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师工作室研修助推教师专业成长
——以“沈坤华高中化学特级教师工作室”为例

2022-03-04 12:22:14
现代中小学教育 2022年2期
关键词:研修名师化学

沈 坤 华

(桐乡市凤鸣高级中学,浙江 嘉兴 314500)

为充分发挥特级教师在名师队伍建设、推进新课程改革、辐射引领区域学科教研等方面的作用,嘉兴市教育局、嘉兴市特级教师协会成立了以特级教师姓名和执教学科命名的工作室。通过竞争性选拔,笔者有幸成为高中化学特级教师工作室(以下简称名师工作室或工作室)主持人。经各县(市)化学教研员推荐和主持人组织面试等环节,工作室先后在嘉兴市范围内招收了两期学员,每期培训时间为3年。在6年的工作室主持实践中,不断反思,丰富了名师工作室的顶层设计,形成了适合学员发展的研修体系,使工作室成为教师专业成长的加速器。

一、价值引领,构建名师工作室文化系统

综合钱勇[1]、朱宁波[2]等关于名师工作室的定义,笔者认为:名师工作室是指在教育行政部门组织、管理和指导下,以名师姓名及其执教学科命名的教师教育平台,是由工作室主持人和同一学科领域的学员共同组成的集教学、科研、培训、辐射等职能于一体的专业学习共同体。它既然是一个集体组织,必然有集体的组织特性和文化属性。名师工作室文化指为了自身发展而确立的价值导向和基本观念,它是由工作室的价值观、教育理想、行为信念、工作方式等组成的文化形象,是工作室凝聚力、内驱力、自信力和影响力的源泉[1]。因此,名师工作室文化的建设和提炼是工作室建设的重要任务,它主要包括工作室的理念、目标、原则、教学主张、标识和课程体系等内容。

1.工作室理念

以现代教育教学理论为依据,遵循中学教师专业成长规律,结合学员实际,提出了“师徒相长,追求卓越”的工作室理念。《礼记·学记》有“教学相长”的论述,意思是无论学的人还是教的人都能通过教学过程得到提高,把它迁移到工作室这个学习共同体中也是适合的。学员们大都是各县(市)的名师、学科带头人,年龄大都在35~40岁,在专业发展上遇到了“高原现象”,“再次成长”可能会面临诸多瓶颈,他们渴望再提升、再进步。而作为主持导师,也要随着新课改的推进、新教材的使用不断学习成长,才能具有指导力、自信力和影响力。通过师徒相长,优秀教师们不断超越自我,走向卓越,导师在指导过程中也得到专业提升,使工作室成为专业学习共同体、专业成长共同体。

2.工作室目标

学员们入选工作室前已获得了一定级别的荣誉,但不同年龄、不同经历、不同学历(本、硕)和来自不同学校,其原有基础不尽相同,个别甚至差别很大。工作室的目标是“超越自我,成就更好的自己”,也就是使每位学员在原有的基础上,借助工作室研修平台,通过专家引领、同伴互助、自我反思等研修方式,使其专业水平得到更好发展,从而形成“成长自觉”。具体来说,在一个培养周期(3年)内,学员职称或名师称号能晋级。为此,工作室的每位学员都制订了三年职业生涯发展规划,并组织交流学习,相互鼓励,为专业发展指明方向。

3.工作室原则

工作室原则是工作室活动必须遵循的规定,是研修活动的准绳。经过集体讨论,提出了“平等·共享·实践·共赢”的原则,把工作室打造成一个有理想信念、有价值追求的学习共同体。在共同体内,人人都是主人,积极参与各项研修活动,共同创造平等和谐的学术氛围,通过聚焦课堂、同伴互助、智慧分享、合作探究,达到共同成长的目标。学习共同体的作用在于让教师在教育情境发生变化时能保持学习动力,使其在共同体中获得充分的归属感和自主发展机会;教师在这种学习型组织中,开展教学观摩、合作备课、研讨协作等活动,使其生成共同愿景和目标。

4.工作室课程体系

为使工作室活动在理念引领下,遵循一定的原则,向着一定的目标有序进行,必须开发适合工作室学员实际的课程体系,使所有研修活动课程化,凸显名师工作室研修的特色与优势,使学习共同体真正成为成长共同体。经过两轮共6年的实践探索,工作室形成了“教育信念”引领课程、“教学理论”选读课程、“教育智慧”表达课程、“课例研究”重点课程和“实验创新”特色课程等较为完善的课程体系。它们的关系如图1所示。

