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丽萍 葛福鸿
(大同大学教育科学与技术学院,山西 大同 037009)
阅读,无论是对个人的成长还是对国家的发展都至关重要,全世界的人们都践行阅读。但是,由于农村经济、科技等因素的限制,使得阅读在贫困的农村并没有取得良好的效果。落后的教育理念、薄弱的师资力量、有限的办学条件等是导致贫困地区教育质量低下的制约因素。这些地区学生的阅读习惯更是没有得到科学的指导与良好的培养,甚至有些学校对学生良好阅读习惯的培养采取漠视的态度,贫困地区教育中出现的各方面问题都亟待解决。本文通过Excel结合BDP(Business Data Platform)技术研究影响贫困地区初中生课外阅读习惯的因素,并提出相应改进策略。
《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对“阅读”定义是“阅读是一种从印的或写的语言符号中取得意义的心理过程。阅读也是一种基本的智力技能。这种技能是取得学业成功的先决条件,它是由一系列的过程和行为构成的总和。”[1]从此定义可以看出:阅读主要是指从文字、图片、符号、公式、图表等视觉材料中获取信息的一种主动的过程。同时,阅读也是一种理解、领悟、吸收、鉴赏、评价和探究文章的思维过程。阅读活动是一项智力技能活动,它需要在长期的阅读实践中经过反复训练加以培养。习惯主要是指积久养成而不易改变的行为,那么比较稳定的阅读心理活动及外在行为表现称之为阅读习惯。其包括阅读环境需求、阅读时间管理、阅读渠道、阅读内容选择、阅读方法运用、阅读观六个方面[2]。
本文的研究对象是贫困地区农村初中生的阅读习惯,主要是指农村初中生通过阅读获取信息的过程中逐渐养成的不会轻易改变的行为。随机选取分布在某省各地被列入国家级贫困县的15个县的20所中学,对其在校生进行实地纸质问卷调查,共发放纸质问卷992份,经整理分析得到有效问卷939份,问卷有效率为94.7%。问卷中设置了32个问题,包括以上涉及的六个方面的阅读习惯和学生基本信息,共七部分。在发放问卷前对问卷的效度和信度进行分析,具体如下。
信度是问卷的可靠性。信度系数α越大,问卷的信度越大。反之,若信度系数α<0.06,则需要考虑修订问卷量表或题目。从表1可以看出,Cronbach(克隆巴赫)α系数为0.738,满足问卷的信度要求。
效度是问卷的有效性。KMO 的值越大,越接近1,说明变量相关性越强,越适宜于做因子分析。Bartlett’s球状检验(巴特利球体检验)P<0.05,说明因子分析有效。从表2中可知本研究的KMO检验系数为0.809,Bartlett 的球形检验显著性P值为0.001,说明问卷效度较好。
表1 信度指标
表2 KMO和Bartlett检验效度指标
在组织方面,因为农村教育是国家重点要发展的对象,所以关于农村教育的研究项目会给予较大支持,当地学校的领导、教师、学生及家长都相对配合和重视,能够保证调查顺利进行。
在技术方面,通过在线注册商业数据平台BDP个人版,对调查问卷获得的数据从不同的维度进行专业分析,充分挖掘现有数据的潜在信息,希望利用不同以往的研究工具得到更为全面的分析结果,从而能够提出更具实用性和建设性的解决对策。
BDP个人版是商业数据平台,是可视化大数据分析工具[3]。通过该平台对贫困地区初中生阅读习惯方面的问题进行系统、全方位的量化研究,发现实质性的根源,从而为提出更为有效的解决方案提供更准确和实效的数据支持。本研究采用通过导入EXCEL数据到BDP个人版的方式进行分析,并生成相关统计图表。BDP提供功能强大的可视化分析模块,只需简单的拖拽操作就可以快速分析指标、发现数据规律,并输出精美完整的分析图表。
