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秦善鹏 石敬东
由于传统的课堂教学存在着很多问题,急需改革创新,才能促使学生获得全面发展,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以学生为主体,针对课堂教学中存在的不足,提出切实可行的解决措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与质量。
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存在着很多问题,尤其是在教学时间的分配上。教学时间分配问题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教师将教学时间全部交给了学生,致使课堂教学呈现“放羊式”。在整个教学活动中,教师只将教学重点呈现在学生面前,然后让学生展开思考、分析、讨论、探究,最终核对答案,总结知识。在教学中,教师过于依赖多媒体教学设备,逐渐忽略了板书的作用,导致学生兴趣低下。第二,教师是课堂教学的主体,致使课堂教学呈现填鸭式与灌输式。教师将教学重难点知识灌输给学生,让学生采用死记硬背的方式进行记忆。在解决问题时,教师也将标准答案公布给学生,很少与学生展开互动交流,让学生组织互动活动,进行评价思考。
教师主导问题,也是传统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之一。随着新时代的全面到来,我国对于教学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教师对教学模式进行创新优化。然而在现阶段的教学中,存在的教师主导问题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教师弱化了自身的主导作用,让学生完全成为课堂的主体,对于合作活动、探究活动,不给予任何的指导与引导,让学生自由摸索、自由发挥、自由总结,致使很多学生不愿参与到课堂学习中,教师也无法融入教学活动中。第二,教师的主导作用过于强烈,完全忽视了学生的地位与作用,导致教与学呈现孤立。没有为学生留有自主思考与互动交流的空间与机会,导致学生被牵着鼻子走,完全没有自由的空间。
在以学生为主体的背景下,很多教师都认为只有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才能保障教学工作的井然有序开展。因此很多教师过于重视课堂氛围的营造,忽略了教学目标、教学计划、教学活动的相互渗透与配合,导致课堂教学的主角还是教师,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教师在课堂氛围的营造中,将重点放在了问题的设计、教学模式的设计、教学步骤的设计等方面,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就会被教师带入其中,很难从教师的固化思维中走出来,导致学生不敢提出问题,不敢提出自己的观点。
以学生为主体开展课堂教学活动,就应当尊重学生的个性化发展,鼓励学生展开个性化学习,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与观点,提出自己的建议与想法。然而在实际教学中,很多教师都过于重视教学活动的形式与表面,很难让学生透过表面看到本质,从而进行深入的挖掘与探索。
新课改提出,课堂教学需要做到以人为本与因材施教,凸显出该校的办学特色,注重教师、学生、教学工作的和谐发展。在教授学生理论知识的同时,还要培养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促使学生获得全面发展。因此在以学生为主体开展课堂教学的背景下,就体现了新课改这一理念与要求,为学生的自主、全面、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可靠的基础。在以学生为主体的背景下,就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为前提,展开课堂教学活动。通过比赛、社会实践等创新性教学,为课堂教学注入鲜活的生命力,让学生保持高涨的热情主动参与课堂学习,成为对社会发展有用的全能型人才。
随着社会的高速发展、时代的快速变革,国家对于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只有做好教学工作,才能为社会与国家培养更多优质人才。而教学工作属于一项高难度工作,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与财力,做好统一、协调,才能实现真正的课堂教学,才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与质量。因此在以学生为主体开展课堂教学的背景下,就着重强调了教学目标的优化,课堂设置的优化,教学内容的整合,教学方法的创新。一切以学生的利益为中心,站在学生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分析问题,提出科学合理的解决策略。在学习中,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实现精细化教学、高效化管理。以激发学生的兴趣为前提,培养学生良好习惯为基础,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与创新实践能力为关键,强调学生为主体,让学生获得无限的学习潜能与动力,提高自身的学习效率。
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活动,就是要注重学生的参与过程,要摒弃传统的教学理念与方法,调动学生的参与热情,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课堂教学更加灵活高效,引导学生获得全面发展。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引导方式将直接决定着学生能否主动参与教学活动。
