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生活教学,发掘学生潜能

2022-03-13 06:58
安徽教育科研 2022年35期
关键词:统计图生活数学

杨 文

(郎溪县第三小学 安徽宣城 242100)

新课程标准指出:要使学生“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增强应用意识,提高实践能力”。从中可以看出数学教学不单要传授学生数学知识,还要挖掘学生潜能,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其中包括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教学中紧密联系生活教学,有利于挖掘学生的潜能,使学生自然而然形成在生活中用数学的意识。

一、注重联系生活,让生活走进课堂

(一)教师捕捉生活元素,学生主动发现问题

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捕捉生活中蕴含的数学元素,将这些元素运用到自己的课堂,让学生在观察中主动发现数学问题,积极思考问题,感受数学在生活中的重要性。

教学“圆的认识”时,我事先到周边公园拍摄一些图片,有圆形的转盘、圆环形的鹅卵石路、圆形的健身器材、圆形的水池以及水面荡起的涟漪……导入时出示图片,让学生观察后指出图中圆形的物体,再说说教室里有哪些圆形的物体,让学生直接感受到圆就在我们身边。

教学“平行四边形”时,我让学生自制一个平行四边形的木头框架。学生随意拉动平行四边形,发现它能左右移动,明白平行四边形具有不稳定性。随即我抛出问题:“我们生活中哪些地方应用到了这一性质?”学生异口同声地说:“学校的电动伸缩门。”这时我展示准备好的动画课件,让学生直观形象地感受平行四边形这一特性的用处。

又如在教学“认识时间”时,为了与学生的生活紧密联系起来,更好地让学生理解时刻,我在练习中设计了“小红的周末”,分别出示小红刷牙、小红学习、小红打球、小红睡觉等情境,让学生看时钟填出相应的时刻。接着我让学生上讲台玩拨时游戏:一名学生随意拨一个时间,请另外一名学生认时间,并说说周末自己这时候在干什么。这个游戏与学生的实际生活联系起来,学生身临其境,更好地把握时间。

将生活中的数学元素有效地融入课堂教学,使知识与生活紧密联系,可以突破教学难点,帮助学生理解所学知识,感受学习的快乐。

(二)利用现代信息技术重现生活,增强数学实践意识

小学生偏向无意注意,注意力往往容易分散。为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教学中我经常播放学生喜爱的情境动画,学生观看时会不由自主结合已有的生活经验,激发内在的求知欲,教学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教学“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时,一上课我就先播放动画片《小兔子运南瓜》:小兔子到田里运南瓜,南瓜长得大,可它力气很小,搬不动大南瓜。这时小兔子想了想,它把南瓜竖了起来,滚了回去。看完动画片播后,学生都竖起大拇指,为小兔子的机智点赞。我问学生:“南瓜能滚是因为它是圆的。一个物体如果是长方形或正方形的,能不能滚呢?”学生想了想,齐声回答:“不能。”我继续追问:“为什么不能滚动呢?”学生陷入了沉思,这时我引入课题。通过动画片中“南瓜”这一生活中常见事物的具体感知,再与生活中其他形状的物体做比较,学生更易理解图形的本质特征。

学生第一次遇到植树问题,由于相关生活经验较少,理解难度较大。教学时,我借助智慧课堂平台,带学生先研究25米长的小路上两端植树的问题。学生拿出平板,拖动小树图标,饶有兴趣地开始栽树。通过实践,学生直观认识棵数和间隔数的关系,并很快总结出如何求出间隔数和棵数,教学难点迎刃而解。