通过文献研究发现,有关贫困地区初中生阅读习惯的研究颇多。目前,研究基本从以下三个方面开展:结合贫困地区初中生的心理特点分析阅读习惯,从改变贫困地区的教育观念引起师生、父母对阅读的重视,从阅读方法入手,研究如何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然而,对学生阅读习惯的培养是一个循序渐进、不断监控摸索、不断优化的长期过程。这种长期性很容易形成教育理论与教学实践活动的隔离。另外,教育理论研究者与教师缺乏有效的沟通,部分农村教师只是凭借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从事教学活动,自身并不具备完善的教育理论,所以必须持续关注教师自身的专业化发展及其教育理论与教学实践的衔接。采用大数据分析工具BDP定量分析贫困地区初中学生阅读习惯存在的问题,提出培养贫困地区初中生良好阅读习惯的策略。具体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通过Excel分析得到:被调查学生父亲的学历是小学及以下的占23.61%,初中的占56.94%,高中的占13.89%,大专的占2.78%,大学本科及以上的占2.78%;而母亲学历是小学及以下的占34.72%,初中的占58.37%,高中及以上学历的总共不到10%,可见母亲的整体学历水平低于父亲,而且母亲是小学学历的比例较高。通过分析得到父母学历与对孩子阅读习惯重视程度的关系,如表3和表4所示。
表3 父母学历及重视阅读习惯状况 %
从表3“父母学历在不同的阅读习惯重视程度中的分布”可知:第一,不管父母是什么学历对阅读习惯都选择了“有点重视”,但父母受教育程度越高,越懂得重视孩子阅读习惯的培养。第二,处于不重视和重视两个极端的父母学历中包含小学、初中、高中的,但不包含大学专科及以上的,可见低学历的家长对孩子阅读习惯的重视程度相对高学历的父母两极分化较严重。第三,“从不关注”的情况出现在父母为“初中”学历的,但比例不是很高,只占到了2.22%,但由此也可思考初中又预示着一个非常重要的分水岭,需要特殊关注。第四,从“非常重视”到“不关注”整体处于下降趋势,说明整体上不管什么学历的家长都对阅读习惯还是处于关注状态的,而且重视程度是越来越高的。
为了进一步厘清阅读习惯与父母学历之间的关系,我们进一步分析了不同的阅读习惯重视程度在父母各个学历段之间的分布,如表4所示。
表4 阅读习惯重视程度在不同的父母学历中的分布情况 %
由表4“阅读习惯重视程度在不同的父母学历中的分布情况”可知:
第一,“小学及以下学历”中不重视阅读习惯的相对居多,初中和高中的次之,“大学专科及以上学历”的没有不重视和不关注的。可见,父母的学历高低与其对子女阅读习惯的重视程度存在一定的正相关。
第二,“初中学历”的父母“从不关注”的比例占到100%。可见,初中学历的父母是一个转折点,是一个过渡期,这一学历的父母对阅读习惯处于漠视态度,这一结论与表3中第三条的结论殊途同归,所以在阅读习惯培养方面应该对父母为初中学历的学生给予特殊关注,引起其教师、家长及学生本人的重视。
第三,从“不重视”的趋势可知,整体趋势为下降趋势,说明不管是什么学历的父母整体上对阅读习惯的重视程度是不断提高的,这与表3得出的第四条结论也是一致的。
根据对学生阅读方法应用的调查显示:贫困地区初中生能够根据读物的性质变换阅读速度的仅占33.30%。对不同的读物要求也无法做出恰当的处理。在调查过程中虽然发现了很多问题,但阅读习惯的培养并非一蹴而就,它受到社会、学校、家庭及个人各方面因素的影响,但主要因素来源于学生自身的阅读习惯因素[4]。下面从影响初中生阅读习惯的六大因素,即阅读环境、阅读时间管理、阅读渠道、阅读内容选择、阅读方法运用和阅读观方面进行分析。
(1)阅读环境。养成良好阅读习惯的前提是有一个舒适安静的阅读环境,是培养正确阅读姿势、提高阅读质量的保障。但是根据调查结果得知,贫困地区学生的阅读环境不容乐观。
被调查学生中86.60%没有书房,可见在贫困地区孩子的学习条件确实有待提高,没有书房,学生的学习环境和生活环境就没有区分,学习过程势必会受到外部因素干扰。由阅读姿势的调查结果可知,学生阅读姿势正确的比例还不到半数,趴在桌上看书、躺在床上看书的同学和有其他情况的接近60%,这会影响学生良好阅读习惯的养成,如做笔记等。
