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标准下学科教育质量评价的基本策略
——以语文学科为例

2022-03-01 22:35
现代教育 2022年6期
关键词:学业语文课程课程标准

■ 张 亮

2022年新版课程标准基于核心素养理念对课程目标等作出系列化制度安排。学科课程标准是实施学科教育质量评价的依据。课程标准为实施课程质量评价提供指南,课程性质、课程理念、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学业标准等调整,决定着课程教学质量评价策略的变革。深刻解读课程标准,才能明确学科教育质量评价策略,达到课程标准育人要求。

一、准确解读“课程性质”,确定评价目的

课程性质是对学科“是什么”“为什么”等本质特征的具体刻画。各学科课程标准首先对本学科课程性质进行说明,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所谓工具性,即在长期、大量的语言实践与语言经验积累的过程中,发现语言文字运用的规律和特点,培养学生的言语能力、思维能力,提高学生思维品质;所谓人文性,即在语言学习和运用中培养和提升学生人文素养,包括审美素养与文化认同两部分,其中审美素养指审美意识、审美情趣、审美创造,文化认同指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认知、理解、践行、情感、意志等。

课程性质决定评价目的。基于语文课程性质的的认识,语文学科教育质量评价应立足课程的综合性、实践性、工具性和人文性特点,注重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思维品质、审美情趣和文化认同的考察,关注学生学习过程和学习进步,为提高学生语言认知和思维能力,提高审美意识和审美情趣,增强学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知行统一性,发挥评价的激励作用,提升语文学科核心素养,为学生人文素养提升做出学科性贡献。

二、准确解读“课程理念”,确定评价原则

课程理念即课程设计与实施的指导思想。2022年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的理念发生了五方面变化:一是依据语文核心素养构建各学段课程目标体系;二是依据各学段课程目标或学生素养确定学习任务群;三是任务群内容选择强调与社会、生活的结合,更加突出课程内容的时代特征;四是强调课程教学必须与知识发生的实际场景结合,突破传统课堂时空领域,视实践、体验、制作为学生学习的重要方式;五是课程评价形式过程性与阶段性、形成性与终结性结合,课程评价功能诊断改进为主。

课程理念具有旗帜性、导向性价值,为教育质量评价原则制定建立了基本遵循。语文学科课程理念的变化决定语文学科教育质量评价原则制定应综合考虑以下几个方面:第一,评价目标制定应立足学科核心素养与学段课程目标、年级(学期)课程目标相结合原则;第二,评价内容应具整体性,需要突出主题、任务下问题解决能力、实践能力培养;第三,评价工具编制强调内容的时代性、典型性、情境性和实践性;第四,评价形式、评价方式多元,遵循过程性与阶段性相结合原则,根据不同年龄学生的学习特点和不同学段的学习目标,注重多种评价方式的综合运用,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抓住关键,突出重点,加强语文课程评价的整体性和综合性;第五,注重评价主体的多元与互动,吸收相关利益群体的人员参与评价。

三、准确解读“课程目标”,确定评价原则

课程目标即学科核心素养。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培养的核心素养,是学生通过长期大量持续性的识字与写字、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梳理与探究等语言实践、体验、反思、感悟而形成的,包括文化自信和语言运用能力、思维能力、思维品质及审美意识、审美情感、审美创造等。文化自信是建立在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认识、理解与把握基础之上,并以此为基础而达到的一种高度认同、情感、意志与行动自觉;语言运用指良好语感、语言经验、有效交流沟通、语言文字感情;思维能力指学生的联想想象、分析比较、归纳判断等认知表现,主要包括直觉思维、形象思维、逻辑思维、辩证思维、创造思维以及能形成良好思考习惯;审美创造指具有较为丰富的审美经验,能初步感受美、发现美、表现美、创造美,具备健康的审美意识和正确的审美观念。

学科核心素养即学科教育质量评价维度。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核心素养包括文化自信和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审美创造等,文化自信、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审美创造便成为语文学科教育质量评价的维度。文化认同和信心,语感、语言经验、有效交流沟通与语言文字感情,联想想象、分析比较、归纳判断等认知表现及思考习惯,审美经验、审美创造与审美意识、审美观念等为四个评价维度的具体要素。

