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组轮状病毒与腹泻型大肠埃希菌混合感染致使婴幼儿肠道疾病的相关研究

2022-03-12 12:14谢晓丹
中国实用医药 2022年4期
关键词:埃希菌轮状病毒大肠

谢晓丹

随着经济迅速发展,人们的生活环境受到污染,饮食、生活习惯西化等,大肠性腹泻发病率不断上升,其中旅游者腹泻较常见。肠道是重要的消化器官,同时还是免疫器官,小儿肠道功能发育相对不完善,胃肠功能较差,因此容易发生感染性腹泻,其中婴幼儿腹泻病原体以病毒感染最多,由于病原菌侵犯肠黏膜绒毛,可引起绒毛排列紊乱和脱落,出现肠上皮功能障碍,继而出现小肠刷状缘周围细胞核酶的紊乱,水分大量丢失,电解质出现紊乱,病情持续发展为脱水、酸中毒、感染性休克等;而病毒中又以轮状病毒最常见,其占病原体总数的40%,每年可有数亿患儿发生轮状病毒感染,约87 万婴幼儿可死于严重轮状病毒感染,这不得不引起临床重视。轮状病毒感染多发于6 月龄~2 岁患儿,发病季节以秋冬季为主,故又称秋季腹泻,因其大便形态常呈蛋花汤样或水样,故又可称水样腹泻。轮状病毒感染除了可引起呕吐、腹泻等常见的肠道症状外,心肌损害、肝功损害、小儿良性惊厥等肠道外损害相关表现的报道亦逐渐增多[1,2]。本研究就本院诊治的腹泻型肠道疾病婴幼儿100 例作为研究对象,观察患儿肠道损害发生情况,为临床腹泻型肠道疾病患儿提供明确的诊断、治疗和预后预测,避免误诊、漏诊。现将结果分析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20 年4 月~2021 年12 月到本院诊治的100 例腹泻型肠道疾病婴幼儿作为研究对象,患儿年龄1 月龄~2 岁,平均年龄(10.65±6.90)月龄。事先告知所有患儿家属本次研究的方法与目的,征得其同意后开始研究,同时获得相关委员会的同意。

1.2 纳入及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①婴幼儿,性别不限;②符合婴幼儿腹泻型肠道疾病诊断标准;③思维意识清晰,能够配合医生研究。排除标准:①存在精神性疾病或免疫性疾病患儿;②近1 个月内进行手术或存在感染以及使用激素患儿;③存在内分泌系统紊乱症状患儿;④合并恶性肿瘤患儿;⑤抗生素药物过敏,患有严重心、肝、肾功能疾病的患儿[3]。

1.3 方法 取患儿肛门拭子进行细菌培养(血平板、SS、MAC),然后对培养所得大肠杆菌进行血清分型和ONPG 试验。并且取水样便标本粗离心后,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法(ELISA)试剂检测A 组轮状病毒。测定每例患儿A 组轮状病毒和各血清型大肠埃希菌的感染情况,详细记录试验结果。根据实验结果将患儿分为对照组(单纯腹泻型大肠埃希菌感染,50 例)及观察组(A 组轮状病毒与腹泻型大肠埃希菌混合感染,50 例)。

1.4 观察指标 ①比较两组肠道损害发生情况,包括腹泻、呕吐、脱水。②比较两组ONPG 试验培养结果,即ETEC、EPEC、EIEC、EHEC、EaggEC 阳性检出情况。③分析患儿的年龄分布情况。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2.0 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 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肠道损害发生情况比较 观察组患儿的肠道损害发生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肠道损害发生情况比较(n,%)

2.2 两组ONPG 试验培养结果比较 观察组的ETEC、EPEC、EIEC、EHEC、EaggEC 阳性率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ONPG 试验培养结果比较[n(%)]

2.3 年龄分布情况分析 100 例患儿中1~5 月龄患儿17 例(17.0%),6~12 月龄患儿55 例(55.0%),1~2 岁患儿28 例(28.0%);6~12 月龄患儿占比最高,其次是1~2 岁、1~5 月龄患儿。见表3。

表3 100 例患儿年龄分布情况分析(n,%)

