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薇
摘 要:立德树人是课程思政教育的根本目的,中职语文课程作为思政教育的重要渠道,可借鉴“言教并重”“文道合一”的实施策略,稳步推进中职语文课程思政建设,以实现“育匠人”“铸匠魂”,培育高质量技能人才的课程目标,极大地发挥语文课程思政育人的重要功能。
关键词:中职语文 课程思政 实践研究
2019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强调,要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青少年阶段是人生的“拔节孕穗期”,最需要精心引导和栽培。中等职业学校肩负着培养数以亿计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的重要责任,更需要增强实施课程思政的主动性,积极助推课程思政建设。
一、中职语文课程思政建设的重要性
课程思政,是指学校配合思政课程,实行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公共基础课、专业课与思政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将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相对于思政课程教育目标的显性,课程思政更强调思政元素与学科知识相融合,以渗透的形式对学生进行思想观念、道德规范的引导和熏陶,是一种正确意识形态和道德观念的隐性灌输。《中等职业学校语文课程标准(2020年版)》明确指出要培养学生“语言”“思维”“审美”“文化”四方面核心素养。“文化”素养是指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培育劳模精神、工匠精神,增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中职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的核心素养,为课程思政融入语文教学提供了有力依据。语文课程是对中职学生进行思政教育的天然途径,蕴含着丰富的思政元素,在培养学生道德品质、人文素养、价值信念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在中职语文课程教学中融入思政,是构建“思政课程+课程思政”格局的重要一环,是推进中职学校“三全”育人、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课题。
二、中职语文课程思政建设存在的问题
(一)学生思想易受影响,问题转化难度较大
中职学校生源素质相对较低,大部分学生理论学习能力不强、学习积极性不高。一些学生由于缺乏社会阅历,对国家发生的大事了解不多,对外面世界认识不足,在网络上很容易受享乐主义、拜金主义、利己主义等不健康的思想影响,容易产生偏激、冲动的不良行为。少数中职学生对所学专业不感兴趣,单纯为了将来谋生而学习,久而久之产生厌学情绪,自暴自弃、没有进取意识,对教师的教育产生冷漠、抗拒心理,思想问题转化难度较大。
(二)教师理论水平不高,思政能力有待提高
在“大思政”课程改革背景下,中职教师能意识到教书与育人有机结合的重要性。中职语文教师在学生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重要阶段,培育其具备较高的思想道德水平,使其一心向国、一心报国责无旁贷。但一些教师在长期教学中,已形成了固定教学模式,缺少创新意识,常常照本宣科地给学生讲大道理,内容枯燥、形式单一。部分教师自身思想政治理论水平不高,在课程中加入思政元素的合理性值得商榷,思政教育与学习内容脱节、与学科知识偏离,缺乏针对性和实效性。
三、中职语文课程思政建设的实施策略
(一)以语育人,言教并重育匠人
“言传身教”古已有之,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主导者、全程育人的参与者,自身的思政意识和思政水平将直接影响思政育人的实施效果。中职语文课程思政建设的有效实施,关键在于“教师”。只有不断增强中职语文教师的思政意识,激发其思政热情,提升其思政能力,增强其思政素养,才能更有序、有力、有效地进行中职语文课程思政建设。
1.提升教师思想修养,发挥言传身教示范引领作用
想要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觉悟,首先要提高教师的专业能力和思政素养。教师一方面要强化专业技能,提高文学素养,增强信息化教学能力;另一方面还要树立课程思政意识,加强自身师德修养,提升思政理论水平。在每一节语文课上,以一篇篇优美的文学作品为载体,嵌入生动、鲜活的思政元素,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人生观、价值观的传导,使教学过程成为传授知识、涵养品行的育人过程。“其身正,不令而行”,这就是言传身教的力量。语文教师应具有优秀的职业素养和高尚的道德情操,以身作则,从言行上感染学生,引导学生树立为国、为党、为人民的人生目标,培养学生肩负民族复兴伟大责任的勇气和担当。