四、准确解读“课程内容”,确定评价指标

课程内容是核心素养的载体,是课程质量评价的具体指标。2022年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课程内容”基于四类核心素养,以主题、任务群形式组织呈现,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弘扬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等核心思想理念,弘扬社会和谐、向上向善的中华人文精神,弘扬自强不息、敬业乐群、扶危济困、见义勇为、孝老爱亲等中华优秀传统美德为主题,基于文化认同这项核心素养,四个学段选择“英雄的童年”“饮水思源”“英雄赞歌”“壮丽山河”“爱与责任”“精忠报国”“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等任务群,各任务群又进一步整合划分为“语言文字积累与梳理”基础任务群,由“实用性阅读与交流”“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与“思辨性阅读与表达”组成的发展型任务群,以“整本书阅读”“跨学科学习”为主要形式的拓展型任务群,各学段学习任务群又各有所侧重,重点内容数量和程度有明确规定。所以,对于学生传统文化素养的评价就是对核心思想理念、中华人文精神、中华优秀传统美德主题的评价,是对“语言文字积累与梳理”“实用性阅读与交流”“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思辨性阅读与表达”“整本书阅读”“跨学科学习”基础性文化素养、发展性文化素养、拓展能力的评价,主题、任务群便为教育质量评价的内容或指标。此外,评价指标设计应充分观照主题、任务群在不同学段侧重因素,充分考虑主题与任务群、任务群分层、载体形式、题材体裁占比、知识数量、知识程度等规定和要求,科学制定评价指标。

五、准确解读“学业质量”,确定评价尺度

学业质量是学生完成课程阶段性学习后的学业成就表现,课程标准对学业质量水平的解读应成为确定学业质量评价尺度的重要依据。“学业质量”是2022年版课程标准新增加内容,弥补了2011年版课程标准只对知识内容进行量的规定而缺少掌握程度描述的不足,为更准确表征学业质量提供参照,为评价学业质量提供了标准和尺度。2022年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学业质量部分对识字与写字、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梳理与探究等实践活动程度水平作出明确规定,如第四学段(七至九年级)对语言文字的识别和运用提出了要求,“能根据语境,借助工具书,认清字形、读准字音、正确理解汉字的意思。在学习与生活中,累计认识3500个左右常用汉字,能规范、端正、整洁地书写常用汉字……”。我们可将这些要求转化为可量化的、可判断的标准,对学业水平做出事实与价值判断。

六、准确解读“课程实施”,确定评价形式、评价工具

2022年版课程标准“课程实施”部分对教育质量评价的形式、原则、分类,以及命题原则、命题要求等作出详细说明,认真解读评价建议和命题原则等相关内容,对于观照学生学习过程与学习阶段性成就的联系,增强过程与结果的呼应,提高学生学业成就评价的完整性,提升命题质量,科学考察学生学业质量,大有裨益。

首先,明确评价的基本形式。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明确了过程性评价和阶段性评价两种评价形式,过程性评价重点考查学生语文学习态度、参与程度和核心素养过程性表现特征,阶段性评价是在教学关键节点开展的过程性评价,包括学业水平考试和过程性评价的综合结果,旨在考查学生阶段性素养发展水平,是进行阶段性教学决策的重要依据。过程性评价主要功能在于改进,阶段性评价旨在诊断、调节。

其次,把握各种评价形式实施策略。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对如何开展过程性评价与阶段性评价作出较为详尽、细致、明确的规定。综合评价原则及评价建议内容,主要谈以下几点:两种类型评价应注意评价目标与学科核心素养保持一致;评价内容的设计应观照四个学段课程内容内在逻辑关系和差异,立足重点统筹安排评价内容,同时强调拓宽评价视野,倡导学科融合,注重校内外评价的结合,把学生参与社会实践、志愿服务和跨学科主题活动、整本书阅读的表现纳入评价范畴;评价功能应诊断、改进与鉴定相结合;评价主体应发挥学生、家长、学科教师、班主任、管理人员等多元评价主体的作用;评价方法综合,应运用课堂观察、对话交流、小组分享、学习反思、诵读、演讲、书写展示、读书笔记、读书报告会、读书分享会、观察报告、实验报告、研究报告、测试、增值评价等质性和量化相结合的途径,增强评价的科学性、整体性;评价手段灵活,可以选择纸笔测试、综合任务、非纸笔测试等形式,注意引入信息技术手段进行数据收集、整理和分析;评价标准坚持等级与增值结合,既要关注一次性数据,也要关注纵向数据,重视增值评价,将学生进步幅度作为质量评价的重要依据。

