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进
摘要:数学作为强基计划中非常重要的基础学科,如何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围绕强基计划的要求和发展目标,为国家的未来发展进行优秀数学人才的筛选和专业性的培养,也成为初中数学教师在承担立德树人教育任务中,履行好教育服务于国家、助推国家民族强盛的重要职责。
关键词:初中数学;强基计划;衔接教学
在初中数学的教学中落实好强基计划的发展要求,笔者认为需要致力于做好分层教学,进行超前教育和培养自觉自主发展精神这三个方面。
一、落实好初中数学的分层教学,助推优秀生的脱颖而出
强基计划要求优秀学生在数学方面所体现出的卓越的超凡的数学素养,是其他的普通学生即使付出更多的努力,也很难达到的高度。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数学老师如何把握好面向全体助推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并有效的处理好在数学方面具有特长优势学生的卓越發展之间的关系,都需要极为出色的数学专业能力,课堂驾驭能力。
这就需要初中数学教师具有出色的分层教学能力,如果采用传统课堂的分层教学,仍然会对这些优秀的学生在数学学习方面造成吃不饱学不够的典型问题,如果教学增加难度强度又会对那些普通学生数学基本素养来自核心素养的形成造成重大的困难,也有悖于基础教育阶段数学教学的目标与任务。无论是倾向于对优秀学生的选拔还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学,都会造成教学侧重点有所不同,都是传统课堂教学所无法解决的问题。例如,在九年级上册关于“二次函数”的学习,这部分知识在高中数学还要继续学习,只是难度有所增加,那么如何在二次函数的学习中,能够更让优秀生获得更有高度的发展呢?
初中数学教师可充分的利用当今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融合的技术手段,在大数据平台的支持下,借助信息化技术平台,可将不同层级能力题目分给不同成绩的学生,并由学生通过终端反馈给教师进行评价。教师就可将与高中数学有关的二次函数问题推送给那些优秀的学生。此外,教师也要能够做好分层作业的设计,针对性地对那些在数学上有更多发展期望与更强数学能力的学生进行专门的作业设计。
二、围绕强基计划,应树立起超前发展的数学培优观
在初中数学方面具有优势特长的学生,除了能够在历次考试中稳定的取得历次考试中出类拔萃的他人很难企及的卓越的成绩之外,更重要的是要通过重大的比赛来体现其这方面的优秀品质。但是这些重大的比赛,往往需要超越初中数学能力较多的知识来解决。学校可成立培优班,由优秀教师进行大型竞赛方面的指导,能够让这些学生更深入更全面地学习相关的数学学科知识与思维方法,能够超前地将高中数学的相关内容乃至大学中基础性的部分通过培优的形式向这些优秀的学生进行传授与训练。越早让这些优秀的学生具有高屋建瓴的学科视角和更高层级的学科能力,才能够让他们更有能力解决初中阶段数学中所有的重难点问题,并能够在重大的比赛中拥有优势。
例如,在九年级数学中圆和三角形图形的学习内容,在高中数学和大学数学中仍在继续并有所提升,在工业设计中运用得更为普遍,因此初中数学教师要能够将类似的相关的学科知识,针对这些学有专长的学生进行体系性的教学与训练,让他们能更早更全面的掌握相关数学知识,拥有解决此方面问题的优秀能力和高超智慧。
三、针对强基计划,要重点选拔那些自主发展能力超强的优秀生
当前学校的班级授课制,不利于优秀生的个性化发展,但是如果这些优秀生具有出色的超强的自觉自主的数学发展能力,这对于他们能够在课堂教学之外形成越来越出色的数学素养和数学思维,都会产生极为重要的乃至根本性的作用。特别是在双减政策之下,这些优秀学生获得来自于校外的指导受到了极大的局限,因此能够拥有爱国之心,并能够在数学方面投入更多的热情,让自己更加卓越的优秀学生所具有的自觉自主的学习能力就显得尤为重要。
初中数学教师要能够积极地引导这些优秀学生充分利用当今的互联网学习资源,例如慕课等,引导这些学生自觉学习、自主发展。曾经有入围强基计划的学生,在初二之前就学完了高中数学教材的所有内容,同时也在开始利用互联网资源学习大学数学的相关知识,因此这位学生无论是在初中阶段还是在高中阶段,数学成绩基本上都是满分;在省级数学竞赛和全国数学竞赛中也都取得了佳绩。中国数学之父华罗庚虽只有初中文凭,但通过自学仍取得了卓越的数学成就。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发现那些具有自主探究、自主创新能力在数学方面具有天赋禀赋和出色素养的学生,给予他们积极的引导和大力的支持与鼓励,推动他们自主发展,不断让数学素养达到新的高度。
总之,数学教师在进行学科教学的过程中,要肩负好为国尽职尽责地肩负起为国育才的政治责任和社会使命,既要能够落实好初中数学阶段的重难点问题,同时更要能够围绕强基计划对于优秀学生进行分层教学和分层作业,也要能够充分地利用互联网信息资源和互联网学习资源,引导并鼓励这些学生自觉学习、自主发展、自主探究,不断成为在数学方面能力更为全面与更为出众的优秀人才,努力把他们培养成为国家在数学学科方面的栋梁之材。
参考文献:
[1]周勇忠.数学方法视域下初高中数学衔接教学的问题与对策[J].高考,2019(14):137.
[2]后锦峰.新课程背景下初高中数学教学衔接问题的思考[J].家长,2021(26):107-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