(2)阅读时间管理。通过了解学生对阅读时间的管理,可以帮助他们科学合理地规划阅读进度安排,提高阅读效率。关于阅读时间管理的统计结果如表5所示。
表5 阅读时间管理
在问卷调查中发现,65.28%的农村初中生阅读的最早时间开始于小学阶段。根据研究表明2—3岁是培养孩子阅读习惯的最佳时期,对孩子一生的成长起着关键性的作用,而在农村达不到半数。45.83%的学生每天的阅读时间为1 h左右,按照正常水平要求,初中生每天的阅读时间应不少于2 h,说明阅读时间有待增加。在问到“你常常去书店看书吗?”问题时,58.34%的学生回答不常去,只是偶尔去一次;11.11%的学生表示想去但时间安排不上。由上可知,农村初中生的阅读时间管理不是很理想,开始时间晚,进行阅读时也不能有效合理地规划时间,说明农村初中生的阅读条件受诸多因素的限制,如学校、家庭等。
(3)阅读渠道。阅读渠道主要分为第一本文字来源、个人的藏书数量、从什么渠道获得图书、是否有过借书的经历、家里是否年年订阅图书。
关于第一本文字来源的情况,43.06%贫困地区初中生的第一本文字来源于小伙伴,29.17%来自父母和老师的介绍,广告或电视影响占9.72%,其他占18.05%。
关于个人藏书量的情况,大多数贫困地区初中生个人藏书量在20册以下,其中个人藏书量在20~50册之间的占23.61%,20册以下的占75.00%,只有1.39%的学生藏书量在100册以上。
关于获得图书的渠道情况,同学们获得图书渠道最多的是同学互传,约占总人数的31%;其次是父母推荐或老师介绍,占19%;第三是通过其他渠道获得,占18%,而其他通过复合渠道获得图书的占比很少。可见,同学们获得图书的渠道比较单一。
关于是否借书给别人,根据调查结果显示,绝大多数的学生都有过把书借给别人的经历,15.28%的学生没有将书借给别人的经历,只有1.39%的学生根本不打算借书给别人。这说明,大部分初中生还是愿意跟他人分享自己的读物的。由此可以建议大家交换图书来学习,这样既经济又可以使学生们交流沟通。对于互借图书需要教师逐步引导,形成定期还书、有借有还的好习惯,这样才能形成良好的借书阅读氛围。
关于家里是否年年订阅图书的情况,调查结果显示,11.11%的学生家里年年给订阅报刊,13.89%的学生有老师要求才订,34.72%的学生几乎不订也不买,40.28%的学生偶尔买。在调查中发现,贫困地区初中生的阅读渠道比较单一,绝大部分学生都是通过同学互传获得图书,所以83.30%的学生有把书借给别人的经历。由此可见,造成贫困地区初中生个人藏书量较少的原因除了家庭经济情况外,部分原因也由于其父母阅读意识比较淡薄,所以也不重视对孩子阅读习惯的培养。
(4)阅读内容选择。阅读内容选择是根据学生最爱看的书籍、平时阅读什么书籍、读名著时的态度、推荐的图书四个方面进行分析。
表6 平时阅读书籍
关于最爱看的书籍的情况,调查结果显示,38.89%的学生最爱看小说,26.39%的学生最爱看科学幻想类的书籍,20.83%的学生最爱看漫画类、卡通书,13.89%的学生爱看其他书籍。
关于平时阅读的书籍,由表6可知,平时学生阅读的书籍最多的是小说,其次是其他读物,接下来是小说和报刊。可见,被调查的学生平时阅读书籍的种类不多。
关于读名著时的态度,44.44%的学生读名著时会反复咀嚼,越读越喜欢,会读好几遍;36.12%的学生感觉很难读下去,就不读了;19.44%的学生硬着头皮读下去,读完了再也不会去读第二遍。
由此可见,在阅读内容选择上,初中生更容易选择小说,不用太多的思考。他们只是为了逃避课堂学习,并不是真正地喜爱阅读。在回答阅读名著的态度时,44.44%的初中生会反复咀嚼,表示越读越喜欢,并且会读好几遍,而大部分名著阅读是源于老师的硬性要求。可见,处于初中阶段的学生自我辨别能力差,他们往往只是由于好奇、简单地喜欢故事情节、根据文风文笔来选择读物。这与学者陈碧卿的调查发现“初中生侧重于阅读童话和民间文学”不谋而合[5]。所以,我们不仅要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也要引导学生有能力选择好书。