再次,关注评价工具的设计要求。课程实施部分明确,课堂教学评价、作业评价、学业水平测试为过程性评价、阶段性评价的主要渠道。课堂教学评价为过程性评价主体,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评价时应树立“目标——内容——方式”一体化意识。目标是课程教学的目标,也是学生培养目标在本课堂的具体化呈现,要与学科核心素养保持一致,内容是基于目标的内容,内容设计需要考虑能够支持目标达成,方式为基于内容的学习方式,需要教师在知识内容与学习方式之间建立联系,提升教师知识与方式的联结能力,科学确定相适应的方式;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关注学生知识基础、认知过程、思维方式、态度情感等方面的表现,科学设计课堂质量评价工具,深入分析这些表现及其影响因素,及时给予有针对性的指导。作业评价是过程性评价的另一重要组成部分,评价工具为作业,作业设计对于作业评价非常关键。作业设计一是要以学生核心素养发展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语言准确、规范、明确,难度适宜;二是注意作业类型比例及可选择性,合理安排不同类型作业的比例,针对课堂教学内容的写字、阅读、日记、习作等作业,与课堂教学内容相联系的学生个人生活和社会发展中的热点问题的主题考察、跨媒介创意表达等多种类型的作业相结合,以增强作业的可选择性;三是作业设计难度与学生认知心理相符合,依据学段变化,依据知识内容需要掌握的程度,如识记、理解、应用、分析、创造、评价等,做好作业形式的设计;四是要关注学生认知基础差异,做好基础性作业、拓展性作业、综合性作业、探究性作业和开放性作业设计,为不同学力基础学生发展服务。学业水平考试是阶段性评价的主要渠道,评价工具为试题,评价质量关键在于命题设计。以语文学科为例,一是命题要紧扣学科核心素养在本学段目标水平,试题设计观照识字与写字、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梳理与探究等维度;二是试题难度不能超出课程标准规定,严格依据学业质量要求命题,保证命题框架、试题情境、任务难度等符合学业质量要求;三是坚持科学规范,题目表述简明、规范,材料选取具有典范性和多样性,评分标准有效反映学生核心素养发展水平,确保测试目的、测试内容、测试形式和评分标准的一致性;四是试卷结构科学,识字与写字、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梳理与探究占比要依据学段学生素养要求做出科学判断,要注意主观性和客观性试题,基础性试题与综合性、探究性、开放性试题设置比重,并对题型设计、题量和难度、评分标准等方面提出基本要求,充分展现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形成的能力、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综合发展情况;五是注意命题情景,从日常生活、文学体验、跨学科学习,以及个人、学校、社会等角度设置情境,依据学生在真实情境下解决问题的过程和结果评定其素养水平;六是关注命题材料的选取,题目要具有时代性、典型性和多样性,问题或任务侧重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梳理与探究中的某一方面或设置综合型题目,题干设计应规范,主观题便于学生捕捉问题的核心信息,客观题要注意事实性信息的科学性和准确性;七是健全主观性、开放性试题的评分标准,根据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对简单结构作答和复杂结构作答实行分级赋分。

猜你喜欢
学业语文课程课程标准
落实《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实践反思
艰苦的学业
立足《课程标准》优化一轮复习
稳中求进,不断替身
——依托《课程标准》的二轮复习策略
在高中语文课程改革中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音乐提升学生学业表现
树起学业担当之心
关于高职课程标准建设的若干思考
以端午节为例谈传统节日作为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实施
大学语文课程的“思化”品质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