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同一方法解决不同问题的教学设计

2022-02-23 06:39:52孙慧敏杨辉
学习与科普 2022年8期
关键词:数形结合

孙慧敏 杨辉

摘要:在新课改革的背景下,上好一堂课变的尤为的重要,本节课以北师大版数学一年级下的内容为载体,通过创新性设计,实际操作,及数形结合的双通道方式,提升学生的抽象思维,使学生学习过程改善,学习方法灵活,达到举一反三的目的。

关键词:整十数加整十数;数形结合;方法一致

一、内容和内容解析

小兔请客是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利用具体情境引出加减法的问题,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加深对数量关系及算法的理解。这一内容是在学习了20以内加减法后的整十数加减整十数的计算,计数单位由原先的“一”转换成了“十”,其计算方法与10以内数的加减法相同。

教材通过三个问题引导学生学习,首先提出“一共有多少个果子?”,呈现10个果子放在1个盘子里,引导学生在计算时把一盘作为一个整体,在以“十”为计数单位的背景下,把整十数的加法转化为10以内数的加法进行计算。随后提出“还剩下多少个果子”,引导学生理解整十数相减的计算方法;在“认一认”活动中了解加减法各部分的名称。

实际生活中学生对整十数加减整十数有一定的知识经验,会计算,但只停留到的结果,对其背后的运算道理并不熟知,理解算理就成为了本节课的难点。要突破这一难点,就要联系前边学习的10以内的加减法,突出单位变了,而计算方法不变的道理,同时注重课堂的实践,让学生在体验、感知中学习知识。

二、目标和目标解析

1.通过具体的实践活动,经历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进一步体会加减法的意义;

2.在操作、思考、交流中探索并掌握整十数加减整十数的计算方法,并认识加减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

三、教学条件分析

1.整十数加减整十数是在一位数加减一位数的基础上学习的,生有一定的基础,需要给学生认知提供一个熟悉的情境即可。

四、教学过程设计

(一)情境导入

今天是小兔的生日,小猴、小刺猬和小松鼠来给小兔庆祝生日,小兔先端来3盘果子。看到大家都喜欢吃,好客的小兔又端来2盘。你发现了什么数学信息,可以提一个关于加法的数学问题么?(板书:小兔请客)

(设计意图:通过情境故事印日,让学生积极的思考,利用以前学过的知识引导学生提出数学问题。)

(二)探究与体验

(1)活动一:整十数加法的计算方法

1.你有什么办法解决“一共有多少个果子?”

列算式为:30+20=

方法一:3+2=5,30+20=50

方法二:摆小棒

方法三:计数器

(设计意图:通过让学生联系旧知,培养学生利用学习过的方法解决未知的问题的能力,感受计算方法的多样性。)

2.基于动手操作,理解整十数加法的计算方法。

师:你们真厉害,都会算30+20=50了,为什么30+20的结果是50呢?这里边有什么道理呢?前边我们解决问题的时候用到了学具,现在请你用你的学具动手来摆一摆,也可以来拨一拨,让别人很快就知道30+20=50。

方法一:先摆3捆,再摆2捆,合起来就是5捆,也就是50。

方法二:计数器的十位上先拨3个珠子表示3个十,再拨2个珠子表示2个十,合起来是5个十,也就是50。(板书方法一、方法二)

师:为什么不一根一根的摆,不一个一个的珠子拨呢?

小结:对,我们现在在一捆一捆的摆,十位上的一个一个的拨,都是在以十为单位进行计数,以十为单位计数更简捷,更方便。

師:我们先前知道3+2=5,所以我们就知道30+20=50,为什么这样算呢?这样算有什么道理呢?这样的计算与以前的3+2=5,有什么不同,又有什么联系呢?

小结:以前是以“一”为单位进行计算,现在是以“十”为单位进行就算,单位不一样了。但是都可以用同样的算式来解决。(板书:3+2=5,30+20=50)。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实际动手操作,让学生体会如何计算,引导学生明白整十数加整十数的算理,为后续的减法计算做好铺垫。)

3.练习

50+30=80(5个十 + 3个十 = 8个十)

70+20=90

60+70=130(6个十 + 7个十 = 13个十)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的独立思考完成计算,并能够说出为什么要这么计算,让学生进一步加深对整十数加整十数算理的理解。)

(2)活动二:整十数减法的计算方法

依托学生加法的经验和知识积累解决整十数相减的问题,加深学生对于算理的理解。

师:小刺猬太高兴了,把一盘果子都扎到了背上,你能根据这些数学信息提一个数学问题吗?“还剩多少个果子”。你能解决这个问题吗?50-10=40。你能不能不摆小棒,不用计数器,先在心里想一想,为什么50-10=40呢?把你的想法给同桌说一说。

生:5个十 – 1个十 = 4个十,所以50-10=40。

师:我们今天学习的30+20=50,50-10=40用到了前边所学的3+2=5,5-4=1。我们在算的时候什么变了,什么没有变呢?单位变了,方法没变。

小结:我们以前是以“一”为单位进行计算,即个位与个位相加,现在我们是以“十”为单位进行计算,即十位与十位相加。虽然计数的单位变了,但计算的方法不变,我们都是把相同数位上的数相加。

(设计意图:通过对加法知识的巩固,直接解决减法问题,是对思维的一种拔高,更能体会整十数相加减的算理。)

(3)认识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师:其实,我们加法算式与减法算式的各部分都有自己的名称,在加法算式中的一部分叫做加数,另一部分也叫做加数,得数称为和;减法算式中的总数称为被减数,去掉的部分称为减数,另一部分称为差。

小结:我们的加法与减法是有联系的,在知道了各个部分的名称之后,更加方便我们以后研究加法与减法之间的关系。

(设计意图:联系先前所学的加法算式与减法算式的意义帮助学生理解加法算式与减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加深理解。)

整节课教学环节设计清晰,通过学生动手操作,利用已经学习过的知识迁移解决新的问题,同时延伸到了更大数的计算,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在思考的过程中积累有关相同单位才能相加减的道理。

参考文献:

[1]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一年级下册[M],北京示范大学出版社,2013年第2版

[2]陈隆升.基于学情分析视角的课堂教学转型[J].教育发展研究 ,2016(06).

猜你喜欢
数形结合
简析高中数学不等式易错题型及解题技巧
亚太教育(2016年31期)2016-12-12 19:54:32
从三角函数领悟数学解题思路与方法
数形结合思想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实践研究
小学数学教学中数形结合思想的渗透
浅析初中数学教学中的“数形结合思想”
数形结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运用
浅论数形结合思想及其应用
东方教育(2016年17期)2016-11-23 10:25:09
浅谈“数形结合”思想在解题中的应用
数形结合在解题中的应用
考试周刊(2016年86期)2016-11-11 07:55:59
浅析数形结合方法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