氏文化,写出有价值的研究报告。一部家谱就是当地该姓氏的文化历史、变迁路线、开枝散叶的轨迹,学生在已有家谱的基础上梳理信息,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考证、实证,甚至对原来家谱进行查漏补缺。

在承载着浓厚优秀传统文化特质的传统节日里举办征文活动,并配合学校举办与优秀传统文化有关的征文竞赛。同时结合每年暑假的阅读征文竞赛和“爱国主义读书比赛”征文演讲活动,推荐传统文化优秀书目,举办征文演讲比赛。让学生在“互联网+”背景下上网搜集资料,了解节日形成的历史背景、文化内涵、对后世的影响,形成自己的思考,得出自己的见解。

最后,结合学校特色,举办具有优秀传统文化的校园文化活动,如歌咏比赛、武术操比赛、征文竞赛、歌舞晚会、书画摄影比赛等。

在立德树人视域下,在中学语政教学中,如能有效渗透传统文化精髓教育,就可以解决“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问题。怎样在中学语政教学中传承渗透传统文化精髓,是我们需要长期探讨、研究的课题,我们应认真对待,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形成成果,辐射带动,让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落到实处,让我们的文化基因得到赓续、传承。

猜你喜欢
精髓传统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饭后“老传统”该改了
藏在静宁“三宝”里的美食精髓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诗的艺术精髓在“意象”与“意境”
老传统当传承
谁远谁近?
口耳相传的直苴赛装传统
缝补Boro ite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