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晓明
学教评一致性是有效教学的基本原则,它要求学生的学、教师的教、课堂的评均围绕教学目标展开,并保持一致,成为联系紧密的整体。具体来说,学生的学,是为达成教学目标的学;教师的教,是为教学目标的教;课堂的评,是指向教学目标的评。可以说,科学的教学目标是“学教评一体化”的前提和灵魂。教学目标准确了,课就不会偏离方向,课的质量才能得到保证。
2021年12月7—9日,广东省教育研究院“走进粤西北(河源)教研帮扶活动”在河源市深河中学举行,来自河源、深圳等地的四位老师同展风采,执教作文教学研讨课。笔者有幸参与了此次活动,受益匪浅。下面就此次活动的课例,谈谈学教评一体化理念下课堂教学目标的确定与落实。
一、明确教学目标:基于学情
作文指导课应有生本意识,应关注学生已有的知识与能力水平。王荣生教授认为:“写作教学是教师通过批阅作文了解学情,从中发现学生写作的症结所在,据此确定一个有针对性的写作教学目标来开展写作教学指导。”可见作文指导课的出发点必须是基于学情。
此次执教的四位老师都很好地注意到了这点。深圳市大鹏新区南澳中学温海娟老师执教《紧扣原文,合理想象——〈皇帝的新装〉续写》指导课,以表格的形式,细致地分析学生作文情节不合理、想象无新意等方面的不足。
统编教材主编温儒敏教授特别强调:各个单元的课程内容目标力图更清晰,教学的要点也更清晰,做到“一课一得”。温老师在确定教学目标时,基于学情,追求“一课一得”,将课堂的聚焦点放在“情节不合理”上,并由此确定一节课的教学目标:合理想象,使情节合理。
二、围绕教学目标设计评价任务:强调对标
课堂评价不仅是学生巩固知识、夯实基础的有效途径,更是检测教学目标是否达成的主要手段。基于学教评一致性理念,评价任务设计应该紧紧围绕教学目标,从而使评价真正做到为教师的教、学生的学服务。
执教研讨课的四位老师在课堂评价上都做了积极的尝试,虽然仍显得不够成熟,但给听课老师很多的惊喜和启发。河源啸仙中学谢明光老师在《〈十年后的我〉——发挥联想和想象》一课中,将教学目标之一确定为:培养孩子合理的联想和想象思维能力。为了实现这个教学目标,谢老师以板块一、三分别都制定了评价量表来引导学生的写作活动。两个板块是有所侧重点和梯度的。板块一通过口头作文的展示,引导学生去区别、学习联想和想象。学生在积极的言语实践中得到思维锻炼,归纳出发挥想象的原则及要求。板块三则是在板块一的基础上,由说上升到写,通过现场作文的方式,诊断、评价学生是否达成学习目标,并为下一阶段的学习做好准备。
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黄伟教授认为:“在教、学、评相一致的课堂里,清晰而具体的教学目标是通过具体的学习任务的完成而得以实现的,实现成效怎样即达成度如何又必须得到‘对标性’的评价来确证。”教学目标的实现依赖于学习任务的完成。如何知晓教学目标是否实现?靠的就是“对标性”的评价来确认。何为“对标性”?“对标性”是指我们的评价任务必须直接对接教学目标。我们可以看到,为了与“培养孩子合理的联想和想象思维能力”的目标对接,谢老师设置了“内容符合要求,能大胆想象,情节合理”等评价任务,防止了教学活动与教学目标的游离,实实在在地推动学生的学习。
由此,我们可以发现,为了达成一个教学目标或者几个教学目标,学教评一体化理念下的课堂可以是板块式交叠递进的。每一个板块的基本框架可以简单地梳理为:教学目标→学习任务的完成→学习评价。各个板块之间的关系是相互独立但又彼此关联、互相促进的,最终都服务于教学目标的达成。
三、基于教学目标设计教学活动:学教一致
教学目标的达成依托于教学活动的开展。学教评一体化的课堂,既要关注教师的课堂表现,又要关注作为课堂主体的学生的学习表现,二者缺一不可。在设计教学时,创设基于教学目标的教学活动显得非常重要。
在具体的教学中,我们往往过多地关注教,过分地强调教师的主体作用,没有给学生充足的发挥空间,导致学生对教学目标的认识过于肤浅,课堂学习的有效性不足。
为了培养学生合理联想和想象的思维能力,谢明光老师在课堂开始借助《天上的街市》,引导学生理解和区别联想和想象,然后以“看图写诗”创设学习情境,引导学生将知识转化为能力,真正地学会联想和想象,做到教師的“教”与目标的一致;学生在这个过程中,不是简单地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主动地参与到课堂中去,从理解知识到言语创造,思维一直在跳跃。教师的下水诗歌展示、学生的现场创作激起了智慧的火花,一起点亮了课堂。这样的课堂,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是相一致的,均围绕着教学目标展开。
温海娟老师在《〈皇帝的新装〉续写》一课中,创设了名为“问题串联”的学习活动。活动如下:确定续写的角度(人物),用3分钟思考问题,展开情节。小组合作,同学间互助完成情节想象,注意问题的逻辑关系,最后派代表以自问自答或你问我答的方式进行展示。(可参考以下例子)
在教学目标“合理想象,使情节合理”的指引下,温老师在设计活动时注意到了“学教的一致性”。教师的“教”是指向目标的教,通过提供“问题串联”的思维支架,通过指引学生回归课文原文及关注人物的言行和性格,引导学生在合理想象中,有起点、有逻辑地续写故事。学生的“学”是达成目标的学,学生在活动情境中,发散思维,逐渐深入,一步一步接近学习目标。
当然,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并不是孤立的,二者相融相生,有机统一。回顾此次的四节研讨课,我们看到在教学活动中,教师是参与者,也是指引者。在学生讨论时,教师参与其中,聆听他们的交流,指引学生互相评价。在学生学习出现偏差的时候,教师能适时地提供帮助,温老师那“我们是故事续写,而不是重写或改写”的指引让人印象深刻。这让课堂不仅高效,而且满是生机,让人印象深刻。
学教评一体化理念下的初中语文课堂,指向的是教学的有效性。教学目标作为课堂教学的前提和灵魂,在整个教学活动中均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此次的教学研讨活动有展示、有聚焦、有研讨,给我们带来了新的思考和启发。作为教师,我们需要进一步探究如何科学地确定教学目标,并在学、教、评三个方面中一步步去落实,真正实现教学的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