3 讨论

小儿腹泻是全世界性公共卫生问题,全球每年至少10 亿人发生腹泻。根据世界卫生组织调查,每天大约1 万人死于腹泻。在我国,腹泻同样是儿童的常见病之一。根据研究报道,我国<5 岁儿童腹泻的年发病率为20.1%,平均每年每个儿童年发病3.5 次,其死亡率为0.51%。婴幼儿腹泻是导致婴幼儿死亡的主要疾病,主要是由各种病原微生物感染所致。有学者的大样本临床循证医学研究表明,导致婴幼儿腹泻的主要病原微生物为病毒、细菌以及真菌等[4]。其中以病毒和细菌引起的肠道腹泻多见,尤其是病毒。常见的病毒有轮状病毒、柯萨奇病毒以及埃可病毒等。其中轮状病毒是导致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婴幼儿严重腹泻的最常见原因,并且极大地影响儿童的发病率和死亡率,<5 岁的住院患儿中20%~70%是由于感染了轮状病毒[5]。导致腹泻的感染细菌主要有大肠杆菌(ETEC、EPEC、EIEC、EHEC 以及EaggEC)、志贺氏以及沙门氏菌[6]。其中ETEC、EPEC、EHEC、EaggEC 均能感染儿童,ETEC 能引起儿童急性腹泻、旅游者腹泻;EPEC 能引起流行性婴幼儿腹泻又称夏季腹泻、婴儿霍乱。轮状病毒感染除可引起常规的发热、呕吐、腹泻等症状外,随着医学的进步及检测手段的逐步提高,近年来,肠道外损害报道逐步增多,如心肌损害、肝功能受损、小儿良性惊厥等[7]。临床上通过补液、抗病毒、补充益生菌、保护胃肠黏膜等对症、支持相关处理一般单纯的肠道病变,病情一般恢复较快,但如果并发肠道外病变,常常使病情加重,治疗周期延长、病情恢复慢,对患儿身心造成较大伤害,为患儿家庭带来沉重的经济负担[8]。有研究发现,轮状病毒导致大肠快速发酵乳糖,一定量的乳糖浓度能诱导大肠杆菌产生β-半乳糖甘酶[9],从而造成肠炎患儿腹泻次数增加及大便性状改变,肠道菌群平衡遭到破坏,使机会致病菌含量增加而益生菌含量减少,长期可导致肠黏膜屏障功能异常及毒血症等严重并发症[10]。所以本文旨在研究A 组轮状病毒与腹泻型大肠埃希菌混合感染致使婴幼儿肠道疾病的相关研究。

在本研究中,观察组患儿的肠道损害发生率92.0%显著高于对照组的64.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ETEC、EPEC、EIEC、EHEC、EaggEC 阳性率分别为32.0%、22.0%、18.0%、16.0%、12.0%,均显著高于对照组的14.0%、8.0%、4.0%、4.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轮状病毒对各型大肠埃希菌的生长繁殖有促进作用,同时在婴幼儿感染A 组轮状病毒与腹泻型大肠埃希菌两种混合菌时,胃肠道病症发生几率更大,所以应注重患儿胃肠道病症,加以预防控制,避免加重,特别是对于抵抗力较差的6~12 月龄婴幼儿。同时,经过大量临床研究分析发现[11-13],小儿肠道外感染患儿服用抗生素种类、肠道生物菌群率、生活环境、个人生活环境的变化等也直接影响了患儿肠道菌群的变化,影响患儿的健康。

综上所述,A 组轮状病毒与腹泻型大肠埃希菌混合感染致使婴幼儿肠道疾病感染水平明显增高,同时轮状病毒对各型大肠埃希菌的生长繁殖有促进作用,因此,临床上应引起重视并做到早发现、早治疗,避免漏诊、误诊,早期控制病情,以减少对患儿的身心损害,值得临床推广。

猜你喜欢
埃希菌轮状病毒大肠
产ESBLs大肠埃希菌的感染特点及耐药性分析
猪轮状病毒病及其防控措施
大肠憩室是什么病
2017年至2020年昆明市儿童医院血流感染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的耐药性
县级医院2016年至2018年大肠埃希菌分布及耐药性分析
昆明地区1570例轮状病毒感染住院患儿的流行特征及临床特点
大肠埃希菌在临床感染中的耐药情况分析
儿童秋冬季应注意防轮状病毒感染
大肠变懒了
大肠变懒 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