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庆华
“先知、先觉、先行、先试”是潍坊市教育教学研究的基因,自2001年启动新课程改革以来,一直引领教育改革行动并走在全国前列。20多年以来,潍坊市致力于为每一项教育改革提供一线实践经验支撑,近期又承担了新课程新教材国家级改革实验区等14项国家级和18项省级教育改革试点。2022年4月21日,义务教育新课程标准颁布后,潍坊市提早谋划,科学统筹,挖掘梳理新课标之“新”、理性思考新挑战之“芯”、实践应对新机遇之“策”,系统化行动推进新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快速落地,促进育人方式变革。
潍坊市基于工作实际需求,对照新旧课程标准,通过专家报告、集中研修、分组讨论,对标新课标之“新”,进行对比架构,深刻解读新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的新变化,为区域范围内新课标落地实施找准着眼点。
一是育人策略新。首先,表现在育人目标更加明确。“提升学生核心素养”八字方针,彰显了学校育人方向的层次性与整体性。潍坊市进行育人目标融合性设计,提升学科育人目标的互融,加强德育一体化教学,采用主题课程、项目化研究、体验式学习等方式,突出正确价值观、必备品德与关键能力。其次,显示出育人路径更加丰富。课程方案强调把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革命文化、国家安全和生命安全融入育人课程,课程的思想属性成为首要。潍坊市通过课题研究、微成果培育、“三类一大”项目、重大问题研究等研训平台,使课程思想性融入育人实践,凸显课程内容结构化,充分体现了潍坊特色,满足育人需求。再次,表现出课程实施要求更加细化。新课程凸显了核心素养统领地位,更加明晰各级教育主管部门与学校课程建设的职能与标准。潍坊市致力于实现课程改革、课堂转型与课程评估整合实施,使评价的重心聚焦教育过程与效率,并创造性创新教师培训课程设计、培训路径设计,优化教育科研的时代性和科研性。
二是操作性能新。以核心素养为统领,内容结构更加优化,学业质量标准更加具体,指导性更加精准,衔接性更加流畅,呈现出“目标——内容——标准——实施——评价”一体化。潍坊市基于课堂教学问题导向,以课程开发为统领,开展学科内、超学科、跨学科实践育人路径研究,全面设计,整合统筹,不断优化跨学科课程内容的探索,注重学段与项目的研究和发展,挖掘学科与学科之间的关联点、交叉点,进行模块化提升与研究,实现“课程——课堂——评价”三位一体,并进一步根据内容要求、学业要求做出教学提示,细化了“学、教、考、改”一致性策略,做到了实用有效。
三是融通维度新。首先,强调了课程融通,修改后的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以核心素养为支撑,促进教学内容结构化,增强教学整体性。其次,发挥思政课程的育人特点,注重跨学科研究性学习,积极进行社会实践活动,强调课程内育人目标的前后融通。强调课程内知识结构的多渠道融通,加强了教育内容与实践、物理、化学、生物学等研究领域的纵向连接和横向协调,突破了超学科知识结构性设计,推动了学科育人特色的不断优化和融通,并以此促进学习方式的快速变革。再次,重点突出了学段融通,突出整体把握学习目标,突出关注学习情境,突出一体化课程设置。尤其是涉及学生体质与健康、语言与思维、社会与科学等板块的素养,强调进行活动化、项目化、主题式、探究式学习活动设计,依据学生成长规律进行学习能力评估,加强在认知、情感、社会性方面的幼小初高一体化融通。
基于对新课标的认知,在明确课程方案理念的基础上,深刻把握新课标出台给区域教育发展带来的新挑战,尤其是对于区域育人体系、学科育人新策略、课堂教学新转型、教与学的方式新变革带来新的挑战。
