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智明
随着微创技术的发展,腹腔镜技术得到了更加广泛的应用,在治疗胆囊息肉样病变过程中,腹腔镜技术的应用越来越普遍,逐渐代替传统开腹手术治疗模式。腹腔镜技术的应用也成为了胆囊良性疾病治疗当中关键的依据和标准[1]。患有胆囊息肉样病变患者,其发病原因比较多样化,和患者的营养状况、年龄和性别以及烟酒嗜好等因素都有关联[2]。胆囊切除术是治疗此种疾病应用率十分广泛的方式,但是会对患者的消化功能产生不利影响。随着腹腔镜软硬件设施的不断提升和发展,临床当中腹腔镜技术在实际使用时一般会综合胆道镜一起应用,这两种治疗方式联合应用效果已经经过了临床证实,也被确定为胆囊息肉样病变治疗当中有效率比较高的方法[3]。本次研究主要分析腹腔镜和胆道镜联合治疗胆囊息肉样病变患者的综合效果,报告如下。
1.1 一般资料 纳入2019 年12 月~2020 年12 月收治的90 例胆囊息肉样病变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45 例。观察组男25 例、女20 例;年龄29~91 岁,平均年龄(46.8±14.8)岁;病程5 个月~4 年,平均病程(27.1±8.9)个月。对照组男27 例、女18 例;年龄27~93 岁,平均年龄(46.9±15.4)岁;病程6 个月~4 年,平均病程(26.5±8.4)个月。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纳入标准:所有患者自愿接受治疗;无严重并发症;未患有精神障碍类疾病的患者。排除标准:重型非典型肿瘤性息肉患者;合并心肺障碍疾病患者;合并严重血液疾病、神经以及免疫疾病患者。
1.2 方法对照组患者只使用腹腔镜开展手术,患者体位为头部高脚部低,手术前需要全身麻醉,四孔并且开放气腹,压力介于11~14 mm Hg(1 mm Hg=0.133 kPa)。在进腹之后需要观察是否出现粘连或者肿块,确定穿刺点是否出现血渍等。将患者的肝部抬起,使胆囊充分暴露出来,找到胆囊管,再进行电凝分离,切开腹膜反折,使肝床提离,胆囊管需要向前牵引,确定三角解剖关系之后再将胆囊管完全剥离,将胆囊管剪断后进行电离。手术结束后,患者还需要使用抗生素完成抗感染治疗。观察组患者联合腹腔镜和胆道镜进行手术,准备工作与对照组患者一致。观察患者的胆囊是否出现了肿瘤浸润等,再确定具体的手术方式。需要在剑突下和右肋缘下开操作孔,胆囊周围放置一定数量的纱布条,避免在胆囊底部出现胆汁外溢现象,吸出胆汁之后在右肋缘放置胆道镜,需要持续注入生理盐水,使胆囊保持充盈状态,观察患者胆囊息肉的大小、数量以及形态,是否合并了胆囊结石等。在胆道镜的监视下采用圈套器间断对息肉基底部进行灼烧,小息肉需要使用活检钳来夹净,确保息肉完全切除。确定患者不会出现活动性出血后,再开始胆囊的冲洗工作。胆囊内的液体体积需要保持在20 ml 左右。若确定病理为良性,可以开始缝合工作,若为恶性则需要将胆囊一并切除,再进行缝合。
1.3 观察指标及判定标准 比较两组疗效、预后效果、并发症发生率。疗效判定标准参考文献[3]分为显效、有效、无效,总有效率=显效率+有效率。预后主要是对患者症状缓解情况进行评价,其中患者手术后未发生不适现象,为1 级;患者出现轻微不适,但不会对生活学习产生影响,为2 级;患者术后有复发现象,危及正常生活和工作,为3 级。并发症类型包含肝胆管损伤、切口感染和胆汁漏等。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9.0 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等级资料采用秩和检验。P<0.05 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两组疗效比较 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疗效比较[n,n(%)]
2.2 两组预后效果比较 手术后随访6 个月,观察组预后1 级、2 级、3级占比分别为62.2%(28/45)、37.8%(17/45)、0,对照组预后1 级、2 级、3 级占比分别 为40.0%(18/45)、40.0%(18/45)、20.0%(9/45)。观 察组预后情况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709,P<0.05)。