图1 工作室五类课程关系

另外还有工作室主管部门印发的《嘉兴市特级教师工作室建设与管理办法》《嘉兴市特级教师工作室经费使用规定》,本工作室制定的《工作室三年研修规划》《学员考核评价办法》等制度,共同构成工作室文化系统。

二、实践探索,形成名师工作室研修策略

1.专业阅读,坚定信念夯实理论

朱永新教授曾说过:“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实际上就是一个人的阅读史。”阅读是教师自身发展的需要,只有加强阅读,才能筑牢工作室学员的教育信念,不断提升理论修养,始终保持理论知识与时俱进。工作室专业阅读有两种类型的课程。

(1)学习名家教育思想,筑牢教育信念。信念是为了实现既定目标而坚持不懈地追求、实践和反思的一种驱动力。教育者只有拥有坚定的信念,才能以源源不绝的动力和坚强的意志力去努力实现自身的教育使命和更高的教育理想,为此,工作室开设了“教育信念”引领课程。以于漪、魏书生、李吉林等教育家及陆军、江敏、林肃浩等化学教学名师的人生追求和成长经历为核心内容,在仰慕中学习,在学习中坚定“我要成为这样的老师”的信念,践行习近平总书记对广大教师提出的“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四有”好老师。主持人精选了《著名特级教师教学思想录》《浙江特级教师》等书籍的部分内容及报刊、网络上有关名师的先进事迹,供学员学习研讨。

(2)阅读教学理论专著,提升理论水平。为紧跟教育的时代步伐,学习前沿课程与教学理论知识,开设了“教学理论”选读课程。工作室主持人精心选择优秀、前沿的国内教育教学专著,引导学员研读。学员们精读了余文森教授的专著《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王磊教授的专著《基于学生核心素养的化学学科能力研究》,刘知新教授主编的《化学教学论(第5版)》,刘月霞、郭华主编的《深度学习:走向核心素养》和教育部制定的《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2017版)》,以及《课程·教材·教法》《化学教育》《化学教学》等专业核心期刊上的优秀文章。定期开展“同读一本书,分享新观点”活动,学员把自己的所学、所思、所悟与同行交流,相互启发,共同提高。此活动不但有效夯实了教师的教学理论素养,同时激发了团队专业阅读内驱力。

2.课例研究,增强课堂教学能力

无论教育改革的思路如何更新,名师工作室的基本职能仍集中在课堂教学研究。有学者认为:“课例研究是指教师系统地合作研究课堂中的教与学行为,从而改善教师的教学经验和学生的学习经验的综合过程”[3]。工作室从以下四个方面开展课例研究,以提高学员课堂教学水平。一是学习名师理念,研究名师课例。如学习江苏南通中学陆军老师所著的《“让教学成为研究”的历程》,学习他提出的“教学即研究”的教学主张。邀请杭州市教研室陈进前老师作“增进教学理解,做好教学设计”讲座,鄞州中学包朝龙老师做的“优质课例与优质教学——基于核心素养的视角”讲座,更新学员教学理念,为课堂教学设计指明方向。二是学习省化学优质课一等奖的部分课例(录像课)。对要研究观察的内容进行分解,然后汇总点评,撰写课例研究报告,理解优质课“优”在哪里,为课堂教学设计提供范例。三是学员开设研究课。工作室围绕“基于化学核心素养的课堂教学研究”的主题,每月集中研修一次,每次研修侧重点各不同,有情境创设的研究、教学评一致性研究、实验创新教学研究、单元教学设计研究等内容。每位学员轮流上课,以同课异构或研究课形式展开。课后上课教师说课,学员共同点评,在思维的相互碰撞、交流和分享中,让每位学员经历一次深度学习过程,增强学员的课堂教学能力。这种形式是课例研究的主要形式。四是说课研讨活动。《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提出了“增进化学学科理解,提升课堂教学能力”的要求,教师应注重通过多种途径和方法提高化学学科理解能力[4]。导师指定说课内容,学员限时50 min准备、15 min说课,学员轮流提问,针对学员说课中存在的化学学科理解不足的问题,提出相应的改进措施。说课研讨活动为工作室集中研修提供教学实例。