一是架构区域育人体系之“芯”。新课标强调“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九字纲领,并把它作为社会主义时代新人的根本标志。那么,市域层面的教学管理、教学活动、课程设计、教育发展、教学评价等的指导,都要遵循“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这个硬核。潍坊市始终坚持目标引导,“五育并举”,提倡德育先行,提高学生智育水准,强化体育、美术、音乐、劳动教学,为应对新课程理念所带来的全新挑战打下了先行基石。而新课标则强调坚持问题导向,顺应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加强一体化设计,着力发展学生的综合素养,进一步细化了课程教育目标。我们进行基于脑科学的教育教学质量提升策略研究,突出学科典型性学习研究,先行先试,突出学科核心素养建设,以实现教与学的方式变革,引导育人方式变革。新课标坚持创新导向,更新教育管理理念,体现市域特色。我们加强区域教育评价体系改革,创建区域现代教育治理评价模型体系,引导党委、政府、社会、学校、家庭教育一体化,立足经济社会发展新需求合理设置或更新社会内容。
二是把握课程方案变化之“芯”。新课程方案强化“学科核心素养”核心,从育人目标、课程设置、实施机制、评价督导等方面做出精准规划。潍坊市坚持创新导向,提高站位预判,提前谋划,基于课程方案变化之“芯”突破所需,突出科学引领,进行基于脑科学的教育教学质量提升研究,将脑科学的新视角投入教育科学中,建立科学、全面、有效的个性化教育理论,构建符合区域学生认知特点的测查评价体系,建立学困生、英才生筛查培养体系和学生个性化发展指导体系。同时,创新学习方式变革,进行“项目化混合式教学”研究,通过创设一定的情境,引导学生在一段时间内研究并解决一个问题或课题,从而生成对重要知识和关键能力的理解,促进高阶思维发展。
三是明确课程标准落地之“芯”。学科实践是促进课程标准尽快落实落地的重磅“芯片”。研得透、想得明,关键在落实。潍坊市立足自身发展需要,基于问题导向,通过强化学科教研基地建设,双改行动联盟校建设,区域教学共同体建设,教育研学基地构建等,将育人与区域社会实践紧密结合,将育人课程与生产劳动、社会实践相结合,强调知行合一,引导学生参与学科探究活动,开展跨学科实践,让认识基于实践、通过实践得到提升。统筹谋划、系统推进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落地实施,有计划、有步骤地组织、开展培训,以多种形式强化研修交流,实现校长、教师及教科研人员、教育行政人员全覆盖。
1.明确工作目标及原则。坚持科学求真、注重实践、全员参与、突出实效的原则,积极组织参加国家、市级示范培训,提供培训资源,帮助义务教育阶段教师准确理解把握新修订的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的新理念、新要求;强化课程落地实施制度建设,制定学校义务教育课程实施办法,省、市、县教育行政部门对学校规划课程实施提出要求;学校围绕课程实施重点难点问题,设立课程改革项目,推动创新实践。
2.开展分层分类专题培训。一是组织教育干部培训。2022年5月份,面向各县(市、区)教育局局长、分管局长、局各科室负责人、学校校长及教学管理人员、各学科教研员、兼职教研员和领军人才,邀请课标组专家全面解读新课程标准。二是组织骨干培训(教研员、兼职教研员、领军教师)。5月20日前以“自学+分享”的方式,组织全体参训人员深入开展自学活动。在自学基础上,每位参训人员要重点围绕三个问题撰写学习体会,找出新课程标准“新”在哪里,如何理解这种“新”变化,基于新课程标准中的“新”变化,课堂教学实践中应作出哪些改变等。6月中下旬,以“设计+研讨”的方式,组织全体参训人员,基于新课程标准开展“教学评一致性”教学设计,通过交流展示、深入研讨,改进优化教学设计。三是开展全员培训。形成学科指导方案,设计好面向学科教师的培训方案,暑期启动全员培训。7月—8月,以“实践+改进”为方式,面向全体教师,组织各学科以基于新课程标准的课堂教学为研究重点,精心打磨公开课,开展对展示课例的“切片化”分析,重点研讨哪些环节和策略体现了新课程标准的精神和要求,哪些环节和策略还存在问题和不足,应如何进行改进等。