2.强化名师辐射效应,组建学科课程思政教师团队
任何课程的教学改革都离不开团队建设,组建中职语文课程思政教师团队,有助于提升语文教师整体的学习力、教学力、研究力和创新力。名师、骨干教师是优秀的师资力量,要选拔专业过硬、德才兼备的名师,作为语文课程思政教师团队负责人,并将同专业任教的思政课程教师纳入团队,形成“课程负责人+课程共建人”的双主导模式,发挥名师辐射作用。跨学科合作,制定團队发展规划和各阶段建设目标,明确团队成员具体分工,集思广益优化课程资源,精准定位教材中的思政元素,以点带面形成共振,定期研讨形成常态。只有充分发挥语文课程思政教师团队的整体优势,才能使思政元素真正融入语文课堂,才能使思政育人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3.优化协同育人机制,采用全课程+全过程教学模式
思政课程建设要从学校顶层设计出发,建设融入思政元素的公共基础课、专业课、实践课课程体系,完善相应的教材体系和课程评价体系,把课程思政渗透效果作为衡量课堂教学效果和实训效果的重要标准,在全校范围内形成协同育人效应,真正落实“全员育人”。建立班主任、思政教师、语文教师联动育人机制,班主任工作、思政课程教学、语文课程教学三者是中职德育的核心阵地,三者联动,改变了思政教育流于形式、相互割裂的现状。搭建联动研讨平台,促进三者之间的分享交流,准确把握学生思想动向,合理配置思政教育教学资源,助推语文课程思政建设形成合力。采用全课程+全过程教学模式,全课程即语文学科课程和活动课程,全过程即为课前、课中、课后。整体构建语文全课程融入思政、教学全过程融入思政的教学模式,最大限度发挥语文课程思政的育人功能。
(二)以文化人,文道合一铸匠魂
“文以载道”一词出自宋代理学家周敦颐《通书·文辞》,即文章是为了说明道理,弘扬精神。随着时代的进步,“道”被赋予了更丰富、更深刻的意义,可理解为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笔者认为“文道合一”即语文学科知识与思政教育相融合。中职语文教材中大量优秀的文学作品,承载了千百年赓续的传统美德。在教学活动的设计和实施过程中,将作品内涵与思政教育有机融合,是完成思政育人“最后一公里”的关键所在。
1.深挖教材思政契合点,学科知识与思政育人相辅相成
语文教材中有很多文章具有极强的思政功能,如老舍《我的母亲》表达出“子欲养而亲不待”的愧疚之情,季羡林《月是故乡明》抒发了对家乡的眷恋之情,《喜看稻菽千重浪》表达了对袁隆平研究成果和突出贡献的赞叹,《“大国工匠”彭祥华》讲述了普通爆破工人对职业的坚守和匠心的传承。教师在讲解这些课文时,通过解读文体知识、赏析写作手法、链接写作背景等方式,让学生感受到父母养育的舐犊之情、热爱家乡的游子之情、坚韧不拔的科学攻坚精神、精益求精的大国工匠精神,从而激荡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实现学科知识和思想育人的相辅相成。
2.融入精美时文社会热点,将课程思政教育化于无形之中
语文课程学习仅局限于教材是远远不够的,教师可以利用网络学习平台,搜集并发布精美时文和热点现象,作为课前导学、课后拓展的自学内容。例如,在讲授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时,先引导学生思考:在和平年代,辛弃疾这种至死不渝的报国情怀是否已经过时?再播放在中印边境牺牲的四位官兵的视频,让学生明白和平生活来之不易,岁月静好的背后是有人负重前行。在讲授毛泽东《沁园春·长沙》时,引入时文《〈觉醒年代〉——再现革命英烈人物,谱写革命青春之歌》,当学生读到烈士陈延年、陈乔年牺牲时只有20多岁时,自然领悟到青年时期的毛泽东独立湘江之畔、橘子洲头,指点江山、中流击水的革命情怀。语文课堂融入时文热点,课程思政如盐入水,于无形中浸润学生心田。
3.开展语文课外实践活动,着力增强课程思政教育实效性
中职语文课程思政建设不仅要立足课内,還要延伸课外扩大外延,积极开展语文课外实践活动。每学期制定若干不同主题的语文实践活动,如演讲比赛、朗诵比赛、征文比赛、写读书笔记等,在活动中融入思政元素,积极发挥活动育人的重要功能。研究挖掘地域文化的育人价值,组织学生参观当地历史博物馆和红色革命教育基地,让学生在校外实践中走进历史、走近英烈,并以图片、视频、文字相结合的多样形式,记录感悟与同学相互交流。历史故事是鲜活的思政育人素材,学习英雄人物事迹能增强学生民族认同感和自豪感,进而提升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增强语文课程思政教育的实效性。
综上所述,中职语文课程思政建设是一项长期而系统的工程。在中职语文教学中应借助学科优势,渗透思政教育,充分发挥课程思政的育人功能,言教并重育匠人,文道合一铸匠魂。
参考文献:
[1]杨眉.立德树人视域下高职大学语文课程思政改革探索[J].智库时代,2019(41).
[2]徐蔚.中职语文“课程思政”教育的实践与思考[J].广西教育,2020(6).
[3]潘莉萍.思政教育融入中职语文教学的意识与策略[J].职业技术教育,2021,42(2).
(作者单位:广西工业技师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