2.3 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 观察组切口感染1 例;对照组切口感染3 例,胆管损伤2 例,胆汁漏2 例。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为2.22%(1/45),低于对照组的15.56%(7/4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939,P<0.05)。
胆囊是人体当中十分关键的消化器官,所起到的作用是胆汁的存储和浓缩。人类在进食之后,胆汁会排入十二指肠当中,加快消化的进程。而在患者未进食时,胆囊可以帮助存储胆汁。在过去的手术当中,大部分会选择切除胆囊的方式,胆管也可以代替一部分胆囊的作用,但是对于胆囊的胆汁存储和浓缩作用,胆管是无法起到这方面作用的。若患者切除了胆囊,对于脂肪类食物的消化能力就很弱。因此,切除胆囊的患者,如果进食的食物很丰富,在之后出现消化不良的几率比较高,也会对患者的正常生存和生活产生不利影响[4]。当前,在社会生活水平显著提升的过程中,人们的物质生活越来越好,面临不规律的饮食和较大的生活和工作压力,人们出现各种疾病的几率也明显升高,其中胆囊息肉合并胆囊结石的发生率也在显著升高,这也让临床上的具体治疗难度不断增加,传统的治疗方法手术切口比较大,不仅会面临着更高的切口感染风险,也会让高龄人群难以耐受,不得不采取保守治疗的方法。患者也希望得到更好的治疗效果,所以对于胆囊手术的治疗要求也更高,他们希望即便是接受了手术治疗,也可以最大限度地保留自己的胆囊功能,确保自己的正常生存和生活不会受到手术过多的不利影响。医疗技术的提升,也让腹腔镜和胆道镜的联合应用成为可能,再经过临床上的实践证实,发现这两种方式综合治疗的效果更好。这些年来,国内相关专家开展的关于胆囊疾病采用腹腔镜和胆道镜联合应用的治疗研究当中,显示联合治疗方法在清除结石的有效率方面可以达到95%,和传统开腹手术的结石清除率十分接近,但是联合治疗方法的安全性明显更高,对患者的不利影响也更少,也不会受到年龄方面的限制,给老年人也提供更好的治疗机会。与此同时,联合治疗的方法,患者的治疗有效率明显更高,手术时间更短,患者住院的时间也更短,并发症少,出血量少。在手术后,可以最大限度保留患者的胆囊。在手术当中,也会及时观察与处理胆囊,避免出现胆囊结石漏取的情况,促进手术治疗效果的明显提升,减少胆囊息肉的发生率。当然想要让接受腹腔镜保胆手术治疗的患者保胆有效率显著提升,必须要确定胆囊息肉属于良性病变,胆囊息肉属于多发或者是多发,胆囊的直径也在正常的范围内。胆囊功能无明显异常,可以完全摘除胆囊内的结石和息肉[5]。若患者的息肉属于恶性病变,即便是采用腹腔镜和胆道镜的联合治疗,也需要切除患者的胆囊,最大限度保障患者生命安全[6]。腹腔镜和胆道镜的联合治疗和开腹手术相比,不会对患者的胆囊功能产生不利影响。但并不能够完全确定胆道镜联合腹腔镜治疗方法就一定能够确保患者胆囊功能不受到影响,必须要结合患者自身的实际情况,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已有的研究结果显示在切除胆囊之后,患者胆囊的排放和存储功能也会消失,胆汁会直接从肝脏进入到肠道当中,容易导致患者发生腹泻以及腹胀等消化方面的症状[7]。另外,胆囊切除手术之后发生胆总管结石的几率也会明显比保胆患者更高。胆囊切除手术后胆汁分泌量会增加,对肠道的细菌调节以及降解等产生不利影响,使患者发生癌症的风险大大增加。但是在行保胆手术的过程中需要明确手术范围,确保患者的胆囊收缩功能一切都正常之后,确保其未发生恶变现象才可进行手术。传统的开腹手术将患者的胆囊切除之后,对于患者会产生比较大的创伤,而且患者在术后有十分强烈的疼痛感。伤口容易出血和感染,恢复的速度也很慢,也可能会出现清除胆囊结石不彻底情况[8]。
在本次研究当中,对比分析了单纯采用胆囊切除手术和腹腔镜联合胆道镜综合治疗的效果差异。研究结果发现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5.6%,高于对照组的7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预后情况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为2.22%(1/45),低于对照组的15.56%(7/4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肯定了联合应用腹腔镜和胆道镜的优越性。
综上所述,胆囊息肉样病变患者接受腹腔镜和胆道镜综合治疗的效果更优,可以帮助提高患者的治疗有效率,也能帮助更好的改善预后效果,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能够更好地保留患者的胆囊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