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立军 黄洪彬 刘立军
如果深静脉内因某些原因出现血液异常聚集,就会导致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会堵塞管腔,进而出现静脉回流受阻,致使深静脉功能不全。在临床上,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的事件较多,在进行骨科手术等影响回流的患者尤其严重[1]。下肢深静脉血栓的症状为患肢肿胀,致使患病一侧肢体活动受限,并有诱发咳血、胸痛及呼吸困难等肺栓塞风险,如果未得到及时有效的处理,会严重影响患者的健康,甚至威胁生命[2]。如果行髋关节或膝关节置换术后未进行抗凝治疗,患者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风险会上升至65%左右,而且82%患者其下肢深静脉血栓更易发生在小腿静脉丛 中[3]。以往临床上行髋关节和膝关节术后常使用低分子肝素抗凝治疗,其治疗效果明显,能明显减少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几率,但其必须皮下注射,导致患者不能完全坚持用药,治疗效果不达标。而利伐沙班是口服抗凝药物,能高度选择Ⅹa 因子,并拮抗其游离和结合状态,抑制其凝血酶原活性,根据剂量多少调整凝血酶原时间(PT)和APTT,故具有明显抗凝作用。本次试验分析利伐沙班对髋关节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防治效果,报告如下。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9 年1 月~2020 年10 月在大连市友谊医院行髋关节置换术的患者60 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 例。观察组男18 例,女12 例;年龄35~64 岁,平均年龄(53.3±6.6)岁。对照组男16 例 女14 例;年龄36~62 岁,平均年龄(56.7±7.2)岁。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纳入及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年龄>18 岁,无利伐沙班和低分子肝素过敏史,初次进行髋关节置换术者。排除标准:存在凝血功能障碍者,恶性肿瘤者,抗凝禁忌证者,脑卒中病史者,已存在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孕产妇。
1.3 方法 对照组患者给予低分子肝素治疗,髋关节置换术后12 h 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河北常山生化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63910,规格:0.4 ml∶4100 U)4100 U 抗凝,连续治疗14 d。观察组患者给予利伐沙班治疗,髋关节置换术后6 h 口服利伐沙班(Bayer Schering Pharma AG,注册证号H20100464,规格:10 mg/片)10 mg/次,1 次/d,连续治疗35 d。
1.4 观察指标及判定标准 ①随访术后3 个月,观察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和不良反应发生率,并进行用药满意度调查。不良反应包括牙龈出血、皮肤下黏膜出血及恶心。采用本院自制问卷调查患者用药满意度,分为非常满意、基本满意及不满意,满意度=(非常满意+基本满意)/总例数×100%。②治疗前和治疗后14 d 观察血小板及凝血指标(APTT)。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2.0 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采用t 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 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1 两组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比较 观察组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为10.00%,低于对照组的33.3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比较(n,%)
2.2 两组治疗前后血小板及凝血指标比较 治疗前,两组血小板及APTT 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血小板及APTT 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治疗前后血小板及凝血指标比较(±s)
表2 两组治疗前后血小板及凝血指标比较(±s)
注:与对照组比较,aP<0.05
2.3 两组用药满意度比较 观察组用药满意度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用药满意度比较(n,%)
2.4 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 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4 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n,%)
在外科临床中,行髋关节置换术已非常常见,故下肢深静脉血栓也会经常发生,现已是众多手术后的并发症之一,其致死率较高,如果未对其进行及时有效的处理,不但会干扰手术效果,还危及患者的生命安全。因此,预防髋关节置换术后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对整体治疗效果十分重要。行髋关节置换术后很多因素会引起下肢深静脉血栓,如患者年纪偏大,其生理机能出现退化,血液循环减弱,凝血时间延长。此外,外部因素会刺激血管内皮细胞发生变化,凝血因子大量释放,而且术后患者下地活动时间减少,导致下肢静脉回流缓慢,导致出现下肢深静脉血栓。根据相关统计证实[4],行髋关节置换术后出现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几率可达52%~84%。由于现在人口老龄化的加重,老年人发生髋关节损伤的几率也增加,所以行髋部修复术逐年增加,故出现下肢深静脉血栓几率升高,并极大可能诱发肺栓塞,所以,现应明确一种有效、便捷、可靠的方法,对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非常必要。
口服型抗凝药物是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防止诱发肺栓塞的必要方法[5]。利伐沙班可直接作用于Ⅹa因子,选择其游离状态的Ⅹa 因子,抑制其凝血酶原活性,同时对结合状态的Ⅹa 因子也有作用,对深静脉血栓形成具有可靠而安全的抑制作用[6]。根据相关试验证明,利伐沙班可明显减少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形成,抗凝效果较低分子肝素要显著。杨礼庆等[7]对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后的患者使用低分子肝素和利伐沙班进行抗凝治疗,通过比较两组患者的效果和不良反应,发现两种药物对防止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效果相同,而且均未出现大出血事件。骨科下肢大手术(包括膝关节和髋关节置换术、股骨干骨折手术等)术后常出现下肢深静脉血栓等并发症。骨科大手术后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几率达33%~54%,其未经抗凝治疗的骨科术后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风险要明显高于接受抗凝治疗的患者。肺栓塞主要是静脉内的血栓不慎脱落后随着血液循环从右心房进入右心室,再进入肺动脉,阻塞在腔隙狭窄处,引发肺动脉血流的急性障碍,导致呼吸困难、咳血等急症,甚至危及生命。行骨科大手术后,发生肺栓塞是死亡风险最大的并发症,尤其是阻塞肺动脉干的大栓子。靖光武等[8]发现采用低分子肝素和利伐沙班的患者在预防髋关节置换术后出现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效果明显,而且都未出现明显大出血事件。而权冬等[9]研究认为,利伐沙班可以明显防止髋关节置换术后出现下肢深静脉血栓,而且安全性较好,与低分子肝素比较时效果明显,安全性更高。李坚等[10]研究也认为,利伐沙班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效果要明显好于低分子肝素。本次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低于对照组,血小板及APTT均优于对照组,用药满意度高于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髋关节置换术后使用利伐沙班,其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几率明显下降,且安全性较高,患者接受度较好。但是,由于此次研究收录的样本较少,故结论的稳定性不高,可进一步加大样本量或进行高水平的荟萃分析,进一步研究利伐沙班预防髋关节置换术后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的优势。