(5)阅读方法运用。调查学生的阅读方法,可以很好地了解学生的阅读方法是否得当,从而提出科学有针对性的阅读方法,提高阅读效率与质量。
阅读方法从以下六个方面进行调查研究:是否有批注、是否有摘录的习惯、是否与同学老师交流、看书时脑子里有问题吗?是否根据读物性质不同变换阅读速度?喜欢重复看一本书吗?统计数据如下。
关于批注情况,45.83%的学生在读书时有时做批注,34.73%的学生在读书时不做批注,19.44%的学生在读书时经常做批注。
关于摘录习惯,43.06%的学生读完一本好书后有摘录的习惯,33.33%的学生没有摘录的习惯,20.83%的学生是在老师的要求下摘录的,2.78%的学生是在父母的要求下摘录的。与做批注相比,被调查的学生更能自觉地进行读书摘录。
关于交流情况,62.50%的学生读完一本书后不经常与人交流读书感受,27.78%的学生每读完一本都找人说说,9.72%的学生根本不交流,只是自己默默体会。
关于动脑情况,55.56%的学生阅读时头脑中有时会冒出问题,31.94%的学生阅读时都会冒出问题,12.50%的学生阅读时头脑中根本不会冒出问题。
关于根据读物性质变换阅读速度的情况,33.33%的学生会根据读物的性质不同而转变阅读速度,20.83%的学生不会根据读物性质不同转变阅读速度,45.84%的学生有时会根据读物性质不同转变阅读速度。
关于是否喜欢重复看一本书的情况,16.67%的学生看完一本书后经常会重复看几遍,70.83%的学生看完一本书后偶尔会重复看几遍,12.50%的学生看完一本书后从不会重复看几遍。
根据调查显示,1/3以上的学生在读书时不做批注。然而,世界上的许多名人在读书时都有详细的批注,初中生不习惯做批注只会是走马观花式的阅读,严重影响阅读质量。读完一本书后60%以上的学生不会与其他同学交流读书感受,研究发现,多与他人交流读书感受,可以帮助阅读者加深对文本的理解,发现不一样的视角,更能提高阅读质量。此外,学生们在读书时,也不爱动脑,不爱思考问题,只是跟随作者的思路进行线性阅读,多浮于表面,读完只是大概知道了故事情节,阅读效果不佳。
(6)阅读观。阅读观主要是了解学生对课外阅读的看法,课外阅读对自己的成长和学习是否有帮助。统计数据如下:关于对课外阅读的看法,55.56%的学生对课外阅读感兴趣,36.11%的学生认为课外阅读只是完成学习的辅助需要,8.33%的学生表示对课外阅读不感兴趣;关于课外阅读对自己的成长和学习有无帮助,61.11%的学生认为很有帮助,30.56%的学生认为有一点帮助,5.56%的学生认为对成长有帮助,但对学习没有帮助,2.78%的学生认为对学习有帮助,但不认为对自己的成长有帮助。数据表明,大部分贫困地区初中生还是有一个正确的阅读观的。他们最大的问题在于知行不统一,这就需要学校、父母尊重孩子的阅读需求,能够为孩子积极构筑一个良好的阅读环境,在实际阅读过程中做到科学指导、慢慢培养、完善各方面的阅读能力[6]。
(1)学生个人方面。这一成长阶段的孩子还比较贪玩,他们的生理和心理发生着巨大的变化,自制力薄弱,容易受外界干扰,注意力不易集中,所以,在阅读时间管理方面自主能力差。自身容易受群体同伴的影响,所以他们更喜欢从同伴那里获取图书阅读。
(2) 家庭方面。调查显示,贫困地区初中生希望有自己的书箱、书柜或小书架,特别是希望有一个独立安静的阅读空间,但是,由于受家庭经济影响,这些需求得不到全面满足。再者由于父母所受教育程度不高,有些父母知道要重视孩子的阅读习惯教育,但对如何帮助孩子进行科学有效地阅读则显得很茫然。