第一步,教师可以鼓励学生挖掘身边的成功典型与优秀人物,了解其成功的关键与方法,然后向其学习。教师还可以为学生搜集一些经典案例,通过讲故事的方法,获得学生的认同,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认识到自主学习、主动参与的重要性。第二步,教师要充分挖掘学生身上的亮点与潜能,让学生根据自身的潜能与优势发展,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能够在课堂学习中认真听讲,做好笔记,善于思考,善于质疑,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第三步,教师要为学生展开教学内容的充分讲解与评述,让学生对知识内容有一个深入、全面的认知。
教师在整个教学活动中发挥着组织与领导的功能与作用。在以学生为主体开展课堂教学时,还要充分发挥教师的功能与作用,实现教与学的协调,实现师生相互成长。在相互配合、相互作用的前提下,来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第一步,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综合能力。作为教师,要主动参与到教育培训中,紧跟时代发展的步伐与潮流,不断完善自身的理论知识,提高自身的教学技能,丰富自身的工作经验,加强自身的思想道德修养与职业素养。第二步,教师要留给学生独立思考的空间。教师的引导作用,是建立在启发、讲解、点拨、思考、运用、选择的基础上,只有为学生留有独立思考的空间,才能内化学生的智慧与才能,让学生更加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只有实现教与学的相互协调、相互作用,才能开展高效的课堂教学活动。第三步,教师要做好教学准备工作。良好的教学活动,离不开教师准备工作的开展。教师就要积极借助现代化教学技术,为学生搜集、整理、归纳更多的知识内容,设计更加优秀的教学方法,让学生根据自己的需求来选择知识内容与学习方法,帮助学生快速提高。
课堂是学生获得知识的主要途径,也是充分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重要场域。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建立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才能让学生更加信任教师,热情高涨地参与到课堂学习中。
第一步,教师要真正做到将学习主体归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学习上的主人,充分发挥自身主观能动性。教师还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性,为学生留有充足思考与交流的空间,满足学生的一切合理要求。教师充分尊重学生的人格,尊重学生的选择,给予学生生活、学习、心灵上的关怀,用良好的情绪、真诚的微笑、鼓励的言语、激励的行为来面对每一位学生,让学生更加喜欢课堂教学活动。第二步,教师要对学生有一个全面充分的了解。教师要积极利用一切时间与机会,与学生展开深层次的沟通交流;要加强与家长的联系,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学习能力、学习特点等,为学生建立个性化档案。然后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与学习需求,展开因材施教。教师要全面地接纳学生,指出学生的不足,善于接受学生的意见与建议,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能力。第三步,教师要通过和谐平等师生关系的建立,营造良好的师生氛围。师生的和谐平等关系,是营造良好课堂氛围的关键与前提。因此教师就要及时了解学生的意见与想法,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观点与建议,与学生展开心灵与情感上的沟通交流。从而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营造和谐、轻松、愉悦、平等、自由的课堂氛围,帮助学生快乐学习、健康成长。
以学生为主体开展课堂教学,还要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在教学中,教师应做好引导工作,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的魅力,能够自主参与思考、想象、品味、探索,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与吸收。这时,就需要教师采用灵活高效的教学方法,将学生快速带入学习状态,让学生在良好的自主质疑、探索氛围中提高自身的学习能力。
第一步,教师需要根据教学目标与要求,结合学生的特点,创设适宜的教学情境。通过教学情境的创设,将学生快速带入学习状态,让学生犹如身临其境,发散思维,拓宽知识面,带着自身的情感展开学习。第二步,教师要在良好的学习氛围中引发学生质疑。当学生在真实的学习情境中去触摸知识、感悟知识时,就会获得良好的体验。教师通过引导学生不断思考,提出问题,通过问题的分析与解决来获得完整的知识体系,增强学生的问题意识。第三步,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多鼓励与引导学生,激发学生的潜能。教师在学生思考与探究中,不要打断学生的思路,而要适当地给予引导与鼓励,鼓励学生善于积累经验,善于总结技巧,善于感悟自身,用心去学习与创造,提高自身的创新实践能力。