在设计教学环节时,有意识地利用信息技术手段播放有趣的动画或让学生利用平板参与动手实践活动,让他们动手感知,这对他们理解难点有着意想不到的效果。

(三)将游戏带到课堂,寓教于乐

课堂中,我会即兴组织,将生活中学生喜爱的游戏融入课堂,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习四则运算时,我引入了速算游戏“抢算二十四点”。将全班分成若干队,4人一队,通过预赛,每队胜出1人,重新组队再比赛,最终决出冠军。通过游戏,学生扎实地掌握了四则运算,同时激发了学习兴趣。教学平移时,我开展了一个小游戏:以某个学生为基点,我念出平移要求,请相应的学生站起来。如“以某某同学为基准,向右平移3个,再向后平移5个,请这位同学站起来”。玩了几轮,学生意犹未尽,还想继续玩。这个游戏不仅让学生理解了平移的方法,而且增强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二、注重实践应用,让学习走进生活

(一)创造机会,注重实践

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教学中,我尽量创造机会,让学生主动参与实践,带他们走进自来水厂、气象局,引导学生观察与数学学习有关的数据,仔细分析,努力发现数学问题,体会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价值。

学完“折线统计图”,借着春游机会,我把学生带到气象局,让学生观察本地近几十年和近一个月的温度折线统计图,形象地感知本地温度的变化,知道折线统计图能清楚反映数量的增减变化。

学完“沏茶问题”,我给学生布置一份家庭作业:回家帮助家长做一些家务,且在最短的时间内将家务做完并记录下来,第二天在课堂上汇报过程。第二天上课,学生争先恐后上讲台汇报,90%以上的学生优化的过程科学合理。学生乐于参与这样的实践作业,积极性特别高。

此外,我在备课时常常思量本节知识能否找到实践素材,或者能否设计成生活实践类的数学作业,给学生尽量多的实践机会,以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提高他们的生活能力。

(二)让学习走出课堂

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一书中提到,“用手工工具精细地加工塑料、木料和软质金属,对培养少年的智慧起着重要的作用”。教学“确定起跑线”时,我将学生带到操场的400米比赛起点处,提出问题:为什么大家参加运动会跑400米时站在不同的起跑线上?学生议论纷纷。这时我将全班同学分成若干小组,每个小组配发工具尺等测量工具进行现场勘查。有的小组量出8个直道距离,得出结论1:直道距离都相等。有的小组粗略量出8个弯道距离,得出结论2:外圈跑道的距离最长。有的小组站在看台上观察,得出结论3:跑道由两条直的跑道和两个半圆形跑道组成,如果能计算出每条跑道的长度,就能准确计算出各跑道的起跑线应该相差多少米。通过集体讨论,学生一致认为:可以将两个半圆形跑道合起来看成一个圆,量出其直径的长度,算出圆的周长,再加上两条跑道的长度,就是每条跑道的长度,它们相差多少米,就将每一道的起跑线提前多少米。方案通过后,全班8个小组分别计算出每条跑道的长度,很快确定起跑线。这种不同于常规课的实践课,学生参与面广,积极性高,学习效率高。

又如教学“节约用水”时,课前我让学生做以下准备:(1)周末调查周围是否有浪费水的现象。如果有,想办法测出在一定时间内浪费的水量,并制作相应的统计图,课堂上展示自己的研究成果。(2)在家利用网络、报刊等搜集有关节水的资料。周末学生纷纷去找漏水水龙头,有的到公园厕所,有的到父母单位,有的在自己家里。部分学生用容器接一个漏水的水龙头在不同时间内的漏水量,做好记录后制成折线统计图;部分学生找到几个漏水的水龙头,记录在一定时间内的漏水量,制成了条形统计图。在课堂上,学生展示不同的统计图。我抛出问题:观察统计图,你从中获得了哪些信息?观察完折线统计图,学生得出如下结果:(1)这条折线是直的;(2)漏水量随着时间的增加而增加。观察条形统计图后,学生发现公共场合水龙头的漏水量大一些。通过计算得到触目惊心的浪费数据后,学生结合周末自己的实践调查,纷纷发表节水意见,洗衣节水、刷牙节水、用淘米水洗菜等金点子层出不穷,课堂氛围空前高涨。

让学习走出课堂,既符合小学生好奇心强的特征,又有助于充分发挥学生的个人探究能力和调查能力,在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和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三、勤练笔,勤动手,让知识融于生活

