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江苏省南京市民办求真中学 杜 威
对于初中阶段的学生而言,物理是初次接触的学科,如何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关键,如何弱化学生的抽象认知,降低学习难度则是教学重点内容。应用情境化教学,能够较大程度上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降低学生认知事物的难度,通过结合生活实例,回顾历史典故在经验中感知到物理知识内容,突破时空思维瓶颈,加强个人自身情境体验,从而使得教学效率得到有效提升。
应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为学生创造时空情境,让学生在突破时间、空间思维束缚下展开探究,能够帮助学生尽快完成知识的结构组建,认知到抽象性物理知识内容的动态化变化过程,从而迅速完成知识的感性认知,使得思维过程向更深的维度展开。
例如,在学习《物体的运动》章节时,笔者就引导学生对“世界是运动的”这一知识重点展开情境化教学,为学生创设时空情境,将学生思维带入到空间认知范围维度里。笔者采用多媒体演示地球自转与公转以及各大行星公转的动画演示图的教学形式,使学生认知到人类处在不停运动变化的世界中。随后导入到本节课程的重点内容“判断静止与运动”以及“参照物”概念的掌握,在学生基本掌握知识概念后,笔者为检验学生的概念掌握情况,选定“太阳东升西落”“月亮穿过云层”两个自然现象中参照物的判断,在捕捉到学生产生思维困顿点的同时,及时为学生进行动画演示,学生依据动画演示中的动态变化,便能够迅速判断出在描述两个自然现象时所采用的“参照物”。
史学情境的创设促进学生基础学习阶段兴趣的培养,采用与物理科学发展史相关历史典故的演绎过程,能引导学生了解物理概念的推理形成过程,以便更全面地进行学习认知,达到优化思维品质的目的。
例如,在学习《力与运动》章节时,关于“牛顿第一定律”内容学习时,学生基于原有认知,粗略了解牛顿与苹果的故事。随后,笔者便采用自主学习以及概念详述的教学方法,在学生基本理解并掌握牛顿第一定律后,笔者便为学生创设史学情境,引导学生感知定律得出的历史历程。如亚里士多德提出的“物体受到力才会运动,不受力便会静止”的结论;再到伽利略依据吊灯提出猜想,做了“单摆实验”后又做了“伽利略理想实验”,从而基本奠定了基础;随后笛卡尔又在伽利略的基础之上进行了完善,整理出了“匀速直线运动”;最后,才到牛顿整理前人的研究总结后,得出了此次所学的知识概念内容—牛顿第一定律。
史学情境的创设,就是要在课堂进行中适时插入与课堂探究主题相关的一些物理科学史料知识,让学生历经概念理论的形成,并进行科学过程的演绎推理,这对优化学生思维品质有非常积极的作用。
从生活实践出发,引导学生用物理学科眼光解释生活中的现象或用生活实际经验来理解物理学科的知识内容,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创建生活化教学情境,能够更好地帮助学生建立起生活与课堂之间的联系,从而有效延伸学生的思维深度。
例如,在学习《走进分子世界》章节时,笔者便创设一些更为符合生活化的情境,引导学生展开深度思考。该章节内容核心是要引导学生理解分子运动理论的基本内容,因此笔者便围绕分子运动的理论,切换一些生活实际中的现象,鼓励学生进行分析。如在学生基本感知到分子是不断运动的概念后,适时引导提问:从分子角度来解释烧水时水蒸气产生的原因,学生便能够迅速展开联想,认为是水分子汽化之后,运动到空气中形成水蒸气,且学生还提出了猜想,影响分子运动速率可能与外界因素变化有关,因为在学生联系实际时,发现在加热等外界因素影响下,水蒸气的强弱会发生变化,此时便是引导学生进行深度思考的时机,对物理规律可以进行深入探索,从而顺利完成本节内容的讲解。
通过设置一些生活化的问题情境,引发学生的思考,调动学生的主观积极性,充分利用灵活化的教学情境,促进学生的思维向更深的维度展开思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加强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并超额完成教学预设目标。