以学生为主体教学,是一种多向互动的教学。也就是指教师的行为与思想,与学生的行为与思想是互动交流的,这样才能凸显出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在师生互动教学中,既包括师生之间的互动,也包括生生之间的互动,这样才能为课堂教学注入鲜活的生命力。通过在课堂教学中灵活开展互动交流,能够为课堂教学带来意想不到的收获,能够让学生从深层次、多角度去思考与解决问题,引发学生的思维碰撞,培养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
在教学中,第一步,需要教师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与学习需求,将学生分成四到六人的学习小组。将课堂讨论、思考的空间与机会完全交给学生,从而改变学生的学习现状,加强学生之间的互动联系。教师还要根据每一位学生的特点进行因材施教。让学生认识到自身的不足,挖掘别人身上的优点,进而实现学生之间的相互弥补、相互借鉴、相互提升。第二步,教师需要在每一小组选拔一名组长,让组长带领与组织学生展开互动交流。教师还要善于挖掘学生身上的优点与潜能,尊重学生的想法与意见,让学生敢于质疑,敢于交流,获得个性化发展。第三步,教师要在课堂教学中不断摸索,不断反思,不断改变教学方法与理念,让学生成为课堂教学的真正主人。在互动交流中,教师还要给予相应的提示与点拨,带领学生走向成功,增强学习的积极性与自信心,发展自身人格魅力。
教育教学的目的最终是体现出以人为本这一概念,针对以人为本应该了解三个不同的问题,分别是,以谁为本、教育谁、又对我国社会发展带来了怎样的影响。通过这三个问题进行分析,能发现在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中,每个人都有其独特的角色定位。
以人为本是课堂教学中的本源,也是课堂需要遵循的根本。如果丢掉了以人为本,教育教学就会失真,教育教学质量就会不断下降。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都要把以人为本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彰显出教育教学中学生的重要性。作为教师更要突出以人为本这一点,将以人为本与教师所选择的教育模式相融合,使得课堂能够回归于本体,这也是对教学模式的一种改革。在教育教学中,需要让学生具备终身适应社会发展的能力,能够在社会中自主成长的能力,这是正确的价值观念以及必备的品格、关键的能力要求。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本身应该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崇高的社会责任感以及扎实的科学文化、健康的身心、强烈的好奇心。这些都能够帮助学生解决问题,也能够切实地将以人为本这一教育理念深入教育教学中。
在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下,教师要做好教学的灵动性。所谓教学的灵动性是指教学结构与教学方式的灵动,其中主要是以课程内容作为教学的主线,将静态的课程知识转化成为动态的课程知识,学生能够在动态的教学中理解教学的乐趣,并且集中注意力,让教师告知学生所需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如何进行问题的解决,促使学生学习的过程中提高学习的整体质量。
构建问题则是为了让学生能够将所有的问题真正解决,了解到学生自身的认知特点,并且找到与学生学习相适应的教学方法。这是以人为本中所强调的“灵动”一词的含义。教师在开展课程设计时,首先要根据本节课的教学内容,精心梳理出一系列的子问题,通过一个问题引发出一系列的问题。而这一系列的问题,能够让学生根据这些问题形成独特的教学思路,确保其教学内容能够环环相扣。在教育教学中,其所说的灵动也是高品质课堂的操作原则,在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中,教师还可以借助各式各样不同的教学方法提高教育教学的质量。除此之外,教师在开展教育教学时要以学生为中心,帮助学生设定教学的目标,根据不同学生的学习情况分配教学任务,以此来让学生感受教育教学时需要承担的责任是什么,应该去做好哪些教学内容。只有认识到教学的重要性以及教师在教育教学中高度重视学生自主发展,学生才能更加主动地进行学习,提高学习的效果。
在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下,教师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特别是在互联网飞速发展的当前,很多学生都可以通过网络获取更多不同的知识,进而提高自身的学习质量,改变传统教育教学中存在的一系列问题。教师也可以将与学生学习相关的内容,通过互联网获取更多的教学资讯,并且将相关教学资讯进行整合,及时将这些教学内容发给学生,让学生对教育教学有着更加深刻的理解,也能开展自主学习,提高学习效果,改变原本教育理念中存在的错误。学生在发现问题时主动和教师进行沟通,哪怕自己的思路是错误的,但是通过与教师和其他学生的沟通,才能够更好地了解到自己究竟错在哪里,面对这些错误又应该如何进一步地解决。
只有以学生为主体开展课堂教学,才能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与质量,促使教育事业获得良性发展。在教学中,就要注重学生的参与过程、发挥教师的功能与作用、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创设情境引发探究、灵活开展互动教学等策略,实现教与学的统一,促使教师与学生协调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