另外还有化学项目式学习、社会性科学议题教学等研修活动。这类课程发展了教师自身的实践性知识,完善和充实了教师原有的条件性知识和本体性知识,是工作室研修的重点课程。

3.智慧表达,提升论文写作水平

教师实现专业成长的途径有很多种,阅读与写作是其中最有效的方式之一,也是帮助学员养成专业思维显性表达能力的主要途径。余文森教授指出:关键能力可分为阅读能力(输入)、思考能力(加工)和表达能力(输出)三种,还提出了“读思达”教学法[5],可见表达能力在学生核心素养中的重要地位,这对教师的专业发展也是如此。工作室开展了四方面的研修活动,提升学员论文撰写水平。一是主持人以自己公开发表的40多篇化学教学论文、获得省级教科研成果奖的课题成果作为案例,就如何开展教育科研、如何撰写化学教学论文和教学案例作讲座、谈体会。而富有写作体验的主持人现身说法,增进了师徒之间的情感交流,激发了学员的写作动力。二是请专家作针对性讲座。如邀请《中学化学教学参考》杂志编辑毛杨林老师作“教学论文怎样写最容易发表”讲座。通过大量实例,强调选题的重要性、论文格式的规范性等。还邀请了嘉兴教育学院科研与信息处吴丽萍处长作“研究报告的撰写与提炼”讲座,她详细分析了研究成果的提炼策略,为学员提高结题报告质量指明了方向。三是学员论文答辩活动。各位学员将自己的论文做成PPT,汇报后其他学员提问,共同修改,提升论文质量。这不仅发展了学员理论结合实践的能力,还促进了学员阅读、思考、表达能力的提升。四是创建名师工作室微信公众号。借助融媒体理念,以工作室微信公众号为载体,发布学员撰写的包括活动报道、教学反思、研修心得、读书体会、课堂案例等内容的文章。由于文稿公开署名发布,每位学员都非常重视练笔写作,提升了学员的写作能力,也扩大了工作室的影响力。

4.实验创新,彰显化学学科特色

以实验为基础是化学学科的重要特征之一,化学实验对于全面发展学生的化学学科核心素养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工作室针对当前实验教学存在的问题,立项了省教研课题“化学核心素养在实验创新中的落地研究”,邀请了德清高级中学陆燕海老师、绍兴越州中学吴文中老师分别作关于实验创新、数字化实验研究等方面的讲座,拓宽学员视野,了解实验研究方法。工作室定期进行实验创新案例的交流与展示,学员之间互动评价、深入探讨,完善案例,最后应用于课堂教学。实验创新教学研究操作路径如图2 所示。

图2 基于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实验创新教学研究操作路径

通过课题研究,积累了数十个实验创新案例,这些案例经改编,作为课堂教学情境创设的素材、课堂探究学习的内容、项目学习的素材和校本选修课内容,积极探索化学学科育人的路径与方法,收到良好的效果。经课题研究,构建了化学实验育人价值分析模型,提炼了实验创新设计策略,形成了创新成果的教学转化路径等成果,2篇含创新成果的论文发表后均被人大复印报刊资料《中学化学教与学》全文转载,凸显了研究特色,这类课程是工作室的特色课程。

三、研修活动的成效

以第二期工作室15位学员为例,通过三年(2018—2020年)的研修活动,工作室学员把自己的教育事业和生命价值、自我实现紧密联系在一起,在追求卓越的人生道路上,形成了强烈的工作激情、成就动机和良好的自我效能感,提升了课堂教学能力、教育科研能力和实验创新教学水平,实现了职业生涯的一次飞跃。同时,工作室成为嘉禾大地传播新课程理念、改革课堂教学、开展教学研究、参与教师培训等活动的中坚力量。

工作室团队三年内在《化学教学》《中学化学教学参考》《实验教学与仪器》等学术期刊发表教学论文50篇,其中全国中文核心期刊10篇,各级获奖论文51篇,累计县级及以上立项课题31项(其中立项国家级、省级课题5项),公开出版专著1部。工作室团队在县(市)级及以上教师培训或教研活动中作专题讲座53场(次),开设公开课32节。1人被评为浙江省中小学正高级教师,1人被评为浙江省教坛新秀,2人被评为嘉兴市名教师,9人被评为嘉兴市学科教学带头人,1人成为县化学教研员。通过名师工作室这一有效载体,真正做到让教师在共同体中各美其美、美美与共。

猜你喜欢
研修名师化学
中小学骨干教师“双减”项目式研修模式探索
名师简介
名师简介
名师简介
儿童大世界(2019年9期)2019-09-28 09:51:00
不谋全书者不足以谋一课——“整本书阅读导读课”研修心得
名师简介
儿童大世界(2019年7期)2019-08-01 08:48:24
“研训导一体化”教师研修方式的实践与探索
奇妙的化学
奇妙的化学
奇妙的化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