在“双减”政策背景下开展个性化教学,依据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展开分层教学,把握好学生探索过程中的思维方向,设计梯次问题、布置弹性作业,让不同层次学生的物理思维得以获得实实在在的发展,进而实现个性化教学的预设教学目标。
开展个性化教学,重点在于教师对学情的把握是否清晰,要依循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开展分层教学,确定好“教学目标”的分层,使不同思维层次的学生均能够掌握适合自己的知识内容,分层教学的开展,既注重个性化提升,又能够面向全体学生,这对教学的提升能起到良好的效果。
例如,在学习《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章节时,首先笔者要根据学生的学情特殊性进行目标分层,先确立教学目标,再进行执教。课堂前期,笔者依据学情反馈将学生思维等级划为三级。对于思维较优异的学生在该章节内容的探索中,笔者要求其能够自主完成凸透镜成像规律的探索且能够联系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予以解决;对于思维中等水平的学生,笔者则仅要求其能够在该章节内容探索中,独立操作完成教材中的活动内容,验证并得出凸透镜成像规律的结论;而对于思维水平较差的学生,笔者则是鼓励其完成教材关于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操作。在执教过程中引导学生发现凸透镜成像规律,通过制定不同层次学生的教学预期目标来展开下一步的教学行动。
确立个性化教学中的教学目标,能够根据不同思维阶层的学生制定出不同等级的教学目标,并引导其完成预设的教学目标,便能够改善“齐步走”教学方式的弊端,实现学生思维的共同发展。
梯次问题的设计,则是在掌握学生学情的基础条件上,顺利开展分层教学的关键步骤。通过环环相扣的梯次问题设计,能够合理有效地引导学生的思维过程,让具有目的性和针对性的物理问题启迪学生的思维活跃度,从而达到高效课堂的目的。
例如,在学习《滑动变阻器》章节时,笔者便依据不同学生的思维水平,围绕该章节的重点内容设计出梯次性问题,进行设问导学推进的过程,让各阶段思维水平的学生均能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笔者首先引导学生认识了滑动变阻器的组成构件,后为了学生了解滑动变阻器的工作原理,笔者设计出以下问题:组建电路,将滑动变阻器与灯泡、开关、电源串联起来;连通电源,改变灯泡的亮暗程度;如何改变电路中电流大小以及电阻大小;改变电阻时,现象发生原理及因素分析总结。学生开始对问题进行探索。在自主探究过程中,学生便建立起知识点之间的联系,且在动手操作过程中对以上问题进行充分思考,最后在归纳总结中得出了结论。
通过问题分层的教学形式,引导学生层层递进解决所提出的问题,有效帮助学生寻找到知识线索,从而完成推理分析的过程,学生形成思维的主条线,合理高效地掌握了知识内容,实现了思维的进阶过程。
个性化教学推进要注重作业的弹性布置,让学生根据自我思维水平认知以及课堂理解“缺陷短板”中选择作业完成,从而帮助学生提升物理学习能力。
例如,在学习《电路的连接》章节后,笔者在布置作业时会依照学生的不同情况分类布置。对于掌握情况较差的学生,笔者要求其采用“串联”与“并联”两种连接方式画出电路图以及总结两种电路图的不同特点;对于掌握情况较好的学生,笔者则会出具一系列进阶习题,如“彩灯”连接原理图的分析,处理一些存在难度的习题,以完成思维的进阶;而对于思维相较于成熟的学生,笔者则要求其观察生活中的电路,设计电路图,或利用课堂所学习到的知识解决生活中遇到的问题,提升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样做可以让不同思维层次的学生均能够按照个人需求提高自身的物理思维能力。
弹性作业的设计,能合理地导引学生根据自身不同情况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较大程度地补充学生个人在课堂学习时的不足,从而使得在学习后续章节内容时,不会因先前知识点薄弱而耽搁,对促进高效课堂的建构有相辅相成的意义。