(3)学校方面。在调查过程中,虽然校方人员给予了极大的支持,但当询问是否还有其他需求时,校方表现淡然。显然,管理人员理念落后,也没有对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给予足够的重视。在分数和升学率的压力下,忽视了平时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导致学生课外阅读面狭窄,大部分阅读文章都来源于教科书。另外,学生学业负担重,使得他们也没有更多的时间去深入阅读。
(4)社会方面。在社会环境影响下,由于社会生活节奏快,一部分人提倡“快文化”,更加喜欢通俗、有插画的读本,不愿意深入思考。对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正处于形成过程的初中生,他们很容易受到社会大环境的影响,所以必须对其阅读习惯加以引导和培养。
(1)让学生有书可读。据调查显示,贫困地区75.00%的初中生课外阅读个人藏书量较少,甚至低于20册。一是因为父母本身对阅读的教育意识淡薄、教育观念模糊;二是由于家庭经济的原因[7]。为保证学生有书可读:一是利用学校方面的资源。贫困地区初级中学也有自己的图书馆,尽管藏书量无法与城市初级中学相比,但是,也可以满足教学的一部分需求。当前学校为了节约成本,会限制学生进图书馆和借阅图书的次数,学校可以调整有关制度,保证学生有书可读。二是家长应有一个给孩子购进图书的计划。结合实际情况每年给孩子订购一定数量的图书,从而保证孩子有书可读。三是结合社会力量。组织旧书再回收或募捐图书给贫困地区学生。这种社会活动每年有很多,但是由于地方缺乏组织者,使得当地没有利用好这方面的资源。
(2)教授学生掌握科学的阅读方法。有些父母也重视孩子的阅读教育,但是他们不知道该如何指导,所以,通过教师获取行之有效的阅读方法,成为最主要的途径[8]。一是有关阅读态度控制方面。大部分贫困地区初中生有一个端正的阅读态度,并且也知道阅读在自己学习和成长方面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在实际阅读训练过程中,良好的阅读状态维持时间不长。针对这一现象,教师可以教授学生一些有关情绪态度管理的方法,同时应积极开展读书活动,引导大家共同阅读,营造浓厚的阅读氛围来确保学生长时间参与。二是有关阅读时间管理方面。教师应规划好每个学年、阶段对学生的阅读数量要求。三是在阅读方法运用方面。指导学生如何做批注、摘录,能够辨识不同读物的性质,从而采取相应的阅读策略,如变换阅读速度等。四是有关阅读思考方面。从学生自身角度考虑,可以教授学生尝试运用自问自答的方法、集中注意力监测自己的阅读行为等。从教师角度来看,教师可以从阅读名著开始逐步采用隔段重复的策略[9]。
(3) 巩固学生阅读习惯。在保证学生有书可读并且知道怎样读的情况下,维持和巩固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就显得极其重要。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需要在阅读训练过程中不断巩固。首先,帮助学生分析当前自身的阅读习惯,指导学生制作自己的阅读习惯记录表。其次,运用科学的阅读理论检测学生的阅读习惯,根据比对结果制订适合学生自身的阅读习惯改进方案。第三,允许学生自由分组,通过同伴影响力进行监督实施。第四,设置奖惩机制,根据在规定时间内的个人或小组表现情况进行评比。一开始可在父母、老师或同伴的监督下进行,之后使学生经过阅读实践形成为自己量身打造的一套高效的阅读方法[10]。
经过调查发现,贫困地区初中生喜欢阅读,也有正确的阅读观,相信只要加以科学地引导,其阅读情况一定会有所改观。首先,需要提高贫困地区教师队伍的专业素质,毕竟学校教育是改变农村教育的主要力量。其次,希望提高贫困地区初级中学的教育管理水平,提升其管理者的教育理念,使其能够充分借助现有资源,并能够聚集学校、家庭和社会三方合力为贫困地区的孩子共筑一片蓝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