平时在布置数学作业时,我会增加一项特色作业:让学生写数学小日记。要求学生每周选取所学的一个知识点,将这个知识点融入生活中,写成数学小日记。长期坚持下来,学生能将所学知识点融会贯通,提高整理系统知识的能力,也增长了生活阅历。

教学“打折”时,我布置学生写一篇关于打折的小日记。一位学生这样写道:“周末,妈妈带我去服装店买衣服。看到各式各样漂亮的衣服,我选中了一件,但两家服装店打折的幅度不一样。一家标价240元,打六五折出售;另一家标价也是240元,会员可在享受九折的基础上再享受七折的优惠。这时妈妈问我到哪家买合算。我想到数学课上刚学的打折知识,拿出计算器算起来,很快告诉妈妈到第二家店买合算。妈妈连忙竖起大拇指夸我真聪明,我也开心地笑了。”家长带孩子走进服装店,体验打折的意义;学生学以致用,更深刻地懂得什么是打折。

教学“三角形的特性”时,一名学生写了一篇有关“三角形的妙用”的小日记,其中有段是这样描述的:“爸爸是木匠,只见他拿起锤子和一根木头,钉在凳子的右侧,然后我坐在凳子上,发现它不晃动了。我想一探究竟,把它放倒,看到后来钉上去的木头跟原来的两根围成了三角形,这不正是利用三角形的稳定性吗?太神奇了,原来学好数学用处真的很大。”

以日记为载体,引导学生学会发现生活中的数学,既培养了学生的写作能力,又增强了学生将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相结合的学习能力。

四、开展主题实践活动,让学习多姿多彩

在教室的一角我开辟出“实践园地”,每月推出一期,每期有不同的主题,如3月——“我是超市小小售货员”,4月——“我是银行小职员”,5月——“我是小小美食家”。确定主题后,我精心布置每期的环境,在“我是超市小小售货员”活动中,布置超市时我购买一些商品并贴上价格标签,放在充当货架的图书柜上;在“我是银行小职员”活动中,布置银行柜台时我到银行收集利率表贴在相应的位置,将银行存款单放在充当柜台的课桌上;在“我是小小美食家”活动中,布置饭店时我将套餐及相应菜品的总热量、脂肪和蛋白质含量写在小黑板上。

主动地进行观察、猜测、验证、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都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因此我提前筹划,认真组织,尽量发挥实践园地的作用。活动前,对于每一个环节,我会认真思考,认真准备。在“我是超市小小售货员”活动中,我事先让学生想办法搜集各种面值和种类不一样的人民币。活动中,我先让学生拿出不同面值的人民币,然后组织学生开展活动。几名学生分别扮演售货员和顾客,全程由他们自己组织,决定买什么东西,计算要花多少钱、找多少钱。一节课下来,学生在动中玩,动中学,不仅很好地认识了人民币,而且增强了学习数学的兴趣。

又如在“我是小小美食家”活动中,“顾客”走进“餐馆”,“美食家”热情迎上去,主动出示菜单。菜单中列出了套餐,每种套餐后标明菜品的总热量、脂肪和蛋白质含量。点菜过程中,“小美食家”会根据“顾客”的口味、身体状况推荐不同的套餐。

主题实践活动地开展,有效地将课堂内的知识延伸到课堂外,让学生从数学的角度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提高实践能力,增强学生应用意识。

总之,教师要善于发现,将生活中的数学元素引入课堂,帮助学生学习,同时注重引导学生善于运用所学过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增长自己的生活智慧和生活经验。把数学应用于生活,将生活融入数学,让二者共同作用于学生的数学学习,这是数学教育工作者的重要任务。

猜你喜欢
统计图生活数学
各式各样的复式条形统计图
生活感悟
无厘头生活
我为什么怕数学
数学到底有什么用?
疯狂让你的生活更出彩
如何选择统计图
与统计图有关的判断和说理问题
学会选择统计图
错在哪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