在初中物理课堂执教中,实验与实践是学生掌握知识的重要途径,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与合作探究,从实验现象中获取知识的感性认知。由表及里地推理概念结论以及实验原理的形成,能够使初中物理课堂表现出更大的张力。
初中生的客观认知特点是对新鲜事物具有很强的求知性,因此日常教学中教师应紧抓学生这一认知天性,适时插入趣味的魔术体验,即趣味现象的演示,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其主观进行现象原理的探索,从而使得课堂更为高效。
例如,在《压强》章节内容学习时,笔者便在课堂初始表演了两个神奇的魔术,将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笔者以一个塑料瓶作为道具,首先用嘴将瓶吸扁,随后又放开;之后又将沸水倒入到塑料瓶中,盖上瓶盖,使塑料瓶变“扁”,通过两个现象的演示,引导学生尝试解释两个现象的原理。学生依据第一个现象,认为是抽走了瓶里的空气,所以瓶变扁了;第二个现象学生则解释不出来。随后便引导学生开始了本章节重点内容压强的学习,再经历了对原理概念等重点内容的教学后,学生尝试解释课堂初期的现象原理,则能够总结出热水注入瓶内,是因为瓶内部气压发生了变化,导致气压变低,受到外部大气压影响的原因,所以出现了上述现象。
趣味魔术的演示,就是将一些学生日常生活中所会遇到的蕴含物理原理的现象代入到课堂教学中,让学生通过现象的感知,调动起学习的积极性,从而完成知识内容的掌握以及对现象原理的解读,不断提高课堂效率。
实验式教学,通常是学生依据现有的实验步骤演示进行复述式操作,而为使学生物理思维得以优化,则要在实验操作时注重学生自主探究的过程。实验教学步骤中,要适时引导学生转变实验条件,让学生能够科学地拓宽思维层面,做到知识间的融汇贯通。
例如,在《物态变化》章节内容学习,探索“水沸腾”现象的实验操作时,在教材指出的步骤中,确保实验操作环境安全前提条件下变换实验条件,让学生进行直观感知,从而实现对知识的深入掌握。学生首先按照教材图示组装实验器材,将铁架台、酒精灯、石棉网、烧杯、中心有孔的纸板等组装;继续按照实验步骤进行操作,记录数据变化,得出水的沸点。在此笔者为引导学生理解实验注意事项,在安全性确保条件下,改变实验条件,进行了试错环节,让学生予以解释,如将沸腾情况下纸板气孔封闭,学生则会发现所记录的沸腾温度发生了轻微拨动,从而引入知识点“气压对水沸点的影响”,引导学生全面进行知识的掌握。
在教学阶段鼓励学生开展家庭实验,能养成学生习惯性探索的优良学习习惯,引导学生在课后阶段实验演示一些简单的生活现象,将产生的疑问以及现象代入到课堂教学中,能够对教学效果的提升产生效果。家庭小实验的开展,更能够培养学生举一反三,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例如,在学习《物质的物理属性》章节时,笔者就“热胀冷缩”知识内容鼓励学生开展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的实验,让学生在课后实验,体现“热胀冷缩”属性,把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现象带回到课堂中交流分享。学生在开展家庭实验时,总结出了不同的现象,如白水煮蛋时,出锅时通常要在冷水中过一下,这样更容易拨开蛋壳,在分析中学生总结出这是因为蛋壳与蛋白的收缩程度不一样;把拧不开的金属瓶盖,放在热水中浸泡一下,便能够拧开,这是因为金属瓶盖在受热后与瓶口的间隙增大。以上都是运用物质“热胀冷缩”的属性解决了具体问题的实例,将理论知识与生活实际建立起了联系。
在“双减”政策的大背景下,要充分发挥初中物理课堂的时效性,基于课堂尊重学生的客观认知能力,从课堂特定时间里引导学生掌握到更为科学全面的知识,因此初中物理课堂需要更大的张力来完成高效课堂的建构。开展个性化教学、实验化教学以及情境化教学,其宗旨还是践行“以生为本”的根本原则,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以及优化学生的物理思维品质,从而使得课堂教学更具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