3.开展“三说一测”活动。面向全市教师,7月中下旬开展“说课程标准、说教学设计、说课程评价”活动,各县(市、区)、学校也同步开展“三说”活动。8月下旬将组织全体教师进行新课标培训学习效果测试,依据新课程方案、新课程标准命制检测试题,对全市教师进行培训效果的测评,并把测试结果纳入学校绩效考核。
1.持续推进“教学评一致性”改进行动。立足全市学校实际,坚持“一校一策”,全面推进基于新课程标准的教学改进研究。进一步完善“核心引领、联盟推进、整体提升”工作机制,攻坚破难,克短治弱,全面推进行动研究。坚持问题导向,着眼质量提升,直面关键环节,创新教学研究方法,探索问题破解路径,建立工作评价机制,激发教师改革活力,不断提升教师研究新课标、应用新课标能力,深度推进基于新课标的“教学评一致性”。
2.建构新课程新课堂教学模型。坚持素养导向,基于“教学评一致性”,全域推进“三位一体、学程再造”教学改革,以学习为中心,以适切的学习目标为方向引导,以合理的学习任务为学法指导,以多元的评价方式为疑难疏导,实现课程、教学、评价有机融合。坚持围绕基于情境、问题导向、深度思维、高度参与等核心要素,以系列化问题替代传统的讲解分析解释,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借主题式活动创设体验场景与探究情境,促进学生合作探究;用新情景和新材料设计考核与评价题目,推动学生能力迁移,持续推进课堂转型发展,实现教学评一致。
基于对新课标的区域化认知和对工作实际的思考,意识到新课程标准根本落脚点是教与学方式的变革。由此,我们坚持素养立意,立足向教育科研要成效,突出四个抓手。
一是基于脑科学的教育教学质量提升策略研究。通过顶层设计、多轨驱动、成果应用三个维度,基于脑科学,从学生认知能力、课堂学习、学生能力发展推动教学水平提升,由中小学生关键认知能力发展模式研究、学生认识能力发展与学业成绩关系及训练提升研究、学困儿童筛查、认知机制及其干预研究、基于脑科学的英才选拔和拔尖人才培养研究、基于脑科学的高中个性化发展指导研究,从生物学角度找寻教与学变革的理论陈述。
二是基于核心素养导向的项目化混合式教学课题研究。组建以县(市、区)教研部门牵头、学校和学科积极参与的“管教研一体化”研究团队,指向提升学生核心素养的新型学习形态研究,通过创设一定的情境,引导学生在一段时间内研究并解决一个问题或课题,从而生成对重要知识和关键能力的理解,促进高阶思维发展。把传统教育转变为智慧互联、开放创新的个性化教育的需要,促进课堂快速转型,提升师生综合素养,通过制定翔实可行的课题研究实施方案,实现“一县一策略、一校一方案、一科一特色”,创造性地开展区本化、校本化、科本化研究活动。立足提升育人实效进行项目化设计和实践,针对学科特点开发个性化学习资源,梳理形成学科典型做法,实现教与学的变革。
三是基于大单元学历案设计骨干高级研修。潍坊市与华东师范大学国际教研员研究中心联合,开设了针对研究人员、骨干班主任、核心教师等的潍坊市域高端研修班,目标是通过针对指向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课程标准落地和与大单元学历案开发专题进行融合的课程,并根据课程的实际情况开展专业研究内容,总结并形成了基于本地、本学科的大单元学历案开发的教学应用模式,并通过进行互动式研修交流,进行对话、协作、互动的课程教学,形成专家思维,为课程标准落地提供平台。
四是基于核心素养的命题和作业设计研究。研究学习立场、学生立场,突出学习主题情境的创设,突出命题素养的作业设计,让探究成为课堂的中心。通过作业差异化教育与个别性引导,适应学生多元化的需要,引导其学习在课堂上真实发生。以命题、评价为引导,加强学科实践,以学科实践为突破口,构建实践型的学科育人方式,引导学生参与实践探究,开展主题化、项目式、体验式学习,鼓励学生举一反三、融会贯通,促进知识结构化。充分发挥信息的功能,推动信息和教学的深度结合,精确把握学情,服务个性化学习,促进课程标准科学有效落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